APP下载

兽医实验室实验员荧光定量PCR理论与操作的调查分析及培训建议

2022-01-17冯淑萍谢守玉龙剑明

现代农业科技 2022年1期
关键词:定量猪瘟兽医

冯淑萍谢守玉 杨 荣 龙剑明

(1广西壮族自治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南宁 530001;2广西南宁神九生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广西南宁 530001)

荧光定量PCR是一种在DNA扩增反应中以荧光化学物质测定每次聚合酶链式反应循环后产物总量的方法,最早也称TaqMan PCR、Real-time PCR,是美国PE公司在1995年研制出来的一种新的核酸定量技术,也是目前病原检测领域使用最为广泛的核酸检测方法。尤其是在非洲猪瘟和新冠疫情发生后,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应用和普及。

为进一步加强全区非洲猪瘟排查、检测力量,做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非洲猪瘟实验室检测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截至2021年1月,广西共发布20批次非洲猪瘟检测实验室名单,包括疫控兽医系统、养殖企业、屠宰企业和第三方检测等实验室,共计252个。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前,广西有12个市(县)配备荧光PCR仪器;非洲猪瘟暴发后,市、县级疫控兽医系统及屠宰场、养殖场、第三方检测等实验室配置PCR仪达到140余台,数量急剧增长。荧光PCR仪器和检测技术作为分子生物学最新的检测方法,涉及数学原理、化学原理、光学原理和探针引物设计等多项复杂原理。多年来,县级基层兽医实验室大多数只做血清学检测,实验室人员年龄结构偏大(41~50岁占36.63%),县级疫控兽医系统、养殖场、屠宰场从事实验室检测的人员存在学历低 (大专及以下学历占40.6%)、培训少等问题。因此,做好荧光PCR技术的有效培训,使基层一线实验室检测人员能真正掌握荧光PCR检测技术、提升检测能力十分必要。

本调查问卷研究了市、县级疫控兽医系统及养殖场、屠宰场和第三方检测等实验室实验员对荧光PCR仪的熟悉程度,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培训建议,以期为进一步完善兽医实验室培训制度提供参考。

1 问卷调查分析

1.1 调查内容与方法

问卷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市、县级疫控兽医系统和屠宰场、养殖场、第三方检测等实验室实验员,他们在动物疫病检测一线,作为研究样本具有代表性。

本次调查依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建议的设计思路,以市、县级疫控兽医系统及屠宰场、养殖场、第三方检测等实验室实验员为样本,利用“问卷星”在线设计并发布调查问卷。

1.2 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问卷共发布172份,回收答卷172份,回收率100%。问卷设置要求每个问题都回答才能提交,因而172份问卷均有效。兽医实验室问卷调查人员占比分布见图1。

调查发现,被调研的市级疫控兽医系统实验室已100%配备荧光定量PCR仪器,县级疫控兽医系统实验室有91.56%已配备,屠宰场、养殖场、第三方检测实验室有89.13%已配备,对荧光定量PCR仪器操作和理论知识有基本了解。调研中,172份问卷中对PCR仪操作的掌握程度,选择“不了解,操作不熟悉”的占9.88%,选择“基本了解,可以操作”的占61.05%,选择“完全了解,熟悉操作”的只有29.07%。因其涉及多学科交叉综合,调研对象对荧光定量PCR仪原理的掌握程度存在一定差距,未做到完全了解和熟练运用(表1)。

表1 荧光定量PCR仪器原理掌握情况调查问卷汇总

2 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定期培训

非洲猪瘟疫情暴发后,省、市级疫控兽医系统实验室逐步开放检测非洲猪瘟的资质。随着疫情的持续蔓延,越来越多县级疫控兽医系统实验室和养殖场、屠宰场、第三方检测实验室通过实验比对获得检测资质,但实验室人员对荧光定量PCR理论掌握程度与实际操作水平参差不齐、基础薄弱,亟须定期对新进人员、非专业出身的实验操作人员、有实验经验的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荧光定量PCR技术巩固加强。

2.2 培训师资力量不足

掌握荧光定量PCR技术要求对仪器设置的数学原理、化学原理和光学原理等技术原理能够熟悉了解,同时还包括软件操作、数据分析、仪器日常维护等技术。相比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海关检疫、市场监督管理等系统来说,兽医疫控系统师资力量明显不足,需要管理培训部门在内部不断学习提升。

2.3 缺乏培训前调研培训后测评

在培训计划制定和日常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人力、财力的支持和时间成本的考虑,大部分实验室还存在如何根据人员需求制定培训计划、如何更合理地进行培训安排、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考核、如何进行培训效果评估等问题。

3 建议

为了能够有效、更好地开展荧光定量PCR仪的理论与操作培训,提高基层兽医实验室一线实验人员荧光定量PCR仪理论与操作水平,帮助他们切实掌握荧光定量PCR仪使用技术,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优化完善。

3.1 建立定期培训机制

根据实验室总体目标、疫病检测技术发展趋势和各层级实验室在实际工作中的培训需求,同时结合实验室的管理评审、内部审核、考核续证等活动,坚持适时有效的原则,建立定期培训机制。实验室应定期派遣代表人员外出参加专业领域前沿技术或设备的培训,对新进员工、临时进入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对有经验的人员开展周期性再培训,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方式,力争达到培训计划的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1]。

3.2 建立培训讲师培养机制

技术培训的质量与培训讲师自身的能力和教学水平有正向关联。因此,主管部门应选拔业务水平高的人员组建高质量的讲师团。自治区级科研院所、高校实验室专业领头人、技术骨干、研发企业高级职称人才应成为讲师团的人选。根据实验室不同层次、不同需求制定培训内容、培训方式,有条件的实验员最好能够到讲师实验室“一对一”进行短期跟班学习,积极发挥专业技术骨干人才“传、帮、带”的作用,提高培训的技术性,提升学员学习的积极性[2]。

3.3 建立培训前调研和培训后测评机制

树立“以人为本”理念,通过培训前调研和培训后测评确定培训的方式和内容,确保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信息时代,可通过网络问卷小程序等节约调研人力成本,或者结合平时其他工作,组织培训前调研,根据不同疫病检测项目、不同检测技术、对培训的不同需求等制定科学的实验室操作人员技术培训方案。调研内容可包括实验室不同层次和岗位需求、操作人员亟须更新的技术和人才培养对象等方面[3]。调查问卷显示,自治区集中培训班(40.12%)、到上一级实验室跟班学习(37.21%)、外聘讲师到本实验室专题授课(20.93%)是最受欢迎的培训方式。

建立培训后测评机制,从检验参训人学习效果和培训评价2个方面入手,检验培训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如果效果未达到目标,就需要重新修正本次培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及时补充修正,以便保证后续培训效果。同时,培训后的测评也可以作为培训讲师的一项绩效考核指标,从而激发讲师积极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的热情,提高工作质量,达到讲师和参训人员的双提升目的[4]。

4 结语

荧光定量PCR技术依靠高度特异性及高敏感性,是近几年分子生物诊断检测领域最常用、最热门的方法,大量应用于非洲猪瘟、新冠病毒的核酸检测。荧光定量PCR技术的普及应用、检测方法的快速发展和大量的检测任务使广西壮族自治区各级兽医实验室检测水平跨越新的台阶,也对检测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针对性、合理、高效的技术培训能够提高人员操作标准化水平和实验室核心竞争力。

猜你喜欢

定量猪瘟兽医
有机物官能团的定量关系在解题中的应用
中国兽医协会第九届兽医大会
非洲猪瘟对菲律宾已造成1350亿比索的损失
我是兽医志愿者
多重荧光定量PCR法同时定量检测4种混合熟肉种源
非洲猪瘟常态下猪场建设的12345
猪瘟疫苗在猪瘟防治上的应用技术
外汇风险敞口的定量刻画
兽医改行搞发明
兽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