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民教育体系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

2022-01-16李孟俊刘景裕

运动精品 2022年12期
关键词:教育部门体教后备

李孟俊 刘景裕 李 霖

国民教育体系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

李孟俊 刘景裕 李 霖

(中南民族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传统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急需寻求新的发展方向。文章分析了国民教育体系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面临的现实困境分别为: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长期分离、国民教育体系中缺乏系统的竞技体育人才输送渠道、应试教育下重文轻武思想的制约、学校体育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的制约。并针对这些困境提出了相应的解决路径:深化部门间的交流合作、促进体教全方位的融合,做好顶层设计、畅通培养机制,引导社会正确认识体育的价值,整合政府、学校、社会三者的力量。

国民教育体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对策

1 国民教育体系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机遇

1.1 体教融合政策文件的支持

2020年4月,中央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2020年8月31日,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正式联合发布了《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1],该文件的发布表明我国清楚认识到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的简单结合是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青少年的健康发展问题和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从体教结合上升到体教融合的过程,一字之差的转变可以看出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想要真正的从源头上找到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协同发展的正确道路,从体育与教育两方面共同促进青少年健康全面发展。

自上个世纪我国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为业余体校—专业队—国家队组成的三级训练网模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培养模式表现出来的学训矛盾、人才输送问题等诸多弊端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2020年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中也明确的提出,第一要深化体校改革,鼓励体校与中小学加强合作,为青少年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第二小学、初中、高中要畅通竞技体育人才的输送渠道,建立健全“一条龙”的人才培养体系,解决体育人才升学断档的问题。2020年7月“体教融合:理念·方法·路径”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体育学院成功举办,诸多体育届的领军人物都做了相关报告,体教融合也已成为学界广泛关注的热点[2]。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足球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毛振明教授更是在报告中从校园足球的角度提出了“青训体系回归国民教育体系完全可行,但需政策协调”的观点。所以在国民教育体系下进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促进体育与教育的协同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1.2 时代发展对竞技体育人才需求的变化

在《2000年中国的体育》的报告中,确定了要在本世纪内将我国建设为世界体育强国的目标,因此上世纪“奥运战略”的构想正式提出。但由于我国竞技体育起步相对较晚而且基础相对薄弱,要使竞技体育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则面临着许多难题[3]。也是在此情况下,1993年制定的以奥运战略为核心思想的“奥运争光计划”工作开始进行,奥运争光计划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最短时间内要在夏季奥运会、冬季奥运会上夺得名次,并且尽可能多的夺得名次。随着我国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和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召开,奥运争光计划在短时间取得非常不错的成绩,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在体育领域的国际地位。但在此背景下的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模式却存在着运动员退役即失业、狭隘的金牌主义、违背体育道德等问题,此培养模式已经不再适应21世纪高速发展的今天。新时代下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不应该像传统的三级训练网模式过早的脱离国民教育体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应该来源于国民教育体系下的各级学校,也应该发展于国民教育体系之中。新时代下我国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应该是由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共同培养的适应社会多种需求的德智体美劳协调发展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2 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所面临的困境

2.1 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的长期分离

受我国举国体制和我国应试教育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两部门也长期相互独立、各自为政,一直由我国体育部门独自承担着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也是长期延续着传统的三级训练网模式,但随着我国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运动员学训矛盾等因素,我国传统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社会需求,在体教融合的背景下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共同培养逐渐成为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归宿[4]。但是我国的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之间缺乏统筹机构和沟通部门,两部门在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方面主要是在自己的部门体系中进行和发展,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方面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的配合。此外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在利益诉求与思想观念很难统一,体育部门注重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而教育部门更加注重学生文化课程的学习和思想教育[5]。两部门长期相互独立,在行政体系、思想观念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要想在思想观念、方针政策、资源等各方面做到全方位的融合共同促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也不是通过简单的政策合作就能达到目标的,所以由我国历史因素造成的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的长期独立将是阻碍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下进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

2.2 国民教育体系中缺乏系统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输送渠道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长期是从业余体校输送到专业队再输送到国家队这种人才输送模式,学生很早就脱离了国民素质教育体系,直接进入专业运动员的培养道路,学生在体校、专业队中的训练主要以提高技术水平、创造优异的成绩为目标,对基础的文化课程学习十分欠缺,这种学训矛盾严重的制约了我国竞技体育人才的发展。且在我国九年义务教育体系中缺乏完整的系统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输送渠道。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中主要进行文化课程学习,小学、中学的文化课程也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各学段有相应的学习任务,升学的考核标准也是按照各学段的任务要求而制定的文化课考试。但我国的学校体育却还是一盘散沙,学校体育相关课程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6],学生的业余体育训练没有与各级学校有机衔接,各个竞技体育项目也没有在各级学校形成系统的人才培养梯队,许多优秀的体育苗子没有得到发掘,或者发掘之后因为没有得到系统培养而被淹没。由于我国各学段的升学标准主要是以各门文化课程考试分数为标准,大多数学生在学校中取得的各项体育荣誉也没有在升学中发挥太大的作用。因此,要在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下进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在各级学校中建立一套规范、完善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输送渠道将是不可或缺的。

2.3 应试教育下重文轻武传统思想的制约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多数选拔人才的方式都是以文化考试成绩为标准,古代科举从隋朝开始实行直到清朝光绪年间才被废除,科举制度历经1300多年,对我国的文化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我国学校教育中,各类升学考试也以学生的文化课考试分数来作为评价标准,学生的考试成绩逐渐演变为评价学生优劣的标准,学生和家长做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能够获得更高的分数[7]。在这种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和家长重文轻武思想严重,体育课成绩在学生考试成绩占比较小,所以早些年我国学校体育课长期被各门文化课程所霸占,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学校对体育的重视,同时也颁布了如“双减”等相关政策,学生和家长对体育的认识逐渐发生了改变,但在我国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和学生升学压力仍然严峻的环境下,部分家长并未真正认识到体育的价值和作用,仅停留在无奈配合的层面,这严重的制约了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因此在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下进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必须要改变学生、家长重文轻武的思想价值观,正确认识体育的重要作用。

2.4 学校体育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的制约

受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我国学校体育工作一直没有得到社会和学校的正确认识,造成了学校中专业的体育教师稀少,经常出现体育教师由其它学科教师兼任,或者一个体育教师要负责一个年级甚至一个学校的体育课程的现象。在学校体育的硬件设施方面,体育得不到学校的重视,部分学校体育设施较为老旧、学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8]。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学校体育工作逐渐得到国家的重视,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等战略的提出也给学校体育工作带来了新的生机,学校体育课程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也得到了提高,体育师资力量和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也逐步得到了完善。但由于竞技体育运动的特殊性,现阶段的学校体育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还是很难满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下进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学校体育的师资力量和基础设施都将是重要的制约因素。

3 国民教育体系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对策

3.1 深化部门间的交流合作,促进体教全方位的融合

体教融合背景下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的交流合作,不仅要做到方针政策上的配合,更要做到目标的融合、思想观念的融合、体育资源与教育资源的融合,促进体育与教育全方位、一体化的融合。其一,要转变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的教育观念,不论体育部门还是教育部门都要将单一传授知识和技能转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为最终目的,实现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在教育目标上的融合统一。同时也要改变学校体育中存在的“放羊式教学”“体育水课”等现象来增强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其二,以制度创新推动体教融合,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应该共同进行制度创新,以制度固化解决运动员的学训矛盾以及学校体育的师资力量欠缺等问题,例如设置教练员岗,吸纳优秀的退役运动员进入学校体育中,提高教练员的执教水平,同时解决运动员退役问题。其三,体教融合要尝试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融合,促进学校、家庭、社会体育的协同发展。家庭教育是基础,应充分重视家庭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学校教育是中坚,应该摆正学校体育教育的位置,社会教育是延续,应该正确认识社会体育教育的功能。

3.2 做好顶层设计,畅通培养机制

我国体育部门长期、独立进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人才输送体系和较为完整的竞赛体系。但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由体育部门主导的传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需求。在国民教育体系下进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更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但我国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拥有两套各自独立的部门运行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两部门长期封闭,长期各自为政。在早期的体教结合模式的探索中,两部门的合作也只局限于政策上的配合、形式上的合作。要想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真正的融合到国民教育体系中去,就必须要做好顶层设计,畅通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具体举措如下:其一,国家层面必须明确体育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的关系,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不仅要做到政策上的合作,更是要做到思想、目标、资源上的合作,两部门要做到全方位的融合。其二,要由国家为主导,体育部门教育部门积极配合,结合各地实际情况,从顶层设计出发,做好长期规划统筹全局,在全国范围内合理布局各项目人才培养基地,同时做好后备人才培养、竞赛体系、运动员退役的有机衔接。

3.3 引导社会正确认识体育的价值

重文轻武的文化价值观严重的阻碍我国青少年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造成重文轻武的文化价值观的主要原因是对体育的价值的认识不全面,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要想在国民教育体系下进行,就要得到学生及学生家长的支持,就要使社会了解体育的重要价值,使其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引导社会正确认识体育价值的方法如下:其一,开展体育专题知识讲座和广告宣传,介绍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健全人格、增强体质等方面是其他科目无法代替的重要作用,使社会各界正确认识体育的重要性。其二,提高学校体育课程质量、增加体育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学习、保健知识的学习和体育道德品质的培养,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质的培养,改变体育课就是跑步、踢球、玩游戏的传统认识。学生家长只有看到了体育对学生带来的直接影响,才会真正的认同体育的重要价值和作用,才会使学校体育得到该有的重视。其三,国家要提高体育学科在学校教育中的份量,要将学校体育开展状况作为学校各项考核评估的重要方面,硬性要求各级学校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同时在各级考试中提高体育课程的分数比例,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对体育形成正确的认识。

3.4 整合政府、学校、社会三者的资源

我国各级学校的硬件和软件设施都很难满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要求。在国民教育体系下进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要积极整合政府、学校、社会三者的力量。其一政府要加大对学校体育的重视,加大学校在体育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建设方面的财政拨款,加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的福利待遇、吸引更多专业的体育人才进入学校,鼓励退役的专业运动员进入中小学任教。并且政府还要在政府、学校、社会三者之间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制定一系列学校体育同社会机构合作的政策要求和合作规则,为学校与社会机构的合作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其二各级学校可根据当地的群众基础、专业优势对口引进退役的专业运动员来增强学校的师资力量。学校还要积极加强同社会体育俱乐部的合作,社会力量也应为学校体育提供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支持,补充学校体育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上的短板,共同为我国学校体育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服务。由于竞技体育的特殊性,在国民教育体系下进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必须要整合政府、学校、社会三者的力量共同发展。

4 结论

随着我国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传统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在国民教育体系下进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分析了在国民教育体系下进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所面临的困境,并针对这些困境提出了相应的解决路径,以期为在国民教育体系下进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1]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20-09/21/content_5545376.html,(2020-09-21)[2022-02-23].

[2]李爱群,吕万刚,漆昌柱,等.理念·方法·路径:体教融合的理论阐释与实践探讨:“体教融合:理念·方法·路径”学术研讨会述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0,54(7):5-12.

[3]唐炎.对我国“奥运争光计划”的多维审视[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2):16-21.

[4]汪升,龚波,陶然成,等.我国校园足球与青训体系的有机衔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52(3):83-88.

[5]杨国庆.中国体教融合推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1,47(1):1-6.

[6]王祥全,冯志钢,姜勇,等.体育课程一体化的建构逻辑、实施困境及推进策略[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1,40(3):25-32.

[7]刘世磊.文化价值观视角下学校体育发展困境与出路[J].体育科学研究,2020,24(3):73-78.

[8]李乐虎,王健,高奎亭,等.深化体教融合背景下我国学校体育治理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1,36(5):520-527.

Research on the Paths of Training Reserve Talents of Competitive Sports under the N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LI Mengjun, etal.,

(South-Central Minzu University, Wuhan 430070, Hubei, China)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地区体育与健康”研究团队项目(项目号:KTS20027);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3212022sycxjj416)。

李孟俊(1998—),硕士生,研究方向:竞技体育。

刘景裕(1963—),教授,研究方向:竞技体育。

猜你喜欢

教育部门体教后备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浅谈内部控制在教育部门财物管理中的重要性
大学生就业创业机制创新策略分析
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
体教结合的完美典范——英国拉夫堡大学
无后备灵敏度的220kV变压器后备保护整定
浅谈体教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