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举国体制”背景下高校体教融合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思考

2022-01-16邱萃珍王春亮

运动精品 2022年12期
关键词:体教高水平竞技

邱萃珍 王春亮

“新举国体制”背景下高校体教融合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思考

邱萃珍 王春亮

(广西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高校是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拥有丰富的资金、场地、师资、技术等资源的支撑,是推进体教融合场所的最佳选择。在“新举国体制”背景下,高校体教融合面临着众多困境和机遇。文章探析了我国“新举国体制”的内涵,对高校体教融合进行了历史回顾,发现高校体教融合存在管理动力不足、目标定位不同、学训矛盾凸显、科研助力乏力等困境。针对高校体教融合中存在的困境提出:坚持以育人为核心,竞赛为目标的教育理念;结合市场需求创新高校体育管理办法;依托高科技技术赋能高校体教融合;强化校、企、社间的密切沟通与合作四条路径,以期为推动高校体育和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

新举国体制;体教融合;高校体育;实践路径

举国体制对我国竞技体育建设影响深远,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举国体制的改革迎来了创新性的发展,出现了符合新时代特征的“新举国体制”。体教融合是我国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产物,它产生和发展于我国“新举国体制”大背景环境下,推动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2020年9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要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推进国家队、省队建设改革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相衔接,选拔一定比例的优秀运动员进入省队、国家队[1]。高校不仅是进行高等素质教育文化基地,也是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和培养的沃土,《意见》的颁布不仅是为了促进青少年体育与学习协调发展,也是寄期望于高校能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全面的体育竞技运动人才,使高校成为我国运动员人才储备的基地。因此,在高校深化体教融合对于促进我国青少年体育与学习协调发展、高素质体育竞技人才培养和储备而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新举国体制的内涵探析

新时代中国体育的发展承载着体育强国梦,担任着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从本质看举国体制的核心是“国”,是为实现国家利益和目标,调动全国的资源,组织全国的专业力量,通过计划或工程的实施实现国家利益的一种机制、体制[2]。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的纵深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社会改革持续不断的深入,在计划经济时代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社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和依靠计划手段配置市场资源而取得举世瞩目的体育成就的举国体制已经不再适应新时代的社会环境。新时代的体育对举国体制提出了新要求,在体育强国的治理方式上,尊重中国国情,充分发挥举国体制在重大公共事务、社会事务方面的制度优势,形成新型“国家体育利益+公共体育利益”的举国体制机制[3],协调个人、社会、国家间的相关利益,达到治理的高效化。在举国体制目标上,新型举国体制将为国争光与体育育人目标相结合[4];在举国体制的价值观念上,举全国之力发展竞技体育实现为国争光的价值观念转向体育增强人民体质,增进健康,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举国体质的内在机理上,强调以体育强中国之精神,强中国人之体魄,激发竞技体育的内生动力,助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体育强国梦的实现;在举国体制的运行机制上,各部门主体权责日益明晰,配合更加密切,运行更加高效。不仅如此,各种体育法规不断的创新与完善,有效解决体育活动中的纠纷,使比赛更加公平、公正;竞技体育团队精细化管理,科研助力技战术提升,高科技产品推动运动会的成功举办;大数据广泛运用于体育产业的融合,竞技体育赛事的开展,训练计划的制定、运动负荷的监控等等无不彰显现代化的特点。在学术领域更是如此,体育的科学研究强调打破研究的壁垒,注重学科交叉性,参与主体多样性。

简而言之,“新举国体制”既不是完全坚持原有的竞技管理体制或在此基础上的完善,也不是彻底放弃举国体制,而是另辟路径,保留举国体制的长处,协调各方利益,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社会环境,紧紧围绕实现体育强国梦下的创新发展。

2 高校体教融合的历史回顾与现实价值

中国的体教融合历经“体教分离”到“体教结合”,再到“体教融合”“体回归教”,其背后是中国特殊的国情和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竞技体育的现实逻辑,是根据国家的发展需要和现实条件,在不断改革中最有效率地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中国智慧[5]。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经历了政府管理部门、青少年运动培养和青少年体育竞赛的“体教分离”长达三十余年,对我国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影响深远。在体教分离环境下培养出的运动员文化素质水平低,退役运动员缺乏良好的保障机制,就业困难和伤病累累等问题凸显。1987年国家教委面对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颁布了《关于部分普通高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工作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提出允许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以提升运动员文化素质并带动学校体育发展,《通知》的颁布在政策上确立了高校是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重要平台,竞技体育开始进入高校,与高校教育系统相结合。高校为高水平运动员提供了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素养,缓解了高水平运动员的社会问题。高校招收的高水平运动员为高校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带动学校体育氛围,形成独特的校园体育文化。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体育体制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不断进行着改革,为适应市场化的需求,竞技体育加速融入教育系统的步伐。2017年《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为高校全方位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提供了指示性的指导,在招生、管理、教学、训练、竞赛、监督方面加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伍建设,凸显了高校教育育人的功能。2020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意见》在体教融合领域衍生至理念融合、管理融合、运动员的融合、竞赛融合、资源融合、教社融合、教练融合。

综上,学者对体教融合释义进行阐述:体教融合是指竞技体育回归国民教育体系,提高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水平,为我国竞技体育储备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使竞技体育融入校园生活,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体育文化,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3 新举国体制背景下高校体教融合亟待解决的困境

3.1 管理动力不足:高校各部门间配合难以协同

我国现行的体育特长生招生制度有两种形式:院校单考和全国统考。这两类学生文化成绩达到二本分数线的60%或通过院校独立的文化测试,符合要求即可与普通文理统考生进入同一学校。对文化成绩方面的低要求使该部分学生与未经过降分统考选拔的文理生之间存在较大的文化素质方面的差距。此外,这两类学生中不乏有在职的运动员,他们需要为了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而参加校内外的运动训练。因此,学校在执行统一管理上存在很大的协同困难,虽然体育学院有相当一部分的管理权力,但权力不够自主是常态,学校与学院间常存在管理上的冲突。不仅如此,多数非体院教师和学生对体育生的特殊性缺乏了解,长期存在体育生“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刻板印象。这种刻板的印象,一方面造成了学校管理层对体育生缺乏人性化管理,对体育生进行科学管理重视不足;另一方面导致学校对体育生文化素质教育上缺乏内在的管理动力,对体育生文化素养要求不高,管理不够严格。各部门配合难度大,难以进行协同高效的管理,体育生即使进入了大学,文化素养也很难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

3.2 目标定位不同:竞技体育目标与高校体育目标难以协调

竞技体育具有高度的竞赛性特点。在竞技体育中,竞技比赛是最基本的竞技体育活动参与形式,以追求竞赛成绩为根本出发点,以竞赛成绩的优异程度为基本评价标准[6]。在学校体育中,竞赛只视为调节体育活动的形式之一,竞赛的根本出发点是激励学生参加体育运动,促进身体健康,竞赛成绩的优劣也并非等同于竞技体育的评价标准。各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根据国家制定的教学大纲和学校的发展规划而制定出不同的培养标准。例如,体育教育专业在学生的培养上着重于面向学校,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高素质的体育教育人才;社会体育指导专业在学生的培养上着重于面向社会,培养社会所需的、专业的体育指导人才;运动训练专业则要求学生具备系统的运动训练相关知识,为训练队、俱乐部等提供专业的教练员。不同的学校和专业间学生的培养方式、培养目标各有差异,绝大多数学校在竞技体育培养目标的确立、教学计划的安排、竞技水平考核标准的制定方面或多或少都有所欠缺,没有严格的标准。竞技体育的目的是通过体育竞赛取得优异的竞赛成绩,而众多高校缺乏体育生获取等级考核的上升通道、对体育专项班寒暑假假期训练的支持、对体育生参加竞技体育竞赛的重视。体教融合的目的在于高校能成为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储备的基地,希望高校能够协助国家实现对高水平运动员全面培养,但学校的根本目的在于教书育人,并未真正将积极组织体育运动竞赛,获取优异运动成绩纳入到高校体育教书育人的目标。竞技体育的目标与高校体育目标难以兼容,高校为我国竞技体育储备和输送后备人才存在目标统筹上的不足。

3.3 学训矛盾凸显:学生课程学习与专项技能训练难以兼顾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高水平运动员是高校体育生的主要人群,这类学生群体有着双重身份,即是学生也是运动员。高水平运动员进入学校后的第一重重要的身份就是学生,学生在学校有必修的体育理论课程,完成学业有一定的学分要求,要服从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学校的统一管理,在校学生的身份要求高水平运动员需要按质按量的完成学校的课程学习,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教育形式的实践活动,而运动员的身份则要求学生进行长时间高强度、高质量运动训练才能够强化竞技能力,提高竞赛水平。这两重身份导致高水平运动员不管是在训练竞赛时间安排上还是服从在校管理上都存在着极大的冲突,教师希望学生上课能够全勤,能够融会贯通所学的知识,而运动训练势必会占用课程学习的时间,大强度的运动训练会消耗学生的体力和精力,从而降低学生的课程学习的效率。尤其在高水平运动员备赛期间,大量高强度的运动训练使学生运动员无法兼顾课程的学习,使得原本文化素养较低的高水平运动员学生更加难以跟上学习的进度。因此,大多数学校和教师针对高水平运动员学生这种情况选择了降低课程学习难度和课程考核标准,对于高水平运动员学生视其态度端正情况而选择能不挂科则不挂科的态度,或者采取比赛成绩兑换学分的方式以保证文化素质较弱的高水平运动员学生能顺利毕业。学训问题导致高校降低标准的做法,极其不利于我国的竞技体育回归学校教育系统,使体教融合更多的是流于表面,这有悖于我国通过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运动竞赛的人才目标与要求。

3.4 科研助力乏力:体育科研人才和先进体育科研设备缺乏

科学研究作为高校的职能之一,对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未知领域的科学研究,使教师的知识与能力能得到不断地更新和提高,有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科学研究还能使技术转化为成果,助力于我国社会生产和经济建设。高校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责任主体,高校科研的主力军,是推动高校体教融合的中坚力量,但是多数高校聘任体育专职教师标准大多只对应聘者的运动技能等级做出要求,拥有一级运动员技能等级证书或国家健将级证书的人员在学历要求上甚至可放宽至本科学历,而对应聘者的科研能力、学术水平、专业知识等综合能力并未过多的提出高要求高标准。在学术界甚至有“体育老师也会做科研?”这种质疑的声音,但无疑,高校体育教师科研能力薄弱是一种普遍现象。不仅如此,多数高校缺乏先进的体育科研设备,科研设备维护不到位、更新换代不及时、老化陈旧和过时等问题严重。科研工作不仅需要具备雄厚的理论基础和较高的学术水平的科研人员,还需要先进的科研设备作为支撑,没有良好的科研设备为基础,即便是有好的想法也将难以付诸实践。而先进的体育科研设备的价格、维护、保养都非常昂贵,对于经济实力雄厚的高校而言尚可以承担,但大多数高校对体育科研设备配备还是非常的困难。高校在体教融合过程中,势必会产生许多的问题,势必需要对此进行大量的科学研究。大量的体育科研人才和先进的体育科研设备是繁荣高校体育科研氛围的先决条件,也是积极推进高校体教融合的最大助力,更是在高校体教融合中重点要解决的难点与痛点。

4 新举国体制背景下高校体教融合的实践路径

4.1 教育导向:统筹以育人为核心,竞赛为目标的教育理念

思想层面的理念融合是实践融合的先导,竞技体育的目标是通过参加比赛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而教育主要是一种实际的事物——为准备当公民而接受实际的某些训练,教育主要是道德性的和社会性的[7]。竞技体育与教育理念间存在相融之处。在竞技体育中要求运动员具备拼搏、团结协作、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和比赛的道德品质,这与教育中培养人的道德性和社会性相契合,体育因具备竞赛性而独具魅力,开展体育竞赛能激发学生的热情,运动员在赛场上的表现对于学生的教育也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高校应该树立以教育人、以赛促教的教育理念,拓宽高水平运动员竞赛渠道,提高高校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能力和影响力,将教育育人、竞赛育人相结合。此外,学校还需要制定立足于学生发展性的考核标准,将高水平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道德品质、文化水平进行综合考核,避免过分强调高水平运动员学生的竞技成绩或片面强调课程成绩的现象。只有打破竞技体育与教育系统中理念融合的障碍,才能积极推进高校体教融合。

4.2 市场导向:结合市场需求创新高校体育管理办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上发表重要文章《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一文中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发挥重大人才工程牵引作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8]。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基地,要积极面向社会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和市场的需求,面向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创新高校体育管理制度,提高高校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打破部门间隔阂和壁垒,加强学校教育和体育部门间的沟通与合作;遵循求同存异的理念,协商解决交叉管理上的问题与矛盾,协调各相关部门利益;积极推进竞技体育融入高校教育体系。高校管理者需要正确对待高水平运动员双重身份,为学校高水平运动员创造适宜的学习、训练、竞赛环境,协助学校高水平运动员积极融入校园生活,创造高水平运动员学生与普通学生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例如,通过举办演讲会等形式分享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和成长经历,在普通学生公选课上可选拔技能和教育能力较强的高水平学生运动员进行实习担任教学助理等。这不仅能使竞技元素真正融入校园生活,还能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学习与教学能力,实现在体教融合下,高水平运动员全面健康发展,为我国培养高素质体育竞技人才的目标。

4.3 科技导向:依托高科技技术赋能高校体教融合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矛盾是在不同的关系中所产生的,矛盾的解决需要不断地提高生产力,改善生产关系。竞技体育是生产突破身体极限的运动能力,教育是生产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技术革命是提高生产力的根本手段,现代科学史上,发生的三次科技革命,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科学技术转化成产品,支撑产业产生经济效益,是一以贯之的发展逻辑,尤其是当今时代,信息革命进程持续快速演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风起云涌,广泛渗透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9]。科学技术在体育领域同样产生着极大影响,对学校而言将科技运用于技战术分析、训练负荷监控、运动营养补充、心理和身体健康等领域不仅能使教练精准把握高水平运动员的竞技训练规律,还能为教师进行课程教学安排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从而提高教练训练的科学性和教师课程教学的效率;对学生运动员而言,通过体育技术的运用,不仅提高训练效益,减小运动损伤风险,延长职业生涯,还能够合理的安排时间进行课程学习,缓解学习压力,提高文化素养。高新技术赋能高校体教融合,在手段运用上打破了学生运动员学习和训练上的冲突,为高校体教融合提供技术层面的支持。

4.4 科研导向:强化校、企、社间的密切沟通与合作,整合高校科研资源

科学研究是高校重要的职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要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着力提升自身科研学术水平,紧跟世界科学发展最前沿。高校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立身之本的立德树人的指引下培养具备体育与教育知识兼备的高素质高水平运动人才[10]。高校体教的深度融合过程中,需要教育工作者们及时发现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教育工作者们进行大量的科学研究。为实现这一要求,首先高校要强化学校和企业、社会组织间的密切交流与合作,努力整合高校体育科研资源,为学校争取科研资金、技术、设备等资源上的支持;其次高校可以开展学术论坛、讲座、培训等活动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体育科研水平;最后高校可以设立合理的学术奖励机制,积极促进高校体育教师进行学术研究并将体育科研成果不断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在推动体育科研学术事业自身传承发展的同时为社会建设与国家发展输送专业人才。

5 结语

新举国体制不同于传统的举国体制,新举国体制是基于传统的举国体制,面向社会、市场、人民群众,为了人民健康和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体育强国梦而进行的创新。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和高水平运动员重要场所,高校体教融合是新举国体制发展过程中最具特色的一个环节,对高校体教融合的深化符合我国对高校高水平竞技人才储备,为社会培养全面的高素质体育人才的现实要求,对于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1]国家体育总局 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Z].2020-8-31.

[2]曹晓阳,张科,刘安蓉.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形成联合技术攻关机制的思考与建议[J].科技中国,2020(10):34-37.

[3]祖雅桐,董传升.逻辑内生与外展:新时代体育强国治理方式探微[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1,40(3):115-121.

[4]钟秉枢.新型举国体制:体育强国建设之保障[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45(3):1-7.

[5]毛振明,查萍,洪浩,等.从“体教分离”到“体教融合”再到“体回归教”的中国逻辑[J].体育学研究,2021,35(4):1-8.

[6]于文谦.竞技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

[7]林苗羽,王建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共同利益”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22(2):6-12.

[8]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N].人民日报,2021-09-29(001).

[9]陈琳.体育科技:崛起中的创新力量:评《体育科技浪潮》[J].北京体育大学报,2021,44(12):197-200.

[10]李晓庆,汪力.提升高校科研育人质量的若干审思[J].思想理论教育,2022(3):108-111.

[11]王凯.论“新举国体制”[J].体育学研究,2018,1(4):8-15.

[12]毛振明,罗帅呈.东京奥运后谈“举国体制”和“体教融合”[J].体育教学,2021,41(9):11-14.

Reflections on the Realistic Predicament and Practical Path of the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National System’

QIU Cuizhe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4, Guangxi, China)

邱萃珍(1999—),硕士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王春亮(1983—),教授,研究方向:运动技能学习与健康促进。

猜你喜欢

体教高水平竞技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竞技精神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花与竞技少女
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
竞技体育
体教结合的完美典范——英国拉夫堡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