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河西走廊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研究
2022-01-16叶祥伟
叶祥伟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河西走廊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研究
叶祥伟
(武威职业学院,甘肃 武威 733000)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文章对河西走廊乡村体育旅游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对策进行了研究,认为河西走廊乡村体育旅游方兴未艾,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文章分析了客观存在问题,并针对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发展对策:科学统筹规划,建立完善产业制度;加大产品创新开发,打造多元鲜明地域特色产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产业基础;多途径培养旅游人才,破除人才短缺壁垒。
乡村振兴;河西走廊;乡村体育旅游;发展
河西走廊是指位于黄河以西甘肃省西北部的嘉峪关、酒泉、张掖、金昌、武威五市区域[1],其主体在祁连山以北、北山以南、古浪峡以西、玉门关以东,是一个南北宽近200km和东西长约1000km的以高原、山地为主形状似走廊的狭长地带,是古丝绸之路枢纽路段和黄金地段,有着较丰富的乡村体育旅游资源[2,3]。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和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返璞归真而青睐乡村体育旅游,给乡村体育旅游高质量持续发展带来契机。乡村体育旅游是为满足游客体验参与乡村体育活动需求,科学有效地将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与体育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体验体育旅游项目等形式,达到健身娱乐、休闲等于一体的旅游体验活动[4],乡村体育旅游是助推乡村振兴战略重要力量[5]。本文运用田野考察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河西走廊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科学对策进行研究,以推动河西走廊乡村体育旅游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1 甘肃省乡村体育旅游的发展现状
河西走廊有河流、草原、戈壁、沙漠、山地、丹霞、绿洲等各具特色的自然风光,有马术赛、沙漠露营大会、航空滑翔节等丰富多彩的特色体育活动,有嘉峪关河口花卉观光园、张掖石岗墩高科技农业观光园等观赏性比较强的田园风光,有肃北蒙古族甩白木头、自天祝藏族藏式摔跤、裕固族赛骆驼、哈萨克族姑娘追等独具浓郁民族特色的体育比赛。河西走廊有着类型多、分布广而特色明显的丰富乡村体育旅游资源。这些丰富的乡村体育旅游资源为河西走廊乡村体育旅游的开发和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近年来,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旅游扶贫等政策不断推进下,河西乡村体育旅游已被政府、旅游相关部门及旅游公司高度重视和开发,目前河西走廊乡村体育旅游发展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而方兴未艾,成为河西走廊乡村产业发展的核心产业之一,促进了河西走廊乡村经济的发展。但河西走廊乡村体育旅游发展水平上还处于初级阶段,乡村体育旅游发展规模、体量、类型等与发达地区有明显差距,与陕西、云南等西部地区也有一定的差距,发展中也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
2 河西走廊乡村体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管理制度薄弱,统筹规划不足
乡村体育旅游是一个多行业交叉的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涉及建设村镇、发展旅游业、生态环境、安全保障等方方面面,乡村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的调控政策、管理体制、法律法规、安全保障等一系列约束旅游企业行为和产业制度,并且要有权威的管理结构统一的进行协调管理[6]。虽然河西走廊把乡村体育旅游发展摆到重要位置,但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协同治理缺位、产业规划不到位、产业调控政策失位等乡村体育旅游产业制度薄弱的现象,使得河西走廊乡村体育旅游大多为自发运营,不同乡村旅游地交通不够畅通。一方面国家未制定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科学长远规划,产业规划明显滞后于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林立的管理部门职能交叉和责权不清,各个部门之间紧密协调治理出现缺位,使得乡村体育旅游出现竞争过度、多元化市场主体受阻。再者,关于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投融资政策、监管平台、产业标准等乡村体育产业调控政策失位,发挥不了应有支撑作用,出现不同旅游点、项目及不同季节出现较大的价格差幅和不同程度恶性竞争现象,影响乡村体育旅游的信誉和声誉,制约着河西走廊乡村体育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河西走廊乡村体育旅游经营者大多是独家投资开发,经营者大多缺乏旅游和体育相关的知识,在没有对开发乡村体育旅游产品进行深入调查和科学论证基础上,在规划开发过程中也没有科学考虑区域片区和周边资源,缺乏长足、科学的统筹规划,开发急功近利和盲目,过度的商业化使得低碳产业呈现高碳化,开发的乡村体育旅游产品缺乏体育元素及参与体验性、亲和力、舒适度及先进性。
2.2 产品同质化,创新性不够
旅游业竞争是开发产品品质竞争[7]。尽管河西走廊有丰富和广泛独具特色的有较好开发价值资源,可开发乡村体育旅游资源多种多样,但由于乡村体育旅游具有投资大而回收周期长的突出特点,一些河西走廊乡村体育旅游开发商在开发乡村体育旅游产品时不重视产品的结构、内容和品质,没有紧密结合河西走廊地域特色因地制宜开发地域文化特色乡村体育旅游产品,导致出现急功近利和过度商业化以及开发层次低、内容类同的生搬硬套体育元素产品,河西走廊乡村体育旅游产品单一而没有鲜明地域特色,大多开发的是打卡式乡村体育观光观赏的、休闲度假轻度体验的体育赛事、户外休闲运动、民宿康养乡村体育旅游产品,在河西走廊区域内许多近距离乡村产品相互模仿高频重复而单一,产品同质化比较严重,不能很好吸引游客。
2.3 产业基础薄弱,供给不足
经费投入、资源环境、基础设施配置是乡村体育旅游发展基础。乡村体育旅游发展需要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作支撑。近年来,河西走廊乡村体育旅游方兴未艾,虽然乡村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乡村体育旅游存在投入不足、环境资源未能合理开发和基础设施不齐全的现实问题。最为突出的乡村体育旅游行、吃、住、游、购、娱方面的设施不够健全,一些去乡村体育旅游点的路是山路而通达性比较差,有些公路指向标识牌不够清晰,沿途服务区比较少,闲置土地未硬化就作为停车场,乡村体育旅游点的宾馆饭店和交通工具质量和层次偏低,不能够保障和满足游客旅游的需求,跟不上乡村体育旅游发展需求,降低游客乡村体育旅游的愉悦体验力和吸引力,不能够吸引游客,制约了乡村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4 专业人才短缺,质量不高
专业的经营管理和服务人才乡村体育旅游高质量的发展的核心内容,河西走廊乡村体育专业人才短缺影响着乡村体育旅游高质量发展和生机活力。一方面,目前,河西走廊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体育和旅游复合型人才比较少,缺少一定规模的既懂旅游又懂体育运营管理的专业人才,运营管理人员参差不齐和质量不高,致使乡村体育旅游经营管理粗放式和低质量,使得乡村体育旅游的体育元素作用不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另一方面,河西走廊乡村体育旅游专业服务方面人才短缺。乡村体育旅游景点虽然开发了体育元素非常好的低空飞行、皮划艇、漂流、攀岩等项目,但大多没有专业知识和技能人员在服务和组织,工作人员服务游客意识淡薄。没有专业人员服务和组织,游客又没有相关项目方面运动知识和技能,旅客参与体验旅游得不到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周到、暖心的服务,有些安全隐患项目游客自行玩耍时容易发生运动伤亡,有些游客望而生畏而远离,阻碍了乡村体育旅游发展。
3 河西走廊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科学策略
3.1 科学统筹规划,建立完善产业制度
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离不开完善的产业制度保驾护航和科学统筹的规划引领,在深入了解河西走廊农情和乡村体育旅游实际情况,精准分析河西走廊乡村体育旅游发展战略和模式基础上,政府要转变职能和强化引领作用,科学制定河西走廊乡村体育旅游调控政策、管理体制、法律法规、安全保障、行业标准等产业制度,不断完善乡村体育旅游产业制度。为此,一要建立专门管理机构,深入研究河西走廊发展乡村体育旅游资源、市场、区位及考虑当地国土空间、社会经济的基础上,科学编制符合河西走廊区域实际情况的乡村体育旅游发展人才、环境、安全等方面的区域系统规划,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乡村体育旅游发展规划系统,加大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8]。二要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和加强政府引导,建立长效发展机制,提高乡村体育旅游的有效治理。三要逐步的健全河西走廊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行业评价、质量、安全标准等。四要持续精准推进“放管服”的乡村体育旅游发展政策,加强旅游、体育、企业之间的跨界协作。五要增强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相关的国土、交通、体育、旅游等等部门的高效协调的联动能力,精准、规范管理乡村体育旅游发展。六要不断完善和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及市场、税收、金融投资、环境等的保障制度和机制,规范乡村体育旅游的发展和保证乡村体育旅游低碳生态、持久健康的发展。
3.2 加大产品创新开发,打造多元鲜明地域特色产品
乡村体育旅游要在市场竞争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必须找准自身地域特色优势和开发点,从乡村实际情况和体育旅游市场实际情况出发,量体裁衣地打造多元化、高品质、深层次、地域化、差异化、特色化的鲜明产品。河西走廊乡村体育旅游产品开发中,要科学合理地深度挖掘当地丰富独具特色的自然资源,并紧密结合独特地域和民族文化,拓展开发多元化的深度互动参与性高的差异化产品,打造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浓厚民俗乡村体育旅游产品。一要根据乡村体育旅游市场的新需求和多样性,创新开发多元化鲜明特色的新产品、新服务。多元化鲜明特色的乡村体育旅游产品,可激发游客体验参与的冲动,使游客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乡村体育旅游中来。可紧密结合河西走廊不同地域乡村体育旅游资源、民族、地域文化的特点,开发独具特色的乡村体育旅游项目,如可结合河西走廊山地特点和游客的需求打造探险、攀岩、漂流、登山、越野赛等游客休闲性和参与性强的一些体育赛事,并不断创新升级满足游客需求。二要充分利用河西走廊区域多方资源,创建区域乡村体育旅游特色运动休闲项目和品牌赛事。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河西走廊有着主要地缘地位,借助河西走廊已有品牌体育赛事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将河西走廊嘉峪关、酒泉、张掖、金昌、武威地区发展比较好的乡村体育项目进行紧密、有效的对接和整合规划。三要大力发展城市周边城市依托型近郊乡村体育旅游。在旅游市场比较成熟和交通便利的城市周边近郊的乡村,深入挖掘和合理利用好乡村山地、草原、水域等特色的乡村自然资源和民族民俗人文方面体育特色资源,加强游客城乡流动和推进乡村体育旅游产品开发和打造,打造跨行政村的山地、冰雪、水域、康养等区域性和差异化的乡村精品体育旅游产品,破解乡村体育旅游产品的创新难题。四要开发景区依托、顺访型乡村体育旅游产品。要充分的依托河西走廊4A、5A级景区自然资源丰富和游客量大资源优势,依托河西走廊4A、5A级景区在周边开发乡村体育旅游产品,使其在4A、5A级景区旅游时顺便进行乡村体育旅游。五要大力开发好戈壁生态乡村体育旅游稀缺性和独特性产品。河西走廊有得天独厚和丰富多彩的戈壁,借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之力,充分挖掘乡村深厚的民族、人文历史基础上,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深度开发户外徒步健身、沙漠戈壁探险、森林草地休闲等特色互动体验性高的稀缺性和独特性产品。六要精心精准地打造不同地域特色的差异化产品。河西走廊不同地域的乡村,所具有的地域特色旅游资源也不同,要合理、巧妙利用好河西走廊不同地域特色乡村体育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地进行精准差异化定位和发展,例如借助张掖、高台湿地公园布局打造徒步走差异化产品,利用山丹军马场布局打造赛马差异化产品,实施乡村体育旅游产品的差异化。七要加大跨界融合发展和创新产品种类。加大与旅游、教育、环境资源等的深度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好不同领域的丰厚资源,创新开发乡村营地教育、研学旅行、森林徒步走等产品。八要不断实现乡村体育旅游产品结构的创新升级,发展游客深度互动参与下的高品质乡村体育旅游。
3.3 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产业基础
为最大程度地满足游客的高品质旅游需求,提高游客对乡村体育旅游的深度参与体验,在推动乡村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中,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产业基础,优化乡村体育旅游环境,提升服务品质,提高游客对服务的满意度。首先,拓宽投资融资渠道,通过多元方式加大对河西走廊具有开发潜力区域的乡村体育旅游基础体育设施投入,加大建设停车场、交通通达性、宾馆餐饮、厕所等基础设施力度,提高旅游场所基本要素的质量,提高乡村体育旅游基础设施的质量,为乡村体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保障乡村体育旅游产品的科学开发,不断优化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环境乡村体育旅游产品深度参与体验和自然资源两面齐头并进,吸引更多的旅游前来体验旅游。其次,合理适度有效地利用资源。政府要加大支持和引导,引导开发乡村体育旅游的企业科学合理适度有效地开发利用乡村自然资源和人文特色资源,注重人文、民族、地域特色的保留和开发,避免乡村体育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破坏。第三,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低碳发展。在开发乡村体育旅游产品时,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管控和引导,倡导生态、绿色等低碳绿色产品开发。第四,提高智能化服务水平和能力,在旅游地给游客提高智能化的安全设施设备,保证旅游地通信信号、监控设备全覆盖和全畅通,开发线上询问、预定、反馈的平台和系统建设,全民提升乡村体育旅游服务的效率、品质、吸引力,提高游客便捷化的消费体验服务。
3.4 多途径培养旅游人才,破除人才短缺壁垒
乡村体育旅游运营管理和服务的具备体育旅游知识和技术能力的专业人才,是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关键和核心支柱[9]。在河西走廊乡村体育旅游高质量发展中,应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乡村体育旅游人才的培养,破除人才短缺壁垒。第一,深化教育改革和深化校企合作,培养体育旅游专业人才。一方面甘肃省有体育和旅游专业的高校,要根据社会、企业对人才需求,增设乡村体育旅游专业人才专业,加大乡村体育旅游人才培养的宽度和广度,逐步深化产学研,邀请体育、旅游、企业管运营管理、乡村产业、资源规划等方面专家建言献策、群策群力的建设乡村体育旅游专业,加快培养高质量体育旅游方面专业人才,精准地为乡村体育旅游企业输送真才、实干的专业性人才。另一方面,企业可委托高校培养和培训体育旅游专业的人才。第二,加大加快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外出学习。一方面邀请高校、体育旅游、旅游企业等方面的专家,对从事乡村体育旅游的在岗人员进行有关旅游知识、体育知识、运营管理等基础知识系统培训,可提高乡村体育旅游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水平。另一方面外派乡村体育旅游人员参观学习开阔眼界和增长专业知识。第三,加大高层次专业人才引进。科学制定积极的体育旅游人才引进政策和激励机制,不断优化专业人才发展环境,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专业知识强、文化素质高的高层次乡村体育旅游的管理和服务人才,更好服务于河西走廊乡村体育的健康发展。
乡村体育旅游是发展乡村经济的新兴产业,但乡村体育旅游所具有的特有地理特性和自身属性,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限制发展的一些问题。河西走廊乡村体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中必然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河西走廊乡村体育旅游发展。要深入分析和客观地面对存在现实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策略解决存在的现实问题,使河西走廊乡村体育旅游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乘风破浪发挥能量和潜力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1]王丽.甘肃省河西走廊区域旅游品牌建设初探[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33(9):73.
[2]王建民,香成福,毛建民,等.河西走廊生态体育发展现状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5,34(11):949.
[3]袁音,吴斌,陈丽娟.“一带一路”背景下河西走廊区域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研究[J].社科纵横,2021,36(4):58-62.
[4]王世军.黄河流域乡村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1,41(5):40-44.
[5]黄鹂,马学智,张成明.新时代我国乡村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20(3):19-23.
[6]张卉,朱永亮.基于SCP分析框架的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8):54-60.
[7]唐雪立.湖南省乡村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8.
[8]周阳,唐建军,古松.我国乡村体育旅游价值与发展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19(6):93-97.
[9]白雪,刘娜.后精准扶贫时代下乡村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探骊[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0,28(10):127.
Research on Rural Sports Tourism Development in Hexi Corrido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YE Xiangwei
(Wuwei Occupational College, Wuwei 733000, Gansu, China)
甘肃省教育厅2021年高等学校创新基金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河西走廊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21B-529)。
叶祥伟(1985—),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