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俯卧位无创通气在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2-01-14阮旭黄丽明邓秀妹苏嘉裕

智慧健康 2021年31期
关键词:肺泡呼吸机通气

阮旭,黄丽明,邓秀妹,苏嘉裕

(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广东 湛江 524300)

0 引言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1]多发于早产儿人群中是临床ICU科室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急危重症疾病。目前认为诱发此疾病的主要原因为机体大量肺泡萎陷,疾病特征为呼吸窘迫、低氧血症。发病后,若不及时控制病情,会增加肺血管通透性,损伤肺毛细血管弥漫性,降低肺顺应性,进而损伤弥漫性肺泡,其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目前,临床主要采用呼吸方式进行治疗,如有创机械通气、无创机械通气、肺复张等,对萎陷肺泡复张有促进效果[2]。而现医学界在救治呼吸窘迫综合征疾病上,针对通气时的体位仍有较大争议。已有报告显示[3],俯卧位无创通气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比仰卧位通气治疗的疗效更理想,患儿氧合功能、肺功能等得到更好的改善。现此方面报告较少,本研究共纳入我院2017年2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135例分组重点论述此点。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我院2017年2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135例,按其治疗方式分组,即观察组82例,对照组53例。此研究经我院伦理会批准。入选标准:①各患儿均接受DR、MRI等检查得到确诊,满足《2019版欧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防治指南》[4]中呼吸窘迫综合征判定标准;②各患儿家属均同意接受此次治疗方式;③病历资料齐全;④均属于早产儿发病;⑤患儿发病时间<7d。排除标准:①氧合指数>200者;②合并肝功能、肾功能异常者;③合并恶性肿瘤疾病者;④合并精神、智力疾病者;⑤大咯血、颅内高压、脊柱不稳等状况者;⑥存在俯卧位或仰卧位通气禁忌证者;⑦中途脱落研究者。对照组:胎龄29~36周,平均(32.21±1.24)周,患儿出生体重956~2751g,平均(1532.32±12.24)g,女25例,男28例;观察组:胎龄29-36周,平均(32.25±1.22)周,患儿出生体重957~2752g,平均(1532.65±12.22)g,女41例,男41例。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各患儿均接受无创机械通气治疗,鼻塞辅助呼吸,确保治疗中呼吸道畅通,按照其血气分析、体表血氧饱和度、临床表现等,调整仪器参数。设定呼吸机模式和参数为,鼻塞给氧,给氧浓度21%~40%,NIPPV呼吸模式,设置初始吸气气道正压为10~12cmH2O,逐步将其调至14~18cmH2O。设置呼气气道正压为4~6cmH2O,每间隔2h可放松1次鼻塞。

对照组患儿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时体位为仰卧位,观察组则为俯卧位,俯卧位要点为,医护人员将其体位更换为俯卧位,把头部偏向一侧,固定头部,把软垫垫在患儿膝部、下腹部、额部、双肩等部位,避免挤压到胸廓,半曲双侧上肢,自然放置双手,自然分开下肢,但是喂奶期间及喂奶后1小时内保持仰卧位。

1.3 指标判定

治疗前、治疗后2d、4d、8d时测定患儿氧合指数,即PaO2/FiO2。

记录其治疗前、治疗12h后血乳酸(Lac)、气道平台压(Pplat)、腹腔灌注压(APP)、平均动脉压(MAP)、腹腔压力(IAP)。

记录各患儿住院时间、ICU救治时间、带管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版本)分析数据,t检验计量资料,表示为,χ2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若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氧合指数

比较氧合指数,治疗前组间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d、4d、8d后,观察组氧合指数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比较氧合指数()

表1 比较氧合指数()

2.2 监测指标

比较治疗中各项监测指标,治疗前组间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LAP高于对照组,Lac、Pplat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P、APP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比较监测指标()

表2 比较监测指标()

续表2

2.3 住院时间、ICU救治时间、带管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

观察组住院时间、ICU救治时间、带管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比较住院时间、ICU救治时间、带管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

表3 比较住院时间、ICU救治时间、带管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

3 讨论

数据显示[5-6],近年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率在10%左右,其中中重度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死亡率达45%左右,所以,确保此疾病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非常重要。现已有报告显示[7-8],无创机械通气治疗中,采用俯卧位体位,其机制与患儿病理生理机制一致,可显著改善其氧合状况,减轻呼吸机相关损伤等。但也有报告显示[9],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时,采用俯卧位通气治疗可能会增高腹腔压力,血流动力学受到影响,对疾病预后不利。

呼吸窘迫综合征生理病理变化主要体现在,人体肺泡上皮通透性和肺毛细血管内皮增加,发生肺泡水肿、塌陷,造成血流、通气两者比例紊乱,进而诱发低氧血症[10]。诱发此疾病的主要病理特征为人体肺部变化不均一,相对来说,非低垂部位肺泡通气处于正常[11]。按照疾病发病机制,近年日益较多的学者倡导机无创械通气治疗中采用俯卧位,认为对疾病康复有积极意义。本研究结果也显示,观察组治疗2d、4d、8d后,观察组氧合指数高于对照组,LAP高于对照组,Lac、Pplat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ICU救治时间、带管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证实了俯卧位通气治疗的优势。笔者认为原因为,患儿采用俯卧位,部分重力分解到前胸壁,减少人体呼吸肌重力做功,同时也更利于充分的打开肺泡,增加有效通气量,受肺组织自身重力和心脏自身重力等因素影响,胸内压梯度均匀,有效改善背侧通气和通气血流灌注比值[12]。同时,俯卧位状态时,膈肌运动出现变化,可更好地排出肺内分泌物,进而改善氧合指数。ICU危重疾病者中,IAP属于主要生理指标,此指标与疾病治疗效果、疾病预后均有密切关系[13-14]。IAP增高可降低APP,降低预后。本研究中,观察组IAP比常规组、治疗前更理想,但APP、MAP指标无明显变化,且治疗12h后,患者Lac、Pplat明显降低。此状况下,俯卧位通气治疗可增高IAP指标,但其腹腔灌注和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明显影响。

综上所述,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接受俯卧位无创通气治疗,可显著改善其氧合功能和肺功能,对疾病恢复有促进效果。

猜你喜欢

肺泡呼吸机通气
柯惠PB840呼吸机故障分析与维修
PB840呼吸机维修技巧与实例
全生命周期下呼吸机质量控制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纤支镜肺泡灌洗在脑死亡边缘性供肺维护中的作用
新型智能通气模式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临床呼吸力学的影响
呼吸机日常养护结合护理干预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
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例
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重症肺炎护理分析
不通气的鼻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