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地区2020年单采血小板不良反应分析及措施探讨

2022-01-14李繁海钟笔陈晓文

智慧健康 2021年31期
关键词:枸橼酸献血者诱因

李繁海,钟笔,陈晓文

(广州血液中心 广州市血液安全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095)

0 引言

无偿献血是保障临床医疗用血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公益性活动。随着成分献血的广泛宣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并参与捐献单采血小板。但由于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时间比较长,离心血量大,部分献血者容易出现献血不良反应。虽然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很低,但却会对无偿献血者的招募和保留工作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1,2],也是献血者的流失的重要原因[3,4]。为了更好指导采血工作人员及献血者提前科学、合理的采取必要措施,尽可能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保障献血者的身体健康,更大程度地保留和发展献血者队伍,我们应用《献血不良反应分类指南(WST551-2017)》[5]对2020年本站的132名出现献血不良反应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情况进行记录并分类统计和分析,探讨我市机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的人群特征和相关的诱发因素。现报告如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20年广州血液中心的132名捐献单采血小板时出现献血反应的献血者,其中女35人,男97人,均按《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GB 18467-2011)[6]标准选择符合单采血小板条件的年龄18~60周岁献血者,排除身体疾病因素,按照《单采成分血采集管理程序》(GZBC/COP-24/00-2019)[7]规范采集血小板,在体检初筛、采集过程中或采血后出现献血反应的献血者。并按照《献血不良反应分类指南》(WS/T 551-2017)[5]标准进行分类汇总分析。经伦理委员会批准,献血者对献血反应知情同意。

1.2 方法

根据《献血不良反应分类指南(WST 551-2017)》,建立《献血不良反应登记表》和《献血不良反应随访表》,对2020出现的132例单采献血反应进行登记和随访,从献血不良反应的人群特征、分类及严重程度、诱因、献血量等献血相关方面统计分析,进一步探讨初次和多次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差异。

1.3 评估标准

按照《献血不良反应分类指南(WST 551-2017)》进行分类,并根据是否需要治疗和结局,将献血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分为重度和非重度。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软件SPSS 23进行数据处理,详细统计和分析各类型单采献血不良反应与性别、年龄、民族、职业、献血次数、单次献血量和诱发因素是否存在关联性,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单采血小板献血反应个体相关因素统计分析

单采血小板献血反应发生率为0.35%,其与性别、年龄、职业及既往献血次数相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民族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详见表1。

表1 2020年广州单采血小板献血反应个体相关因素统计分析

2.2 单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分类及性别相关性评估

根据《献血不良反应分类指南(WST 551-2017)》对数据进行分类并统计分析:因D类献血反应无数据,故不进行统计分析。单采献血反应与性别相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45,P<0.05。对各类型献血反应与性别关联性进行分析,A类无统计学意义,P=0.73;B类和C类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与宜昌市红十字血站和晋城市中心血站的报道[8,9]一致,详见表2。

表2 2020年广州单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分类及性别相关性评估

2.3 单采血小板献血反应诱因分析

单采血小板献血反应诱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9.88,P<0.05,详见表3。

表3 2020年广州单采血小板献血反应诱因分析

2.4 初次献血者与多次献血者献血反应对比分析

统计分析初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与多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详见表4。

表4 2020年广州初次献血者与多次献血者献血反应对比分析

2.5 单采献血量与献血反应关联性分析

分别统计分析初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和多次单采献血者捐献1治疗量和2治疗量的献血反应情况,结果显示献血量与献血反应关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详见表5。

表5 献血量与献血反应关联性分析

3 讨论

表1示单采血小板献血反应发生率与性别、年龄、职业及既往献血次数相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女性献血反应发生率(0.60%)明显高于男性(0.30%),其中反应类型差异以血管迷走神经反应和枸橼酸盐反应为主(表2),这与国内大部分报道一致,这可能是因为女性特有的生理特征和心理耐受有关,加之女性体重较男性偏轻使相对离心血量偏大,及女性血管偏细导致献血时间相对较长。18~55周岁献血者献血反应随年龄的增长而明显降低,而56岁以上献血者献血反应又稍升高,可能原因为低龄献血者阅历少,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性较差,精神紧张容易诱发献血不良反应。此外,低龄献血者中初次献血者比例最高,表4示初次献血者各类献血反应明显高于多次献血者,随着年龄增加平均献血次数增加,如表1所示,随着献血次数的增加,献血反应率逐渐降低。但56岁以上献血者由于身体机能的衰退,身体耐受力和代偿能力下降,献血反应率稍有所上升。因此对年轻献血者,特别是初次献血者应特别关注和进行心理护理,帮助其更全面了解献血过程,克服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放松心情,愉悦的完成献血。我中心针对初次献血者,接待时会特别标注,从接待、体检、采血到采后休息全程给予更多的解释和密切关注,必要时献血前及献血过程中给予必要的心理辅导,及时干预,预防或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因为学生基本上为低龄(18~25岁)献血者,所以更容易出现献血反应。工人平常工作强度大,休息不充分,也更容易出现献血反应。综上所述,初次、低龄女性、工人和学生献血群体更容易出现献血反应,我们工作中应给予其更多关注。

通过对比分析初次与多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我们发现初次单采献血者献血反应显著高于多次单采献血者,均P<0.05,这提示我们应重点关注初次献血者。而献血者捐献1治疗量或2治疗量单采血小板出现的献血反应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所以,对于符合捐献2治疗量的献血者,我们可以大胆地建议献血者一次捐献2治疗量。

表2示穿刺部位出血(血肿)是最常见的献血反应,占献血反应总数的75%,且无性别差异。通过单采血小板献血反应诱因分析(表3),我们发现引起血肿的最常见诱因依次为移动手臂、穿刺不顺、回血握球、按压不当及血管细。由于单采血小板献血时间比较长,且要求整个献血过程中献血者手臂不能弯曲或明显移动,否则采血针头容易刺破血管导致穿刺部位出血。同时,回血时被穿刺的血管压力明显增加,此时握球会导致血管压力进一步增加,血液容易从针头渗出造成局部血肿。这要求我们除了要提高穿刺技术外,献血前和献血过程中需对献血者强调回血不能握球、手臂不能擅自移动和弯曲的教育,随时与献血者保持沟通,满足献血者生活需求:比如接听电话、抓痒、允许范围内协助献血适当调整手臂,缓解因献血时间长而产生的不适。同时,献血后教献血者正确足时地按压静脉穿刺点也是避免出现血肿的有效措施。血管迷走神经反应(25.51%)也是最常见的献血反应类型。精神紧张和环境因素是献血反应的主要诱因,分别为21.2%和22.7%,环境因素与精神紧张两个因素高度重叠,是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的主要诱因(57.11%),所以献血过程中应加强献血者的心理护理,密切关注献血者状态。特别是初次献血者(表4),在采集初期就应重点关注,减少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的发生[10]。需要特别注意的是,34人次血管迷走神经反应中有5人次出现晕厥,占14.71%,需注意观察和及时处理,避免不良反应的加重。献血后晕厥,因献血者可能处于站立或行走状态,容易跌倒,可能造成意外损伤,更应注意防范。2020年单采献血反应中,共有2例献血后在休息室出现晕厥,其中1位献血者献血后在休息室出现晕厥跌倒造成外伤需住院治疗(无后遗症)。献血后,我采血室工作人员会陪同献血者到休息室坐下休息,并有休息室的工作人员负责观察照看,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枸橼酸盐反应(14.90%)是大量回输用枸橼酸钠抗凝的血液而引起的,反应初期给献血者及时再次补充钙剂,并降低回输速度和血液采集时抗凝剂比例,可有效降低枸橼酸盐反应。

综上所述,初次献血者、年轻女性学生和工人献血群体更容易出现献血反应,我们应全程关注并做好心理辅导,及时预防、干预血管迷走神经反应和枸橼酸盐反应。同时,献血后也要密切关注献血者状态,及时发现并处理献血后出现的献血反应。献血不良反应发生是多种因素引发的,为了尽可能地减少单采血小板献血反应的发生,我们为献血者提供舒适的献血环境,熟练掌握静脉穿刺和血液采集技术的同时,实行贴心的心理护理,尽量降低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血液质量和献血者安全。

猜你喜欢

枸橼酸献血者诱因
补肾活血方联合枸橼酸氯米芬在排卵障碍性不孕症中的应用
不同浓度枸橼酸钠分段式抗凝方案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抗凝效果对比*
农村“微腐败”发生的诱因及治理对策——基于全国38个案例的定性比较分析
成分献血者电话回访效果分析
局部枸橼酸抗凝对体外循环心脏术后AKI患者NLRP-3及下游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对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
[聚焦6·14]世界献血者日来临前,了解一下无偿献血流程吧
公路施工安全事故诱因与预警管理的探讨
图书真人秀节目的探索之路
心血管疾病发病诱因及内科护理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