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冷雨热肠言美情深

2022-01-13易家志

语文教学之友 2022年1期
关键词:探寻审美价值

摘要:《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先生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入选多版高中语文教材。这篇经典散文,具有深沉的情感、精致的布局、灵动的手法和瑰丽的语言,给人以美的享受。拟从情感、结构、手法等方面探寻其审美价值。

关键词:《听听那冷雨》;审美价值;探寻

余光中先生是中国当代思乡文学的代表作家。其散文名篇《听听那冷雨》让我们触摸到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领略了一个天涯游子的思乡情愁。那潇潇的冷雨,那绵绵的雨丝,就是作者千丝万缕的情丝,剪不断,理还乱。这篇散文好似一首思乡曲,回荡在故土的每一个角落,敲击着每一个游子的心扉。

《听听那冷雨》作为散文经典,其深沉的情感、精致的布局、灵动的手法和瑰丽的语言均给人以美的享受。

一、情感美:千回百转的绵绵情思

情感,是散文的核心要素,散文以情感致胜。《听听那冷雨》就是这样的佳作,文章字里行间满是对童年、对故土、对祖国的一片赤子深情,让人沉醉,让人回味。其情感表达的技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巧借物象。散文的情感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水上浮萍,它需要载体。一是以“冷雨”为载体。雨是最能触发作家内心情愫的一个物象,潇潇冷雨自然能勾起作者的无数美好回忆。二是以“故土山水”为载体。淅淅沥沥的雨声里,作家的心早已飞回故土,再鸟瞰“江南的泽国水乡”,回望“涨潮的嘉陵江”,栖息在“旧式的古屋”,思乡恋土的情愁在故土山水间汩汩流淌。

妙用色彩。色彩往往影响人的情绪,情绪也可以改变事物的色彩。在杏花春雨的时节,不管是故土江南还是寓所台北,都应该是一幅幅美麗的画卷。但在余光中笔下,我们却看不到春雨滋润下的花红柳绿,其色彩是黑白灰暗的,“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黑白,意味着单调;黑白,寄寓着伤感。离开家乡“25年,一切都断了”,远离了童年的多姿多彩,远离了亲切的乡音乡情。“前尘隔海,古屋不再”,这样单调乏味的生活,这种漂泊无依的孤寂之感,时时刺痛作家的心。作者用冷色的事物,冷色的词句,把远离故土的感伤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善于体悟。春雨本是让人欣喜的事物,但在作者的感受中却是“冷”的。这种“冷”,是一种外在感官上的冷,更是一种内心悲凉的冷。故土遥隔,乡音不在,前途渺茫,冷雨中流露出家国难返的悲情。但冷雨浇不灭作者对祖国一往情深的热肠,浇不灭作者对故土的一片赤子深情。深情之中见悲情,更具有审美艺术效果,更具有打动人心的情感力量。

二、结构美:精致紧凑的谋篇布局

散文《听听那冷雨》的写法自由灵活,时空跨度大,内容转换多,但结构并不杂芜散乱,而是井然有序。其结构特点主要如下:

一线串珠。文章以“听雨”为主线,将眼前雨中的景物、回忆中的美景、过往生活的人与事巧妙贯穿起来,线索清晰,条理分明。

浓缩时空。文章将一个漫长生活时期发生的诸多事件浓缩到一个特定的时空来表达,即从台北的金门街到厦门街这段短短的路程中,完成了从现实到回忆、从回忆到现实的多次转换。文章结构紧凑,便于集中笔墨抒发情感。

巧妙穿插。听雨中穿插大量的往事,如嘉陵江畔的生活,故土古屋的惬意闲适。还穿插了一些典故,如王禹偁在黄冈“竹楼听雨”的故事。巧妙的穿插构建了散文宏大的时空结构,有助于作家情感的肆意挥洒。巧妙的穿插增加了文章的深度,绵绵的“情思”与潇潇的“雨丝”交织、缠绕、融合,去追寻故乡的精神魂根。巧妙的穿插增加了文章的厚度,古老的木屋、悠扬的琴声,让文章飘逸着古风古韵,蕴含着文味情味,让读者在缠绵的吟咏中思接千载,情贯古今。

三、手法美:灵动多姿的艺术表达

散文《听听那冷雨》的艺术魅力既得益于真挚浓郁的情感,又得益于灵动多姿的艺术表达。

联想与想象。联想与想象是散文的翅膀,让散文变得灵动舒展。联想,让现实景物与过往生活巧妙粘连起来,形成“情景置换”;想象,突破地域局限,拓展叙写空间,增加视角的广度与深度。如“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将雨的感受上升为对历史对现实的喟叹。

多感官参与。“听听那冷雨”应该主要写听的内容,但作者不囿于“听”的感官限制,将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一齐参与进来,如“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对雨的感受更加丰富深刻,增加了雨的层次感、立体感,从而为思乡情愁的倾诉提供了便捷的通道。

多种修辞手法。文章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将雨的形态写得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与感染力,同时扮靓了散文的语言。如“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语言生动有韵味,增加了可读性。

四、语言美:重章叠句的音韵回环

音韵美。散文整句与散句参差跳跃、错落有致,让语言的节奏千变万化而又调适有度,音韵和谐。同时,作者不厌其烦地使用叠词叠句,有表声音的,如“淅淅沥沥”;有表情态的,如“淋淋漓漓”“滂滂沱沱”;有表数量的,如“点点滴滴”;有表感受的,如“清清凉凉”;有表动作的,如“嗅嗅闻闻”。这些叠词叠句强化了作者主观感情的抒发,凸显了文章的主旨,产生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增添了独特的审美感受。

诗性美。文章洋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其一,运用富有诗意的词语。如“疏雨”“骤雨”“梧桐”“荷叶”“杏花”“黄梅”等,体现出作者对古诗词的情有独钟。其二,引用、化用诗词。如“杏花春雨江南”引自宋朝词人虞集的《风入松·寄柯敬仲》。又如“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不再”化用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再如“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这句明显化用了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的“凄凄惨惨戚戚”。

意趣美。文章的语言不仅极具文采,还富有意蕴。如“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一字之变,意蕴颇丰。又如“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一句,“山”“伞”巧用谐音,趣味盎然。

总之,细细品味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的确是冷雨热肠,言美情深。

参考文献:

[1]孙改芳.听雨情韵里的游子心路历程——读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J].名作欣赏,2012(29).

[2]陈海霞.诗化的散文,精美的语言——谈《听听那冷雨》的语言美[J].阅读与鉴赏(下旬),2010(10).

[3]邵凤森.笔轻意重,言美情浓——《听听那冷雨》赏析[J].现代语文,2010(17).

【基金课题:此文系重庆市教育评估研究会课题“核心素养下初中生文学阅读指导的实践研究”阶段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为PJY201719】

作者简介:易家志(1966— ),男,重庆市实验中学特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班级管理。

猜你喜欢

探寻审美价值
有感于高中生数学解题效能提升的方法探寻
数学课堂中的文化滋润策略
浅析传统艺术互渗性的当代审美价值
中国门神画之美
试论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
“作好作恶者皆龙友也”
《白鲸》的生态意识探寻
探寻《指南》背景下幼儿艺术作品的评价方式◇蔡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