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说并重 “言”文“悟”理
——以《守株待兔》教学为例

2022-01-12陆淑君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音变故事情节古文

文|陆淑君

统编本教材从三年级开始编排小古文,相比于人教版教材,这样的编排让学生更早地认识古文,了解古文的独特形式,在语言发展的黄金阶段,接受文言启蒙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由于处于小古文学习的初始阶段,在教学中教师会将重心落在文本意思的理解上,容易导致情节支离破碎,使得文韵古味缺失。教师在教学此类文本时,应尊重古文的文体特点以及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在情境中以说代讲,以悟代讲,达到读说并重、文理兼得的目的。本文以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为例进行探讨。

《守株待兔》选自《韩非子·五蠹》,短小精悍,仅用39 个字便把故事的起因、经过写得非常清楚。作为学生学习的第二篇小古文,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在正确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运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读懂课文。同时本文所在单元是寓言单元,语文要素是“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作为寓言故事,故事情节是学生耳熟能详的,要能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教学中采用读说并重的策略,补白故事情节,在思考、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明白做事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要有侥幸心理。让学生走进故事,走进文言文,走进中国古代寓言。

一、猜图激趣,明晰特点

本课有着“双重身份”,既是小古文,也是寓言故事。三年级的学生对于这两个的学习都不是零起点,要准确把握学情,提高课堂效率。因此,在教学的初始阶段,抓住学生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的特点,通过“看图猜一猜”游戏,让学生看着图片说出“亡羊补牢”“揠苗助长”“刻舟求剑”等学过的寓言故事,对寓言的特点进行回顾。再借助《司马光》勾连起学生学习小古文的经验。之后出示课文,借助注释介绍故事背景,引入课文的学习。如此实现新旧知识的链接,方便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的迁移与运用,为之后的学习做准备。

二、文从字顺,初识内容

读通、读顺,是学习小古文的开始。首先进行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一般借助拼音,可以读准小古文中出现的生僻字,例如本课中的“耒”字。但小古文中会出现音变现象,如因词性、词义而产生的音变,因借用本字而产生的通假字音变,因古代专有名词而产生的音变等。教学本课时,引导学生注意“而身为宋国笑”中的多音字“为”。根据句意,并借助白话文中的用法,学生可以体会到这里的“为”含有“被”的意思,属于词义变化而产生的音变,明白“为”字表被动时应读作“wéi”。

明辨句读,也是阅读古文的一项基本功。因此,在读流利的基础上还要读好停顿。直接出示标有停顿的课文并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感。因此,让学生先根据以往学习古诗文的经验来进行尝试,在此基础上进行校正与完善。本课的其他句式较为简单,“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是最难读的,应出示停顿帮助学生正确断句。但学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便借此时机突破难句。本课的故事情节学生较为熟悉,又有学习小古文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回顾学习《司马光》时运用过的方法,如借助注释、依据插图、用字组词等,突破难句中“因”“释”“耒”“株”“冀”等字的理解,并发现句子所描绘的场景就是文中的插图,同时也能提炼出题目《守株待兔》。这样将难点前置学习,既巩固了学习小古文方法的运用,又为之后的学习扫除了障碍。

三、想象补白,领悟寓意

小古文往往配有注释与插图,两者共同帮助学生疏通文言大意,理清故事情节。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在这两个支架的帮助下完成对文意的理解和寓意的领悟,从而代替教师的逐字讲解。

在本课的教学中,“因释其耒而守株”中的“耒”字借助插图学生已经理解,由此引导学习另一个生字“耕”,可引导学生剖析字源,理解“耕”的字义,学习写法,并借助同类词语“患者”“读者”“长者”来理解“者”的意思。两者相结合,理解“耕者”的意思。这样联系实际拓展,在学生发散思维过程中,掌握文言常用字。再由词到句,自然将学习的内容转到了故事的起因部分。

小古文的学习除了字义的学习,更要有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对于本课寓言的性质而言,这个环节更为重要,因为只有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学生才能从中明白寓意。而限于小古文言简意赅的特点,故事的丰富性与情节性势必会大打折扣,因此,在此环节中加入补白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矛盾。

1.创设情境,补白起因。出示第1、2 句,请学生朗读。追问:“你看到了什么?”相机借助“宋人”“宋国”归纳“联系上下文”的学习方法。勾连“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诗句,引导学生想象农夫辛苦耕作的场景。

2.提问推进,补白经过。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不断深入理解。

问题①:到底发生了什么,让农夫有这样的转变?(耕—释)引导学生关注“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在情境中说句意。拓展“走”的古今异义,拓展相关词语。

问题②:发生这样的好事,你猜接下来农夫会怎么做?对比之前辛苦耕作的生活,引导学生想象当时农夫的心理和做法。

问题③:有了这一次的经历,农夫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再说“因释起耒而守株,冀复得兔”的句意。

问题④:守在这树桩边,他是怎么想的呢?说话练习“农夫_____地想:___________”。

问题⑤:如果你是农夫的邻居,看到他这样,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3.角色体验,以说代讲。小组合作,四人一小组,一人根据课文讲故事,一人饰演农夫,两人饰演邻居进行故事表演,请学生上台展示。借助补白烘托氛围:“别人的劝说并没有改变农夫的做法,一天过去了……一周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结合板书,引导学生反复农夫“释起耒而守株,冀复得兔”的做法。

4.品味结局,理解寓意。出示“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说一说意思,板书“笑”。说说农夫为什么会被宋国人笑话。

学贵有疑,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促进深度阅读,在充分交流、反复朗读的过程中,不断地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回到文本中去,读出故事内涵,实现故事的补白,巧妙地把学生带入故事情境中,和宋国人充分对话,并让学生想象画面,扮演文本角色,说一说,演一演。与种田人充分对话,用劝说的方式,以主人翁的姿态现身说法,更具场面感,巧妙地让学生理解故事的寓意,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说的过程中读懂故事,在说的过程中理解故事,在说的过程中读懂寓意,实现“言”文“悟”理。

四、多元朗读,背诵课文

朱文君老师说:“小古文怎么教?方法其实很简单,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小古文学习,只有读出层次感,才能更好地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在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读出理解,读出情趣,让每一次读都有明确的目的,而不是简单机械地重复。因此,通过配乐朗读,反复吟诵,读出古文之韵味。之后再结合板书,尝试背诵。最后变换排版,渗透文化。以卷轴出示古体字,进行全文的背诵,达到语言积累的目的。层层递进,逐步实现熟读成诵,让学生在课内就能把《守株待兔》的小古文背诵下来,体现真实学习的效果,真正达到语言积累的目的。

这节课中,学生掌握了学习小古文的方法,在读和说的过程中完成了本文的学习。但到此还不够,应当引导学生从一篇走向多篇,在多次运用中形成自主阅读小古文的能力。因此,在课堂的最后,回顾课前提到的寓言故事,鼓励学生查找文言文版本,运用学到的方法读一读,并且结合《作业本》学习课后的《南辕北辙》,可进一步感受古代寓言故事中的民族智慧,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猜你喜欢

音变故事情节古文
绿豆发芽(小古文版)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新疆电影《真爱》对当代人价值观的影响
“分”的音变构词及其句法语义特征
汉语单数人称代词音变式的功能演变及性质
聊斋俚曲中“您”字的音和义
普希金的南方叙事诗中戏剧性故事情节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故事情节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