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共生理论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研究
——以M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2-01-11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王成林

亚太教育 2021年24期
关键词:共生校企院校

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王成林

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在京落下帷幕,职业教育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已成为学校管理者和学者研究的重点。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基于高等职业学校与企业自身发展需求,充分利用高等职业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在科学研发、人才培养、技术推广及社会服务等领域举办各类合作项目,以有效提升学生素质水平、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等为主要目的,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已成为一种新常态,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仍然存在合作不深、范围不宽等问题。本研究引入生物学中的共生理论,试图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和机制进行探索,对促进高职院校和企业协同发展,提升校企合作质量,形成良好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共生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共生理论概述

(一)共生的概念及组成

“共生”一词来源于希腊文,1879年由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De Bary)首次提出,意为“不同种属的生物按某种物质联系共同生活”。20世纪中叶以后,共生的概念和思想逐渐在社会和经济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共生理论认为,共生是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共生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基本模式。

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是组成共生关系的三个核心要素,其中共生单元是构成共生体或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是形成共生关系的基本物质单位。共生模式是指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它同时反映共生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和强度。共生环境指的是共生关系产生、维持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其通过一定的共生介质影响共生单元之间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传播,维持共生关系的稳定协调发展。共生关系的三要素中,共生单元是基础,共生模式是关键,共生环境是重要的外部条件,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反映共生系统的动态变化方向和规律。

(二)共生系统及演化过程

共生系统是指由共生单元按照某种共生模式构成的共生关系的集合,其状态由共生单元之间的共生组织模式和共生行为模式共同决定。在一个共生系统中,共生单元之间的共生关系往往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共生单元的性质和共生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变化,进而推动共生系统的持续进化。在共生组织模式上表现为“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一体化共生”的进化过程,在共生行为模式上表现为“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互惠共生—对称互惠共生”的进化过程。因此,从共生系统演化的角度来看,“一体化共生”和“对称互惠共生”是共生单元之间共生关系进化的顶级和完善阶段,也是实现共生单元之间双赢或多赢的理想共生模式。

(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共生系统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基本组成要素对应到生物学共生系统特征,即校企合作多元主体、合作模式、政策背景。高职院校校企共生系统包括以高职院校和企业为主的共生主体单元,二者作为共生主体,是共生系统的基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共生系统的现实构成中,如何使共生单元主体实现互利共生的模式,关键在于共生界面和共生环境。共生界面即共生单元之间物质、信息和能量传导的媒介、通道或载体,它是高职院校和企业共生主体之间交流沟通的重要桥梁。将共生理论应用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有利于在现实中引导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其在共生系统中互利共赢,保障人才供需良性发展。

二、校企合作共生系统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通过文献研究法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为研究开展奠定理论基础。针对学校(校领导/专业负责人)、企业、教师及学生分别设计了四份问卷,调查问卷主要采取描述性提问的方式,根据题目所描述的内容,被调查对象挑选适当的选项,并通过少数开放性的题目获取更多有利用价值的信息,调查M市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情况。为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与广泛性,通过集中和分散的方式对学校负责校企合作的校长、专业负责人,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管理人员、企业员工以及毕业学生进行了访谈。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学校的重点改革项目,受到学校领导的普遍关注。但是目前学校并没有开展校企合作深度改革,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学校满腔热情,而企业则是勉勉强强,校方“一头热”现象严重。校企合作框架协议只是流于表面形式,校企合作效益与效率不高,教学质量不佳,校企合作方式单一,校企合作创新改革滞后,双方合作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校企合作中仍有许多问题亟待有效解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企业方面

在实际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企业方面觉得目前人力资源成本价格较低,没必要把时间成本与金钱投入学校培养学生和科研当中。企业认为自己只管招人用人,培养人才的事情只与学校有关,与自己关系不大,对于自身的角色定位不正确。同时企业也认为在缺乏相关法律制度保障的情况下,投入巨额资本用于教育、培养人才、进行科研存在风险,并且还要承担学校相关政策变化带来的资产风险。

(二)学校方面

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定位不清晰,只管培养人才,完成教学目标,达到毕业水平,实习就业即可,重视的是就业率。这种单向式输送人才,不关注企业的人才需求动态,不深入为企业的利益考虑,总是希望企业低价提供实习实训设备、人员、资金,导致企业参与学校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学校只管培养学生,把学生输送到企业,不管是否对口,也没有与实际专业实习内容对接。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停留在表面、不够深入,没有形成校企合作的共生模式。

1.学校合作管理不到位

(1)学校规划不合理。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是以学校为主导,校企合作缺乏全局性规划,缺乏合作质量的监控和保障,合作的内容仅仅是为了追求形式上的发展与突破。(2)学校无专门负责校企合作的机构。学校校企合作由招生就业处和教务处负责,责任分工不明确,使得校企合作的发展与效果大大受限。(3)管理体制不完善。校企合作缺乏完善的约束机制,导致学校与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出现了管理混乱、主体不明确等情况,导致校企合作在实施过程中缺乏关注。学校与企业在该合作过程中都很冷淡,校企合作的开展缓慢,无法深入进行,最后合作只能被迫终止。

2.学校师资结构不合理

学校理论课教师占44.4%,只能上实训课的教师占7.9%,理论课和实训课都能胜任的“双师型”教师仅占18%,“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能够胜任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教师数量太少。这使得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无法获得良好的培养,导致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校企合作无法发挥出应有作用。

3.学校课程设置不匹配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不断变化,人才需求逐渐变得智能化和专业化,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应跟随变化、动态调整,确保学生符合企业市场需求。学校在课程设置、实训设置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比如课程实施方式单一、机械等问题:(1)学校现有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总占比为74.4%,实训课程的总占比仅为17.9%,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课程总占比仅为7.7%(见下表)。(2)所使用的教材大多是国家统一组织编写的教材,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过于强调理论,没有考虑学生和企业的具体情况。(3)校企合作教学中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

课程设置情况统计表

4.高职生源结构多元化

随着本科院校的扩招,部分高职院校录取高中生源越发困难,同时政府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扩招,高职院校招生对象已经扩充为普高生、三校生(中职生、技校生和中专生)和社会生(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这种多元化的生源结构,给实训设备、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和管理都带来了新的挑战。

三、M市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共生发展策略

根据调查分析得出的结论,了解到M市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校企合作存在的不足。以该校目前校企合作的状况为基础,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校企合作经验,从政策、学校及企业三方面给M市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共生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学校学生知识与技能双丰收,顺利就业,同时保障校企合作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和不断完善。

(一)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改良校企共生环境

1.发挥宏观调控、政策引领作用

通过各种政策引领各界均能积极投身到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来,有效地指导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办学。对于办学质量好、社会效益高的高职院校给予适当奖励,引导学校采用多种资源和多种方式办学,从而保证学校和企业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校企合作中,使校企双方在合作中受益,学生在校企合作中受益。树立校企合作典型,推广校企合作经验,使社会各界能够了解到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所取得的成果,并正确认识校企合作对高职院校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校企合作双方共生单元权责图

2.创新校企合作共生的激励机制

充分利用激励理论原理,构建良性的循环网络,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以此提升校企合作各方主体的参与积极性,从而保障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想要真正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应当建立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激励机制,真正实现合作中局部与整体的统一,使共生主体均能从中获取各自的利益,以此获得多赢的结果。

3.构建校企合作共生的质量保障机制

根据我国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现状建立具有针对性的评估机构,该机构可以由教育专家、行业协会等共同组成,将行业标准与教育标准良好地结合在一起,制定符合高职院校发展需求的校企评估体系,并且该评估体系应当分别从教学质量、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方面做出评估。根据校企合作具体内容制定相应的指标体系,实现校企合作的监督、管理与评估,加强彼此的联系和交流,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优势互补,推动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

(二)积极发挥学校的共生主体作用

在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改变自身教学理念,将人才培养战略引入自身工作当中,与企业保持紧密交流,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实现多方共赢的结果。

1.成立校企合作处

学校应设立独立的管理部门指导校企合作工作,明确责任分工。由校企合作处牵头设立校企合作专业委员会,通过专业委员会修订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及培养计划,保障学校校企合作工作全面开展。校企合作专业委员会可由教育管理部门、学校、企业专家及学者共同组成。

2.建立完善的宣传制度

根据调查结果发现,超过55%的在职教师并不了解校企合作中学校应当承担的职责,超过82%的学生也不熟悉学校在校企合作中承担的职责。校企合作处应当不时对全校师生进行基本的校企合作介绍与宣传普及,比如采用讲座的形式。建立校企合作简讯,学校通过这种方式定期向师生与外界公示校企合作进度,并详细介绍自身校企合作发展情况,促进全校师生积极参与校企合作,营造共同发展、积极投入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良好氛围。此外,学校应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在学生选择实习单位、毕业分配时,学生家长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了解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使其能够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工作单位,进而提升家长对学校的认可。家长的满意度则可以成为学校招生的优势,获得更多学生的认可。

3.健全校企合作运转制度

学校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意识,保证整个合作周期正常运转。(1)创立校企合作沟通平台。借助“互联网+”优势,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新技术解决校企沟通障碍,加深学校人才培养跟企业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促使教学与实习能够有效对接。校企配合规划专业发展,校企配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配合制定教学实施方案,保证学校给企业输送合适的服务型人才。(2)创立校企合作评价体系。除了政府设立专门的校企合作评估机构和评价体系之外,学校也应该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校企合作评价体系,对校企合作中的教学内容、教学质量、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做出合理评价,从而保证能够及时修正培养模式,以此带动学校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

4.完善入学制度和就业制度

(1)完善学生入学制度。目前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习能力差距较大。学校应当建立较为完善的入学制度,在成绩、面试环节对学生进行筛选,在充分尊重学生择业意愿的基础上为学生选择合适的专业。(2)完善就业制度。学校应当将学生的真实能力展现出来,即按照实际情况为学生安排考证测试,而不是盲目追求学生的考证过关率。

5.提升“双师型”师资队伍数量与水平

高职院校应当加大对“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力度,充分利用自身与企业的资源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帮助学校教师学习技能,从理论教师逐步过渡到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双师型”教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1)建立教师轮训制度;(2)特聘校外专家;(3)建立进修制度;(4)建立教师考核制度;(5)建立教师奖励机制。

6.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式

校企合作成功的国家在制定教学课程的类型时,50%以上的都是实训课程,因此必须推进“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将企业生产经营内容纳入教学,鼓励企业参与教学计划、实训基地建设。通过技能竞赛、网络平台交流学习,开阔学生视野,促使其高效掌握技能。想要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学校应当做到以下几点:(1)调整课程比例;(2)优化实训课程的内容以及授课时间;(3)开发校本教材;(4)丰富课程类型。优化和丰富课程实施形式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实施情境教学课程形式;(2)调整实践课程实施形式;(3)提倡发现式教学课程形式。

(三)促使企业发挥共生主体的作用

1.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共生的意识

校企合作的宣传力度有待加强,要培养企业校企合作意识,使企业能够意识到校企合作对自身发展的意义,并能看到长远的社会效益。让企业可以及时了解高职院校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及时转变对校企合作的态度,使企业管理人员能够意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促使企业更为积极地参与到校企合作当中。让企业明白自身通过校企合作能够改良和发掘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及知名度。

2.让企业享受校企合作共生带来的益处

鼓励用人单位接收实习学生,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实习场所,还能有效解决企业季节性生产带来的阶段性人手不够的问题,更有利于企业从合作学校的实习学生中招聘优秀人才,节约人才招聘成本。企业可以委托合作学校开展企业员工培训,这样既能减少培训成本,又能节约大量的资源。此外,引导企业采取入股、参股等方式与职业学校组建职教集团。通过职教集团将学校与企业的优势资源集合在一起,能够提升企业竞争力,还能够使企业意识到自身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参与者。同时,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反馈机制,使企业能够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将所需要的人才信息反馈给学校,使高职院校能够结合本校特点,迅速对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进行调整。

3.加大企业投入校企合作共生的力度

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培养目标,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有效加强企业与学校的联系,多方面提升企业对学校的了解程度,加深合作交流,推动校企合作获得良好的发展。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需要整合多方资源,同时加快共生个体之间的资源交换效率,提升共生能量,形成良性循环的校企合作共生体系和共生机制,为校企合作更加健康稳定的发展保驾护航。期望此研究能为国内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促使职业教育培养出与我国企业生产一线需求相符的技术人才,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猜你喜欢

共生校企院校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