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黄连注射剂致儿童过敏性休克文献分析

2022-01-11龚盛珵

当代临床医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双黄连过敏史注射剂

龚盛珵

(上海市黄浦区香山中医医院,上海 200001)

双黄连是由金银花、黄芩、连翘三味中药经现代化工艺制作而成的注射剂,分为注射液和粉针剂两种剂型。金银花可宣散升清,黄芩、连翘善清火热,三药协同,可用于外感风热、温病初起及多种实热证,具有良好的清热解毒功效[1]。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病毒及细菌感染的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扁桃体炎、咽炎等。双黄连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并不少见,以过敏性休克最为严重。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收集双黄连注射剂所致16 岁以下儿童过敏性休克案例,经过整理和分析,为双黄连注射剂儿童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双黄连”“过敏性休克”“不良反应”“儿童”作为检索词进行全文检索,检索时间为从入库至2019 年12 月31 日,对维普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和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检索,共检索案例文献18 篇,提取病例22 例。涉及杂志有《医药导报》、《黔南民族医专学报》、《临沂医专学报》、《中国基层医药》、《井冈山医专学报》、《临床合理用药》、《中国实用儿科杂志》、《中国药事》、《广东医学院学报》、《现代应用药学》、《实用中医药杂志》、《健康心理学杂志》、《黑龙江医学》、《淮海医药》。

1.2 方法剔除综述、重复案例,统计分析不良反应的年龄、性别、原患疾病种类及过敏史、联合用药情况、用药剂量、输液种类、不良反应发生时间、治疗与预后。

2 结果

2.1 年龄与性别分布 所致ADR 中,男14 例占63.64%,女8 例占36.36%;年龄1 岁8 个月至14 岁。其中<4 岁5 例,占比22.73%;4~10 岁12 例,占比54.54%;>10 岁5 例,占比22.73%。见表1

表1 不良反应与患者年龄、性别

2.2 原患疾病种类及过敏史 22 例患儿中,原患疾病上呼吸道感染11 例(50.00%),支气管肺炎5 例(22.73%),病毒性感冒3 例(13.64%),扁桃体炎2 例(9.09%),急性肠胃炎1 例(4.54%)。其中1 例患儿既往有哮喘及青霉素过敏史,余者均无过敏史。

2.3 联合用药情况 22 例患儿中,联合用药8 例(36.36%),单独用药14 例(63.64%)。其中,与青霉素联合用药4 例(18.18%),与苯唑西林、对乙酰氨基酚、地塞米松、头孢噻肟联合用药各1 例。

2.4 双黄连注射剂用法用量及输液种类 22 例病例中,粉针剂发生ADR 所用剂量为0.5g~1.8g,其中用药剂量为0.5g1 例(4.55%),0.6g2 例(9.08%),1.0g5例(22.73%),1.2g8 例(36.36%),1.5g1 例(4.55%),1.8g2 例(9.08%);注射液分别为15mL、20mL 和40mL 各1 例(4.55%)。所用输液中,5%葡萄糖注射液16 例,占比72.73%,为100~500mL;10%葡萄糖注射液4 例,占比18.18%,为150~500mL;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 例,占比9.09%,均为250mL。

2.5 过敏性休克出现的时间分布 在22 例过敏性休克中,ADR 出现最快的为1min,出现烦躁、憋气、脸色青紫、心跳呼吸停止。最迟者为第3d 皮肤瘙痒、全身皮疹、视物不清、呼吸困难、心慌。ADR 发生时间不一,大多数ADR 均为10min 内发生。其中<5min 6例,占比27.27%;5min~10min 11 例,占比50.00%;>10min 5 例,占比22.73%。见表2

2.6 过敏性休克抢救措施及预后 22 例患儿发生过敏性休克时,均立即停止输液,采取相应抢救措施,如吸氧、地塞米松5mg 静推、异丙嗪10mg 肌注、肾上腺素0.3mg 肌注。患儿预后死亡1 例,21 例均好转。死亡病例为:赵东梅[2]报道1 例5 周岁患儿,静滴双黄连1.2g,用5%葡萄糖注射液200mL 稀释滴入,滴速30 滴/min,全部滴完5min 后突然发生呼吸困难,紫绀,呈犬吠样咳嗽,意识不清,抽搐,经抗过敏性休克程序抢救无效死亡。

3 结论

3.1 原患疾病及过敏史 22 例发生过敏性休克的病例中,男女比例为1.75:1。患儿年龄1 岁8 个月至14岁;其中10 岁以下患儿居多,占比77.27%。儿童肾脏肝脏发展不完善,因其肾脏排泄、肝脏解毒功能低下均可延长药物在体内代谢时间,使血药浓度增加,故易发生不良反应[3]。患儿原患疾病为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病毒性感冒、扁桃体炎和急性肠胃炎。其中1 例患儿既往有哮喘及青霉素过敏史,余者均无过敏史。在使用双黄连注射剂之前,首先要询问病人的过敏史,对过敏体质应谨慎使用,非过敏者在使用时也要密切关注患者体征,如出现不良反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抢救措施。

3.2 过敏性休克与用药剂量、使用输液、发生时间的关系双黄连注射剂说明书中标注,静脉滴注,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 稀释,每次每kg 体重1mL 或60mg,一日一次。22 例患儿中,使用剂量范围0.5g~1.8g,15mL~40mL,统计发现,其中3例使用剂量超量(13.64%)。使用10%葡萄糖注射液和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6 例(27.27%),未超过250mL 输液的7 例(31.82%)。可见,未按说明书规定剂量和输液给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增大。22 例患儿中,过敏性休克发生最快的为1min 出现,大部分发生在10min 之内,共17 例,占比77.27%。说明双黄连的过敏性反应为速发型变态反应[4],当发生过敏性休克时,需立即停止输液,并采取相应抗过敏措施施救。

3.3 过敏性休克与联合用药 22 例患儿中,联合用药8 例(36.36%),单独用药14 例(63.64%)。其中,与青霉素联合用药4 例(18.18%),与苯唑西林、对乙酰氨基酚、地塞米松、头孢噻肟联合用药各1 例。双黄连注射剂注意事项中标明,严禁混合配伍,谨慎联合用药。本品应单独使用,禁忌与其他药物混合配伍使用。禁止与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青霉素类、头孢类、利巴韦林、中药注射剂等联合使用。如确需与其他药品联合使用时,应谨慎考虑间隔时间及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应以适量稀释液对输液管道进行冲洗。

4 用药建议

双黄连注射液中的金银花里含有的绿原酸和异绿原酸,不仅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还具有致敏原作用,可引起变态反应,也是引起过敏反应的原因之一[5]。在儿童使用双黄连注射剂时,应先询问过敏史,尽量不联合用药,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剂量和输液类型使用药品,不超剂量、过快滴注和长期连续用药,应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开始时20gtt/min,15~20min 后,患者无不适,可逐渐增至20~30gtt/min。发生过敏反应时,立即停止输液,采取抗过敏措施施救。

猜你喜欢

双黄连过敏史注射剂
过敏史减弱呼出气一氧化氮对慢性咳嗽患者痰嗜酸性粒细胞的预测作用
国家药监局关于修订辅酶Q10注射剂说明书的公告(2022年第11号)
沉默
还原真实的双黄连
不一样的“双黄连”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与12种常用注射剂的配伍稳定性
双黄连系列制剂制备工艺再评价
中药注射剂树脂检查方法的改进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与过敏问题临床探讨
无敌上上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