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替罗非班辅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灌注及凝血功能的影响分析

2022-01-08田松朝王胜男冯莉娟董歌马兴洲崔会青

中国医学工程 2021年12期
关键词:罗非班神经功能血小板

田松朝,王胜男,冯莉娟,董歌,马兴洲,崔会青

(新乡同盟医院1.重症医学科,2.急诊科,河南 新乡453800,;3.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八十三集团军医院神经内科,河南 新乡 453000;4.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神经内科,河南 新乡 453003)

急性脑梗死约占全部脑卒中的80%,其发病后容易引发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但其对于发病时间>4.5 h 患者并不适用[1]。临床对于静脉溶栓禁忌症或超时间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多采用积极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其治疗关键为改善脑血流循环以减少神经功能缺损。但临床实践发现,经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后仍约有20%患者可发展为进展性脑梗死,其重度致残和病死率增加约4 倍。

替罗非班是一种GPⅡb/Ⅲa 受体拮抗剂,其血药浓度时间短、抗栓作用显著,而且极少引起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症[2]。本文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替罗非班的辅助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8 月至2020 年12 月新乡同盟医院收治的9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是否早期采用替罗非班分为观察组50 例和对照组40 例。对照组男性23 例,女性17 例;年龄56~75 岁,平均(66.13±8.74)岁;发病至入院时间7~22 h,平均(11.45±3.83)h;梗死灶分布:脑干11 例,左/右侧基底核区29 例;合并高血压19 例,糖尿病12 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9 例。观察组男性26 例,女性24 例;年龄55~75 岁,平均(65.34±9.38)岁;发病至入院时间8~21 h,平均(11.26±3.74)h;梗死灶分布:脑干18 例,左/右侧基底核区32 例;合并高血压24 例,糖尿病15 例,冠心病11 例。纳入标准:①经影像学检查确诊梗死病灶,符合疾病诊断标准;②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③发病时间>4.5 h;④年龄18~75 岁;⑤近1 个月内未行强化抗血小板或动脉溶栓治疗;⑥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抗血小板治疗禁忌症;②存在颅内占位、脑出血等;③既往开颅手术史;④脑供血大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⑤合并有阿尔茨海默症或有明显的精神异常;⑥伴有合并有恶性肿瘤;⑦伴有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治疗:患者入院后卧床休息,给予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维持电解质平衡、吸氧、调脂等治疗。在此基础上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口服阿司匹林,100 mg/次,1 次/d。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首次剂量为300 mg,1 次/d;之后75 mg/d,1 次/d。合并症视情况给予对症治疗,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临床症状。

1.2.2 观察组 早期采用替罗非班治疗:盐酸替罗非班注射液[商品名:欣维宁,远大医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国药准字20011165,规格:100 mL×支(片)]静脉泵注。首次剂量为0.4 μg/(kg·min),于30 min 内输注完成;然后按照0.1 μg/(kg·min)剂量持续给药24 h;最后4 h 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剂量同对照组。其他治疗方法亦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4 d。

1.3 观察指标

1.3.1 神经功能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进行评价,选择治疗前和治疗后24 h、48 h、14 d 等4 个时间点。该评分共包括15 项内容,总分为42 分。分数越高,神经功能越差,每增加1 分,预后良好的可能性降低17%。

1.3.2 脑血流灌注 于治疗前和治疗2 周后(同一时间点)采用床旁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患者脑血流灌注情况,指标包括平均血流量、脑血容量、脑血流峰值时间。

1.3.3 凝血功能 于治疗前和治疗2 周后(同一时间点)采集患者的外周静脉血检测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于新乡同盟医院检验科严格遵循实验室及仪器操作标准进行检验。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1.0 统计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NIHSS 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和治疗24 h 的NIH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48 h 和14 d 的NIHSS 评分较同一时间段的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NIHSS 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NIHSS 评分比较(±s,分)

2.2 两组治疗前后脑血流灌注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前平均血流量、脑血容量、脑血流峰值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4 d 平均血流量、脑血容量、脑血流峰值时间较对照组改善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脑血流灌注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脑血流灌注情况比较(±s)

2.3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前ATPP、PT、FIB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4 d 的ATPP、PT、FIB 水平较对照组改善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比较(±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比较(±s)

3 讨论

流行病学的统计显示,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方式的转变,脑卒中的发病率逐渐上升,特别是急性脑梗死发病急、进展快,其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3]。大脑动脉粥样硬化是急性脑梗死的病理基础,而血小板激活、黏附、聚集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环节[4]。抗血小板治疗帮助脑梗死患者恢复脑组织血流灌注,挽救缺血半暗带,减轻神经功能缺损,减少疾病对患者的危害。但临床实践发现,部分急性脑梗死患者即使经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后,仍然会由于血栓形成、脑水肿、血管再闭塞,导致病情进行性发展,影响预后。替罗非班是一种抗血小板聚集性药物,其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具有特异性,而且起效快[5],目前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较为广泛。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替罗非班辅助治疗后的观察组患者APTT、PT、FBG 水平较对照组改善更好,比较有差异。徐福禄[6]的研究表明,替罗非班能够显著改善PCI 治疗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凝血功能,提升血流灌注,并认为这是患者预后得以改善的重要原因。邹兴菊等[7]研究表明,替罗非班能够显著改善静脉荣帅治疗后神经功能恶化的脑梗死患者的FIB,这可能与替罗非班发挥抗血栓作用是通过阻断FIB 依赖性血小板聚集通路有关。急性脑梗死患者一般处于高凝状态,脑内血流灌注受到影响,进而损伤脑组织。采用替罗非班辅助治疗后,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得到了显著改善。有研究认为,替罗非班能够抑制凝血酶的活化,进而缓解脑梗死患者的高凝状态,促进脑部血液流通,改善脑部缺血缺氧,促进神经功能恢复[8]。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替罗非班辅助治疗后患者的脑血流灌注状态改善更好,这与陈勋等[9]的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与替罗非班具有较强的抗血小板作用有关,其可减少血小板释放5-羟色胺,改善局部脑血管的痉挛和缺血程度,而且该药物还能分解新鲜血栓,进而促进脑部血液流通。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采用替罗非班辅助治疗的患者治疗48 h 和14 d 的神经功能好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叶端玲等[10]研究报道,替罗非班无论是对于单纯阿司匹林还是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均能提高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效果,与本研究结论基本一致。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具有良好的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两者主要作用于血小板聚集的中间途径;而替罗非班作用于血小板聚集的最终途径,其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覆盖所有导致血小板狙击的信号通路,进而发挥了更好的治疗效果。替罗非班的应用更好的改善了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脑血流灌注状态,保护了患者的神经功能。

综上所述,替罗非班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其可能与改善了患者的脑血流灌注状况及凝血功能指标有关。

猜你喜欢

罗非班神经功能血小板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替罗非班规范化给药流程的临床实践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替罗非班治疗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机采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的差异分析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外周血网织血小板百分比检测对血小板减少及输注无效的意义
不同方法调整血小板数量对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