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力农生产工艺中新化合物的形成与环化机制及其结构推测
2022-01-08唐斌徐伟丛艳权晓丹赵学清
唐斌,徐伟,丛艳,权晓丹*,赵学清*
(1.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2.黑龙江三元阳普医药有限公司,黑龙江 哈尔滨 150070)
在制药工业历史上,美国从1966年至1984年、日本从1971年至1998年完成了已上市仿制药的一致性评价[1]。中国为了提高仿制药的质量与安全性,2015以来,从国家层面上强烈推动了开展仿制药的一致性评价工作[2]。
米力农(见图1)的注射剂于1986年在美国上市,用于治疗心脏衰竭,2003年其仿制药在中国上市。此药物需重新进行一致性评价,这涉及对米力农的原料药进行全面的质量研究,建立严格的质控及质量标准等。
图1 米力农的工业化路线
在对合成米力农的主要原料及中间体2~5进行结构确证时,我们惊讶地发现工艺中所谓的米力农粗品,其中米力农含量仅25%,主要为一新化合物2,进一步研究揭示了此新结构的形成及环化成米力农的机制,而相关文献中未有报道[3-4]。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核磁共振仪AVANCE Ⅲ 500(德国Bruker公司);红外光谱仪Nicolet is5(美国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公司);高分辨质谱仪Agilent 6520(德国Bruker公司);高效液相色谱仪LC-2010A HT(日本Shimadzu公司)。
1.2 材料 无水乙醇(广东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甲醇钠(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冰醋酸[阿拉丁试剂(上海)有限公司];原料4、丙二腈及用于测定1H-NMR的“米力农粗品”(哈尔滨三联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1.3 方法 分析方法参照《中国药典》2020年版(二部)中米力农有关物质的测定方法。
2 试验内容
图2 新化合物2的高分辨质谱
图3 新配制2的溶液即测HPLC
图4 样品2溶液放置4 h后的 HPLC
2.2 米力农1的制备 将上述所谓“米力农粗品”5.81 g溶于含甲醇钠2.68 g(50.0 mmol)的甲醇(48 mL)溶液中,加热回流30 min,析出大量固体,静置冷却至室温再冰水冷却后[反应液中反应物料的HPLC(见图5),归一化方法,米力农Rt5.82 min,95.16%,[M+1]+212.081 6(见图6),另一未知副产物杂质Rt4.85 min,4.84%,[M+1]+131.081 5(见图7),计算机给出C6H4N4,可能为丙二腈两分子缩合物),离心、并用冷无水乙醇约10 mL 洗涤滤饼(1的钠盐)],得滤饼,白色片状晶体,纯度为99.21%;1H-NMR(CD3OD,500 MHz):δ 8.47(d,J=6.8 Hz,2H),7.70(s,1H),7.35(d,J=6.8 Hz,2H),2.31(s,3H),与米力农比较,钠盐使得一个H的化学位移从δ 8.19移至高场δ 7.70。
图5 环合反应物料米力农及未知杂质的HPLC
图6 环合反应物料的LC-HRMS中米力农峰
图7 环合反应物料的LC-HRMS中未知副产物峰
滤饼加入纯化水60 mL,搅拌使其溶解,再向溶液中加入少量活性炭,室温下搅拌30 min,滤除活性炭、水洗。以冰乙酸调节pH至6~7,冷却至15~10 ℃,抽滤,以少量纯化水、无水乙醇洗涤后,于50~60 ℃真空干燥得1,类白色粉末3.08 g,收率53%,纯度为99.86%。1H-NMR(DMSO-d6):δ 8.63(d,J=6.6 Hz,2H),8.19(s,1H),7.44(d,J=6.6 Hz,2H),2.33(s,3H)。再以乙醇精制得白色片状结晶2.78 g,收率90%,纯度为99.89%。
3 米力农中间体的结构解析及其形成与环化的机制推测
3.1 新化合物2的结构测定 为阐明新化合物2的结构,需制备更高纯度的2:由于在溶液状态中2很不稳定,因此中间体4与丙二腈的反应,以温和的条件(0~5 ℃)代替回流的生产工艺条件,一旦有少许的红色固体形成,即快速抽滤、洗涤、干燥得到2,根据氢谱的积分,2的纯度可达95%(2与1的比例可达19∶1)。
作为无定型粉末,在溶液状态下2很容易转变成1,因此无法通过重结晶获得可用于X-衍射测定的晶体;此外,在2的样品溶于DMSO-d6后,需立即测定NMR图谱,即使如此,仍有少量的2(约5%)转变成1。测定1H-NMR图谱的样品直接来自反应液,其谱图上显示含有乙醇的H及冰醋酸的H、及少量丙二腈的H。这些杂质影响了NMR(13C-NMR、NOSEY、HSQC、HMBC)的解析,需要小心剔除与米力农、乙醇及冰醋酸的相关H及C峰。
仅根据结构测试图谱数据,还无法推断出2的结构,只能先根据化学反应原理推断2的形成以及2环合成米力农的可能路径,将推测出2的结构判别其是否符合结构测试数据。
3.2 新化合物2的形成历程 该米力农合成方法的相关文献中并未提及此新结构2。β-二羰基化合物或β功能化的α,β-不饱和酮,与丙二腈或有关化合物已被广泛应用于2(1H)-吡啶酮以及其他杂环化合物的合成[5-11]。同时,有关反应的机制也得到广泛深入的研究与阐明。结合各种结构测试数据,我们推测2的形成过程如下:
在醋酸的存在下,4与丙二腈进行Aldol加成反应形成6,再酸性消除一分子乙醇,并发生双键转移得到醛8,8再继续与一分子丙二腈进行Aldol加成形成2(见图8)。由于2在反应介质中溶解度很差,一旦形成就沉淀下来。
图8 新化合物2的形成历程
此中试“米力农粗品”中,核磁共振图谱中2与1的摩尔比例为75∶25,中间产物2消耗了一分子丙二腈,这也解释了为何丙二腈单耗1.77 eq时,“米力农粗品”的收率最高,因为2的结构多消耗了大约0.7 eq的丙二腈。
3.3 不同条件下新化合物2的环合机制
3.3.1 在酸性及近中性条件下 固体状态的2相对稳定,但有趣的是在溶液状态下,无论是酸性、中性,还是碱性条件下,2都容易转变成1。在不同酸碱条件下,转变速度差异很大,因此我们推测在不同的条件下,转化机制可能不同。
如在制备时的酸性溶液中(见图9),2快速转变成1,前提是其处于溶解状态;在DMSO-d6的近中性溶液中(测定核磁时),24 h后转变完全转化成1;HPLC分析在pH 4~5的洗脱液乙腈-水中,大约8 h后,2完全转变1。
图9 酸性与近中性条件下2的环合历程
2质子化后的9在脱水的同时,双键位移与腈基的N进攻双键的一个碳,形成六元环10,10捕获一分子水形成11,化学键位移消除一分子丙二腈,继而形成稳定的1。
3.3.2 在碱性条件下 2在碱性条件下,形成钠盐12,化学键位移的同时消除OH,得到13。氰基N进行Michael加成,并捕获一分子碱形成14,经质子转移形成15,最后化学键位移,消除一分子丙二腈的钠盐,得到稳定结构的1(见图10)。由于有过量的碱存在,得到是1的钠盐,最终需酸化得到1。2环合时释放出一分子的丙二腈,这也解释了混合物环合时甲醇钠消耗1.80 eq为最佳。
图10 碱性条件下2的环合历程
3.4 新化合物2结构测试数据的解析 分析由反应历程推测的结构2是否与结构测试结果一致:HRMS:[M+1]+278.104 5(见图2),计算机给出的分子式为C15H11N5O(98%的可能性),其比米力农多C3H2N2,与丙二腈(NCCH2CN)分子式一致。核磁共振样品放置24 h后再测,则样品转化为米力农,同时释放了一分子丙二腈。但是在甲醇钠溶液中2转化成米力农的反应中,反应物料的HPLC(见图5)检测(归一化法),除了米力农[LC-HRMS:Rt 5.82 min,95.16%,[M+1]+212.081 6(见图6)],另有一副产物[LC-HRMS:Rt 4.85 min,4.84%,[M+1]+131.081 5(见图7)],计算机给出的分子式C6H4N4,推测因为在强碱性的加热条件下,环合反应释放得到丙二腈(C3H2N2)的两分子缩合物(见图11),这也是Aldol加成反应。为验证这一转化,采用丙二腈与甲醇钠溶液,加热处理,得到了同样的缩合物。分析IR数据,3 403 cm-1为OH伸缩振动,对比米力农,2中2 186.9 cm-1峰显得超强,为多个C≡N键的伸缩振动,1 655 cm-1峰极弱,可能是少量米力农杂质的酰胺C=O伸缩振动。
图11 碱性条件下丙二腈的双分子缩合
1H-NMR谱图(见图12)上除了吡啶环的4个H和CH3的H外,仅有两个H峰:δ 6.97(s,2H)和(δ 7.91,s,H),处于如此低场,应为烯烃上或类似烯烃的H。而碳1、4、5上的H化学位移,通常应在4~5之间。此外,13C-NMR[HSQC(见表1)及HMBC(见图13及表1)]谱图上δ为109.08、146.35,与其对应的碳依次为2、4位的碳,而δ 166.32为3位碳,与4位H(δ 7.91,s,1H)、CH3的H(δ 2.27,s,3H)相关。δ 88.00碳与1、5位H(δ 6.97,s,2H)相关,而4、3、1和5位碳与氢δ为何在如此低场?类似结构的文献[5]中提出了一种设想:分子中双键及孤对电子离域形成共轭的六元环(见图14),此时就可以解释为何这些H与C在如此低场。
表1 新化合物2的NMR数据(DMSO-d6)
图12 新化合物2的1H-NMR图谱
图13 新化合物2的HMBC局部图
图14 新化合物2的离域形态
4 总结
对米力农原料药制造过程进行再评价时,发现原“米力农粗品”是一个新结构化合物与米力农的混合物。通过降低反应温度,制备了较纯的新化合物,并进行了各种结构测试。根据化学反应原理推测新化合物的形成、各种条件(酸性、中性或碱性)下环合形成米力农的历程,同时结合结构测试数据,最后推测其可能结构式为醚化的α,β-不饱和酮原料与丙二腈进行两次Aldol加成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