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问题与对策
——以河南省6所高校为例
2022-01-07薛成
薛 成
(开封大学 财政经济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机制有效运行的重要体现,它包括提供社会服务、化解社会矛盾等工作内容。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需求日益多元化,这给社会治理开辟了更大的工作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大会强调,要持续完善坚持党委领导、政府统筹负责、社会多元协同、公众积极参与、法治提供保障的社会治理新格局[1]。十九大报告赋予“社会治理”新的含义,并提供了新的工作思路。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个人都是社会治理的主体。应充分调动多元治理主体的积极性,有效处理和应对社会危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015年初,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同年7月,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创新社会治理途径和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重要力量之一就是群团组织[2]。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连接政府与社会的重要桥梁,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有利于社会进步的一切事业中发挥着生力军作用。2018年,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提出,要大力推进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转型升级,围绕社会治理进行持续创新,带领团员青年积极参与到国家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构建之中。
为了了解高校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现状,探讨其如何更好地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青年,2020年1月—4月,我们通过问卷星形式,对河南大学、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开封大学、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6所高校的共青团组织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面向这些高校团组织的负责人、团干部共发放调查问卷240份,回收231份,回收率96.3%。其中,有效问卷219份,有效率94.8%。我们基于本次调查结果,对高校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在这一基础上,又对这些问卷调查对象进行了访谈,丰富了调研材料,得到了最终的调研数据。本文拟基于本次调查访谈结果,对当前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原因,并结合实际给出一些对策建议。
一、当前高校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参与社会治理的独立性不够
“公共治理理论”倡导多元主体治理模式。从实际调研结果来看,当前社会治理所依靠的主要力量依旧是政府,社会组织的参与程度相对来说比较低。在高校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所面临的行政指令化制约因素中,“受学校党委和上级团组织的双重领导”占比最大,为49.8%;其次是“在人事和财务上对学校过度依赖”,占比为26.4%(见表1)。在上级布置任务“一刀切”、行政化命令重复下达、体制依赖严重的情况下,高校共青团组织不能充分整合、运用社会资源,因地制宜,来为社会提供贴心的服务,不能及时掌握青年群体的思想变化而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工作自主性比较低,工作效率不高。
表1 高校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所面临的行政指令化制约因素
(二)参与社会治理的专业性不强
当前,高校共青团工作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工作经验较为缺乏,高校团干部难以在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通过调查可知,团干部平时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处理行政事务,在团的工作上投入不足,导致岗位工作能力提高不快。另外,团干岗位流动频繁。调查显示,有36.1%的团组织机关目前基本上由新入职人员组成。有9.6%的团组织每学期都会有数次岗位人事变动,有40.6%的团组织基本上每年都会有一次人员流动,仅有13.7%的团组织反映人员相对稳定(见表2)。人员流动频繁很难保证工作质量。高校共青团工作缺乏专业人才支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参与社会治理事务。
表2 高校共青团组织人员流动情况
(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单一
调查显示,在高校共青团组织与青年学生联系的主要方式中,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青年志愿者活动(28.4%)、团支部(26.5%)和组织学习(14.6%),而体育活动为 3.0%,文娱活动为 5.9%,互联网为 5.7%,此三者占比较低(见表3)。由此可见,高校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方式单一,途径选择有限,不能完全满足搭建党和政府与民众之间桥梁的需要。
表3 高校共青团组织与青年学生联系的主要方式(最多选三项)
(四)考评体系不完善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高校共青团组织是以部门身份参与学校考核评估的(69.5%),有20.5%的团组织未进行过考核评估,仅有1.8%的高校共青团组织拥有一个单独的、较为完整的考核评估体系(见表4)。学校共青团组织以一个部门的身份来参加目标考核[3],体现出团组织的运作方式行政化,缺乏自身特点,这也反映出高校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支撑体系不够完整。在此情况下,高校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会降低,有效性会减弱。
表4 高校共青团组织参与考核评估的情况
(五)协同联动不足
各高校共青团组织之间协同联动较少。调查显示,各高校共青团组织之间常见的合作模式主要是活动性合作(47.9%)与项目式合作(31.5%),宣传性合作占比为 11.0%,而一揽子合作仅占 9.1%(见表 5)。不同高校的共青团组织,其所打造的工作品牌、能够动员的社会力量、掌握的社会资源有所不同,彼此应该优势互补。但是,目前这方面缺乏长效合作机制,有些高校共青团组织之间的合作存在一阵风现象,达不到预期效果。
表5 各高校共青团组织之间常见的合作模式
另外,高校共青团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方面的协同联动较少。调研结果显示,高校共青团组织动员青年大学生参与社会治理的方式不一而足。“通过团支部直接进行发动”的比例高达58.0%,有20.1%的团组织运用智能手机等通信工具和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进行动员,有15.4%的团组织与党政部门或企业、社会组织联合发动,“与青年社团或青年社会组织联合发动”的比例仅占5.5%(见表6)。由此可知,高校共青团在获取相关信息、动员大学生参与社会治理方面,与其他社会组织沟通衔接不够,双方各自为战、独立操作,大大降低了工作质量。
表6 高校共青团组织发动青年大学生参与社会治理的主要方式
二、对策建议
(一)明确高校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责任
意识形态工作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关键。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必须明确主体责任,始终围绕意识形态工作这个中心开展活动,将意识形态工作融入参与社会治理全过程,设计筹备、实际运作、成效评判、总结提高等工作,都要以此为出发点[4]。高校共青团组织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号召力与动员力,以“三会两制一课”为抓手,结合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进行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与正确的价值观,使之积极参加团支部组织的各项活动、认真完成团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正确评议团支部工作,在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探索。要增强青年大学生与高校共青团组织的黏性,以达到扩大团组织工作覆盖面、增强团组织活力的目的。
(二)建设多样化人才队伍,增强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
人才是干事创业的第一要素。要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理念,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挖掘人才资源,完善高校共青团组织人才结构,推动人才多样化。要将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与团干部培养结合起来,加大团干部的选拔培养力度,根据实际需要,将那些政治素养高、业务能力强、专业知识丰富的优秀青年党团员教师调配到团的工作岗位上,同时加强培训,提高其对高校共青团工作的认识,提升其岗位工作能力和水平。要改变单纯从高校毕业生中选聘团干部的做法,注重吸收社会上开展活动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的优秀团务人员,以提高高校团组织的活力。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中,会遇到各个领域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要合理设置不同专业人员的比例,增加社会学、公共管理学、心理学等专业人员的数量,以增强工作的科学性,提高工作质量与工作效能。要打破“闭门造车”的工作状态,着力加强与兄弟院校团组织的沟通交流,学习对方的成功经验。各方应依靠高校共青团组织体系,形成合力,共同研讨工作方向,共同探究如何解决在参与社会治理中遇到的难题、在参与社会治理中如何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要着力建设学习型团组织,加大学习资源投入力度,通过专家讲座、会议研讨、实地考察、经验交流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传播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推动业务学习,切实提高团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团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三)打造志愿服务品牌,扩展参与社会治理的空间
在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中,品牌志愿服务是一个具有极大潜力的创新点。高校共青团组织必须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把构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作为关键抓手,把形成志愿服务文化作为主线,着力打造志愿服务品牌,有效参与到社会治理之中。可以在省级网络平台上进行志愿服务者招募、注册、管理、培训、审核等工作,以扩大其社会影响力[5]。应引导各团支部及志愿服务队伍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和专业方向,创新志愿服务形式,在活动设计上突出特色,以提高志愿服务效果。另外,应充分发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手段的作用,打造高校共青团工作新平台,架起与社会公众沟通的桥梁,以获得来自社会的最直接的反馈,提高青年学生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做到“线上难题,线下落实”,打造“了解→解答→落实”的完整闭环,让网络这一“最大变量”释放出“最大能量”。
(四)提高参与社会治理的主动性
高校共青团组织应围绕基层社会治理规范化、科学化的要求,创新工作机制,提升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应采用社会化动员与组织化动员相结合的方式,提升青年学生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参与社会治理的方式上,要实现从活动主导型参与向项目牵动型参与的转变。要按照专业化流程参与社会治理,提升管理水平和工作成效。应构建科学合理的目标考核体系,而不能形成“一家一制”的局面。要从宏观角度确定共青团组织每一层级的具体考核指标,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对目标考核体系进行完善,以保证考核的有效性与可信度。
(五)加强与其他治理主体的协同联动
高校共青团作为与大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群团组织,要做党和政府与青年学生沟通的桥梁、联系的纽带,起到衔接、协调作用,在号召青年学生参与社会治理上主动作为。要加强高校共青团系统内的协同联动,主动与其他高校共青团组织结对,打破“数据烟囱”,打通高校共青团组织体系内的信息流动渠道,促进共建、共治、共享局面的形成。同时,高校共青团组织应与专业性较强的社会组织建立协作关系,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要打造“网上共青团”,并推出团属媒体,构建矩阵、搭建平台,以提升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吸引力与整体效率。应依托青年活动孵化园区,建立日常联络与沟通机制,为青年提供业务指导、场地支持、资金扶持等综合服务。总之,在多元治理格局中,要将参与社会治理的各个主体凝聚在一起,形成一股合力,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
三、结语
社会治理是政府的主要任务之一,政府是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主体。共青团属于群团组织,它可以弥补政府社会治理的不足,在社会治理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当前,正值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高校共青团组织应把握新时代发展机遇,改革创新,迎接挑战,积极探索参与社会治理的新渠道、新方法,为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