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卡西平对病毒性脑炎继发癫痫患儿脑电图特征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2022-01-04张彩蝶刘素静张振华
张彩蝶 刘素静 张振华
(鹤壁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儿科,河南 鹤壁 458000)
病毒性脑炎是小儿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可引起癫痫发作,甚至癫痫持续状态,造成神经系统损伤,若不及时予以有效的治疗将严重影响患儿生长发育[1]。左乙拉西坦因具有结合中枢神经突触囊泡蛋白2A,调控突触内神经递质的释放,阻碍神经元异常放电等作用,目前已成为临床应用较广的药物。但由于癫痫发作会使脑组织处于炎症状态,单纯使用左乙拉西坦治疗对脑组织炎性水平改善效果不理想[2]。奥卡西平是卡马西平的酮类衍生物,可选择性阻断钠离子抑制大脑皮层活动[3]。基于此,本研究拟探讨奥卡西平对病毒性脑炎继发癫痫患儿脑电图特征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以供临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患儿家属同意且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将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85例病毒性脑炎继发癫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简单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儿(n=42)男27例,女15例;年龄4~10岁,平均年龄6.85±1.25岁;病程1~4 y,平均病程2.69±0.41 y;癫痫类型:顶叶癫痫9例,额叶癫痫11例,颞叶癫痫22例;癫痫发作形式:单纯性部分发作12例,复杂性部分发作20例,其他10例。观察组患儿(n=43)男 30例,女 13例;年龄 4~11岁,平均年龄6.59±1.30岁;病程 1~5 y,平均病程 2.75±0.49 y;癫痫类型:顶叶癫痫9例,额叶癫痫10例,颞叶癫痫24例;癫痫发作形式:单纯性部分发作11例,复杂性部分发作23例,其他9例。两组患儿上述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小儿神经系统疾病》中的诊断标准[4]且经脑电图检查确诊;入组前未接受过相关治疗者;年龄4~12岁。
排除标准:合并全身感染者;进展性神经系统疾病;药物过敏者;其他原因所致的癫痫;脱落病例。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口服左乙拉西坦(优时比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60087;规格:0.25 g),起始剂量:每天20 mg·kg-1,连续7 d后每天增加10 mg·kg-1,维持量 30~40 mg·(kg·d)-1,Bid,连续治疗 6 m。观察组患儿口服奥卡西平(北京四环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051518;规格:0.15 g)起始剂量:每天5~10 mg·kg-1,连续7 d后每天增加 5~10 mg·kg-1,维持量 20~400 mg·(kg·d)-1,Bid,连续治疗6 m。
1.3 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
1.3.1 癫痫控制率及总有效率[5]
以治疗前3 m癫痫发作频次为基线,以发作减少百分率为标准,分别评价治疗1、3及6 m后癫痫控制率及总有效率,其中发作减少100%为完全控制;发作减少50%以上为有效,发作减少<50%为无效;发作频率增加25%以上为加重,癫痫控制率=完全控制例数/总例数×100%;总有效率=(完全控制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3.2 脑电图特征
治疗前、治疗6 m后采用长程视频脑电图仪(型号:NT9200)测量脑电图信号,计算α(频域:8.0~12.8 Hz)、β(频域:13.0~30.0 Hz)、δ(频域:0.5~3.8 Hz)、θ(频域:4.0~7.8 Hz)4个波段的脑电相对功率。
1.3.3 炎性因子测定
治疗前、治疗6 m后抽取静脉血2 mL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
1.3.4 不良反应
记录用药期间皮疹、胃肠道反应、头晕疲乏。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2.1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²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D)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癫痫控制率及总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治疗1、3、6 m后,癫痫控制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见表1。
表1 患儿癫痫控制率及总有效率对比(例(%))
2.2 脑电图特征对比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α波、β波、δ波及θ波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患儿脑电图特征对比(±SD)
表2 患儿脑电图特征对比(±SD)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 α波(W) β波(W) δ波(W) θ波(W)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43 25.36±4.27 26.31±4.18 11.23±0.96 12.36±1.05*13.26±0.89 14.24±1.06△* 22.63±2.62 23.46±2.75△*对照组42 25.32±4.31 26.08±3.97△ 11.26±0.89 12.41±1.01△ 13.28±0.91 14.21±1.08△ 22.71±2.68 23.41±2.81△△△*
2.3 炎性因子水平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血清IL-6及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见表3。
表3 患儿炎性因子水平对比(±SD)
表3 患儿炎性因子水平对比(±SD)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 IL-6(pg mL-1) TNF-α(pg mL-1)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3 10.36±1.06 3.69±0.85△* 62.35±3.54 32.01±2.52△*对照组 42 10.41±1.10 6.32±1.02△ 61.95±3.58 34.62±3.05△
2.4 不良反应对比
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30%和 14.29%(X²=0.242,P>0.05)。
3 讨论
以往临床针对病毒性脑炎主要采用左乙拉西坦治疗,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阻断神经细胞异常放电。但由于其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左乙拉西坦无法从形成神经、免疫炎症双向调节,机体长期处于大量炎性因子浸润状态,易加重疾病,导致疾病控制率及治疗效果不能达到理想状态,为此,探讨合理药物治疗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奥卡西平属于卡马西平的10-酮基衍生物,代谢形成的单羟基衍生物可通过血脑屏障阻断脑细胞电压依赖性钠通道,抑制脑部异常放电的散布,减少突触兴奋传导冲动;同时可增加γ-氨基丁酸浓度,增加突触传递功能,抑制神经营养因子、神经肽等过度表达,避免神经细胞进一步损伤,保护大脑屏障,降低自由基水平,改善炎性因子;另外,其能阻断相关神经递质传导,间接抑制神经递质介导的Toll样受体4(TLR4)活性,抑制细胞的炎性化,进一步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治疗1、3、6 m后癫痫控制率及总有效率明显增高,说明奥卡西平可提高疾病控制率和总有效率。同时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义,说明奥卡西平不不良反应少,其结果与夏顺刚等[6]相符。
α波、β波、δ波及θ波4个波段的相对功率是反应脑电背景活动的重要指标[7],本研究发现两组患儿治疗前、后α波、β波、δ波及θ波功率未见差异,说明奥卡西平对患儿脑电背景影响不大,这可能与奥卡西平选择性阻断钠离子通道,在膜电压调节作用下使钠离子释放,同时能阻断钙离子通道,对钙和氯离子通道活性产生影响有关。
病毒性脑炎继发癫痫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炎症因子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癫痫的发展,故有效阻断炎症反应,对改善神经元兴奋性,控制癫痫发作具有重要意义[8]。本研究发现奥卡西平治疗后患儿血清IL-6及TNF-α水平明显降低,说明奥卡西平通过降解为单羟基衍生物,稳定神经细胞膜以减少突触兴奋冲动的传导,进而抑制TLR4活性,使其与巨噬细胞分泌的 HMGB1结合减少,从而下调IL-6及TNF-α水平。
综上所述,奥卡西平可通过改善病毒性脑炎继发癫痫患儿的炎性水平,提高癫痫控制率及总有效率,且对脑电图影响小、不良反应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