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建中汤加味联合四联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效果
2022-01-04高静
高静
慢性胃炎在各种胃病中发病率居首位,其病因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长期精神紧张生活不规律、刺激性物质、药物等有关,通常可由胃镜确诊,内镜下可见黏膜充血渗出、有出血点、斑块或红斑,伴或不伴水肿,具有反复发作、病程较长等特点[1-2]。Hp属慢性胃炎常见致病菌,传染性强,近年来Hp相关性胃炎发病率不断升高,可导致患者胃黏膜受损,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上腹疼痛、嗳气、反酸等消化道症状,影响患者生活质量[3]。临床多采用药物联合治疗方式以减少胃酸分泌并杀灭细菌,疗效确切,但是长期用药容易诱发不良反应且一旦停药存在较高的复发风险[4]。中药治疗具有药效稳定及安全可靠等特点,在Hp相关性胃炎治疗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选取脾胃虚寒型Hp相关性胃炎患者110例,采用黄芪建中汤加味治疗联合四段疗法,观察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6月-2020年9月于福建中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门诊就诊的脾胃虚寒型Hp相关性胃炎患者110例,纳入标准:(1)年龄18~65岁;(2)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排除标准:(1)有药物或者酒精滥用史;(2)过敏体质者或者有相关药物过敏史;(3)合并胃黏膜重度异型增生或者其他恶性消耗性病变;(4)恶病肝肾心脑等脏器功能障碍或者严重血液系统疾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5例。治疗组55例,其中男30例,女25例;年龄23~65岁,平均(48.11±5.02)岁;病程6个月~7年,平均(4.35±1.24)年。对照组55例,男31例,女24例;年龄25~65岁,平均(49.03±5.14)岁;病程4个月~7年,平均(4.23±1.20)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编号:2019-12)。患者自愿加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文献[5]2019年《慢性胃炎基层诊疗指南》:(1)经胃镜检查、细菌学检查并结合患者实际临床表现确诊胃炎;(2)13C或14C呼气试验结果显示幽门螺杆菌阳性。
中医辨证标准符合文献[6]中脾胃虚寒型相关诊断标准,主症包括胃脘隐痛、精神疲倦等,次症包括四末不温、面色苍白、泛吐清水、大便稀溏、脉沉无力、舌苔白腻等。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予以口服抗Hp四联疗法药物治疗2周,胶体果胶铋胶囊(国药准字H20103187,桂林华信制药有限公司)0.6 g/次,2次/d;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国药准字H14023129,国药集团奇达药业有限公司)1.0 g/次,2次/d;克拉霉素片(国药准字H20183466,广东东阳光药业有限公司)0.5 g/次,2次/d;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国药准字H20080683,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10 mg/次,2次/d。再予以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国药准字H20033444,山东罗欣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治疗,4周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抗Hp四联疗法基础上予以黄芪建中汤加味治疗,组方如下:黄芪20 g,饴糖30 g,姜半夏 9 g,生姜 9 g,白芍 18 g,枳壳 12 g,茯苓 12 g,桂枝 9 g,大枣 9 g,炙甘草 6 g。1 剂 /d,常规煎煮 2遍后,取汁300 ml,早晚温服。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进行辨证加减治疗,反酸呕吐者加黄连3 g,吴茱萸6 g;呃逆、嗳气者加莱菔子9 g,代赭石15 g及旋覆花6 g;胀闷者加香橼 9 g,厚朴 9 g;严重疼痛者加川楝子 9 g,延胡索9 g。4周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4.1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参考文献[7]《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判定临床疗效,临床治愈:胃隐痛、恶心呕吐、食欲下降、消化不良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显效:胃隐痛、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有效:胃隐痛、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减轻;无效:胃隐痛、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无积极性减轻或症状加重。临床总有效率=(临床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2 临床症状消失时间 记录两组嗳气反酸、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并对比。
1.4.3 血清PGⅠ和GAS水平 在患者空腹状态下采集静脉血3 ml,对血液标本进行离心并取上层清液,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PGⅠ和GAS水平。
1.4.4 Hp阳性率 治疗后为患者实施13C或14C呼气试验,对比两组Hp阳性率。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采用两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治愈21例,显效19例,有效1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73%;对照组治愈13例,显效17例,有效12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76.36%;治疗组总有效率治疗组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嗳气反酸、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较早(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d,(±s)]
表2 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d,(±s)]
组别 嗳气反酸 腹痛 腹胀 恶心呕吐治疗组(n=55) 3.24±0.76 4.13±1.14 4.23±1.07 3.20±0.72对照组(n=55) 4.59±0.72 6.17±1.12 5.46±1.03 4.51±0.75 t值 4.123 3.876 3.581 4.409 P值 <0.05 <0.05 <0.05 <0.05
2.3 两组PGⅠ及GAS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PGⅠ、GAS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GⅠ、GAS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PGⅠ、GAS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PGⅠ及GAS水平比较 (±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PGⅠ及GAS水平比较 (±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时间 PGⅠ(μg/L) GAS(ng/L)治疗组(n=55) 治疗前 164.35±22.14 130.45±17.56治疗后 90.15±17.45*# 89.83±14.35*#对照组(n=55) 治疗前 165.19±21.47 129.57±18.02治疗后 115.39±17.52* 104.25±15.13*
2.4 两组Hp阳性率比较
治疗组Hp根除率为94.55%,对照组为76.36%,治疗组Hp根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4。
表4 两组Hp根除率比较
3 讨论
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中Hp检出率高,其产生的磷脂酶A、蛋白溶解酶、尿素酶、过氧化氢酶等多种酶均可损伤胃黏膜[8]。Hp可借助端鞭毛及螺旋状菌形于端鞭毛分泌黏附素作用下进行推进式运动并帮助Hp穿越胃黏膜表面黏液层接触胃黏膜上层细胞,继而定植于胃黏膜表面并生成氨等毒素侵害胃黏膜细胞[9]。此外,感染Hp后细胞毒素相关基因蛋白可引发炎症反应并激活机体免疫系统,继而引发炎症细胞浸润,分泌大量细胞因子,导致胃黏膜屏障受损,在上述复杂因素长期作用下胃黏膜慢性炎症反应随之生成[10-11]。本次研究应用抗Hp四联疗法(克拉霉素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雷贝拉唑钠肠溶片、胶体果胶铋胶囊)来达到杀灭Hp,减轻胃黏膜炎症的目的。
中医将胃炎纳入“痞满”“胃脘痛”等范畴,情志不调、劳倦思虑、饮食不节等均为重要病因,脾胃虚寒型胃炎为气血虚弱指征,主要引发原因为阴寒内生以及寒邪内侵等,以祛湿清热、温中散寒、补气益血、扶正健脾为主要治疗原则[12-13]。黄芪建中汤出自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方中组成药物包括姜半夏、生姜、炙甘草、白芍、枳壳、茯苓、桂枝、大枣、黄芪、饴糖。其中,黄芪托毒利尿、固表补气,饴糖止痛缓急、补气养血、温补脾胃,两者共为君药;芍药止痛缓急、敛阴补血,大枣滋补气血、益中补气,共为臣药;桂枝及生姜为佐药,其中桂枝散寒温阳,与芍药相配能够取得温经通脉、调和营卫的效果,生姜对脾胃发挥调理作用,既可助大枣调补营卫,又可助桂枝散寒温阳;炙甘草为使药,具有和中益气、调和诸药的功效。枳壳、姜半夏及茯苓等药物宽中理气,诸药联用能够取得祛邪扶正、缓急和里以及温补气血等功效,可祛瘀益气[14]。
血清胃蛋白酶原(PG)是胃黏膜细胞分泌的蛋白酶前体,PGⅠ是PG的一种亚型,主要由胃底腺的主细胞和颈黏液细胞分泌。胃几乎是血清中PG的唯一来源[15]。胃泌素(GAS)是由胃及十二指肠G细胞分泌的多肽类激素,可促进胃酸分泌,保护和营养胃肠道黏膜。目前国内外众多学者对血清中PGⅠ和GAS含量可以反映胃黏膜病变严重程度的观点已达成共识[16]。本研究中,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较高,嗳气反酸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均明显更早,PGⅠ、GAS水平明显更低,Hp根除率明显更低,各项指标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黄芪建中汤加味治疗脾胃虚寒型Hp相关性胃炎效果满意,能降低PGⅠ、GAS水平,促进其临床症状缓解,临床疗效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