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视野下大理白族扎染与自贡扎染的形式解读
2022-01-04李尚书邵小华
李尚书,邵小华,杨 兵
比较视野下大理白族扎染与自贡扎染的形式解读
李尚书1,邵小华*1,杨 兵2
(1. 四川轻化工大学 美术学院,四川 自贡 643000,2. 西南民族大学 西南民族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00)
白族扎染与自贡扎染是西南地区现存最完整的扎染艺术,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大理与自贡的时代记忆,对两类扎染的研究论述中鲜有对两者异同的比较研究。文章旨在客观区分两地扎染艺术的异同,发现不同地域传统技艺的鲜明特点,为扎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性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考和路径。通过客观地对比来分析其历史脉络、工艺技法、图案色彩、应用方式和传承保护现状,对比分析发现:白族扎染和自贡扎染在历史溯源上存在交叉点,扎花技法上相似程度较高;在染色技巧上白族扎染更注重染料的制作工艺而自贡扎染却偏重图案的表现形式;面料采用上自贡扎染已经延伸至皮革面料的染色,图案方面自贡扎染打破了白族扎染的程式化布局并以比较自由地形式表现叙事性和生活性纹样;在应用范围上也各有一定程度的突破创新,在传承和保护方面云南白族扎染以家庭式小作坊为主的旅游商业竞争较为强烈,自贡扎染形成了以企业为主导的市场发展局面。
白族扎染;自贡扎染;对比;异同;创新发展
白族扎染与自贡扎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民族与地域特色的扎染艺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审美特征,既是传统文化的延续也是当地人文、经济的重要载体。对各具艺术特点的扎染艺术进行研究是我们挖掘民族文化、传承传统技艺的有效方式。此前,较多学者就白族扎染与自贡扎染的特点和应用进行了研究探讨,如金少萍、石剑锋、董季群、董秀团、闪桂秀等对白族扎染的历史、工艺、传承进行了论述[1-3],万旭和崔璨结合扎染技艺分别创作了不同风格的作品,展示了扎染的独特艺术魅力[4-5],舒兴川、侯小锋从文化脉络、视觉元素和图案方面对两种扎染做了比较[8],另外,蒋才坤编著的《扎染艺术》[10],张宇仲、钟茂兰编著的《四川扎染》,蔡光洁撰写的《自贡民间扎染研究》等著作也分别对蜀缬的历史、技法和传承进行了分析;2020年陈秀芳等学者通过百度指数分析公众对印染技艺的关注度和周期特点发现公众对扎染的关注度在持续提高,说明对扎染的研究具有备受瞩目的学术价值[11]。上述研究一方面对后人研究扎染的工艺技法和应用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路径,另一方面亦表现出近年来关于扎染的学术关注度主要体现在单一扎染品种的艺术效果、工艺技法、以及传承对策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不同地域扎染的比较研究,从多方面对比分析西南地区不同地域的扎染艺术并没有比较明确而又详细地报道。从工艺、面料、图案、色彩、传承与保护等方面将云南白族扎染与自贡扎染进行对比分析,有利于凸显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不同扎染艺术品的异同、特色与风格,从而为促进扎染艺术风格的融合以及产品形式的创新发展提供思索路径。
1 扎染的历史脉络
扎染又称“扎缬”“撮缬”、“绞缬”、“染缬”“撮花”“撮晕缬”,根据《二实仪录》记载我国扎染始于秦汉为六朝所用,唐三彩中头戴白花头巾的人物造型[2]说明其在隋唐时期繁盛一时。随后历经明、清至今约2000年的历史。图1中1957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东晋建元二年(公元344年)的菱形网格纹绛地绞缬绢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扎染实物[2]。
白族扎染主要主要分布于云南大理周城村,据《云南志》“锦文颇有密致奇彩”和《南诏德化碑》“大理流波濯锦”的记载可见扎染在南诏时期传入大理。《南诏中兴国史画卷》与宋代《大理国画卷》中随国王礼佛的两位武士头戴蓝底小团白花的布冠套与扎染极似[3],足以说明大理白族印染技术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体现了云南白族人民的信仰和民族文化,是当地民众的智慧结晶。1999年周城被文化部命名为“民族扎染之乡”,2006年6月白族扎染被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Ⅷ—26,传承人张士绅)。目前成规模的扎染厂主要是张士绅扎染馆、璞真扎染博物馆、蓝续扎染馆、青白扎染馆和巍山县三彝扎染厂。
图1 新疆阿斯塔那墓出土的绞缬织物—唐朝
自贡扎染也称蜀缬,主要分布于四川自贡市,属于巴蜀扎染,是四川现存最完整也最具代表性的扎染(蜀缬),与苏州的刺绣等为大唐宫廷使用。唐代诗人薛涛《海棠缬》的“竟将红缬染轻纱”,白居易的“成都新交缬”和杜牧的“花坞团宫缬”等佳句的描述,均说明了蜀缬在唐朝是盛极一时。自贡扎染最近的兴盛时期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08 年蜀缬被以“自贡扎染技艺”为名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Ⅷ—26,传承人张晓平),与自贡当地的剪纸、龚扇合称“自贡小三绝”。目前自贡具有规模的扎染厂主要是自贡扎染工艺有限公司、自贡天宫艺术品有限公司、自贡古蜀扎染有限公司。
四川自贡扎染与云南白族扎染各有千秋,共同形成了西南地区扎染的两大分支。
2 工艺技法的对比分析
白族扎染与自贡扎染虽然各自处于不同的地理位置,但其仍属于扎染的范畴,均是通过色彩深浅的变化和扎花特殊的肌理感来表现作品时空的广袤和情感的深邃[4]。扎染基本技法大致相同,主要包括制图、扎花、染色、漂洗、晾晒、熨烫等六大步骤[5],区别之处在于染色工艺上,白族扎染讲究结、系、捆、绑、缝等扎花手法,染色方式主要是靛蓝的冷染为主,自贡扎染则强调“撮、串、叠、塔、绞”五种扎染技艺及工艺标准,上色方式也主要以融入蒸、煮的热染为主;同时由于不同的地域文化和民族风情,两大民族工艺在工艺、色彩、图案等细节方面仍然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和代表性特点。白族扎染主要精髓在于板蓝根土靛染色的环保性和褪色后的色晕效果的雅致,从板蓝根种植、染料发酵到扎花、浸染,每一道工序都贯穿了白族人的传统秩序与文化信仰[6]。自贡扎染则更多地注重其作品的细节和审美意向,且自贡扎染作品整体轮廓表现出的技法较为细腻,最鲜明的特点是蜀缬之中的绞缬、串扎技法,可以刻画眼睛、指甲、毛发等细致部位。图2(a)中白族扎染的蝴蝶花和图2(b)自贡扎染的蝴蝶花的比较可见白族扎染在继承“蓝白相间”的传统色彩基础上更注重图像的形态和整体轮廓的对称表现,而自贡扎染通过串扎对蝴蝶的翅膀的纹理和线条刻画的较为精细,足以体现出扎花手法的细致与精美。
图2 白族扎染的蝴蝶花(a)与自贡扎染的蝴蝶花(b)对比
图片来源:大理白族扎染、自贡蜀缬扎染
白族扎染在图案画刷工艺完成后,扎花过程均主要采用结、系、捆、绑、绞、缝、扎、撮、叠、缚、夹等制作工艺。所谓“三分扎七分染”,染色工艺是形成扎染图案效果最为关键的步骤,白族扎染染色方法除了多数采用传统式染缸中手工浸染外,其国家级传承人张士绅之子张人彪还创新了用注射器针管进行喷、注等新颖的染色方法;自贡扎染则多数采用浸染、夹染和拔染等方式,尤其是徐仁杰通过调整染料配比实现的“一浴多彩”新型染色方式,使自贡扎染通过染料的一次配方,染色技艺从“单色”一次浸染演变成“复色”多次浸染,这既突破了传统染色方法,同时又降低了水资源和染料成本,夹染和“一浴多彩”染色工艺为自贡扎染工艺凭添了几分神秘,与原有的“一彩一浴、多彩多浴”的染色方法共同展现了师法自然、清新奇特的艺术效果,全面继承着民间印染手工艺中的“绞缬”传统。图3(a)白族扎染的孔雀图案以蓝白色为主,对孔雀神态和羽毛进行细致的勾勒,同时将突出的重点放在孔雀的尾屏上,形象地展示了孔雀舞动的韵律,彰显出一种飞舞的动感;图3(b)自贡扎染的“熊猫”壁挂图色彩摆脱以白、青、蓝色为主的简单生活用品的局面,贴近现实,熊猫神态的生动活波,竹叶和熊猫的轮廓均清晰整齐,明暗对比协调,色彩均匀,充分体现了自贡扎染的色彩魅力和精致技艺,给人以清风徐来的感觉,既有文化情趣,又有工艺水准,得到中国工艺美术界广泛好评。
图3 白族扎染的孔雀壁挂图(a)与自贡扎染的“熊猫”壁挂图(b)
图片来源:大理白族扎染、自贡蜀缬扎染
现代扎染还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数码技术相结合,运用吊染、段染、现代印染科技和包、染、喷、绘、拓、刷、水彩泼墨等特殊手法弥补形式单一的局限性,丰富扎染艺术形式,生产出现代设计风格的扎染艺术品[7]。但无论何种手工艺流程制作的扎染制品都是不可复制的,显示了当地民众的智慧和地域文化特色,具有不可比拟的文化价值和审美特征。
3 图案与色彩的比较研究
在图案的染色方式上,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探索,白族扎染和自贡扎染在染色方式和图案制作上各有一定程度的创新,主要表现为染色质地的选择、图案的采用和染料的创新三方面。
3.1 染色面料选择的异同
传统的扎染染色主要是采用手工土布或者棉、麻布,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白族扎染和自贡扎染均改进技艺实现了在丝、绸、缎灯芯绒、金丝绒、针织、毛纺、化纤以及各种浅色的天然织物、新型纤维、合成纤维上的染色。此外,自贡扎染在1991年将扎染工艺移植到猪皮服装革上,在我国首创成功研制了扎染猪皮服装革,开创了服装革生产的新领域,此后自贡扎染逐渐探索将染色工艺应用于皮革领域。
3.2 图案采用的区别
由于地理位置、地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差异使扎染作品中所包含的风俗习惯和纹样形式也各具特色。白族扎染主要注重于对现实生活环境的反映和对自然的崇尚,其图案主要以点、线、面造型为主,主要采用如金花为代表的人物头像,兰花、桂花、荷花、铜钱花、孔雀花、梅花等植物纹样,鱼、鸟、毛毛虫、蝴蝶、蜜蜂、牛等动物纹样,玛瑙纹(大圆点)、蜘蛛花纹(类似蜘蛛网)、鱼子纹(小圆点)、菱形等几何纹样,或者代表白族人民精神风貌如雪山彩云、洱海白浪等风景以及神鸟、凤凰、龙等充分体现白族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神话图案,图4(a)白族图案中的铜钱纹、鱼纹、石榴花等纹样布局以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对称铺排的程式化布局,充分反映了白族扎染图案对称与均衡的构图特点。
自贡扎染工艺同样色彩丰富,款式多样,扎痕耐久。自贡扎染与大理扎染不同之处在于不完全讲究装饰的程式化布置,其构图纹饰比较自由,叙事性、生活性较强[8]。图4(b)中自贡扎染的作品“盐场古韵”和壁挂将凿盐井、运盐、晒盐等产盐的过程,图案与当地文化元素相结合通过浓郁的色彩生动地叙述巴蜀风情同时也充分展现了自贡当地的“井盐”文化背景。自贡扎染除采用回纹、方胜纹、万字纹、牡丹纹、菊花纹、团花纹等方圆协调的几何纹样外,还倾向于从国画 、油画、古代壁画、古代建筑和英雄人物图等历史绘画中寻找图案设计的来源[7]。如张宇仲创作的《傣家三人舞》《四灵方位神》《鸾凤和鸣》和《簪花仕女图》,张晓平的《八十七神仙卷》《飞天》系列以及丁会的《羽》《韵》等均是自贡扎染图案和技艺的典型写照,向世界展示了自贡扎染的独特魅力[8],实现了超越时空的图案与生活的自由嫁接。
图4 白族扎染对称纹样(a)与自贡蜀缬扎染作品“盐场古韵”(b)
图片来源:大理白族扎染、自贡蜀缬扎染
3.3 色彩与应用场景的延伸
随着染料制作和染色工艺的发展,扎染的色彩种类也逐渐繁多,无论是白族扎染还是自贡扎染都已经从单色花型演变成色彩斑斓的扎染作品,呈现出不同的工艺效果。即使如此,大理地区的扎染主要还是以蓝白相间的颜色最为经典,除此之外,白族扎染最为常见的还有紫白相间,绿白相间的色彩。自贡扎染则以蓝白、红黑相间、绿黑相间、靛蓝、藏青等色彩为主。在染料制作方面,白族扎染除了采用板蓝根、五倍子、黄芩、茜草、姜黄、紫草皮、桑葚子、藏红花、枪子、苏木、杜仲等具有消炎防毒功效的中药材外,其传承人还纷纷采用紫茎泽兰(飞机草)、解放草、黑桃皮、黄朵草等当地生长的植物制作成五彩纷呈的染料进行染色,如图5(a)中使用不同颜色染制而成的白族扎染丝巾,满足了不同消费者对色彩喜爱的差异性。
白族扎染和自贡扎染在时装、壁挂、窗帘、床单、门帘、手帕、扇子以及垫子等各种生活用纺织品上均有使用,白族扎染与自贡扎染还接受部分国外的订单进行生产,走出口营销路线。通过改进设计方法拓宽扎染面料的应用范围增强其艺术效果,李卉等研究者将扎染工艺与现代二维平面染色设计与三维立体结构再造设计方法综合创新服装面料,显示出独特的艺术审美效果和设计内涵[9];而自贡扎染善于结合当地地域文化特色,如1986年张宇仲曾将扎染应用于自贡当地盛行的灯会的彩灯上,既展示了扎染独特的手工技艺又为彩灯增添了耀眼的光芒[8]。自贡扎染还将应用范围拓展到卷轴画和领带上(图5(b)),其作品色彩搭配合理,比列协调,应用于墙面装饰和服饰配件可达到良好的室内装饰效果,是自贡扎染令人耳目一新的独特之处。
图5 白族多色扎染的丝巾(a)与自贡扎染的卷轴画和领带(b)
图片来源:大理白族扎染、自贡蜀缬扎染
4 保护与传承的现状
具有民族与地域特色的扎染艺术,是传统文化的延续,是当地人文、经济的重要载体。白族扎染与自贡扎染图案均存在着风格单一、简单延续传统的问题。创新不足是制约扎染艺术品发展的显性因素,代代相传为主的传习方式和收入差距是导致后继无人的主要原因。每一个工艺都有特殊的制作方法,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很难精确到每一道工序的保护。在内外瓶颈的压力下,俗气、落后的评价促使人们对民间传统工艺的摒弃与淘汰心理状况也成为了民间手工艺走向濒临边缘的催化剂。十九大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要推动传统工艺的振兴。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倡导下,政策对于工艺的保存和完善,文化的记载以及传承人的支持,使得民间手工艺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白族扎染以植物染著称,其板蓝根染料供不应求,扎花和染色后继无人,以及家庭作坊的恶性竞争等,使得其图案大多是对传统图案原封不动地“拿来”或者生搬硬套的“镶嵌”,逐渐失去白族扎染原有的气韵;自贡扎染较多地采用活性染料,在图案上有一定的新颖性,但目前较为突出的表现仍在实用性上,目标消费群体的稀缺亦使其发展面临着重重困难。
在扎染的技艺传习方面,如图6所示,两地普遍采用定期开展扎染技艺传承培训班的方式进行,并通过传承人走进中小学和当地高校开展文化宣传活动,以现场技术指导和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扎染的基本技法。白族扎染依托大理古城、洱海、丽江等旅游业的发展打造旅游产品和开展游客体验项目。周城村道路两旁自发形成的较多个体经营门店,为白族扎染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自贡扎染则与高校合作通过传承人讲座与授课的形式培养创新人才,打造传承非遗文化新阵地。品牌是打开国内外市场的金钥匙,自贡扎染通过自贡扎染工艺有限公司和自贡天宫艺术品有限公司分别成立“蜀缬牌”和“秦宫颉”两大品牌,并通过参与经贸会、手工艺展销会、交易会、采购会、国际博览会、非遗节等形式使扎染产品融入百姓生活;2017至2019年自贡市扎染工艺有限公司还联合当地高校申请国家级艺术基金项项目并联合高校教师团队组件大师工作室,并通过设计大赛的形式将精彩纷呈的自贡扎染作品活跃于人们的视线之下,让大众切身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图6 白族扎染(a)与自贡扎染(b)融入青少年成长环境培养创新人才
图片来源:大理张士绅扎染、自贡蜀缬扎染
5 结语
白族扎染和自贡扎染均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具有相似的审美特征。由于其地理位置和地域文化的差异却有着不同的审美内涵和艺术风格。在民族艺术迎来新发展的今天,我们在遵循扎染整体基本技法的前提下,通过细致地比较、挖掘个体不同的工艺技术、文化背景和审美差异,并将这种差异作为自身独特的审美源泉并使之焕发光彩,才能创造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载体。以民族产品为依托,形成独树一帜的风格特征和品牌效应是彰显其艺术魅力,打开市场以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金钥匙。对白族扎染和自贡扎染进行技艺对比分析以区分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文化遗产的艺术语言和文化特征,既有利于保留扎染手工艺原有的古色古韵的风格基础上创新手工艺形式,也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亦对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瑰宝,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金少萍. 白族扎染工艺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 (05):51-54.
[2] 周怡. 扎染艺术设计新概念[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 3-20.
[3] 大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所. 白族扎染技艺[M]. 昆明: 云南美术出版社, 2016. 13-58.
[4] 崔璨.“域”扎染艺术设计作品[J]. 丝绸, 2020, 57(05):131.
[5] 万旭.“自贡扎染”标志设计[J]. 包装工程, 2019, 40(04):309.
[6] 郭佳. 传统与现代之间——云南大理周城村白族扎染现状的艺术人类学考察[J]. 民族艺术研究, 2019, 32(05):140-150.
[7] 高山, 袁金龙. 扎染艺术在纺织品设计中的创新与发展[J]. 丝绸, 2016, (01): 48-53.
[8] 舒兴川, 侯小锋. 时代变迁下的扎染图案研究——以周城扎染及自贡扎染为例[J]. 美术教育研究, 2018, (09): 34-35.
[9] 李卉, 梁惠娥, 顾鸣. 从现代扎染工艺看服装面料的创新设计[J]. 丝绸, 2010, (09): 37-41.
[10] 蒋才坤. 扎染艺术[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 8.
[11] 陈秀芳, 胡云鹤. 基于百度指数的传统印染技艺公众关注度分析[J]. 丝绸, 2020, 57(04):40-45.
Interpretation of Tie-dyeing of Bai Nationality and Tie-dyeing in Zigong from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LI Shang-shu1, SHAO Xiao-hua1, YANG Bing2
(1. Academy of Fine Arts,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Engineering, Zigong Sichuan 643000, China;2. Southwest Minzu Institute,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 Chegndu Sichuan 610000, China)
Bai tie-dyeing and Zigong tie-dyeing are the most complete tie-dyeing art in Southwest China. As 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y are the memory of Dali and Zigong. There are many researches on the two kinds of tie-dyeing, but few authors have studied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objectively distinguish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ie-dyeing art between the two places, and to find out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skills in different regions, so as to provide certain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benign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ie dyeing and other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rough the objec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its historical context, technology, pattern color, application mode and inheritance protection status.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shows that Bai tie-dyeing and Zigong tie-dyeing have a cross point in history, and the tie-dyeing skill has a high degree of similarity. There are some innovations in dyeing skill, fabric adoption, pattern selection and application scope. In terms of dyeing techniques, Bai tie dyeing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production process of fuel, while Zigong tie dyeing focuses on the form of graphic expression. The upper Zigong tie dyeing has been extended to the dyeing of leather fabrics. In terms of patterns, Zigong tie dyeing breaks the stylized layout of Bai tie dyeing and shows narrative and life patterns more freely, In terms of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the strong tourism business competition of Yunnan Bai tie dye is more obvious, and Zigong tie dye has formed a market development situation dominated by enterprises.
Bai tie dye; Zigong tie dye; contrast;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 innovation development
邵小华(1978-),女,副教授,研究方向:服装与服饰设计.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研究中心2021年自筹项目(JY2021D07).
TS190.5
A
2095-414X(2021)06-004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