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team理念的高中跨学科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2022-01-03杨恒
杨恒
摘要:基于理科综合课程实验课程的开发,利用手机内置传感器进行数字化实验进行了尝试。以“探秘电池的奥秘”为例,展示物理、化学跨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并进行尝试。
关键词:steam理念﹐手机内置传感器﹐跨学科课程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为了提升高中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尝试在物理、化学等学科开发了一系列跨学科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课程,跨越不同学科进行知识建构与学习迁移,激发其创造力。[1-2]。
“探秘电池的奥秘”以电池的发展历史作为主线,结合同學们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与电池相关的问题,认识电池的分类,设计出最优化的原电池,探究能源利用最大化以及环境保护。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学生有能力通过探索来解决问题,在动手实践中实现知识建构,让学生通过跨学科学习看待问题的视角更加多元化[3]。
一、问题提出
“探秘电池的奥秘”主要涉及了物理和化学两学科的知识。在跨学科设计整体思路的基础上,首先尊重各学科本身的学科特点,以分科教学为基础,降低老师教学和同学学习的难度。其次,通过“探秘电池的奥秘”这一主题的联结,引导学生从多维度理解“电池”,让其看待问题的视角更加多元,在遇到复杂问题时,能够提出创造性解决方案,让电池优化方案更加科学合理。
二、跨学科设置探索过程
我们先在分科学科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方式,解决基本的学科概念问题。我们再通过跨学科主题探究的方式,从分科教学的知识组合推向深层概念形成,让学生学会学习。跨学科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涉及到更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比如个体的独立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因此,提供必要的学习指导和任务驱动,是支持学生开展有效学习和探究的重要保障。
三、课堂探究
以“探秘电池的奥秘”为主题,设置制作原电池、点亮小灯泡、测量原电池的电动势与内阻、优化原电池、认识不同的电池五个任务驱动学生推进学习。
(一)制作原电池
布置任务:准备不同材料作为电解液和电极,自制原电池,利用手机内置传感器、phyphox和ESP32测量电压。学生分别往容器中倒入可乐、食用油和牛奶,然后将锌片和铜片插入插槽中,完成了三节不同的原电池的制作。用导线将金属片与ESP32相连,利用手机传感器测量不同电解液制作出来的原电池两端的电压。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电源,在不接用电器时两极间的电压一般不相同,它反映了电源本身的一种性质。
(二)点亮小灯泡
学生在已经学习过原电池的原理,在初中物理学科中也已经学习过闭合回路中有电势差可以形成电流,但是没有把二者实际联系起来。用可乐电池接上一小灯泡时,灯泡不亮。这是为什么呢?这引发了思考:为什么有电压,也形成了闭合回路,但是小灯泡不亮﹖
用牛奶电池接同一小灯泡时,灯泡却亮了。可乐电池的电动势较大,但能使灯泡发光的却是电动势较小的牛奶电池。这又是为什么呢?
进一步进行分析,发现核心问题是原电池存在内电阻。然后通过手机传感器对原电池进行测量分析,构建电源内阻的知识,,从而发现灯泡不亮的关键问题所在:路端电压不足。
(三)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
学生需要通过跨学科的知识来思考优化电池的方法。例如从(化学学科角度)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考虑溶液温度、溶液浓度等,又例如从(物理学科角度)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考虑两极板之间距离、两极板的正对面积、溶液的电阻率等。然后分小组分别验证各个方案的可行性。
为了降低学生的探究实验的难度,将开放实验室,提供不同的实验仪器,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可以直接到实验室取用,这样不但大大降低了学生准备实验仪器的难度,而且使得“测什么、怎么测(即测量什么物理量、选择哪种实验器材来测量该物理量、应该如何测量)”这个实验设计的关键环节也成为了学生必须自主完成的一部分,可以培养学生实验创新能力
(四)原电池优化
根据上个环节不同方案的实验得出的数据,分析实验数据可得:电源电动势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小幅度降低,电池的内阻也随着温度的增高而下降,因此冬天的电池内阻会增大。随着电极间的间距增大和横截面积减少,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都增大。此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理解能斯特方程(化学学科)或者电源和电阻的串并联问题(物理学科)。
接着从技术方面考虑电池的电动势、内阻、容量、耐用性与价格成本等问题,将电池性能数据优化到最佳。这不但锻炼学生的技术设计思维,而且还可以引导学生批判和质疑数据的合理性,引导学生科学研究没有灰色地带,数据造假是科学不端的行为,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正确使用电池,最大地发挥电池的功效,延长电池的寿命,探究能源利用最大化以及环境保护。
四、教学反思
“探秘电池的奥秘”是基于STEAM理念进行跨学科教学,主要学习物理、化学两个不同的学科关于“电池”这一相同的概念但不同的知识点,以信息技术学科为辅助,以原电池为线索,培养学生对跨学科知识之间的关系的把握和协调,通过统整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从多维度理解和学习“电池”的知识。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3—31
[2] 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32—34
[3] 陈彩霞,董亮,朱雪梅.地理与历史跨学科“交互协同”教学模式的探索——以“祖国的首都——北京”(第一课时)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1).6-12
[4]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必修第二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31—58
[5]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选择性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93-100
[6]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教科书物理必修第三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78-93
本论文是佛山市南海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年度重点课题《基于手机内置传感器的高中物理实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NH2019007)和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年度教育科研重点项目《STEAM理念下基于手机内置传感器的高中理科实验项目的开发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0ZQJK02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