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享”出来的“负担”

2022-01-02宫陈

安家(校外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分享矛盾

宫陈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为此,幼儿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幼儿创造交往的机会。幼儿自带一些玩具来园与同伴分享,就是其中的方式之一。我们希望通过良好的引导,不仅能丰富幼儿活动,更能够让孩子学会交往、分享。可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其效果并没有我们预期中的那么好:带的孩子越来越少,玩具越来越小。仔细观察、分析,从表面评价、缺乏技巧、疏于沟通、计划缺位,寻找到了其中让“分享”变成“负担”原因。

关键词:分享;矛盾;负担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正文:

为了丰富幼儿的课间活动,让孩子有更多交流的机会,培养孩子互相、合作、谦让的精神,我们开展了自带玩具玩的活动。在孩子带来玩具时,我们提倡引导孩子相互交换着玩,有小朋友没带玩具的,把自己的玩具和他一起玩。就这样,我们的自带玩具活动开展了两个多月,原本认为非常适合孩子的活动,现在却是带的孩子越来越少,带的玩具越来越小,于是,我开始留心观察起来。

午饭过后,孩子们都围坐在一起,一些孩子拿出了自己的玩具,起劲地摆弄着。这时,几个没有带玩具的孩子走过来要求加入,因为玩具比较小,没有共同玩的空间,于是遭到了拒绝。立刻,其中的一个孩子嚷了起来:“你不谦让,老师说的,玩具要大家一起玩,我告诉老师。”几个孩子转身就朝我走来,七嘴八舌地诉说着。下午孩子游戏时间,我特意找了一些天天带玩具来的孩子谈心。“你为什么不愿意把玩具借给别人玩一会呢?”孩子们给我的回答让我惊讶:“我就一个,给了他们我玩什么呢?”“他天天都不带,都来要我的,我不喜欢给他玩了。”孩子们的理由都很充分,让我找不出什么来反驳,这引起了我的深思。

一、表面评价,忽视内心感受。

在平时,我们总是教育孩子要知道谦让,有好东西要分享。孩子自进这个小集体,接受最多的教育莫过于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于是,我们以表扬、鼓励、批评、教育的“高帽子”等表面评价戴在孩子的头上。让孩子在老师的“吹捧”或一定的权威下按照成人设置的标准来做事。但我们却往往忽视了责任、天性和限度方面的考虑。当他只有一个玩具的时候,我们以“谦让”、“分享”的大帽子扣在他们头上,为了得到老师、同伴地肯定,孩子不得不忍痛“分享”自己的玩具。久而久之,为了不“忍痛”,干脆就不带了。而不带的孩子更可以向不同的孩子“分享”不同的玩具,这更让一些孩子的责任心越来越淡,带的人越来越少,从而突破了同伴间可以接受的限度,于是,矛盾应运而生。

二、缺乏技巧,引起同伴矛盾。

孩子由于年龄、经验、性格等多种因素,社会交往能力还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与同伴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弱,当遇到一些问题时,不能也不会想办法很好的解决。如上述案例中的,向别人借不到玩具的孩子将这一矛盾转化为告状行为,而带了玩具来而又因为种种原因不想与人分享的孩子,用不再继续带来这一消极的逃避方式解决,同伴间也因“供求”之间的不平衡產生了交往矛盾。社会交换学大师霍曼斯认为:“人的各种社会行为都是一种交换行为,在交换的质和量方面都遵循这‘公平、互惠’的原则。”幼儿在与同伴分享自己的玩具时,同事也在下意识地盘算着这种行为的回报,当自己的玩具一再被别人分享而让自己减少或失去了玩乐的机会,甚至造成了玩具损坏时,孩子缺乏解决的技巧,从而产生语言口角,有的甚至会因而发生身体间的冲突。

三、疏于沟通,家园合作失调。

新《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在这阶段的自带玩具活动开始阶段,我们得到了大多数家长的配合,很多孩子能带一些玩具来与人分享,对于部分没带的孩子,我们引导大家共享,并为他们准备一些书本等小玩具。而一阶段后,情况每况愈下,孩子带来的玩具越来越少、个头越来越小。有些孩子和家长甚至很直接地和我们说:“说了不让她(孩子)带,偏要带,现在弄坏(丢)了吧。”而其中有些家长象以上案例中孩子所说的,认为玩玩别人的就可以了,何必非要自己带来呢。家长的态度,直接影响了这一分享活动的效果,而家长和老师之间就这个活动缺乏沟通,家长对活动意义缺乏深入的认识和恰当配合的能力,直接导致了家园合作的失调。

四、计划缺位,愉悦体验降低。

在一日活动的很多环节中,我们用做计划的方式让孩子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游戏、活动,例如游戏计划、户外体锻计划、午餐计划、散步计划等等。有目的地计划,让孩子的很多活动都在自己的预设之中,增加了成功的愉悦体验。而玩具分享,很多是在一些零散的过渡环节进行,在这些时间中,没有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交流、计划,一些同伴的分享要求,往往是随机、突发的。这就很容易超出孩子的心理承受预期,引起孩子的抗拒和反感,从而降低同伴分享的愉悦体验。一些强势孩子的分享要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采用告状、争抢等激烈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另一方孩子在被动分享中改变了自己原来的计划,同伴分享的愉悦感荡然无存。

孩子之间的分享,应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积极主动的自发行为,而不应该成为孩子违心的负担,甚至孩子矛盾的导火线。只有找到原因,尊重孩子本心,让孩子在恰当、适度、有计划的活动中,学习真确的与人交往的方式、方法,才能真正体会分享带来的快乐,不让“分享”成为孩子“负担”。

参考文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猜你喜欢

分享矛盾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心情的描写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爱的矛盾 外一首
浅谈游戏经验分享对于幼儿成长的价值和作用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孩子,我们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