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共党史上的“半个人物”

2022-01-01肖思科

新传奇 2022年48期
关键词:布尔什维克王明共产主义

原外交部部长钱其琛曾这样评价:“徐以新同志在近70 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终不渝地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共产主义事业……徐以新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光辉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

在中共早期历史上,“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之说曾相当流行。随着历史的大幕揭开,人们逐渐弄明白了它的来龙去脉,但对其中所谓“半个人物”仍感到费解。这“半个人物”,就是曾任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的徐以新。

1945 年,中共七大代表徐以新(右)与新当选的中央候补委员陈赓(左)、蔡畅(中)合影

“半个人物”

1911 年11 月14 日,徐以新出生于浙江省衢县岭头乡。因他出生在辛亥革命成功之时,父亲给他取名“一新”,寓意“天地一新”,后来才改名为徐以新。

1926 年12 月,北伐军第二十六军第二师进入浙江衢州。正在衢州八中(现衢州第一中学)读书的徐以新决定参加北伐军。他瞒着家人,怀揣一块银元,一路追赶北伐军,并于1927年1 月正式成为北伐军的一员。同年3 月,他参加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5 月,他经陈赓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任中央军委机要秘书,参加了南昌起义。

1927 年底,徐以新作为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干部被送到苏联学习。在去莫斯科的火车上,一位负责人告诉徐以新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革命理论。徐以新一听,有点儿不情愿,提出要上军校:“我打过多少次仗了,应当上军校。”同行的徐特立劝他:“小徐,听分配,先到中山大学,以后有机会还可以学军事嘛!”

1929 年夏初,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学生形成对立的两派,一派是学校支部局成员,以王明、博古为首;另一派是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瞿秋白、邓中夏为首。支部局认为自己百分之百执行布尔什维克路线,双方意见分歧很大,学校只好投票进行表决。结果,五百多名留学生只有二十九人支持以王明为首的支部局,这二十九人被认为是真正的革命者。这之后,多数中山大学的学生将王明的教条宗派讽刺地称为“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之所以称“半个”,是因为“有一个人,有时与支部局一致,有时又不一致,观点比较动摇。他当时只有十七八岁,是共青团员,所以称为‘半个’。”这“半个”就是徐以新。

徐以新从此与“二十八个半”有了牵扯不清的关联。为了弄清“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的问题,1981 年8 月,中央委托冯文彬主持召开了熟悉当时情况的老同志座谈会,杨尚昆、伍修权、孔原、孙冶方、徐以新等16 人与会。经过讨论,取得了很多共识。总的一条,所谓“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或者当年积极追随王明教条宗派的人,他们的政治表现早就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多数变好了,“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并不能准确反映王明宗派集团的实际情况。因此,与会同志建议党内今后不再使用“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这个专有名词。

周恩来点将

新中国刚成立,徐以新脱下军装,从四野来到外交部,从此献身新中国的外交事业。

徐以新刚到外交部就担任了苏联东欧司副司长,不久升任司长。1952 年8 月,徐以新以外交部顾问的身份参加了由周恩来率领的访苏代表团。这期间,三个中苏之间的文件、一个中苏蒙三边文件,都要字斟句酌。从起草文件到同对方谈判、定稿,请周恩来审批,以及翻译成俄文后再阅,徐以新都要参与。9 月16 日晚,中苏双方在克里姆林宫签订了一系列外交文件。签字后,斯大林宴请中国代表团和蒙古政府代表团。宴会中,斯大林特意走过来同徐以新握了握手。

1954 年8 月,周恩来亲自点将,徐以新出任首任中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中国大使的到来,受到阿尔巴尼亚领导人的热烈欢迎。他们对中国派一位经过长征的老干部出任驻阿尔巴尼亚大使表示感谢。

之后,徐以新先后任驻挪威大使、驻叙利亚大使。1965 年12 月,徐以新大使任期届满回国,不久被任命为外交部副部长。

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

“文革”时期,徐以新因“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的牵连饱受精神折磨。因康生(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等职,是发动“文革”的主要成员之一)的一句话“‘二十八个半’没有一个好人”,他的名字曾被打入了另册。

1978 年夏天,徐以新恢复了组织生活。同年8 月1 日,时任中组部部长胡耀邦在外交部党组上呈的《关于徐以新同志问题的报告》上批示道:

对徐以新同志的整个历史和工作安排,要有一个公正的评价和正确的态度。以新同志,现在要算我们党内一个相当老的同志了(大概有50 年的革命历史)。几十年来,他虽然犯过错误,但总的说来,对党的事业是忠诚的、积极的,做了许多工作,这是主流。他年纪很小时,在严峻的白色恐怖下参加了革命,在周总理身边管机要文件,而且很勇敢、很机灵。几十年中,他积累了较丰富的工作经验,有一定的水平和能力。这些年,表现又不错,不安排工作,或者安排不适当,对党是不利的,对他也是不公正的。因此,在党校学习后,一定要分配工作,而且要分配得适当……

1979 年3 月,68 岁的徐以新出任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这是他出任大使生涯的最后一站。

1982 年4 月,徐以新奉调回国。回国前,巴基斯坦总统亲自授予他巴基斯坦最高荣誉勋章——“伟大领袖真纳勋章”。这在巴基斯坦的历史上是比较少见的,因为“真纳勋章”一般只授予国家领导人。

1994 年12 月30 日,徐以新因心力衰竭,安然离去,享年83 岁。1995 年3 月24 日,时任外交部部长的钱其琛,在《悼念徐以新同志》一文中这样写道:“徐以新同志在近70 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终不渝地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共产主义事业……徐以新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光辉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

猜你喜欢

布尔什维克王明共产主义
舍己救人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罗盛教
Higher Derivative Estimates for a Linear Elliptic Equation
走过318
“看不见”的王明华
列宁对布尔什维克政党制度选择的探索
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论苏俄红军的建立
共产主义就在你我的奋斗中
试论十月革命前西伯利亚独立布尔什维克党组织的形成
龙门这边(47)
东欧的后共产主义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