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冬:中国首位在轨超200 天航天员

2022-01-01

新传奇 2022年48期
关键词:陈冬乘组实验舱

在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不仅完成了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组装完成后的首次出舱活动,还创造了一项纪录——成为我国首位在轨时间突破200天的航天员。

近日,完成神舟十四号第三次空间出舱任务的航天员陈冬又创造了一项纪录——成为我国首位在轨时间突破200 天的航天员。他在太空经历了什么?

曾创中国航天员单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

2010 年,经过层层严格选拔,陈冬如愿成为航天员大队的一员。2016 年,他与战友景海鹏随神舟十一号飞天,成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中首个飞天的男航天员。他在轨工作33 天,创造了当时中国航天员单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

今年6 月5 日,陈冬担任神舟十四号乘组指令长,与航天员刘洋、蔡旭哲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并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交会对接”“分离撤离”“转位任务”等组合体状态转换频繁,送走了天舟三号、四号货船,迎来了问天舱、梦天舱,“现场”参与了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

11 月17 日11 时16 分,问天实验舱气闸舱出舱舱门开启,陈冬、蔡旭哲依次出舱,刘洋在核心舱内配合支持。在本次出舱前,中国空间站的大小机械臂已经形成一条长达15米的组合臂。这是空间站大小机械臂首次形成组合臂执行出舱任务,但机械臂变长后,柔性也随之变大,在进行目标操作时的控制难度增大,在有限的运动空间里更要仔细开展路径规划。组合臂能将航天员送达空间站组合体三舱,完美适配出舱各项任务需求。两臂既能形成合力,也能各自发挥优势。

11 月30 日,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太空合影的画面

出舱后,陈冬不需要在舱外长时间攀爬,只需要安装并站上脚限位器,组合臂便会将他缓缓送至梦天实验舱外。蔡旭哲则仍采用攀爬方式,沿舱壁扶手到达距离较近的问天实验舱与节点舱连接口。他们本次出舱的第一项任务便是安装“太空天桥”——舱间连接装置。通过“太空天桥”,蔡旭哲实现了首次跨舱段舱外行走。未来,航天员可实现从实验舱到天和核心舱的“直达”,不再需要机械臂临时搭桥。

同日16 时50 分,经过约5.5 个小时的出舱活动,陈冬、刘洋、蔡旭哲密切协同,圆满完成出舱活动的全部既定任务,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本次出舱是神舟十四号乘组第三次执行出舱任务,也是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组装完成后的首次航天员出舱活动。

太空授课:扳手为何会“掉头”

在忙碌的同时,陈冬、刘洋、蔡旭哲还为大家带来了趣味十足的太空授课。在直播开始时,3 位航天员先对问天实验舱基本情况进行了一个简单介绍,并讲述了里面各种类型实验柜的原理。随后,就紧锣密鼓地进入实验环节。

视频中,陈冬面前放置了一个装满水的培养皿,培养皿上面有3 根粗细不同的塑料管。紧接着,他又在里面加入了一些颜料。几秒过后,那根最细的管子液面飞快上升,而旁边两根较粗的管子液面上升比较慢。陈冬解释道,这就是太空跟地面不一样的地方。在太空中,由于没有了重力的束缚,只有表面张力的作用,所以导致水在玻璃管内一直运动。无论管子粗细,水都能慢慢充满整个管子,只是细的管子充满的速度较快而已。

除此之外,“会掉头的扳手”实验也非常神奇。陈冬将空间站常用的T 字扳手旋转起来,它竟然不由自主地翻起跟头来,一会往左,一会往右,十分奇特。之后,陈冬用不同的方式将另一把扳手旋转起来,呈现出来的姿态却截然不同。

这是什么原理呢?据了解,这是苏联航天员贾尼别科夫在空间站中偶然发现的,也叫贾尼别科夫效应。研究发现,这个现象与扳手的质量分布和旋转方式有关。虽然这种现象在地球不是很常见,但太空中却是小菜一碟。

这堂天地合作的教学课,不仅展现了祖国的强大实力,还鼓舞更多年轻人去勇敢地追求梦想。

6 名航天员首次“太空会师”

11 月28 日,经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费俊龙、邓清明、张陆3 名航天员执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由费俊龙担任指令长。

11 月29 日23 时08 分,搭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 遥十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约10 分钟后,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此次发射成功,标志着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阶段规划的12 次发射任务全部圆满完成。

在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从飞船返回舱进入轨道舱。完成各项准备后,11 月30 日7 时33 分,翘盼已久的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亲人入驻“天宫”。随后,“胜利会师”的两个航天员乘组一起在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里留下了一张足以载入史册的太空合影。两艘神舟飞船同时在轨工作,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中的首次。

对于未来航天发展,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透露,我国航天员有望在10 年内登上月球。未来,月球将成为我们深空探测的前沿基地,飞往火星等其他星球时就能在月球中转。

猜你喜欢

陈冬乘组实验舱
图片报道
中国航天员乘组抵达空间站开展为期六个月的建设工作
神舟十三号乘组顺利返回地球
我国首个科学实验舱发射成功
罗智敏
科学号多功能实验舱在轨异常点火事件研究分析
天宫空间站 力争2022年前后完成在轨建造计划
中国空间站航天员乘组已选定
陈冬:把能用的劲儿都使出来
“整式的加减”综合检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