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学习浅谈

2022-01-01谢兵燕

科学咨询 2021年39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生活

谢兵燕

(重庆市云阳县第一初级中学 重庆 404500)

在面对初中学生开展教育活动时,我们需要讲究方式方法,还需要为孩子的成长奠定基础、作出导向。初中学生正处于非常特殊的时期,他们一方面会充满自信地肯定自己是不一样的那一个,另一方面他们又期待成为合格的生活成员得到更多人的认可,进而在生活中能够积累更多的共识。在这一过程中,学校教育者需要不断地推进新课改,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引导。道德与法治对正处于质变期的初中学生而言,是可以帮助孩子感知生活、为自己做出科学化定位的学科。它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各种转变,在优化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可以更为理性客观地看待现实生活,用积极的情感、平和的心态和外界进行对话。拥有自信心和面对问题的勇气,有包容心和爱心来对待和自己有区别的他人,能够带给社会大环境更多的正能量,并不断地生成社会责任感、生活幸福感。他们需要这样的引导与建设,只有实现高效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生成,初中学生才能成长为我们预期中的合格公民,才能成长为拥有核心素养的人才。当然,要想让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能够发挥出预期的教育价值,还需要教师发挥出主导效能,从初中学生的现实学情与现实生活出发,对学生进行内外在的全面影响。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一、让学生养成提问题的习惯

作为专业领域的教育者,我认为,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才能够高效化解决相关的问题,才能够投入全部的情感,一次次地激活思维去辨析、验证、认知。初中学生之所以会不断地生成叛逆心理,是因为他们总是会搜集碎片化的信息,并在瞬间生成灵感。尤其是在当前的社会大环境中,学生独自面对的问题、信息已经越来越多,学生单纯地凭借自己的能力显然难以应对。他们想要表达、想要求知、想要得到引导,而教师在引领他们完成学习目标时,往往只会把关注点投放在知识量的获取上,以及一次次的测试成绩上。如何改变学生的这种现实问题呢?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把自己的灵感、问题、心得都提出来,教师在与学生一起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情感与情感的碰撞、问题与问题的对接,必然可以让初中学生拥有平和的心态,和教师之间能够进行关于生活常识的对话。如我们要因势利导,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渴求,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唤醒学生的质疑思维,教会学生质疑,使其乐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勇于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抓住切入点,就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如在教学关心帮助弱势群体时,可结合当前重大时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说‘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设计问题,解决问题,培养提高学生自己生成知识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从“导学案”的设计入手,为学生进行相关的预设,减少学习的盲目性。让学生能够参与素材的搜集,借助教师提供的主线来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活动,此时可以给予初中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让学生自己汇总问题,归类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进而抛砖引玉、投石问路,或者是激起千层浪。也可以让初中学生以演讲、辩论、作品演示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想法、问题。其实,从某些角度而言,问题源于学生的发现,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说明初中学生已经进行了观察,并且获取了相关的信息,他们正在从自己的角度来进行辨识。他们已经进入了一种我们期待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所以在课堂中给学生留出提问题的时间,也是培养初中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独立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积极思考、积极分享的能力。对于新时代的初中学生而言,这一点极为重要。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我们会为学生直观地展示生活场景,会与学生一起解读生活现象,让学生能够以生活成员的方式提出问题,并且尝试着解决问题,必然有助于初中学生全面地做出改变,而此时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才能实现高效化,因为学生是“思想者”,他们正在从不成熟的生活成员、不成熟的学习者转变为有生活感知,并且能够选择切入点参与现实生活的生活成员、学习者。在这样的学习契机中学生会逐渐转变,生成更为强烈的求知欲,逐渐形成核心素养。当然,除了在课前生成问题,在课堂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我们还需要在学生离开课堂之后仍然保留部分问题,借助这些问题让初中学生在课外仍然保持学习的兴趣,仍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自主学习,这样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才能生成一个完美的循环,进行有效的衔接。

二、选择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话题进行疏导

为什么初中学生明明处于最需要得到内在主导的时期,人们却仍然会将道德与法治学科归类为“副科”?在我看来,就是因为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教授的都是学生已经做出预判的知识,在展现相关的案例时,往往也是会让绝大多数学生“想当然”的事例。所以,人们总觉得多此一举。如果在遇到缺少教育积极性、教育能力的教育者,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就会变成鸡肋一般的存在。不过换一个角度来看待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这种学科特色,我们就会发现,就是因为学生能够预判、能够“想当然”,所以会为我们的学科教学提供更多的支持,我们可以为构建沟通交流、不断深入的互动平台。如在对“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关系”问题进行学习时,如果我们对学生不断地进行所谓的“谆谆教导”,即使是表情呈现出动感化,即使我们的声音如同播音员一般动听,即使我们的肢体都成为了助力语言表达的工具,学生对于我们讲的大道理也不会出现任何反应,甚至是听了之后有短暂的反应,很快又会自行其是。因为教师讲的大道理他们早就知道,他们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支持的网络平台中接受的信息远比教师提供的更为有吸引力,他们又正处于叛逆期,所以教师讲的已经不能“说服”他们,他们甚至早想“驳一驳”。在这样的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必然无法实现预期学习目标,还会让学生生成“副科认知”,长此以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必然会如同“鸡肋”一般的存在。教学中,我进行了改变,从传统的“说教”,转变为从学生的生活话题入手进行相关的疏导。其中我以“众人拾柴火焰高”和“一个和尚有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事为素材,提出这样的问题供学生合作探究:“为什么众人拾柴会火焰高,而三个和尚去没水喝呢?”最终通过学生的思考与交流,使学生明白:“集体的力量,不仅仅取决于成员数量的多少,更取决于成员之间的组织和配合。‘人心齐,泰山移’,团结的集体才有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学生对“集体如何才能发挥最大能量”这一问题获得正确的领悟,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在学生明白相关的道理之后,我又开启相关的讨论与交流活动,让学生来对于校园中、班级中的相关活动进行预演,讨论如何才能整合所有人的能力办好班级事务,或者是完成这些活动。其中我们选择了班级公约的制定作为了活动内容,让初中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来审视“班集体”这个大家庭的建设问题,共同打造出一个他们期待中的“家”。另外,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也是在释放自己的疑问和想法。教师此时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不轻易否定或肯定,而是也以问题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情感和信息的对接,必然会在潜移默化间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影响,这种教育方式是认可度最高的。学生不仅是在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还是在感知生活、感知自己。他们和教师之间的对话有“共识”做基础,也可以借助“个性”进行延伸。在这样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们可以不着痕迹地落实教学目标。在这一过程中,立德树人教育目标也可以得到有效落实,他们正在熟悉生活、融入生活。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的主要困扰就来源于他们担心无法成为合格的生活成员。与他们进行生活化的对话,必然可以满足学生的内在成长需求。

三、应用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协助能力

在当前的社会大环境中,“独立化”的学习活动需要成为“群体化”的学习活动的基础。作为一线的教育者,我们不仅会给学生深挖课本素材资源的体验,还会引领学生完成内在的成长。其中为学生构建合作活动平台,让教师融入学生群体,进而在互相分享发现、互相分享资源的过程中,不断地生成更多的共识。再有,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的天性组成中就有“群居”需求。他们期待在群体中获取伙伴,获取认同感与归属感,他们的榜样也都来源于自己的群体。在开展学习活动时,如果能为学生营造一种可以共享、合作、互动的平台,必然可以让学生的天性需求得到满足,让学生能够平心静气地和外界进行沟通。如在学习《参与民主生活》相关知识内容时,老师可以为小组布置任务“制作本节课课件”,为更好完成这一任务,需要小组成员之间能够相互配合。比如,在一个小组中会有善于总结的成员、善于分析的成员以及善于收集资料的成员。而小组长要对成员特长进行明确,从而将不同的工作内容落实到小组成员身上。这样其中的某位成员在网络中收集相应的学习资料,某位成员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某位成员对其他成员收集与分析的内容中作出总结,最后小组成员齐心协力,完成课件的制作。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可以充分展现出自己的优势,此时我们正在应用多元智能教育理论来为学生构建自主学习平台,也是在为学生的内在成长提供平台。初中学生期待自己能够成为群体活动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初中学生正处于能力发展的巅峰期,我们需要整合更多的教育元素促使学生能够不断地进行全面的碰撞,进而让学生能够快速成长起来。尤其是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学生已经成为了可以引发蝴蝶效应的原点之一。让他们展现出自己的优势,感受到自己的能力正在得到人们的认可,必然可以让这些正处于青春期的学习者表现出自己的所有活力。在落实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时,我们可以为学生选择生活话题,让学生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来制作成品,以自媒体的方式进行发布。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拥有更大的活动空间,他们在制作成品、共享资源、推销自己的过程中融入当前的生活环境。期间我建议要先让教师组建成教研工作坊,在互帮互助的过程中实现对资源的高效化应用,有效解决学生的问题,开发出更多的课件资源,让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不断整合,为学生构建更多的互动空间,让他们能够有效解决自己的学习问题。此时,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活动经验分享给学生,让学生也拥有合作共享的体验,他们可以在教师那里得到更多的课题,进而用专业的视角来审视生活中的问题。这也是当前初中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主要方法之一。在课下学生积累下的丰富的学习经验可以成为学生进入课堂掌握主动权的基础,而初中学生对课堂中能够获得更多的主动权这一点极为看重。在这样的学习平台中,初中学生还可以不断地生成自信心。

四、关注社会热点的解读

能够成为社会热点本身就说明这件事已经激活人们的内在共识,引发了人们的思维活动。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已经成为网络社交平台的主要人群之一,他们不仅仅会大量、快速地接受各种信息,还能在其中产生自己的影响力。在面对这一问题时,人们习惯的做法是将学生隔离网络空间之外,认为学生虽然能够搜集信息,但是却不具备辨识信息的能力,他们受到的负面影响会远远大于正面影响,他们虽然能够生成各种各样的看法,但是这些看法往往都是“剑走偏锋”式的或者是“哗众取宠”式的见识,对于孩子的心智成长不利,对于大环境的营造也不利。不过作为专业的教育者,我认为让孩子成为温室中的花朵也是一种错误的教育方式,孩子总有一天会进入现实生活,或者说他们早就已经是现实生活中的一员。我们开设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目标指向就在于此,我们期待应用专业化的引领、通过为学生提升免疫力,让学生能够拥有健康的三观,生成社会责任感。在落实高效化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从这一点出发,不断地扩大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教育效能。让学生在解读社会热点的过程中纠正自己的认知。如学习相关法律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将实际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真实案例融入教学,使学生能够对法律知识加深理解及认识,保证更好地开展教学,使课堂教学效率得以提升,进而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参与法律知识竞赛,让学生在有了相关的专业知识基础之后,再参与问题的分析,进而能够有理有据地进行表述。此时学生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说明问题,他们也会生成极强的成功感,进而变得自律。当然,我们也可以聘请专家来为学生进行相关的法律讲座,让学生从内在受到触动。此外,教师应当对时事政治内容加强关注,在学习课本知识时将与之相关的时事政治内容进行结合,使教学更加符合社会发展趋势,使学生了解新内容,进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高效课堂的构建目标得以实现。学生需要拥有政治认同感,这样他们的内在才能生成归属感。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学生对社会的参与度越来越高,我们让孩子搜集相关的信息,并进行深入的辨析,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深度剖析。在这一过程中,初中学生会变得理性、客观,并且能够从自己的“小圈子”中走出来,进而变得的情感成熟、思维成熟。如在学习到“丰富的社会生活”一课时,教师一定要特别关注初中生的成长特征,并充分的认识到初中阶段的学生还属于未成年,他们严重缺乏相应的社会经验,所以在社会生活中需要得到保护和关怀。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如:“同学们,如果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遇到有人向你问了,并要求你带路,你该怎么办?”生活中有很多热点问题都与“安全”有关,而帮助初中学生生成安全意识,帮助学生生成相关的体验与认知,也是我们的教育重点。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中,安全问题更是热点之一。初中学生需要接受相关的教育,这也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主题。将其中的负面信息作为案例直接坦诚地投放在学生的面前,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避免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受到各种负面影响,他们会在讨论的过程中明了问题所在。此时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会将教材资源变得活化,学生能够实现学以致用,他们会在一次次“破立”的过程中,生成科学化的生活认知。初中学生的叛逆性在这一过程中也是我们的教育资源之一,学生的叛逆性想法越丰富,我们得到的点也越多,他们此时必然会生成安全生活的意识与能力。

五、引领学生参与社会调查

在引领初中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相关知识时,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从课堂中充分的展现出自己的主体价值,我们还需要让学生在课堂之外成为主体型的学习者。在实现高效化学习活动时,我们也需要关注这一点。在实现这一目标时,我们可以借助社会调查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知识素养、学习能力。此时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参与社会调查活动,改变传统的课外作业的设计方式,必然有助于学生“提早进入生活”,用思考和探究的方式来尝试着解决问题。例如,道德法治教育中,对现代社会“假货盛行”事件的引入,不难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生产厂家的“假货生产”,卖家的“假货买卖”,究竟是道德的缺失还是对法律的触犯呢,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可以通过课堂情景构建来引入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最终起到促进课堂教育高质量进行的作用。在有了这些做基础之后,我们并没有简简单单为学生的学习活动画上句号。而是作为一个开始,让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从自己身边的日常用品、食品等入手进行调查,明了这些“假货”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成长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它们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安全系数低,损害知识产权。从大处而言,“假货盛行”,我国年均假冒伪劣产品的产值有1300亿元之多,国家因此年均损失税收250亿元。不少中外名优产品原来畅销于市场,如今被假货充斥得一筹莫展。投资环境遭破坏,会使国内外投资者望而却步;假冒货若混到国外,还会损害国家声誉。就我们自身而言,它会直接损害我们的身心健康。其实《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已颁布多年,但是这些问题仍然明显的存在。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从多个视角来审视这些问题,并生成个性化的学习成果,必然有助于学生拥有新的认知,他们就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他们的改变就是未来社会的改变。在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学已经成为主要内容之一,目标指向就是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真正的英语文化。在对比的过程中,让学生生成文化认同感、民族自信心。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中,学生总是被一些差异性的文化点所吸引,他们会因为觉得新奇而受到影响,其实揭开面纱,很多理念、方法与他们听到的看到的会有很大的差别。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我们要借助对比让学生明了,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差异,耳听眼见得到的信息还需要进一步的考证才能信服。在这些案例的分析中,必然会让学生生成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对于正处于内在塑形期的初中学生而言,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盲目向往脱离本土文化背景的民主、自由,必然会让他们的认知出现偏差。而这种打破幻想,以平等的视角来审视相关问题的方法,会让学生内在受到优化的影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过程中,既看到我们的不足,能够不断地创新,也能够守住“民族魂”。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参与个案分析,个案分析中能够更深切、更真实地感受道德与法治学习的重要性。例如,引进最近社会上议论纷纷的“病患医疗单,一天84包纱布”的案例,将学生的思维由枯燥的课堂引入具体的医疗案件中,使其与道德案件产生共鸣,促进学生的道德法治学习。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可以借此作为载体,开展辩论活动,也可以选择相关的案例参与角色扮演,这种学习方式显然会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会遇到很多这样的信息,让学生参与调查活动,才能让学生提升解决问题能力。这也是一种最适合初中学生的教育方式。我认为,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会以“生活成员”的心态生成代入感。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们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参与交流讨论、合作活动,参与社会调查活动,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学好专业知识,还是希望学生拥有沟通能力、生活感知,进而了解人生百态。

六、应用情境教学法

其实,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已经成为课堂中最常态化的活动,尤其是在中小学的教学实践中,人们更期待可以在实施专业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进行内外在的疏导,让学生进入可以产生情感共鸣、思想碰撞的情境中完成有效的学习,让学生能够进入一种“五育”成长空间。当然,在设计学习情境方面,还需要教师展现出自己的专业性。如在学习“中学序曲”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情境,比如组织学生围绕“你的初中生活,与小学生活相比有哪些变化”进行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进行分享和交流,并引导学生积极树立自己的生活目标和学习目标。借助生活化的资源,不仅可以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问题情境,还可以将学生带入到生活中,这对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有积极作用。再有,情境教学法还需要与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整合,其中要渗透进课后作业当中,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小学生并不是进入初中学校的那一刻就能够转变为已经成长起来初中学生,也并不是学生表现出叛逆性就是符合人们认知的初中学生。学生需要参与、发现、生成才能不断地改变。在课堂中我们设计的情境能够实现教育效果,是因为已经和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了信息衔接,所以,在课堂中创设情境之前,我们还需要在课下进行预热。例如,学习完“尊重他人”一课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周末在家中进行“今天我当家”的家庭活动。在这一天学生要帮助家长干家务活和农活,如买菜、做饭、扫院子或是做其他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通过这种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可以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家庭劳动的辛苦,使学生彻底认识到父母的不容易和辛苦,从而有效启发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和学习中不给父母增添过多生活负担和麻烦。这样的生活化课后作业,既可以起到规范学生自身的行为的作用,同时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上课之后,让学生借助我们的问题,营造的氛围来进行联想,让学生说出自己心目中的父母形象,让学生明白自己的父母每一天都在为自己默默地付出,平凡而伟大就是对于自己家长的定位。此时学生不可以改变学习的认知,还可以改变学生对于家长的认知。当然,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新技术的优势之一就体现在这一方面。如讲解《青春飞扬》这一课的时候,我就进行了信息化课堂布置。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展现青少年风采的视频短片,学生在学习方面可以有显著的成就,在其他文艺方面也是多才多艺的,学生在品德修养上也是逐渐提高的,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优秀人士的简介,让学生进行不断学习,以增强学生的基本素养和兴趣。在这样的情境中初中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应用视听盛宴的方式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让初中学生能够在全面被激活之后成为主动的学习者。

七、构建线上整合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平台

在经过停课不停学活动之后,如何优化线上教学整合线下教学模式成为了学校教育中教师思考的主题之一。其实在这之前,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融入,一线的教育者就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无数的设定。而各种相关软件、平台的开发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在这一次的停课不停学活动中,教师们已经习惯甚至是已经产生依赖感的传统教学模式被彻底颠覆。一线的教育者不得不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信息技术的教育价值也被全面展现出来。当然,这种教育模式的生成还连带着很多的“附件”。在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对这些经验进行借鉴。当然,能够让这些改变成为现实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创新与改革。如老师们应多利用线上慕课+线下课堂进行混合式教学,同时也要实现课前、课中、课后无缝连接。而真正有效的混合应该是多层次混合式,即线上线下的高度融合。也就是说,线上教学整合线下教学不是简简单单地为学生设计几个有吸引力的课件,也不仅仅是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资源共享库,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变得多元。我们需要对于每一个环节的把握,不断地进行延伸。这种模式还处于摸索状态,一线的教师要注意展现出自己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进而促使其能够转变为系统化的学习体系。在经过一系列的探究与实践之后,我们发现要做好混合式教学,主要分为五步走:目标设计、资源设计、活动设计、评价设计和复盘迭代。老师们在教学目标的设计过程中,要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变,把重复讲课转换成课前学习,还要将作业转换成课前或课堂活动,也要在评价设计中做到加大形成性评价比例。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时,这种教育平台的构建其实非常贴合学科优势。我们可以借助教研工作坊的生成,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思想性,教师之间群策群力有效发现学生的现实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决,制作各种微课课件,开辟网络互动平台。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选择表演型的教师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当然我们还需要选择管理型的教师来深度的发现学生问题,进而能够在整改的过程中有效的搜集第一手的资料。在课堂中,我们需要将线上与线下两个平台进行有效的整合,灵活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我们可以选择微课作为实施课堂导入的基础,让学生投入情感、思想。我们可以让学生借助交互式白板来完成学习成果的展示,我们还可以尝试着建设双师型课堂,进而让表演型的教师给孩子带来一场视觉盛宴,为学生进行深度剖析,而管理型的教师则可以做好及时的辅导。当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来不断地展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地调节教学节奏,给学生增长见识的时间,给学生生成感悟不断地品味的时间,让学生参与交流互动,消化吸收,最大化的获取,同时最大化地输出,结合同学之间的互助,进而生成更多的心得。在离开课堂的时间里,线上教学整合线下教学模式产生的教育效能更为突出。在课外的时间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解决他们个性化问题的机会。应用信息技术支持的平台,来完成课堂资源的重新应用。此时学生可以利用的碎片化时间、空间都可以发挥出效能。初中学生可以借助美篇的制作来展现出自己的想法,也可以选择适宜的课题让学生进入网络平台进行讨论。我认为这种学习模式,对于社会大环境的营造也有极大的作用。在当前的社会大环境中,学生遇到的负面消息有很多,尤其是初中学生已经成为网络社交平台的主要人群之一。在解决这种问题的过程中,一味地隔离显然是不现实的,作为道德与法治教育者,我认为隔离其实是一种失败的教育模式。既然开放化、信息化、共享化已经成为当前生活成员必须面对的宿命,作为主导者的我们要拥有未来意识,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奠定基础,为学生有效解决生活问题。因此,我们不妨反其道而行之。让学生堂堂正正参与网络环境的营造。他们既然喜欢自媒体,我们不妨就让他们以这种形式来生成个性化的作品,为网络环境注入更多的正能量。既然在应用网络教学时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绿色环境,那么我们不妨就应用“多种树”的方式,一点点提升网络环境的“绿化面积”。我们开辟线上教学整合线下教学的平台,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绿色的信息搜集渠道,让学生能够有效完成自主学习活动,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生成更多的成果,并共享这些成果。此时必然可以为学生拥有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在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效率时,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很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让学生拥有主科意识,需要让学生拥有合作团队,能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调查,在解读生活信息的过程中,在解读社会热点的过程中,生成生活认知。当然,我们还需要积极地应用情境教学法、互联网信息技术,从内在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从外在为学生营造优化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让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和社会大环境的转变实现同步。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学生不仅可以完成道德与法治学习的相关任务,还能生成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生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