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现代商务礼仪》教学实践建设
2022-01-01彭夷
彭 夷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 重庆 401520)
一、课程思政概述
(一)国家层面,改革与时俱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一重要论断为高校思政教育和各类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发挥思政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协同育人效应,打破长期以来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现象”,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是新时代中国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学校层面,改革顺势而为
我校推进“一体多元三融合”的办学模式,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的战略布局下,发挥国家示范高职院校辐射作用,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落实“职教二十条”,在教师、教学、教材改革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仅重构课程体系,实施课程模块化教学,引入智慧课堂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还在各专业教研室对各门课程进行了课程思政建设研讨、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制定和实施了课程思政相关的管理实施意见。通过各门课程体系的建设,不断挖掘课程的价值意蕴,落实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实现学生成长成才的育人目标。
(三)课程本身,改革势在必行
公共选修课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载体,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目前,各大高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公共选修课制度,建立了公共选修课程库,普遍采用网上选课系统,实现学生自由选课,在教学规范、教学管理、教学质量、教学事故的认定与处理等方面,形成了公选课教学管理模式。公选课具有学生覆盖面广、学科专业交叉密集的特点,有利于满足学生需求和兴趣,启迪智慧,拓宽学生视野、推进专业知识交叉渗透、全面提升文化素质和综合职业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科学、人文、艺术等方面的综合素养。虽然各校在公共选修课的管理和建设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公选课自身的特点以及在高等职业院校课程体系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对公选课重视程度不够、教学资源不足、课程结构失调等问题,使其在具体的教学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使得公共选修课的教育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出来。为了逐步推进公共选修课建设,结合公选课的课程情况,融入思政元素改革是势在必行的。其核心在于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调前行,在继续巩固思政课程主渠道的基础上,推动课程思政广覆盖,赋予公共选修课程价值引领的重任,进一步提升和改善各种专业学科的育人成效。
二、《现代商务礼仪》课程思政教学现状
(一)教学实践中未渗透思政教育
《现代商务礼仪》课程是学校公共选修课未进行过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一直是以单一的方式进行授课,未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融入思政元素。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了“两张皮”现象,两者未相互交融,也没有相互渗透。
(二)课程教学学时不足
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其课程本身的特点,受到了普遍关注和重视。其目前课时是56学时。而现代商务礼仪课程在以往的教学中,课程学时从48学时减少到32学时,到现在只有18学时,导致教学内容不系统,缺乏整体性的原则,由于课时不足无法渗透到思政教育中,学生在认识上是肤浅的,也无法领会其政治思想内涵。
(三)教师缺乏课程思政相关的培训和学习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是教学实践的主体。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直接关系课程思政的质量和效果。教师能否接受、践行课程思政的新理念,适应课程思政的新要求,是能否构建学校德育新格局的关键。
三、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
根据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必须在现代商务礼仪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这会对学生的教育会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
(一)文献研究法
梳理归纳相关研究文献,掌握相关资料与研究动态。
(二)调查研究法
以问卷、座谈等形式对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学生对现代商务礼仪课程思政满意程度和需求意向进行调研,以求数据的翔实和准确,为课程思政研究提供客观、扎实的现实基础。
(三)网络教学动态法
结合智慧校园开展课程思政的网络教学活动,并进行教学的过程性记录。
(四)实践教学项目法
以项目模块化为对象,开展生动的课程思政实践活动,如观点演讲、专题调研、主题讨论等。
(五)案例体验渗透法
将课程思政教学案例通过体验渗透到学生的认知、情感中,使其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从而达到塑造灵魂和品行的作用。
(六)角色扮演和模拟情景教学法
通过小组自由组合,结合课堂教学,进行角色扮演和情景再现。
课程中无思政,只教书不育人,就是一个不合格的教师。所以,教师要提高课程思政能力,积极主动地投入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之中,参加课程思政相关的学习和培训,让《现代商务礼仪》课程中有“思政味”,这样学生才能自然而然地接受,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