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评在我院健康管理中心的应用体会
2022-01-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各种疾病发病率的逐年升高,健康体检在人群中的普及度越来越高,很多单位1年体检1次,甚至有些单位1年体检2次,还有很多个人也定期进行健康筛查。但是人们对心理测评的认识远不及身体检查,有人甚至认为心理测评就是精神病的筛查,谈之避讳。抑郁和(或)焦虑障碍发生率在神经科为33.4%、消化内科为18.8%、心内科为12.4%,妇科为25.5%,总发生率约为22.5%[1]。综合医院医学无法解释的躯体症状(MUS)非常普遍,在消化科、神经内科及心内科MUS 占比分别为53%、42%、32%[2]。我院健康管理中心从2015年开展心理测评至今,也存在以上问题。我们通过不断的总结经验、分析原因,重新制定体检套餐让心理测评工作有了一个全新的发展势头,现就最近五年的心理测评开展经验进行分析和整理,报道如下。
1 心理测评开展的背景
近年来国家重视心理卫生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到,在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还要加大全民心理健康科普的宣传。加强对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情况(如焦虑和抑郁等)的干预,对重点人群的心理问题也要及早发现并及时干预。2016年12月30日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宣部等22个部门联合印发(国卫疾控发〔2016〕77 号)《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各级医疗机构和各类专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要主动发现心理疾病患者。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精神及心理疾病的患病率与日俱增[3]。据统计25%~35%的综合医院住院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问题及心理问题,冠心病等慢性病患者精神及心理问题尤为普遍[4,5]。然而就目前的医疗机构而言,医院非心理专业的医务工作者对患者的情绪及心理障碍的识别和处理不是很理想。
门诊患者量日益增多,据统计门诊患者中约1/4的患者因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而就诊,但通过检查,却未发现任何身体疾病。由于没有相关心身整体诊疗技术设备,只有10.6%心理问题能被识别,约90%的心身疾病被漏诊,存在较大医疗安全隐患[3]。
2 开展心理测评的方法
2.1 加强与体检单位工会之间的沟通体检机构应让各单位的工会负责人员认识到职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同时将各个心理测评量表的意义、适宜人群和测试时间详细告知工会负责人员,并提供相关资料,让其认识到心理测评并不是精神疾病的检查,而是心理情绪压力的筛查,并能帮助工会了解单位员工的工作压力和情绪状态。
2.2 纳入心理测评为检查项目与信息处及医保办沟通,与北京市医保精神保持一致,增加心理测评项目,解决医生及患者的后顾之忧,同时在心理测评室安装门诊及住院患者的费用查询,了解心理测评的开展情况。加强对临床各科室医生的宣传,并与PM心理测评系统的公司联系,进行院内全员培训,在午休时以科室对单位向其重点讲解各量表的使用范围和方法、适宜人群,并详细告知门诊和住院医生开具心理测评的流程。重新制定体检套餐,在套餐中增加心理测评项目。
2.3 提高服务品质制定《心理测评的注意事项》,每人发放1份。成立心理测评小组,小组成员包括终审医师(具有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主检医生(具有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登记护士(具有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职责明确,每日对心理测评的人员进行报告审核。单位体检时如遇高危个体则电话通知到个人,由终审医师对心理报告进行一对一解读,并指导其进行相关的生活方式及情绪调节,如有必要则指导体检者到相关医院就诊;如果该高危个体是门诊或住院患者,则立即出具检查报告,由终审医生一对一地解读报告,并与开具检查单的医师联系,说明患者情况,让医师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2.4 做好保密工作详细介绍心理测评卡的使用,必要时帮助体检者登录系统并完善前期的基本信息填写,延长心理测评卡的有效期至半年,并指导其正确运用心理测评卡的自助心理干预功能,我们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心理学的保密原则,嘱咐体检者保管好体检卡,不泄漏卡上的用户名和密码,遵循体检结果只能本人查看的制度,心理小组以外的工作人员均不可调阅心理测试结果。
2.5 合理制定体检套餐根据不同的人群,制定不同的心理测评套餐,门诊及住院患者的测评量表为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SCL-90 共90个项目,包括躯体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等9个因子,该量表广泛应用于心理测评,SAS 和SDS 均包含20个项目,其优点为自评量表,操作简单方便,能直观地反映患者焦虑、抑郁的主观感受。根据体检者的个人感受,添加个性化量表检测,为临床医师提供最有价值的参考量表结果。个体体检者筛查心理情绪及体质选用SCL-90、中医体质测评、防御方式检查,真正做到身心检查,关注体检者的身心健康;单位团体体检需根据单位的测量要求进行量表选择,在职人群一般选择SCL-90、压力测评量表,防御方式测量;离退休人员一般选择SAS、SDS,也可根据体检者的年龄段和所处环境适当增加选项。如为单位团体体检,体检结束后出具团体分析报告,团体报告内容包括年龄分段、性别及各量表的分析,测试单位可以根据员工的团体分析报告组织并开展相应减压活动的课程,以增强员工的心身健康,必要时可请心理咨询专家到单位进行团体报告讲解和分析,对员工的心身健康进行管理,以提高员工的生活质量。
3 心理测评时的具体答题操作流程
3.1 团体及个人体检的心理测评流程做心理检测前需先在心理测评室领取心理体检卡(卡为一次性答题卡),工作人员简单介绍量表的意义和使用方法及答题时的注意事项。如果测试者自己能操作,可嘱其选择有互联网的电脑、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答题;老年人可以在我中心集中答题,有专人指导和专门答题的诊室,还有量表专用录音设施,可供10人同时答题。必要时可帮助测试者登录并指导答题,答题结束后72h 由本人查询电子体检结果,结果和建议只对本人开放。对有特殊需求如需要纸质版报告的人员,做好登记,留下电话号码并告知领取报告的时间,同时告知医生审核后由专人打印,密封后交与本人,不得由他人代领。
3.2 门诊及住院患者的心理测评流程与门诊及住院医师沟通具体检测时间,门诊及住院患者持检查申请单到我中心进行心理测评,选好事先与医师沟通好的量表,选择有互联网的电脑、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答题,嘱咐患者仔细阅读指导语(量表不同,指导语的内容不一样),必要时由工作人员读题目,并将选项告知患者,患者如实回答,由工作人员代为选择,患者答完后经初审医师审核报告后立即出具检查结果。
4 小结
我院心理测评小组及PM 心理测评公司经过不懈努力,从2015年心理测评仅用于单位团体检测,到2016年的个人体检中的心身健康检测,再到2017年开展的门诊及住院患者的心理测评,心理测评项目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所认识和了解,门诊及住院患者检测人次也从开始的无人知晓到2017年的178人次、2018年的274人次、2019年的241人次,开具申请单的科室从开始仅有中医科增加到现在的神经内科、心内科、消化内科、综合病房、干保科、泌尿外科。临床心理测评工作的开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像有些患者容易有心理情绪波动的科室(如肿瘤科、耳鼻喉科、妇产科、骨科),还未开具心理测评申请单。门诊及住院患者的心理测评工作,除了患者不能很好的认识该检查项目外,很多医务工作者也不能正确认识。一项调査结果显示,即便是在上海等一线大城市,内科医师对患者情绪障碍的识别率也仅为15.9%,这也是直接导致患者满意度降低、医患关系矛盾和医疗纠纷加剧等不良后果的原因[6]。在门诊及住院患者中如果能有针对性的让患者及时进行心理测评,初筛出一部分有情绪障碍的患者,即可做到早发现、早干预,进而能使其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对提高患者的疾病治愈率和缓解医患关系也有很大意义。
我中心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心理测评人次在团体体检中分别为2 000余人次、450人次、365人次、884人次、989人次,仅从数据上分析,团体体检的人次并没有增加,甚至有下降趋势(人群对于心理测评的认知还停留在心理状态和精神疾病不区分的层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将依托自身的环境及人员(心理小组成员都获得了心理咨询师的证书)优势,同时加强宣传心理检测的重要性,并与各单位工会沟通,分析职工的心理情绪压力对工作效率的影响,根据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结合单位的工种及性别年龄结构,制定不一样的心理测评套餐,既让体检者了解到自己的心理状态,提高答题率,同时又让单位相关部门了解整个单位职工的心理状态分布。真正做到保障企业单位职工的身心健康。
心理工作者要加强自身对心理知识的不断深入了解,从本职工作做起,响应国家关于心理卫生的政策要求,逐步扩充工作内容。研究显示,抑郁障碍的发病呈低龄化趋势,65%的青少年都有1次或多次较为严重的抑郁情绪[7]。空巢老年人的心理状况调查,也是我们心理工作者的一个长期工作内容。总之,要在人群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做到让其主动进行心理健康测评,了解心理健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