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增强高校思政课学生政治认同感的教学策略探究

2022-01-01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刘飞宇

区域治理 2021年6期
关键词:认同感思政课思政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刘飞宇

一、政治认同感概念界定

(一)“获得感”与“认同感”的比较分析

近两年有关思政课获得感研究的数量呈井喷式增长。然而目前对于获得感的概念学术界尚没有统一定义,江西师范大学的黄竞超从需求的角度加以分析,将获得感界定为“个体对不同层次需求得到满足时的获得感受。”笔者通过阅读大量中外文献,比较分析了“获得感”与“认同感”,两者在语义上既有交叉重叠的部分又有所区别,前者比后者更注重思政课对学生需求的满足;后者则是比前者更加深刻、持久的内心感受,其意味着群体将形成相同的价值取向,产生共同的行为模式。

学生对于思政课有需求,应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多样的教学手段等加以满足,但倘若学生对思政课需求不高或者没有需求呢?显然,要提升大学生的思政课“获得感”,先要解决一个元问题——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感”,其对于以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感为目标效价的高校思政课也将形成更加深远的影响和作用。

(二)政治认同感概念界定

关于“政治认同感”最早的相关表述可以追溯到19世纪,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中就曾使用过“阶级意识”的概念。彼时的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还侧重于将“认同感”集中在个体研究上,如自我认同、身份认同。20世纪中叶的行为主义革命后,以拉斯韦尔为代表,开始将公共行为与个体的心理和特质相结合并置于其研究方法的中心,如麻省理工学院国际研究中心的卢西恩·派伊研究发现人们的政治行为很难脱离对人的心理的研究,人们对于民族的认同是解决其他客观问题,如贫穷的首要条件。理查德·克莱默和霍华德·舒曼等美国黑人在使用人称代词时存在差异,认为语言编码可以最基本地反映人们对一个国家的集体认同程度。中国大百科全书则将政治认同定义为“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自觉地以组织及过程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

本文的研究也正是基于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政治认同感而开展的,通过结合当代大学生心理特质、所处环境来剖析当下高校思政课现状和存在问题,并给出了提升大学生思政课政治认同感的对策建议。

二、高校思政课政治认同感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高校思政课政治认同感现状

本次问卷调查以思政课中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调查对象以浙江某高校2019级(52%)大一新生和2018级(48%)大二学生为主,共发放问卷4427份,回收有效问卷3560份。本文选取四道问卷中具有代表性的题目,根据调查数据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政课认同感现状加以分析。

在对于纲要课的重要程度调查中,15%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学分偏高、一般重要;1%的学生认为学分过高、不太重要;甚至有2%的学生认为纲要课程与专业无关,完全不重要。

在对于纲要课内容的科学性和真实程度的调查中,66%的学生认为其是非常科学真实的;33%的学生认为是比较科学真实的;而1%的学生则认为该课程的内容“不太科学真实,难以让人信服”。

在对于纲要课程的听讲和完成作业的动力调查中,16%的同学是抱着功利性的目的进行学习的,即仅仅为了期末成绩,或者是为在公务员和研究生考试中取得一个好成绩。此外,只有65%的学生表示自己对于纲要课的作业是认真完成的;其余33%的学生在完成后不会再花多余的时间进行学习;2%的学生则表示仅仅限于完成任务。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上述几道题目或许不能完全彻底地反映出大学生对于思政课认同感的全部问题,但至少可以看到现今的确确存在一部分大学生对于思政课的认同感是亟待提升的。

(二)高校思政课政治认同感不高的原因分析

导致高校思政课政治认同感不高的原因,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是思政教师能力不足,集中体现在:

1.教学理念僵化。立德树人是思政课的根本理念,而部分教师认为思政课仅仅是一门公共课,上课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将精力花在了“搞科研、写论文、评职称”上。

2.教学内容陈旧肤浅。信息时代背景下,00后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愈发多样化,信息壁垒被削弱,教师与学生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大大减轻。而思政教师仍仅仅将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照本宣科,既缺乏内容广度又缺乏理论深度,势必难以让学生信服;部分老教师“几十年如一日”,课堂上还在沿用多年前的案例,ppt里的素材和图片也未曾更新,既没有与时代接轨又没有和实际结合,学生倍感索然无味。

3.教学方法单调老套。大学思政课堂时间长、人数多,以灌输式教育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早已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0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善于表达,好的形式是可以促进内容的体现的,内容即使丰富,过于单调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会打压学生的积极性和表达欲。

4.教学态度冷漠懒散。这一点同思政教师教学理念的僵化有一定关系,部分教师敷衍了事,缺乏热情,上课夹着书进来,下课转身就走,既不关心课堂,也不关心学生,师生互动少,课堂气氛沉闷。其次也和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相当紧密的关系。

一方面,00后大学生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生活物质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从小受到家庭呵护的00后对于20世纪尤其是革命战争年代的历史很难产生具体的认知,对于这一类的思政知识他们只能通过书本或影视作品获取,因此从时代的渊源来讲,对这部分思政课内容的认同感确实难以塑造。

另一方面,00后大学生处在信息爆炸的大数据时代,他们在接受高等教育前已经通过手机、电脑等各类途径或多或少地了解到了部分思政知识,但大多是碎片化的,有的甚至是加工改造后的歪曲的思政知识,这导致部分学生一方面声称在思政课上学不到知识,另一方面却对基本原理和史实知之甚少,面对教师提问茫然无措。

此外,受当前戏子当道、流量为王所营造出的娱乐至死氛围影响,部分大学生崇拜的对象不再是英烈伟人,而是明星爱豆、偶像团体,其沉迷于综艺娱乐、搞笑猎奇等亚文化之中,课堂上组队玩手游、低头刷视频,手机已成为高校思政课抬头率不高的重要“帮凶”。

还值得注意的是,在“内卷化”不断加剧的社会背景下,疲于应付考试、选拔、就业的当代大学生或许已没有太多精力和情怀投入到积极接受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在问卷调查中有16%的大学生完成思政课程作业是为了在研究生或公务员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三、提升思政课政治认同感的教学策略建议

首先,应转变教学理念。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思政教师要明确自身责任,以自身坚定的政治态度、强烈的家国情怀示范引领大学生接受和信仰马克思主义,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效。

其次,应更新教学内容。旧知识可以发掘新内涵,可以结合新案例,推陈出新;思政教师更要学习新知识,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新思想、新理论、新事物、新素材层出不穷,思政教师须时刻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发现新问题,找出新方法,将其巧妙地融入思政课之中,激发学生兴趣。

再次,应优化教学方法。积极利用智慧教室、网络教学平台,采取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等符合现代年轻人口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鼓励学生表达观点,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最后,应改善教学态度。任何课程尤其是思政课绝不应只是单纯地进行知识转移和传授,而应是知识与情感的双重交流。在教与学中,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关心与关爱,学生自然会反馈教师尊重与支持,双方建立起互相信任、互相依赖、互相满足的良性循环。

针对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本文将思政教师分为年长和年轻两类群体,分别给出教学策略:

年长教师不能仅仅是年纪大,而是要将丰富的生活经验、时代阅历融入思政课中,让大学生感到既身处新时代,又没有和“旧时代”脱轨,年长教师更应当积极主动学习和熟练使用现代化教学工具,辅之以青年教师的激情和昂扬,让学生对老教师产生发自内心的崇敬与信任。

而青年教师大多充满活力,与00后代沟小,有共同话题,但仅靠一腔热血是不能上好思政课的。青年教师须做到厚积薄发,积极向年长教师学习、请教,参加各类教学比赛,打磨教学技巧,更要认真研读经典著作、钻研理论,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将学问做深做实,让学生感受到青年教师亦有深厚的理论功底。

四、结语

本次问卷调查对象仅限于一所普通高等本科院校的学生,没有进一步细化研究民族等变量对思政课认同感的影响;且有52%的调查对象为大一新生,其尚未完成本科期间全部思政课的系统化教育,对思政课的认同感也会有所保留。当代大学生对思政课认同感势有待提升的情况势必有较大改观,这些变量均出现在本次问卷调查之后。因此,针对新出现的可能对大学生思政课认同感产生影响的变量重新纳入研究范围,提出更加细化和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仍有较大研究空间。

猜你喜欢

认同感思政课思政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浅析国有企业员工企业文化认同问题
工作认同感日本人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