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对分课堂”助力高职课程思政教学
2022-01-01杨慧
杨 慧
“对分课堂”即将完整的课堂进行细分,将部分时间交给教师呈现所授内容,将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学习,旨在逐步引导并提升学生自我学习及自我答疑的主动学习能力。“对分课堂”的环节包括教师讲授、学生自主学习、师生进行互动讨论。“对分”的实质在于学生将被动吸收与主动讨论内化相结合,有别于为了讨论而讨论,深层思考如何学。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理念,不能拘泥于形式文本的嵌入式整合,而应将素养价值贯穿于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之中,将学生的思想动态发展和职业素养提升变成职业技能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双线并进的思政教育共同体,使教学育人功能真正落地。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将学生的被动吸收转变为主动思考,这是“对分课堂”引入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所在。
一、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理念定位不清晰
高职院校重视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的传授、弱化道德和信念教育的情况普遍存在,这在高职院校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尤为突出,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和教师对道德修养和理想信念这一立德树人价值要素的定位不清晰。教师在将思政要素融入课程时,由于缺少明确的课程目标指导,只是将相关的理论案例和材料作简单嵌入式处理,并未从整体上进行深入的教学设计。
(二)课程内容设计不完善
专业课程内容所展现的是知识内容,而课程思政展现的是情感共鸣。通过教育,培养学生学好专业知识、追求理想信念的意志和品质,这是课程思政的内在要求。然而,目前这种理想信念教育在课程内容设计中并未得到良好体现,特别是部分教师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时,一味追求形式美,仅满足于课程思政模块嵌入课程的结构完整性,而这恰恰说明了课程思政内容设计的不完善。
(三)课程实践操作不扎实
笔者从多年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发现,教师多重视理论课程的教学安排,实践模块的课时数及教学效果比较模糊,实践操作板块的课程思政更是较少涉及,导致实践教学环节思政元素的展现比较薄弱。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高职院校应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齐头并进,达成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坚持课程思政同时融入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对分课堂”促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发展的路径
(一)精准定位课程思政教学理念
精准定位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将立德树人教育目标融入专业课程,要创新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环节中新增创新元素,创设新的教学环节,融入新的课程思政元素,以逐步提高“对分课堂”、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匹配度。比如在讲授对外贸易依存度、关境与国境等概念时,可以让学生内化吸收中国外贸主体环境,课后讨论相关定义;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国际贸易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使学生了解国际贸易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商科学生的职业自豪感;也可以通过课后播放视频、分享案例,教育商科类学生秉承“融会贯通、沿革发展、持之以恒”的精神,培养商科学生持续创新和努力奋斗的品格,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
(二)巧妙构思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精心的教学设计能让学生在无形中感受精神文化内涵。“对分课堂”的教学设计要从学生自我思考等方面着手,教师以讲授专业知识为核心,深挖课程知识模块的思政元素,提升学生的理论自信、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的知识潜能意识。实施课堂教学时,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不需要全面铺开,只需要勾勒出本知识模块的框架,突出重难点,启发学生思考本知识点的思政融入点,留白部分内容让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比如在“国际贸易概论”课程的对外贸易理论与政策模块教学中,教师通过讲授自由贸易理论、保护贸易理论等内容,让学生思考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原因,互动讨论“十四五”开局新发展模式,探寻如何精准定位国家优势、“双循环”格局对中国外贸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通过课堂讲授两大贸易政策,重点探析典型国家实行歧视性保护贸易政策对世界经济的不利影响,反观中国高度开放政策的重大意义;通过发放课后任务,培养学生“忠诚奉献、顽强拼搏、爱我中华”的精神,增强学生的爱国之情。
(三)加大课程思政实践模块权重
“对分课堂”的教学组织理念与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目标比较契合,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将“对分课堂”与实践形式相结合,真正做到“学而有信”“学而有用”。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以让学生利用“对分课堂”的内化和讨论环节进行充分的自主学习,通过现代教学平台增加实践实训练习,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相结合。比如在“国际贸易概论”课程讲到“国际贸易措施”模块时,课堂讲授关税的基本含义和作用、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现状,学生内化鼓励出口的政策,互动讨论中国曾遭遇的歧视性待遇并分析解决方案,逐步树立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建立起新时代发展大格局意识。实践训练通过课后小论文的形式进行,各小组将知识点制作成PPT并进行汇报,教育商科学生发扬“坚持不懈、造福人类”的精神,培养商科学生高责任感、高使命感的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