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政策下乡村青年教师职业认同感的消退与提振

2022-01-01宋梦园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认同感青年教师双减

宋梦园,程 岭

(江苏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努力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乡村教师队伍,必须加快推进乡村教育现代化。乡村青年教师亟须得到关注,解决我国乡村教育长期存在的青年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问题,乡村教育缺乏后续力量,其教育工作难以有效开展,教育质量难以确实保障。

一、乡村青年教师职业认同感的消退

乡村青年教师职业认同感制约着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1],深度分析发现,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物欲侵袭:职业价值模糊化

教师的职业价值不仅是“教书匠”,更承担了社会责任及义务。当前,乡村青年教师职业价值认知模糊,漠视教师本质要求,即教书育人,工作上应付差事,丧失教学兴趣和信心。这根本上来讲是乡村青年教师职业价值观模糊,未树立远大抱负和理想,无法实现自身价值。如此,乡村青年教师须探寻明确的职业道路,使得自我认知和公共认知达成一致[2]。教师任务不仅是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以育人为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而不是成为思想固化的“教书匠”。新时代,传统灌输式教育已然不适应当前的教学革新,乡村青年教师应以立德树人为第一要义,把握职业价值取向,引领学生通往正确的人生道路,提升自身的职业认同感。

(二)定位繁乱:角色价值盲目化

教师渴望获得与角色职能相称的职业声望,使教师的角色价值定位明确,提升其社会价值感。首先,教师有着丰富多彩的角色,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来看,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还拥有着“家长代理人”“朋友、知己者”“管理者”“研究者”等角色。如此,乡村青年教师面对教师“角色丛”时,难免眼花缭乱、定位不清,无法准确把握自身的角色定位。世人将教师喻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乡村青年教师却认为自己是普通人的身份,双方角色认知冲突必会导致矛盾发生,角色价值定位陷入僵局。其次,师生关系不能协调处理,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就会发生冲突,这会打击乡村青年教师教学自信,使其对未来的职业发展产生怀疑,在角色扮演中逐渐迷失前进方向。

(三)尊严损伤:职业归属漠视化

基础教育迎来高质量发展,乡村教育是其薄弱点。由此,政府在《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出:“党和国家向来高度重视乡村教师的队伍建设,推进乡村教育,教师是其关键,须把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国家层面为推进乡村教育建设,改善教育环境,出台公费师范生政策,吸引有志青年们投入乡村教师岗位。然而,由于教师社会地位低下,被戏称为“跪着教书”的职业,对于自尊心强的青年们来说,造成了职业归属感低落。诚然,职业体系里仿佛存在着一个天然的鄙视链,而教师则位于职业金字塔的底端。如此循环往复,乡村青年教师在未感受到职业归属感的情况下,职业认同感自然也在不断跌落,漠视看待自身职业发展。

(四)自我迷失:职业行为偏失化

乡村青年教师职业行为受多方面干扰,如若不能处理好来自家庭、社会等来源压力,很难履行作为教师的责任及义务,不能将有效的时间投入到教学中,其精力被分散,自然也教不好学生、做不好工作。职业行为越不规范,乡村青年教师所处的位置就越来越会处于偏失化,难免就会遭遇职业上的滑铁卢,职业认同感也会相应下跌,使其自我意识蒙上阴影。乡村青年教师处于新手期,此种情况更是多发,其教学信心易受打击。如此,乡村青年教师须明确自身权利与义务,在角色冲突中厘清职业身份与边界,产生对乡村教育的认同与热情,使得乡村青年教师“为乡村而下”、“为乡村而留”、“为乡村而教”[3],使其职业行为驶回正途。

二、乡村青年教师职业认同感消退的原因分析

“双减”政策着眼教师素养提升,乡村青年教师职业认同感消退,根据上述问题分析,探究其原因:

(一)物质匮乏,经济待遇差

乡村教师与城市中其他职业相较而言,收入差距不言而明。国家虽颁布《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明确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水平,但乡村教师工资水平总体偏低仍是教育的老大难问题[4]。乡村教育仍是我国教育的薄弱点,源于乡村偏远地区基础设施不完善,物质条件相对匮乏,城乡间经济待遇呈两极分化,吸引不了年轻人到乡村地区任教。即便是公费师范生对到乡村山区任教也有排斥感。从需要层次理论来看,生理、安全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物质匮乏,对其进一步自我实现造成干扰,教师职业认同感消退。乡村青年教师低层次需要未满足,职业价值取向趋于模糊,物质与意识冲突,难免陷于功利主义的泥淖,深感待遇水平不公,逐渐形成了“跳出农门、改变命运”的想法[5]。

(二)教学新手,工作能力弱

乡村青年教师教学实践经验缺乏,渴望得到他人认同,但其工作能力又较弱,不免遭受职业挫折。如此,乡村青年教师在新手期难以获得职业认同感,只有当在教学工作中取得成果、获得认可,方能重拾教学自信。在新手期遭遇挫折时,缺失反省思维,难以通过自我反馈来调节教育问题,理论与实践分离,难以有机融合,考虑不到乡村教育特性,难以行之有效地开展工作。由此乡村青年教师在得过且过中应付差事、蒙混过关,丢失学习动机。如此,归属与爱的需要正是处于教学新手的乡村青年教师此阶段最需要得到满足的。一旦教师职业归属感缺失,长此以往,职业生涯规划模糊,长期工作容易造成职业倦怠,身在乡村,心在远方,成为乡村教育的“局外人”[6]。

(三)认知僵化,社会地位低

在社会认知上,对于教师地位有着二元冲突的观点,历来对于教师有着许多的赞誉,古人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论”、“工程师论”都是教师价值的体现。然而,现实调查却与之截然相反,职业声望与社会地位并不相配,虽近些年来有所回升,但社会声望仍处于较低水平[7]。社会对教师要求严苛,期望教师作为道德楷模,乡村青年教师却认为自身仅是社会普通人中的一员,不需正襟危坐、一板一眼。教师虽有着令人羡慕的称号,如“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等,但实际社会地位依旧较低,被世人戏称为“跪着教书”的职业。如此,乡村青年教师得不到社会给予的尊重,需要层次理论中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对教师职业的自我认同。

(四)琐事纷扰,生活压力大

乡村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免发生角色冲突,琐事不断常使其陷入自疑状态,对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造成干扰[8]。新时代发展所带来的浮躁气息动摇着乡村青年教师内心坚持,其发展道路受功利因素侵袭。乡村青年教师面临着生活、经济和感情等压力,琐事纷扰挑战着乡村青年教师对职业的忠实信仰,消弭其对教师职业的自我认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最高级的需要,乡村青年教师在成长过程力争达到此境界。由此,乡村青年教师亟须唤醒自我意识,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从生活压力中解放出来,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三、乡村青年教师职业认同感的提振

针对乡村青年教师职业认同感消退的问题及原因,亟须对症下药,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引领下,可提出以下实施策略:

(一)构建“绩效奖励”机制,提高乡村青年教师待遇水平

新时代来临,我国为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教育应走向高质量发展,乡村青年教师在为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的同时,也应享有国家带来的福利[9]。乡村教育受地理位置及经济发展所限,教师薪资待遇普遍较低,从国家层面来看,需积极调整相应的薪酬机制和奖励制度,关照乡村青年教师学习发展,提升其待遇水平,以期缓解乡村教育青年教师锐减的问题,使有志青年能够“下得去”乡村。当人的基本需要满足,自然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乡村青年教师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时,就会主动寻求职业发展,以期获得他人认同。为锻炼乡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不断进步,培养出更多优秀教师,还需进行差异化评比,以绩效为评选标准,绩效高才有资格获得更多发展机会。在实践层面构建起公平公正的“绩效奖励”机制,开展有效监督,激发乡村青年教师学习动机,解决其生活困扰,使之更好地为乡村教育而服务。

(二)落实“以老带新”活动,加强乡村青年教师工作能力

乡村青年教师在新手期工作能力相对较弱,职业体验感不佳,难以形成对教师的职业认同,亟须开展在职培训,在入职时开办“以老带新”活动,帮助其渡过教学困难期。其一,骨干教师“传帮带”可以“以老带新,以优促新”,帮助青年教师更好更快地成长。“传帮带”模式有助于乡村青年教师找准自身角色定位,更好地适应教学生活,摆脱教学无门的困境,收获教学自信。骨干教师在长期工作中已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能够很好地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清楚如何缓解职业倦怠期的压力,青年教师向骨干教师请教,学会模仿和借鉴,将其思想融会贯通,逐渐形成独属于自身的教学方式。其二,开展“青蓝工程”,它是一种精神传承。一方面,由经验丰富的师傅对徒弟传授教育教学经验,实现“以老带新”的目标,着力培养乡村教育后备力量。另一方面,徒弟们的新理念、新方法通过与师傅进行交流,实现师徒互教互学,教学相长。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的成长需要里有求知与理解的需要,如此,乡村青年教师在跟随骨干教师学习过程中才会不断探索未知,渡过新手期。

(三)营造“尊师重教”氛围,重视乡村青年教师社会地位

社会上有人宣传“读书无用论”,贬低教师的社会价值及实际效用,不注重家校共育,将所有责任都推到教师身上。乡村青年教师作为新一代的教育力量,他们不局限于旧观念,渴望得到他人的重视及尊重,希望在社会上能有一席之地,拥有自己的话语权。从社会层面来看,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改变人们以往僵化的旧思维,认识到属于教师的重要作用,协同教师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礼记》中:“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表明求学时尊师才能重道,重道才能使人敬重学业。在此“尊师重教”氛围中乡村青年教师会尽职尽责完成教学任务,主动进行职业发展。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在满足生理和安全需要后,就会追求爱与尊重,乡村青年教师有着强烈的自尊心,期待获得他人认同,但家长的诸多质疑、学生的叛逆心理,无疑都在打击其教学自信。只有尊师意识被重视,才能形成社会广泛认同,促进乡村青年教师职业认同感的提升。

(四)发展“主体调节”能力,唤醒乡村青年教师自主意识

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物质资源的倾斜扶持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帮助乡村青年教师摆脱困境,城乡的二元对立使得乡村青年教师自我迷失,出现身份认同危机[10]。如此,乡村青年教师需自觉实践教师认识论提高教师自我认同[11]。乡村青年教师为琐事纷扰,其教学工作做不到尽心尽力。如何从角色冲突中挣脱出来,亟须乡村青年教师发展“主体调节”能力,调动自身能动性,发挥主体性作用,切实唤醒自主意识,将时间及精力投入教学,收获教学成果,形成教师职业认同。教师走向卓越不仅要从思想上自我觉醒,更为重要的是自我认同[12]。在教学过程中获得职业认同,在教学工作中强化专业素养,使得乡村青年教师切实完成“规定性角色”到“主体性角色”的超越[13]。

猜你喜欢

认同感青年教师双减
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用人文关怀激励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浅析国有企业员工企业文化认同问题
工作认同感日本人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