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意识形态安全功能探析

2022-01-01王维东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思政课马克思主义思政

王维东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 宁夏开放大学,宁夏 银川 750021)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处在新的历史方位,国家安全的内涵、外延有了新的界定,意识形态安全亦有了新的诠释。意识形态安全,不仅关系国家政治安全,也关乎道路和旗帜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地位,把“意识形态安全作为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思政课,是一门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的课程,也是一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提升思想境界的课程,更是一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核心课程。新的时代背景下,一些主客观因素不仅加剧了意识形态安全的不稳定因素,也削弱了思政课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功能。深入探究其存在的问题,并选择合理路径,为思政课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功能提供保障。

一、高校思政课与意识形态的“域”与“地”

高校是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场域,高校思政课是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阵地。充分认识高校思政课与意识形态的“域”与“地”的关系,维护高校思政课的意识形态安全功能,不仅是高校培养目标的迫切需要,也是党和国家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高校是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场域

马克思曾指出“以观念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当意识形态解体问题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对整个时代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1]马克思从时代发展的角度强调意识形态安全的极端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次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及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意义,新时代的中国与意识形态安全紧密相连。

高校是文明传承、人才培养、科技发展的基地,也是思想交锋、观念碰撞、阵地争夺的关键领域。首先,我国的高校从根本上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高校,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校,其性质决定了我国高校的培养目标和服务对象,即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从功能来看,高校承担着向社会培养人才、推动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责,这三大功能将高校与社会、经济、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最后,从构成主体来看,这里聚集着两类特殊的群体:大学生和高级知识分子。大学生是一个有较强自我认知能力和强烈批判精神的群体,他们思维敏捷、敢于批判;高级知识分子不仅拥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扎实的学科背景,还是很多新思想、新理念的倡导者,他们勇于钻研、敢于发声。高校的性质、功能和主体决定了其有别于其他机构,不仅是意识形态形成的关键场地,也是意识形态输出的重要场域。高校守好意识形态输出的场域,可以有效地防范意识形态安全存在隐患。

(二)高校思政课是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阵地

高校思政课是所有课程的核心。新时代我国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建设,并且明确说明“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2],其意义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高校思政课是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课程。思政课作为高校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有保驾护航之用。高校开设思政课旨在通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从根本上引导并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高校学生对意识形态的认知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思政课开展的成效。就思政课传播的内容而言,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属性,通过具体的课程内容向学生开展主流价值观教育,使其形成国家和社会期望的思想道德体系和价值观念,并以此树立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理念。就其传播的目的而言,具有明显的价值导向性,旨在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继而提升意识形态的引领力。

其二,高校思政课是发挥意识形态安全功能的重要平台。在高校有多种平台能够起到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作用,如:社团活动、校园文化节、实践活动等,但从性质和效果上看思政课居于首位。首先,思政课是高校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课程,通过“顶层设计”的高度让学生了解党情、国情、民情,以此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培养社会责任感。此外,思政课是系统的、持久的教育,从学生入校到毕业,每学期都会涉及不同的领域和内容,除了“马工程”四本教材的学习,还会结合每年各地不同的省情、区情开展《形势与政策》课。反之,作为核心课程和重要平台的思政课,意识形态安全也是检测其成效的一张“晴雨表”,思政课开设的实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可通过其意识形态安全做参考。

二、高校思政课在意识形态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

意识形态安全作为高校发展的一项政治保证,不仅关乎高校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也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的国内外局势,意识形态安全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内容上复杂多样,形式上更加隐蔽,技术上更加迅捷。这些呈现出的新态势和变化,对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加大了高校思政课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难度。此外,高校思政课在传播的内容、实用的方法、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削弱了其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功能。

(一)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面临新挑战

做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判断,是基于新的历史起点我国发展所处的新方位、面对的新局势作出的准确分析。我国在逐渐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的同时,国家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意识形态安全更是面临如下挑战。

其一,社会思潮的多样化冲击着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近年来西方各种社会思潮试图打着人权的幌子、披着自由的外衣,变着花样妄图占领、改变我们的培养目标。如“新自由主义”大肆宣扬的私有化、自由化,与我们赞扬的马克思主义集体观背道而驰;历史虚无主义鼓吹的“挖掘并还原历史真相”与我们熟知的“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截然相反;西方的“普世价值”观兜售的民主、平等,与我们坚持的“民主集中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也形成鲜明对比。那些错误的思潮和观念,不仅对“三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形成蛊惑和诱导,让他们在价值选择上产生困惑,而且会削减主流意识形态的解释力与话语权。此外,一些敌对势力在大肆宣扬西方价值观的同时还制造反面舆论、反动观点来丑化、歪曲党的形象和声誉,借助一些舆论事件,片面解读以制造社会矛盾,这不仅会冲击我国意识形态在高校的引领作用,更是威胁到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

其二,传播方式的隐蔽化滋扰着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意识形态安全涉及之广、影响之大、维护之难已被熟知,鉴于赤裸裸的歪曲和否定言论易被察觉,所以一些敌对势力开始借助一些隐蔽化的手段,如:暗中培植“水军”和“网络大V”借利益代言人之名气,披学术的外衣等等,这些看似合理的存在,实则是以隐蔽的方式散播负面舆论,妄图混淆大学生的视听,动摇高校大学生群体对我国意识形态的认同。

(二)高校思政课尚存意识形态安全隐患

近年来高校思政课在推进意识形态教育、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方面取得极大成效,但在传播内容、方法选择、教师队伍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从而在意识形态安全方面尚存隐患影响其作用的发挥。

首先,从内容上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思想性、理论性较强,学生理解起来不免出现晦涩、难懂的状况。高校思政课本身的意识形态属性,要求思政课既要讲准,还要讲通、讲透,所以为了避免出现错误,很多老师只是对教材内容简单加工,便以“迁移”和“搬运”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种为了讲理论而讲理论的讲解,在心理上很难让学生产生共鸣,认可并内化更是有难度。尽管一些高校在思政课上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老师也适时地向学生传递相关会议精神,解读相关政策,但依旧存在着受课时和教学内容的制约影响,涉及的内容一带而过,因此其意识形态安全功能也会受到削减。

其次,从方法上看,以灌输理论为主的教学方法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虽然灌输法在思政课上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毕竟理论的东西只有通过灌输才可以植入受教育者的头脑,但是一味地、长期地使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无法有效地巩固课堂效果,对其承载的内容还会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排斥。现今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和途径远不止课堂,如果同样的内容,以图文并茂、微视频、话题讨论的形式呈现,定会受到学生的青睐,那么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如何保障?思政课意识形态安全的功能如何维护呢?

再次,高校思政课的教师队伍专业性不强。尽管近年来高校在思政课教师队伍配齐、配强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但依旧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鉴于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知识受限,因此,在涉及意识形态安全领域的问题时,教师会出现不会讲、不敢讲、绕着走的情形。加之,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师对意识形态安全认知存在局限性,对学生提出的很多敏感问题,回答模棱两可,对一些错误言论无法从专业的角度进行有力的回击和反驳,以此让学生“信服”,进而支撑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传播。甚至在一些高校出现思政课教师不遵守课堂的政治纪律,被做出“下课”的处理。

三、高校思政课充分发挥意识形态安全功能的措施

高校思政课除了牢记育人的初心和使命,还应遵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原则,通过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创新教学方法等路径,提升其影响力与话语权,从而实现思政课让学生终身受益、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功能。

(一)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

意识形态有主流和非主流之分,主流意识形态因其满足大众的需求、代表大众的利益与呼声,并为特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服务,且符合时代发展规律,所以备受推崇。我国当前主流意识形态即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列理论成果。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明确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其体现的就是主流意识形态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高校思政课蕴含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其具备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优势,此功能发挥的前提是必须确保其传播理论的科学性,因此旗帜鲜明地讲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势在必行。高校思政课在强化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把握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在传播内容上做到与时俱进,实现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思政课传播的主要内容,长期被标签化为高深莫测、深奥难懂的理论,这显然有悖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理论并非一成不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就是在其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情况在实践中形成的,因此,在坚持科学性的原则上,应实现大众化的需求。如高校思政课堂中学生关注的一些国内外热点话题:中美关系、中日关系,就业、民生等等,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阐释的同时,可以借用我国近些年来取得的突出成就、存在的现实问题,用真实的案例和数据增强理论的说服力,把空洞的说教变得有血有肉,让马克思主义被学生“接收”的同时,能被学生“接受”。

第二,在选择方法上坚持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结合。高校思政课面对的群体是大学生,因此在方法的选用上既要恰当还要有效。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错误思潮可以作出反驳、批判,但采用正面案例加以引导的方式效果会更佳。如;面对西方历史虚无主义的冲击,可以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取得历史性成就加以论证,坚定“四个自信”,并增强理论说服力,这样在输送价值观念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认同。此外,须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除了必要的理论灌输,应结合一些隐形教育方法,如渗透式教育方法,把承载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文艺宣讲、成果展览等形式,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质量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3]在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是组织和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力量保证,也是决定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成效和质量的关键因素。在明确高校思政课教师责任的同时,还要鼓励思政课教师增强政治自觉,提高政治能力。

首先,明确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六项要求不仅指明了思政课教师的努力方向,也明确了其责任和使命,更是选聘思政教师的条件和依据。因此,在选聘教师时将一些政治素养高、业务能力强、纪律作风正、方法技术优的教师吸纳到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中,真正做到将思政课教师队伍配齐、配强。

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增强政治自觉。在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道者自己要明道信道”,高校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对讲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真信,真懂,才能给学生真讲,正所谓“打铁必须自身硬”。当然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政治自觉是建立在有底气、有能力的基础上,如果思政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够坚定,给学生讲起来自然会缺乏底气。唯有思政课教师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真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才能讲深、讲透科学理论,进而结合现实问题,讲活、讲实价值追求。[4]要勇于发声,要让思政课真正实现理论教育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与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相统一的目的。

最后,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提高政治能力。面对西方错误思潮的侵蚀,高校思政课教师一定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敢于并善于同错误的社会思潮做斗争。当错误思潮和言论出现时,逃避或者视而不见只会让不当言论和思想蔓延,甚至找到扎根的土壤,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一定要有足够的敏感和担当,敢于同错误思潮做斗争。当然应对的最好办法就是用真理的力量回击,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一针见血地找到错误思潮的“痛点”,及时回应学生的困惑。

(三)推进高校思政课数字化、网络化

网络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尤其是大数据的应用,为高校思政课丰富教学资源,提升课堂实效性搭建了良好平台。

其一,利用大数据,构建数字化高校思政课堂。现如今,手机已成为学生通用的使用工具,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与其制止其出现,不如让其充分发挥作用。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使用领域的拓展,大数据的技术优势逐渐显现,如容量大、速度快、效率高,在很多领域备受欢迎。高校思政课也可以利用大数据构建数字化课堂,海量资源可以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拓宽学生了解意识形态安全的领域;大量数据和图表可以为高校思政课提供数据支撑,让学生切身体会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对有分歧的议题,教师可以借助大数据及时分析、引导,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高校思政课虽是一门理论课,但是借助大数据的优势,可以让生硬的理论变得活泼,让沉闷的气氛变得活跃,让被动的接受变得高效。[5]

其二,借助微媒体,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在微媒体时代,人人都是发布者,高校思政课该如何利用微媒体的优势提升课堂实效性、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呢?面对新媒体技术,思政课教师可以借助新媒体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将理论性强的教学内容采用线上自学和线下讲授的方式,还可以通过媒体技术的支撑采用翻转课堂,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此外,用VR、智能AI等技术,将意识形态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师采用抛出问题的形式,引导大学生在实践课堂中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逐一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路径。[6]此过程对于学生体悟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笃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意义重大。

新时代、新局势,意识形态斗争越演越烈,意识形态安全颇受挑战,虽然无法改变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客观因素,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高校思政课这一主渠道积极传播、巩固,继而应对和维护。若切实守好思政课这块“责任田”,其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功能也会得到真正落实。

猜你喜欢

思政课马克思主义思政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