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共同体: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方向与学习之道
2022-01-01李国奇
李国奇
(宁夏师范学院 教务处, 宁夏 固原 756099)
振兴本科教育已成为我国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行动指南,而营造学习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追求卓越的教育与学习文化,是振兴本科教育的关键举措。基层教学组织作为“高等教育中更佳的端点”,[1]是高校开展教学与研究,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最基本教学单位。教学与科研是基层教学组织开展最为频繁的学术实践活动,也是其最基本的职能。因此,基层教学组织应该是学术性组织,应成为教师学习的共同体。另外,基层教学组织不仅仅是教师的集合体,它还应该是一个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充分民主、资源共享的教研共同体。[2]
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与发展不仅影响其职能的发挥,也直接影响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国内有关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路径、质量提升与评价方面的研究颇为丰富。学者普遍发现,基层教学组织的行政职能地位较为突出,集体教学和教研的职能普遍弱化,科研职能几乎被剥离。[3]由于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任务均比较繁重,集体教研活动时间少,导致基层教学组织较为涣散,缺乏组织凝聚力,进而遏制自身发展。[4]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一方面要求高校和基层教学组织自身既要加强理念建设,搭建专业同质和跨专业交流的新型人才培养平台;加强制度建设,优化资源分配办法,赋权增能,鼓励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活动;另一方面高校还要构建学术制度,通过制度自调、科教融合等路径以设定全新的组织管理模式[5]。此外,基层教学组织要重塑组织价值观,构建学习共同体,实现体系重构[6]。在基层教学组织学习研究方面,陆国栋等学者从组织生态系统理论视角探究了基层教学组织的教学共同体属性,阐述了基层教学组织应有的特征及建设原则,分析了高校基础教学组织的建设路径与策略,[7]但此项研究并未探讨共同体情境中的学习和跨界学习对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发展的重要意义。文献综述发现,国内学者大多从组织管理学视角探究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与发展问题,鲜有研究从社会学习理论视角探讨基层教学组织的学习及学习动机激发问题。鉴于学习对基层教学组织职能的发挥、组织建设及高校内涵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意义,本文阐述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共同体属性的基础上,从社会学习理论视角探讨了基层教学组织学习的必要性、两种主要的学习方式及其对组织建设的重要意义,最后探究了基层教学组织学习动力的激发措施。
一、高校基层教学组织要重视学习的必要性
(一)学习是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存在与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从组织的性质来看,基层教学组织不仅仅是高校最基本的教研单位,更应该是高校教学智慧传承与创新的教研共同体。但基层教学组织并不能自然发展成为教研共同体,它需要依赖于三个要素:一是成员之间经过意义协商而树立的共同目标,二是通过教师的教研实践和持续卷入共同的事业,三是经过长期实践积累而成的共享资源、实践工具与智慧。[8]基层教学组织要确定共同的目标,成员教师则要通过集体性的教研活动探究、学习专业教学的技术、规范,习得教学与研究的专业知识,这种知识学习也是一种身份习得的学习过程。琳达·哈蒙德(Darling-Hammond)认为,专业学习共同体必须促进成员教师积极持续地学习,而共同体的教师又必须围绕学生的学习开展各类学习活动。[9]因此,学习是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维持其共同体属性的根本保障,即学习是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存在与发展的应有之义。
(二)学习是基层教学组织支撑高校内涵建设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深化,高等教育的质量已经从宏观层面办学水平的提高回落到中观层面学科的优化发展,并再次回落到专业、课程等微观层面的质量建设。打造“金课”、淘汰“水课”,是高校从原点出发,下大力气在课堂教学与学习等与学生最为接近的层面上去作为的行动体现。在这种发展趋势下,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与一流课程、一流专业的建设形成了对接,即建设一流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共同体)已经成为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目标与方向。同时在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和的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的推荐与评审条件中,均将课程教学团队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成效作为考评的基本要求。无论是一流课程、一流专业的建设,还是教学改革创新,都要求教师扎根课堂教学,开展“自我研究”和共同体框架下的反思性实践、案例研讨、专题培训、项目研究、文献研读等形式多样的正式或非正式、个体或集体的研究性学习,逐步建构并优化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提升教学研究与学术研究能力。
(三)学习是基层教学组织发挥其职能的基本保障
教学与科研是基层教学组织最基本的两项职能,其职能发挥的强弱程度取决于基层教学组织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教师要建构以上专业能力就需要持续不断地学习所授学科领域的最新知识与实践智慧,还要开展反思性教学实践以积累直接经验,开展教学与学术研究建构学科研究素养。大学不仅仅是传递知识的场域,更是知识创生的地方。如果教师不学习,就不能向下一代有效传递现存的知识;如果教师的学习局限在自己的实践领域,不能拓展到其他学习领域,那教师的视野、教育理念与方法等就比较局限,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将很难实现。因此,高校基层教学组织中的教师要以质量文化为核心,以课堂教学与课程建设为两个重要抓手,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共同目标,在持续的教学与研究实践工作中提升师德素质、专业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如何学习
作为教研共同体的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其学习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共同体情景中的学习,二是跨界学习。共同体情景中的教师学习是一种经验式、参与式、教师身份建构与获得的学习。通过参与和持续卷入共同体的专业实践活动,新手教师理解共同体实践的意义,形塑其身份认同,建构专业实践胜任力,从一个边缘性的参与者成长为共同体的核心成员。跨界学习是共同体中的教师跨越组织或专业实践边界,参与且持续卷入其他共同体的实践活动,与其他共同体建立伙伴关系,发展多元话语,创生新知识,优化共同体实践理念与结构。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教师既要在共同体框架下学习,还要进行跨界学习。
(一)共同体情境中的学习
基层教学组织中的教师首先要参与共同体的专业实践活动,理解专业实践的社会意义,习得共同体实践的理据、规范与智慧。尤其是基层教学组织中的新手教师,在教研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指导下,通过参与课堂观摩、集体备课、示范讲课、随堂听课、相互评课、教学研讨、教学培训等活动共同卷入教研共同体的教学改革、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等共同事业,建构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理念、教学实践做法等方面的共同理解和实践意义。此外,教研共同体的教师在参与共同体专业实践的同时,逐渐形成并发展同伴互助的合作文化,营造积极教研、质量卓越的共同体文化,还能够有效激发共同体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持续卷入共同体的专业实践使组织成员教师建立共同的归属感、专业认同感与专业身份,增强基层教学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积极向上的教学文化熏陶下,共同体成员教师乐意与组织内外的教师分享新知识、新经验,促使整个教师队伍的知识、经验得到快速增长和更新,在实现教研共同体智慧代际传递与传承的同时,实现教研共同体的事业目标——卓越人才培养。
共同体情景中学习虽然有助于新成员教师习得共同体的经验、规范和最高智慧,实现共同体智慧的代际传承与共同体的再生产。但这种学习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主要原因在于共同体的学习发生在边界清晰,成员同质的共同体内部,扎根于共同体的专业实践,其成员教师受单一专业视域的限制,教师的个体性和创造性可能受到限制,学习机会也比较有限,不利于其创新专业知识,延缓或制约了教研共同体新智慧的创生,进而影响教研共同体实践的质量和共同愿景的实现。
(二)跨界学习
当前,我国社会高速发展,各行各业需要更多高素质创新性的复合型人才,高等教育相应要改革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结构,重构课程体系,高校基层教学组织也需要拓展学习方式,拓展学习内容。局限于共同体内部,或同质共同体之间的学习已不能为教师建构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所需的知识基础。所以,基层教学组织要同相近学科、专业组织,或用人单位建立伙伴关系,鼓励教师开展跨界实践活动,拓展其学术视野,学习专业边缘或交叉专业的知识与能力。高校可以与专业相关的高新技术企业、用人单位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选派教师进入企业一线进行相应的学习、交流与合作,一方面能更清楚地了解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能培养教师的专业实践和技术开发能力,为本专业的教学与人才培养提供更好支持与服务。高校与企业、高校与用人单位、高师院校与基础教育学校等之间的伙伴关系都代表着教师学习情境的扩展。跨界学习的特点是开放的边界,视域的拓展与融合,较强的包容性,多元实践和话语均能获得了对话的空间。在跨界实践中,教师的学习方式是扩展式、横向式的学习过程,侧重问题的探究与解决。跨界学习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基层教学组织中的教师能习得其他活动系统的实践规范,优化共同体的实践结构,其突出意义体现在对新知识的探索、试验和创造方面。[10]跨越边界的拓展性学习不仅意味着教师教学活动系统的延伸,更意味着教学活动系统功能的整体提升。
三、如何激发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学习动力
(一)高校要为基层教学组织赋权增能
基层教学组织中的教师均为具有行动能力的能动者,其能动性的发挥与提高既需要规则的约束,同时也需要配给相应的资源。高校作为基层教学组织的直接管理者,要制定能促动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与发展的规章制度,促使教师能动者的日常教研活动惯例化,保证集体性教研活动有序有效开展。同时要赋权基层教学组织,使其享有一定的治理自主权和资源分配权,形成大学学术权力的金字塔结构[11]。近年来,在我国高校将部分人事权、财务权等逐渐下放给二级学院,但由于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高校基层教学组织依然没有实质性的自治权。调查显示,我国高校基层组织的教学权、科研权、人事权、财务权等基本权力大都受制于高校各职能部门,而且基层教学组织还要忙于应付来自高校顶层组织的各种检查或安排,基层教学组织的教研功能日渐式微,成为被动执行学校决策的机构。[12]正是由于教学基层组织治理权力的缺位,直接导致了大学教学功能发挥的失常,使大学陷入教学质量危机之中。
(二)建立多元兼顾的绩效及薪酬管理制度
高校基层教研组织的职能主要体现在教学、研究、人才培养方面,这些职能自然要依靠组织成员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实践来实现。表面上看,这三方面工作似乎有相互冲突的一面,但在本质上这三者是一体三面的关系。为此,高校需要制定相应的绩效与薪酬分配制度和教研奖励办法,为那些积极开展教研的教师,教研成果突出的教师均予以奖励。在制定以上制度时,要充分征求和吸纳基层教学组织的意见和建议,便于基层教学组织充分发挥治理自主权。教师能动者在绩效管理制度与奖励薪酬的规约与促动下,将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内容与目标确立为自己教研的主题内容与方向,坚持教研结合,产教融合,实现教研相长,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