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需求”走向“介绍”的教学策略

2022-01-01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太白中心学校张文娟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模糊化小白兔需求

◇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太白中心学校 张文娟

《我的动物朋友》是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习作。“有时候,我们需要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动物朋友”“写之前想一想,你打算从哪些方面介绍它,它在这些方面有怎样的特点”“写完后,同桌互相评一评,看看是否根据需要写出了动物的特点”,教材给出了上述提示。

解析编者意图,习作旨在启发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境、不同的表达对象,选取不同的角度,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介绍,从而使学生明白交际需要不同,习作内容也会不同,了解习作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通俗点来说,习作是有用的,它服务于生活所需;习作是有目的的,它的目的由生活需求所决定。学生习作中暴露出种种问题,让笔者不禁重新思索教学策略——

一、需求“生活化”,防止“形式化”

【案例1】它是个贪吃的小家伙,还会站立挥手,做一些可爱的小动作。它若高兴啊,能比谁都温柔可亲。来一个人,它摇尾巴;又来一个人,它还摇尾巴。你过去逗逗它,它立马活蹦乱跳。它要是不高兴,你怎么叫它,它都不理你。有一天,它丢了,我请小伙伴帮忙寻找。

【案例2】周六那天,我家的两只鸡莫名其妙地不见了。我很着急,赶紧把朋友们聚集起来,开了一个小会议。在会议上,我跟我的朋友强调鸡的外形、叫声……在朋友们的齐心协力下,我们终于找到了这只鸡。原来它躲在石头缝里,腿被压伤了,我帮它进行了包扎。

案例1的“需求”生硬化,介绍与需求不匹配,既然是“寻找”,就应该介绍外形、走路、叫声、性格等特点,方便小伙伴寻找。学生对“需求”产生错误的理解,以为是在介绍后,生硬插入情境。案例2,“需求”虚假化,介绍与需求相匹配,只是重点发生了偏离——不是介绍动物,而是虚构故事。学生对“需求”产生错误的理解,以为是在编故事,编造完整的情境。

教材创设了三个情境,第一个需求是“请人寻找”,第二个需求是“请人喂养”,第三个需求是“请人收养”。习作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呢?究其原因,学生在现实中没有类似需求,为了达成教材的要求,努力体现相关情境,需求陷入“形式化”的泥沼。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需求”仅为习作的出发点,没有在文中出现的必要;“介绍”才是习作的重点,应该有意向地介绍动物。

其次强调的是,现在没有需求,并不意味将来没有需求。勾连生活的经验,预想可能的需求,建立“需求”与“介绍”的对接,让“需求”为“介绍”指明方向。以第一个情境为例,“星期天放羊回来,发现我最喜爱的一只羊不见了,我想请小伙伴帮忙找一找”。“谁有养过羊的经历?”对羊不了解的人,这方面的“需求”是盲目的。进一步给出提示:“你觉得说出哪些特点,方便小伙伴帮忙寻找?”

“我家的羊是黑色的,其他羊大多是白色的”“我家的羊嗓音很粗哑,有的羊叫声又细又长”“我家的羊后腿受过伤,走起路来歪歪倒倒”“我家的羊性格暴躁,喜欢与其他羊打架”……从“请人寻找”这一需求出发,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在与其他羊的对比中,聚焦动物的与众不同之处,涉及外形、叫声、走路姿态、性格等方面。其他情境以此来推,预设可能的“需求”,充分调动生活经验,确定“介绍”的方向。

最后强调的是,尊重现实生活,建立自我需求。“如果你没有养过这种动物,也可以写你熟悉的其他动物”,“熟悉”是第一选择,“需求”是应具体生活而生。结合学生熟悉的动物,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建立真实的“需求”。如你熟悉邻居家的狗宝宝,父母不同意你领养,你的需求可以是“劝说父母同意领养”;如你熟悉小区里的流浪狗,经常追着人跑,你的需求可以是“提醒大家注意安全”。

创设情境,无限地逼近生活,让需求完成从“形式化”到“生活化”的转变。

二、介绍“具体化”,防止“知识化”

【案例】(我们要外出旅游,请邻居帮忙喂养我的小白兔。)你要记着不能惹它,不然的话它会咬你的。不能长时间地摸它,它会感觉很烦,也会咬你。你喂食的时候,弄点青草就可以了,不要让它吃得太多。不要给它吃打过农药的草,不然它会死的。你把桌上的铁链套在它的头上,带它去逛一逛,大概走三百米就行了。要是它停了,你不要拉它,在那里等一会儿。过一两天后,帮它洗一次澡。洗的时候,不要让它的耳朵和眼睛进水。

学生受需求的影响,“介绍”容易异化为“注意事项”。那就不是介绍动物了,而是讲授喂养知识,不符合习作的要求。“写之前想一想,你打算从哪些方面介绍它,它在哪些方面有怎样的特点”“写完后,同桌互相评一评,看看是否根据需要写出了动物的特点”,主题是介绍动物,主要内容是描述动物的特点。

从学生的心理出发,“注意事项”有存在的必要。以“喂养”为例,的确可以有注意事项,希望对方好好照顾它;以“收养”为例,在介绍动物可爱之处后,的确可以有注意事项,希望对方好好善待它。不是“需求”出了错,而是“思维”出了错,学生只需转变一下思维——不是站在“我”的角度,而是站在动物的角度。通过介绍动物的特点,描述具体的表现,表达“我”内心的需求。

以上述案例为例,结合“请人喂养”需求,打算介绍小白兔性格、吃食、放风、洗澡等方面的特点。写小白兔暴躁的表现,对方自然会注意不惹它;写小白兔吃东西的表现,对方自然会注意精心喂养;写小白兔放风时的表现,对方自然会注意稍做等待;写小白兔洗澡时的表现,对方自然会注意清洗方式。

转换思维,指向动物的特点,让介绍完成从“知识化”到“具体化”的转变。

三、描述“清晰化”,防止“模糊化”

【案例】(小狗不见了,请小伙伴帮忙寻找。)它的叫声偏像狼。它喜欢和其他的狗打架。它喜欢追着车子跑。

学生根据需求,设定了介绍方向,描述三个方面的特点,便于小伙伴帮忙寻找。只是描述“模糊化”,仅仅是一笔带过,完全没有展开的意识。这是本次习作的难点,学生难以将特点写清楚,读者无法充分了解动物,只留下模模糊糊的印象,服务生活需求成了空谈。

首先是观察出了问题。小学生天性爱玩,心思全放在玩上,缺乏有意注意的意识,不能展开细致的观察;小学生活泼好动,容易喜新厌旧,缺乏持续注意的耐力,不能展开持续的观察。观察不到位,所得信息甚少,习作“无话可说”。解决方式是推崇观察“现场化”,在家长的陪伴下,拍摄动物的照片或视频,上传到班级微信群展示,营造全员观察的氛围,带动更多学生观察的积极性。只有获得真实的观察体验,才能解决“无话可说”的问题。

其次是描述出了问题。一是态度的问题,没有习作的定力,需要教育与引导。二是方法不足,过于直白,需要学习与积累。以单元课文为例,向作家学习表达经验。三篇课文围绕动物的特点,列举相关的事例,将动物表现写清楚,如描述一系列动作,如运用明贬实褒、对比、比喻、拟人等手法。

以小猫为例,作者写出了淘气的表现——“妈妈的尾巴……枝折花落。”

以母鸡为例,作者写出了慈爱的表现——“发现了一点儿可吃的东西……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

以白鹅为例,作者写出了高傲的表现——“大体上与鸭相似……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针对问题案例,组织集中研讨,发现症结所在。究竟是怎么叫的,究竟是怎么打架的,究竟是怎么追着车子跑的?根据症结所在,探讨修改方向,展示修改后的文段,在前后对比之下,体会描述清楚的表达力度。课堂上,围绕一个特点,展开片段练习,组织同桌互评,及时得到反馈。分享优秀片段,发挥榜样的力量,汲取优秀的经验,营造相互督促、相互激励的习作氛围。

细致观察,聚焦动物的特点,让描述完成从“模糊化”到“清晰化”的转变。

猜你喜欢

模糊化小白兔需求
([0,1],[0,1])-模糊拟阵的基和秩函数
餐饮娱乐空间的“边界模糊化”态势探讨——餐饮娱乐空间设计专辑
小白兔
“以学习为中心”的Checkouttime板块教学实践
从不同需求层面分析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与贫困
我国村级环境政策末端执行模糊化问题研究
我国少儿图书的供给与需求关系探究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培训的关联性分析及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