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与农村居民幸福感
2022-01-01广西大学经济学院韦梅
广西大学经济学院 韦梅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瞩目成绩,在巩固脱贫成果的同时如何实现乡村振兴已经成为现阶段中国所要攻克的难题,而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又具有重要意义。全球幸福报告以及CHFS的近期数据表示虽然中国居民幸福感在整个世界的范围内名次在不断提升且拥有较高幸福感的人数也在增加,但是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中国居民的幸福指数仍然处于世界低水平位置。据此,中国居民的幸福指数发展态势良好但仍需要进一步提升。因此,农村居民幸福感受何种因素影响提升对于实现农村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而生态环境是福祉之源,自然环境恶化会负向冲击居民幸福感。对绿色文明建设予以金融服务上的支持进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绿色金融的发展目的。因此,绿色金融理当影响居民幸福感。
然而,研究绿色金融与居民幸福感关系的文献相对缺乏,忽视了绿色金融通过提升居民幸福感以实现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内在逻辑。除此之外,虽然李顺毅(2017)探讨了绿色发展与居民幸福感的关系,却并未针对农村居民这一特定群体进行探讨。因此,对农村地区绿色金融发展与农民幸福感的关系探讨仍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绿色金融与农村居民幸福感关系
目前,众多学者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收入、消费、创业以及生态环境、数字金融等因素均显著影响居民的幸福感(王艳萍,2017;尹志超等,2019;尹振涛,2021)。除收入之外,其余提及因素对于幸福感的提升均或多或少提供了帮助。而收入与幸福感的联系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是根据当今中国的国情来看,收入将帮助农村居民提升幸福感(张靖娜和陈前恒,2019;尹振涛等,2021)。而绿色金融对农村居民生活造成影响的因素则主要包括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经济增长、居民收入、生态环境等方面,且其影响方向为正(孙焱林和陈青青,2019;殷久勇,2021)。根据上述的分析,绿色金融通过影响何种因素促进农村居民的幸福感主要涉及绿色金融对生态环境、收入、宏观经济增长等方面,下文将对此进行详细分析。
(一)绿色金融通过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幸福感
个人健康水平将在劣质环境中受损,影响居民幸福感,虽然残疾悖论的存在似乎反驳了此类观点,但前提是居民长期处于健康状态较差的情况下(王艳萍,2017)。因此,在大部分居民身体健康状态良好的情况下,身体健康依然可以促进农民幸福感。而绿色金融支持生态环境改善,间接影响了居民的身体状况,对农民幸福感产生了影响。除此之外,一旦整体生态环境得以改善,也直接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正向促进农村居民幸福感的提升。
(二)绿色金融通过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居民幸福感
随着大众对于健康生活、绿色生活的向往,表明了居民对于自身身体健康的重视,这也就意味着大众排斥进入一些以伤害身体为代价获取收入的企业,就业意愿可能因此类产业的存在而降低。随着绿色金融的发展,此类企业的生存空间明显会被压缩(王康仕等,2019),进而让它们产生危机感,迫使它们进行产业转型,从而促进整体企业环境的改善,促进农民就业,工资收入也将增加。绿色金融可续性发展经济的要求将加速三产融合进度,进而对农民的整体收入产生影响(郭军等,2019)。随着人们更加追求绿色生活,会对绿色产品的价格造成影响,直接提升了经营此类产业的农民收入。目前,学者对于幸福感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存在争议,但立足当前中国农村的发展现状,多数学者认为收入对中国农村地区的幸福感具有正向影响(张靖娜和陈前恒,2019;尹振涛等,2021)。据此,可以认为绿色金融为农民增收是提升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三)绿色金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促进居民幸福感
消耗资源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遇到的问题,区别在于同等经济增长幅度下消耗的资源数量。若以少量能耗为代价便促进了同等幅度的经济增长,在经济层面上可以视为宏观经济实现了正增长。绿色金融的目的之一在于挖掘低能耗的企业,显然满足了经济实现正增长的定义。其次,一旦绿色产业形成一定规模且发展势头未变,势必给资本方传达出此类产业良好的发展前景。根据资本的逐利性,将会有可观的资本流入此类产业当中,加速了产业的升级,为经济发展添砖加瓦。第三,绿色发展是国家的重要布局,绿色产业的发展势必受到国家政策上的支持,拉动了经济增长。第四,绿色金融促使技术进步。现有农村地区的绿色金融项目多为环保型和节能型,实现绿色产业化对现有的技术提出了挑战,而技术的提升条件是多样的,例如充足资金支持、政策支持等(孙焱林和陈青青,2019),这些优势条件绿色金融均具备,绿色金融理当促进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发展。当宏观经济整体向上发展时,无论是个人的幸福感还是国家的幸福感都会展现出整体上升的趋势(王艳萍等,2017)。
二、农村地区绿色金融发展的困境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出更高层次绿色金融直接与更高水平的农村居民幸福感相挂钩的结论,意味着现阶段绿色金融的发展将对乡村高质量发展具有极大的意义。目前,绿色金融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其发展途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梳理相关文献,下面将针对农村地区绿色金融发展道路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农村地区绿色金融支持不足
首先,由于绿色金融前期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投资回报周期长或是部分投资者对绿色金融认知不足、农村地区投资风险过大等原因导致部分投资者对绿色金融产业参与不足的情况出现,部分农村地区甚至没有绿色信贷部门。其次,农村地区绿色金融工具数量少且单一,还呈现出一种分割状态。第三,绿色金融工具难以契合农村绿色金融需求。整体来看,我国农村地区绿色金融建设体系仍然需要加强。
(二)绿色政策和法律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
我国绿色政策和法律还需进一步发展。目前,政策存在空白和不足在绿色保险、碳排放等领域尤为突出。其次,绿色政策制定规则部门众多,却大多单独负责某一项领域,部门关联性严重不足,导致政策调整不及时,进而形成模糊地带,甚至形成灰色地带。第三,我国的绿色金融业务激励政策并不完善。最后,从广义的层面上来说,中国涉及绿色金融的法律数量众多。然而,从狭义层面上区分却发现中国绿色金融的法律中上位法的数量较少,而规章制度等下位法的数量居多,直接导致绿色金融法约束力不足。整体来说,我国缺乏一套完整且统一的政策和法律指导农村地区绿色金融的发展。
(三)农民整体金融素养和文化知识储备不足
农民做出合理创业、负债等金融行为决策需要个人具备一定的能力(姜树广等,2021;贾立等,2021),而金融素养和文化素养便是个人能力的代表性能力。受限于其文化知识体系或其金融素养,居民对于创业决策、信贷决策等自信心可能不足,进而不进行创业活动或者在缺乏资金时不进行借贷,在需求上压抑了农村金融的发展,包括绿色金融。
三、推进绿色金融发展提升农民幸福感政策建议
根据上文分析,显然农村地区绿色金融的发展可以促进农民幸福感的提升,但是现行绿色金融在农村地区的发展仍然存在诸多困难。梳理相关研究文献,本文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提升农村地区绿色金融发展从而促进农民幸福感。
(一)提高农村地区的绿色金融支持
农村地区绿色金融支持力度相对较小,直接从供给上抑制了农村绿色发展,而这需要多方努力才能提升农村金融支持。首先,国家政府部门和相关的机构需要加强对绿色政策的宣传,促进农村金融机构对于绿色政策的认知,例如定期制作一些宣传绿色金融政策的趣味小视频等。第二,增加农民抵押品,完善“两权”抵押产品相关政策,创新绿色信贷抵押方式,增加农民获取绿色贷款支持的可能性。第三,加快农村地区绿色产业链建设、建立农村试点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第四,国家和政府对乡村地区投入绿色资本的投资者给予部分优惠政策,例如税收减免、财政补贴、技术人员支持等。第五,金融机构应积极探索适合农村发展的绿色金融模式,加强金融机构、企业、农业三者的联动性,加快创新农村绿色金融产品,契合农村绿色资金需求的特点。
(二)完善绿色金融政策和法律体系
首先,加强绿色金融政策立法部门的协同性,警惕政策空白和重叠以及更新不及时。立法部门更新相关政策的同时需要及时通知新政策涉及到的其余立法部门。其次,提升绿色金融法律体系中上位法的数量,加强顶层设计。第三,对于模糊地带的政策需要进一步细化,明确绿色项目的标准,建立完整的考核标准体系,让绿色资金用在合理之处,防止企业“漂绿”行为的发生。第四,建立乡村地区完备的激励政策,促进农民、企业、金融机构三方参与绿色金融发展体系的积极性。第五,建立惩罚机制,对滥用绿色资金行为依照严重性予以不同程度的惩罚。第六,配套绿色金融政策需跟上,整理和优化现有绿色金融政策,指导相关部门的绿色金融行为。
(三)提高农民金融素养和文化素养,促进绿色人才队伍建设
乡村地区的绿色金融发展困境还在于参与不足。乡村地区对于绿色金融参与不足的原因之一在于整体金融素养和文化素养不足。因此,需要加强农村地区教育水平。目前,国家对促进农村地区教育发展的方法主要是政策上的倾斜,例如贫困地区的加分政策等,确实会对地区文化素养、金融素养的提高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因农村地区人才流出其效果可能并没有那么显著。更根本的做法是直接促进地区教育资源的优质发展,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具体方法有:建立高校分校区、对于长期在农村工作的高质量人才进行奖励等。
(四)提高金融科技、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的联动性
金融科技与普惠金融结合的成功典范是数字普惠金融,给贫困地区人民提供了便捷的金融服务。普惠金融旨在打造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体系,特别是为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支持,而金融科技则助力普惠金融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若将绿色金融也纳入二者的体系之中,理当能够为农村绿色发展提供助力以及对乡村经济的可持续性提供帮助。因此,需要加强绿色金融、金融科技、普惠金融的联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