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促写”在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2022-01-01淮安市凌桥中心小学马小艳
淮安市凌桥中心小学 马小艳
在语文教学中,读与写是分不开的,学生只有读明白了才有可能领悟作者的意图,也只有深刻领悟了文本,学生才有可能写出好的文章。由此看来,阅读在写作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基于此,在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应立足阅读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构建阅读情境,激发写作兴趣
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对写作缺乏兴趣,在教师给出写作任务后,不能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无法有效提升作文的质量。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教师能够借助文质兼美的文章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利用阅读情境进行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做出如下设计:
第一,挖掘阅读文本的趣味性,利用兴趣引导学生写作。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生而言,如果没有兴趣,那么写作就会处于一种消极的状态,就会成为应付他人的一件苦差事。笔者通过调查发现,许多学生对写作缺乏兴趣,在写作时感到非常痛苦。
对此,笔者认为,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关键是转变学生的写作态度,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小学生年龄较小,活泼、好动、爱玩,那些充满趣味的东西可以很快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想要一探究竟的内在动力。基于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立足文本,挖掘其中契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趣味性素材,并营造活泼、有趣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
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写作任务是“我来编童话”,这一单元提供的阅读文本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在牛肚子里旅行》《一块奶酪》。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角色,增强学生的体验,让他们在表演中获得更多快乐。这样学生会更易于表达,乐于表达,能够感受到童话的独特魅力,从而产生写作的欲望。
第二,凸显文本的审美价值,通过欣赏美来指导学生写作。美育是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小学写作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语言,更应该让他们了解美、懂得美、发现美、创造美。部编小学语文教材在选择阅读文本的时候,也很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例如,《山行》《赠刘文景》等古诗词表现的是自然风光之美;《去年的树》《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等文章展现的是人文情感之美。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教师在阅读指导中,可以利用文本呈现的不同的美来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产生写作兴趣。
又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这儿真美”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学生反复朗读《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让学生感受优美的文字和文章巧妙的构思,然后再通过多媒体播放小兴安岭一年四季变化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去感受小兴安岭的魅力。在反复品味文章的过程中,学生将文章内容与审美情趣紧密结合,形成了对美的认知,产生了表达美的动力;接下来,教师鼓励学生模仿课文,将自己所见过的美景用文字展现出来,完成写作任务。
第三,把握文本的情感内涵,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感。诗人白居易有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字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就在于它带有情感温度。相反,一篇情感匮乏的文字,自然难以引发读者的共鸣,也无法引发读者表达自我情感的欲望。教师应重视情感教育,利用文本中蕴含的丰富情感,为学生构建体验情境,让学生在文字的启发下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进而产生想要表达自己情感的欲望,从而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父亲、树林和鸟》是一篇情感真挚的散文,课文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表现父亲对鸟的喜爱之情,这种爱也感染了“我”,使“我”有了爱鸟意识。在阅读指导中,教师以“情”导入,细致展现父亲作为一个真正爱鸟之人的行为,通过娓娓道来的对话,我们能够体会父亲对鸟及大自然的情感。农村小学生与大自然十分贴近,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看到各种鸟,而这样的情感渗透自然会使他们联想自己的生活,思考自己如何与小鸟相处,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产生表达自我的欲望,为写作奠定情感基础。
二、重视阅读积累,丰富写作素材
古语有云:“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也有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在写作之前,积累丰富的知识十分必要。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受种种因素的限制,部分学生缺少观察生活、拓展阅读的意识和动机,使得写作积累严重不足,他们写出来的文章语言无味,情感苍白,难以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对此,教师应根据“以读促写”的要求,通过阅读教学丰富学生的写作积累,帮助学生打好写作基础。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让他们在观察生活的过程中积累写作素材。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言:“人固然为写文章而留心自己的生活,有了充实的生活,才能有好文章。”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在语文阅读指导中,教师应立足文本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素材的能力。
1.教师应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只有对观察产生兴趣,才能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认真、仔细地去观察周边的人和事,并产生记录自己所见所闻及情感体验的动机。
例如,《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这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过程,按游览的先后顺序,依次介绍去双龙洞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见闻感受及出洞情况。作者之所以对游览过程描写得如此生动,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关键就在于他善于观察,将游览的细节一丝不苟地展现出来,抓住了读者的眼球。
在写作指导中,教师应根据阅读文本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例如,春天,带领学生到校园中观察小草发芽的过程;在夏天,带领学生到教室外感受蝉鸣鸟叫之美,欣赏烈日下花坛里枝繁叶茂的美景;秋天树叶落下后,观察校园的变化等。这样,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阅读指导回归生活,在生活情景中养成观察的习惯。
2.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观察方法,提升观察生活的能力。
例如,在《记金华的双龙洞》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了解按一定顺序写景的方法,并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找到作者描写行踪变化的关键句,了解按游览顺序写景的方法;并结合自己的游览经历,尝试按照游览的顺序,运用过渡句写作,掌握同时描写多处景色、实现景点之间自然转换的写作方法。这样,学生在回归生活后才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条理进行观察、记录,并进行高效的写作训练。
3.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习惯。一些小学生缺乏毅力,难以进行长期、细致的观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磨炼学生的意志,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观察生活并写观察日记,每天坚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持之以恒,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重视课内外阅读的融合,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他们的写作素材积累。在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挖掘课内文本,指导学生摘录好词好句、背诵经典作品,将其内化为自己的写作素材。
在学习了《草船借箭》《猴王出世》《景阳冈》等文章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并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与同学分享。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喜欢的内容标注出来,并根据自己的阅读感悟写作。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素材积累,又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应该定期对学生的读书笔记进行检查,确保学生能认真完成该项学习任务。很多学生不重视整理读书笔记,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每次完成写作任务后,将自己在读书笔记中摘录的、与写作相关的内容进行标注,这能让学生认识到读书笔记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学生会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的效率。
三、立足阅读体验,加强写作训练
根据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教学的要求,教师应结合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通过仿写、扩写、续写等方式,引导学生将阅读经验迁移到写作中,降低写作难度,巩固阅读所得,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具体来讲:
第一,选取文章的精彩之处指导学生仿写,仿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教师可以选取文章的精彩之处指导学生模仿,训练学生写作。
例如《桂花雨》这篇课文的第五自然段,先用一个“缠”字,写出“我”摇桂花前的急切心情,接着用“使劲地摇”“喊”,写出“我”摇桂花时的快乐和兴奋,用“纷纷落下”“满头满身都是桂花”展现了又香又美的桂花像雨一样纷纷扬扬落在人们身上的唯美画面。这一段生动地展现出作者在“摇桂花树”时的兴奋和期待。
接下来,教师要求学生回顾自己的生活经历,按照“期盼—体验—感受”的顺序,以心理、语言、动作描写为主,用“xxx”对我来说是件大事……”开头,写一个小片段。
有的学生写自己摘葡萄的经历:摘葡萄对我来说是一件大事,我总是缠着母亲问:“怎么还不摘葡萄呢?”母亲说:“早着呢,葡萄还是青的呢!”过了一个多月,终于可以摘葡萄了!一串串紫红的葡萄,晶莹剔透,像一粒粒玛瑙似的。我拿着一个筐子和一把剪刀,剪下这个,也剪下那个,没过一会工夫,就装满了一个筐子。我摘下一粒葡萄品尝:“啊!真香哪!”
这样的仿写训练可以让学生学习文章内容和形式的优点,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熟练运用文章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并达到取其精华、为我所用的目的,进而掌握丰富完整的写作经验。
在仿写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模仿段落和句式,还可以学习借鉴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
以《黄山奇松》这篇文章为例,作者在描写迎客松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选择一种喜欢的植物,运用拟人的手法对该植物进行简单的描写。这种训练方式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写作的质量,同时也能让学生在后续描写过程中,确保提升写作水平。
第二,在文章的留白之处指导学生扩写。文章的留白会为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留白之处,并发挥联想和想象,对文章进行扩写。
例如,在阅读古诗《山居秋暝》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走进古诗的意境,并设计扩写任务。有的学生写道:不知不觉中,秋天已然来到。望向远方,这人迹罕至的山野被淅淅沥沥的秋雨洗刷,空气是那么清新,山间越发静谧,恍如仙境一般……晚些时候,月亮出来了,正所谓皓月当空,柔和的月光铺洒松林,些许从树叶间的缝隙之中照射下来,斑斑驳驳地洒在地上,而清澈的泉水流经石上的潺潺之声,与月光相映衬,让人不禁想象月光下清泉流经石上的人间美景,真是让人流连忘返,沉醉其中,无法自拔……正当我沉浸在大自然奏响的美妙乐声中时,远处传来的欢声笑语打断了我的思绪,远远望去,原来是一群刚刚洗完衣服的姑娘正笑着、闹着向家中走去。远处的渔舟影影绰绰,莲花微微晃动,似乎有鱼在水中嬉戏……这里的秋景是如此清幽,恬静,淡远,让我们停下脚步,去细细品味它吧。
这样的扩写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填充诗词中的留白,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补充了诗词中没有展现的意境,他们写景叙事的能力得到训练的同时,对古诗词意境的感悟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第三,在文章结尾之处指导学生续写。续写就是学生根据所提供材料的内容、线索,展开合理的想象,写出事情的发展与结局。部编小学语文教材设计了续写的写作任务,教师应结合教材,教授学生续写的技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续写故事。
在续写指导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范文,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确保基于文章原有的故事情节,顺着作者的思路写作;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写作方法和写作结构要尽量与原文相一致,避免前后矛盾,更要避免天花乱坠的描写,保证续写主题突出;要求学生的语言风格尽量与原文保持一致。
例如,在续写童话时,语言要简洁、准确、朴素,充满童真童趣;寓言一般篇幅短小、语言凝练,常常蕴含深刻的哲理于浅显的语言和生动的故事情节中。因此,续写寓言类故事时,语言要具有启发性和哲理性等。这样,学生才能掌握续写的技巧,圆满完成写作任务。
总之,“以读促写”的教学策略在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根据上文阐述,教师在作文指导中应采取以下措施:构建阅读情境,激发写作兴趣;重视阅读积累,丰富写作素材;立足阅读体验,加强写作训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