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初中作文教学的方法
2022-01-01江苏省靖江市靖城中学陈正东
江苏省靖江市靖城中学 陈正东
写作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教师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虽然教师和学生都着急,但教学不能走捷径,应该怎么办呢?可以通过创新教学方法的方式优化作文教学。教师要科学地设计教学计划,在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构建更加和谐的语文课堂。本文分析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探索优化作文教学的方法,希望为广大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随着社会的发展,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不断凸显。语文是基础性学科,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对于学生而言极为重要。很多学生写作时不知道应该写什么,也不能有效发掘身边的写作素材,只能机械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写作任务。作文教学的难度较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没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也没有规律可以遵循,导致教学存在很多难题。教学难度大,很多教师开始消极应付,没有创新教学方法,形成了恶性循环,教师越来越不爱教,学生也越来越不爱学。新课标要求教师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及时发现生活中的精彩。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写作。写作教学需要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认真观察生活,边观察边思考,然后将这些内容都写进作文中,避免了写作时无话可说的尴尬。本文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背景,分析在初中阶段如何更加高效地开展写作教学。
一、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
当前的初中作文教学呈现出以下几种特点和发展态势。其一,研究作文理论。其二,研究作文教学方法。其三,研究教学的实践效果。其四,研究教学评价模式。通过上述研究可以发现,针对初中写作教学的研究非常丰富,也比较有新意。就实际研究而言,可从两个角度分析。其一,研究实际教学经验,主要包括教学步骤、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很多内容。其二,研究写作本质,包括教学理论以及教学策略等很多内容。这些研究的意义比较深远,研究的范围较为广泛,且具有高度的个性化特征。但在研究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虽然相应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但存在的实际操作不强的问题。虽然在大体上能够为写作教学指明方向,但不能有效解决教学中的现实问题。通过研究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写作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排斥,没有写作兴趣,经常是为了写作而写作,不能在作文中抒发真情实感。很多教师没有掌握写作教学的重难点,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让学生模仿经典文章,不重视作文批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上述研究提供了如下启示。其一,写作教学需要依托教材,对学生进行更加系统的训练。其二,创新教学方法,因为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也不能消除学生的排斥心理,更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难上加难。其三,将趣味化、多元化的方式有机结合起来,以解决无效无序的教学问题。在写作教学中,很多教师过分重视表面的教学工作,不能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写作的意义,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写作。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更加重视分数,经常教授学生一些模板,让学生套路式写作。这样会禁锢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觉得写作就是为了提升成绩,只想按照模板写作,没有自己的创新作。教师过于重视教学结果,没有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抹杀了学生的天性,导致学生不爱写作,把写作当成沉重的负担。
二、初中作文教学的问题
1.教学方法不科学
很多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教学中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授学生写作套路,让学生依照模板写作。比如,不管有没有需要,都让学生引用诗词歌赋、名言警句等,以这种生硬的方式为作文增光添彩。这种模板式的教学方法,不仅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利于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不能从真正意义上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加之很多写作教学工作不能依照具体的教学计划进行,学生不能循序渐进地学习,导致初中生的写作会呈现两种现象。其一,学生的学习好像走马观花。教师会强行要求学生写作和阅读,并将二者进行捆绑式教学,让学生阅读文章后仿写。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存在较多差异,阅读教学有明显的规律,与写作教学不符,如若不能科学地融合,会使教学工作受到严重的影响。很多教师从周记、日记等角度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但是没有科学的指导,效果并不好外,还导致学生曲解了写日记或者写周记的初衷。其二,急功近利。在写作教学中,教师提出了较高的写作要求,希望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明显地提升写作能力,但写作能力的提升不能在短期内实现。如果教师对学生表露出失望的情绪,会打击学生,对学生的写作产生负面影响。
2.教学方法单一
写作教学不仅存在形式化的问题,教学内容也比较单一,但教师仍然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整个教学活动由学生写作、教师点评、学生修改这几个环节组成,导致拟题和立意相对老套,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更不利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相关数据显示,从小学至高中,学生对写作的恐惧逐渐增加。由此可见,对当前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极为必要,如何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
3.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那么对写作能力的培养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知识来源于生活,写作能让学生对文字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且写作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师提供适合学生阅读的范文,尊重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发散思维,而不是完全按照教师的要求写作。
三、优化初中作文教学的方法
1.转变教学观念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写作也是一样。经验、创意以及感受、想法,均会通过大脑的加工,变成文章,记录生活是写作的重要用途。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被动式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不断提升认识世界和感受情感的综合能力,积极探索各类事物的特征,进而优化写作效果。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特征,找到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点,让学生喜欢上写作,进而爱上写作。可以将某一社会现象作为论点,以班会的形式讨论,让学生表达真实的想法及感受。在气氛相对活跃的情况下,学生能主动搜集写作素材,并在活动结束后以此为主题,针对这一社会现象写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记录学生的学习感受,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2.增加阅读量
学生的作文中存在言之无物或者词不达意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阅读量不足。教师要指导学生增加阅读量,以便写作时有话可说。在当前的写作教学中,教师重视对文章进行综合性讲解和试题演练,导致学生的阅读时间大幅度缩短,在一定程度上让阅读量的增加受到影响。为了增加阅读量,教师要鼓励学生高效地课外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积累好词佳句,并将它们整理成写作素材,以便写作时运用。在此之前,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有了阅读兴趣,学生能主动阅读,不需要教师三令五申地提醒,效果会大不相同。可以一月或者以半月为周期,安排课外阅读分享活动,让学生介绍自己近期阅读的作品,表达真实的感悟,这些见解和感悟会成为学生写作灵感的重要来源。教师还要积极应用多媒体技术,以课本为基础,引入丰富的课外知识,让学生的阅读量得以增加。
例如,教学苏轼的诗词,教师便可以通过诗词创作背景,讲解诗人的人生。可以用多媒体播放苏轼相关的纪录片,让学生认真观看,并结合苏轼的人生,对诗词产生深入的联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能学习诗词,又能够通过观看纪录片,对苏轼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学习苏轼其他的诗词。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苏轼相关的书籍,让学生通过更加广泛的课外阅读,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进而提升作文水平。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中。针对学生写作素材不足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在网上查询,积累写作素材。利用学生对互联网的好奇与喜爱,将教学工作在课后进行有效延伸,使得作文教学的高效性得到体现。
写作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虽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收效却甚微。教学不能走捷径,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提升写作能力。教师要科学地设计教学计划,在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很多学生写作时不知道应写什么,也不能有效发掘生活中的写作素材,只能机械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写作任务。作文教学的难度较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没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导致教学存在很多难题。教学难度大,很多教师开始消极应付,没有创新教学方法,形成了恶性循环,导致教师越来越不爱教,学生也越来越不爱学。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写作与生活结合起来,认真观察生活,然后将观察所得整理成写作素材,避免了写作时无话可说的尴尬。通过研究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写作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排斥,没有写作兴趣,经常是为了写作而写作,不能在作文中抒发真情实感。很多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让学生模仿经典文章,不重视作文批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被动式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目标,让学生能主动写作,愿意将时间和精力用在提升写作能力上。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找到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点,让学生爱上写作。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在气氛相对活跃的情况下,让学生主动搜集写作素材,并在兴趣的驱使下观察生活中的大事小情。很多学生的作文中有言之无物或者词不达意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阅读量不足。为了增加阅读量,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积累好词佳句,以便写作时运用。教师还要积极应用多媒体技术,以课本为基础,引入丰富的课外知识,让学生的阅读量得以增加。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作文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与当前学生的多元化发展特征相适应。教师要从多种角度出发,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运用更加新颖且高效的教学方法,助力学生提升语文综合能力,提升作文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