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角下师范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构建
——以南昌师范学院为例

2022-01-01熊靖菊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师范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钟 岑,熊靖菊

(南昌师范学院,江西南昌 330032)

2020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中国人民大学调研时强调,师范院校要坚持“师范为本”的办学定位,全面提升我国教师教育的整体水平。[1]融合思政教育理念推进师范院校职业生涯教育进程,深入挖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思政元素,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将课程改革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不仅对师范生的师德师风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都有着积极意义。

一、课程思政理念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上的运用

思政教育是从思想筑基、道德铸魂、价值塑造的角度帮助大学生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可持续的健康发展。[2]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唤醒生涯意识,精准地进行职业定位,挖掘自我效能,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从而落实生涯行动,进行生涯决策。两者存在高度契合之处,其本质都是在“以人为本”的新时代高等人才培养理念下,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思考如何将课程思政理念灵活运用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持续发力:一是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要充分挖掘对师范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二是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要充分挖掘课程体系中可以运用的思政元素;三是在教学模式的优化上,要充分挖掘师范生参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一)对师范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

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所有课程都应参与到“三全育人”过程中,所有教师都应有育人职责,[3]因此承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师也不应例外。有学者认为,课程思政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课程教学对学生成长发展与精神文化需要的满足上。[4]一方面,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融入思政元素,有利于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助推“大思政”格局的构建,完善全课程、全程化、全员化的育人体系。另一方面,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将课程思政的元素柔性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找准课程思政与本课程的契合点,从而明确课程的思政目标,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目的。从纵向上来看,对师范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课程思政有着非常多的契合之处。深度挖掘本课程的德育功能,发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的引领功能,在引导师范生树立正确个人职业发展观的同时,把个人职业理想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时代需求相结合,能在更大程度上升华课程价值。

(二)课程体系中可以被运用的思政元素

在教育部2020年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已明确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5]这里面就明确要求要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凝练课程体系中可以被运用的思政元素,是我们要思考的首要问题。这要求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实行“课程+思政”理念,指授课教师在对师范生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讲解中,结合授课对象的师范生特性,有效融入思政元素,能达到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干事创业,鼓励毕业生赴基层就业、服务地方基础教育事业的良好教学育人效果。

1.积极倡导思政进课堂

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门必修课不仅对于师范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着正向引导的德育功能,而且对其坚定从教信仰、树立教师职业理想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在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元素决不能是强行地生搬硬套,而应当要把这项工作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以南昌师范学院的教改实践为例,在校本教材《我的未来我做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向职场出发——大学生就业指导》中运用朋辈校友从教典型案例,积极引入本校优秀毕业生基层就业典型事迹,积极向学生推荐特岗教师、“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等基层就业岗位;向师范生介绍我国目前存在的城乡、区域教育差距,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的问题,幼儿园、中小学、职业院校、音体美专业师资匮乏和乡村教师缺额更为集中等现状,利用课堂教学鼓励他们服务基层、主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2.在课程体系里融入师德师风教育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师德师风教育。可以与各地市教育局积极联系,定期邀请一线优秀教师(以校友为主)进校,宣讲师德师风教育故事,分享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经验。师范生通过与一线教育工作者进行学习交流、深度访谈,加深对教育事业、教师职业、专业成长的感性认识,做好成为优秀人民教师的思想准备和能力储备,树立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而努力学习的信心。[6]

比如在自我探索的模块,强调师范生作为“明日之师”的角色,引导其自觉加强师德师风修养。运用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引导师范生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不断夯实专业技能,拓展可迁移技能,培养教师技能,强调教育情怀在师德行为中的重要性。要培养师范生师德师风实践能力,鼓励其利用寒暑假、小长假等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在课程考核中设置一定比例的实践课时,广泛引导师范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在暑期“三下乡”、公益支教、志愿者等第二课堂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其社会参与度,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3.在课程体系里融入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师范生的个人价值追求必须与国家、集体、社会的需求相结合。没有国家的富强、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的和谐,一切都是空谈。因此要在课程体系里融入爱国主义教育,要把国家利益、社会需求摆在首位。

比如在讲授职业生涯意识唤醒模块时,着力于拓宽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格局,旨在激发其爱国热情,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将家国情怀与个人理想信念结合起来,从而提升其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又如在讲授职业认知、职业定位模块时,引入“感动中国人物”支月英扎根基层从教30余年的真实案例,让“未来的教师”切实领悟什么是好老师,怎样才能成为学生的引路人,领悟到什么是大爱与大德、责任与信念,激励其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的发展之中。将师范生职业素养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在课程体系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从笔者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实践上来看,师范生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心态。比如在课堂活动“职业价值观的排序”上,“高薪酬”“工作轻松”“离家近”排在了前三名,由此可见其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对本校往届毕业生就业信息数据分析入手,将授课对象所在学院的对口单位按行业分类进行介绍,并从近1—2年的学校就业质量报告入手,让同学们从师兄师姐的毕业去向里找答案,促使其在做职业生涯规划时更加理性。

在职业价值观模块,教师在介绍了价值观的内涵、分类等相关知识后,适时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政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而非价值中立,尊重个体,[7]达到职业价值观与师范生的从教理想信念相融合。在自我认知的模块,可以从社会出现价值观多元化的现实出发,引导师范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树立远大的教师职业理想,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结合最新的真实案例说明劳动无贵贱,行业无尊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道理。

(三)挖掘师范生参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以产出为导向,以全面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中心,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对师范生开展体验式教学模式、“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等教学形式,充分利用超星网络教学平台、微信“雨课堂”等第三方平台,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重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运用,引入“项目教学法”“挑战答题”“小组积分累计”等奖励机制,提升学生学习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勤于思考。让师范生通过主动学习课程了解就业,从“三全育人”理念出发,真正从专业角度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制定就业计划,从而提升就业能力。让师范生在顶岗实习、职业体验等实践教学活动中,练好教学基本功,了解行业需求,形成正确教育理念,坚定从教信念。同时,师范生在教育教学实习的过程中,所在学校的优秀教师和工作人员的爱岗敬业、奉献精神能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使师范生能够更加明确今后的职业目标。

二、南昌师范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举措和成效

在就业服务供给上,始终贯彻“就业优先”战略,保就业,就是保民生。做好“131”服务,抓住一个中心:以全面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中心;三个加强:加强就业意识的引领,加强就业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加强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育体系及专业教育相结合,形成合力,做到一切为学生就业服务。在就业课程设置上,实行“课程+”理念,即要求授课教师在就业指导课程的讲解中,必须结合授课班级学生专业的实际就业案例进行讲解。在课程作业及考核上,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如实践作业为“生涯人物访谈”“职业体验”“个人职业规划与实施方案”;期末考核设置为完成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个人简历及求职信,要求学生从个人实际出发,根据教师国编、特岗、“三支一扶”等考试、考研和相关企业招聘等不同就业方向来完成。

南昌师范学院招生就业处就业指导教研室于2017年9月至2018年6月期间,对全校本科原来开设的就业指导类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调研活动,为教改提供了重要支撑。2019年2月起,教改后实现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分学年进行教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提前至大一下学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则放在大三上学期开设。课堂教学分专题进行,大幅削减理论课课时,安排学生参与相关课程实践教学,将课程考核与学生课后实践紧密结合。学校从修订本科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规范教学大纲、选送师资进行学习培训、完善听课评课制度、开展集体备课、成立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坊、开展教研科研工作、开展学生对课程满意度调查十个方面入手,做到了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两手抓,课程思政与课堂教学双结合。

南昌师范学院2020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调研数据显示,采取教改模式前授课的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指导课的总体满意度较高,为90.72%。分学历层次来看,本科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指导课的满意度为88.41%,专科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指导课的满意度为94.24%。而根据南昌师范学院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提供的学生评教数据,教改后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学生对本课程的满意度为96.59%,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学生对本课程满意度为96.72%,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学生对本课程满意度为97.24%,均高于全校平均水平,并且课程满意度连年提升。

通过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听课调研和学生满意度调查数据发现,教改后教师课件质量明显提高:内容丰富、新颖、精炼,既有学习要点,也有知识拓展、相关链接;课堂教学安排上:有经典视频、生动案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环节多,学生分组讨论积极,课堂气氛有序而热烈,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高;课程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小班的教学模式,使教师能更多关注学生学习状态,能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教学,与学生共同探讨式教学,能有效融入思政元素,取得良好教学育人效果;学生学习方面:上课看手机的少了,对课堂教学关注度高了,抬头率大幅提高,参与教学环节积极,并能主动学习阅读校本教材。总体来看,实施教学改革取得初步成果,效果良好。

三、结 语

对师范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思政教育有着高度契合之处,两者均需要贯穿于师范生整个大学生涯。要做到把课程思政理念深度融合到师范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中,我们已经做了诸多探索与实践,但还需要持续发力,持续改进。这需要学校教学部门、就业主管部门、授课教师通力合作,根据新时代对师范生培养的新要求不断改进。要从培养对象的专业实际出发,增强师范生对未来教师职业发展路径进行规划的意识,从“三全育人”理念出发,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

猜你喜欢

师范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