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至上的伦理学分析
——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视角

2022-01-01卫建国

关键词:立场中国共产党道德

卫建国

(山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92)

一、引 言

2019年底至今人类共同经历了一场世界性危机,新冠肺炎疫情给全世界造成了巨大灾难,国际交往受阻、经济受到影响、民众生命受到威胁、社会精神恐慌。现在来看,新冠肺炎疫情不仅仅是一场人类公共健康危机,也是一场经济政治危机、国际关系危机、人类价值危机和伦理道德危机。在这场大危机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观,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科学应对疫情,持续取得了抗击疫情的重大成果,不仅赢得广大人民群众高度信任和赞扬,也受到国际社会充分肯定。持续夺取抗击新冠疫情重大成果,虽然有赖于多方面因素的合力作用,但始终坚持党的坚强领导,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更深层次的决定性因素和价值支撑。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就是坚持人民至上立场的体现,其根本价值支撑就是人民至上的价值观。易言之,抗疫取得重大成果也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价值观的胜利,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价值观的一次生动实践。从更宏大的视野审视,人民至上价值观是我们取得一切成就的根本所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所取得的一切重大成就,背后都体现着人民至上立场的巨大支撑,什么时候坚持人民至上立场,我们的事业就取得成功,什么时候偏离人民至上立场,我们的事业就会遭遇挫折甚至失败。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一个重要历史经验。抗击新冠疫情突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立场的巨大价值。正如习近平所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这次抗疫斗争有力彰显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越性”[1]。从伦理学视角分析抗击新冠疫情所带来的价值影响,总结、挖掘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所包含的道德价值和伦理精神,对于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丰富和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人民至上立场的精神内涵及时代特质

为了更深刻地把握人民至上立场在抗击疫情中所发挥的作用,有必要对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立场或人民至上立场进行全面分析和梳理,把握其精神内涵及其时代特质,同时也为对人民至上立场进行伦理学分析奠定基础。根据本文的研究梳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至上立场不是某一个单一观点的表达,而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和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人民问题上的一整套根本立场和观点的统一,体现为不同于其他社会形态的性质迥异、特色鲜明的人民观。概括地说,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至上立场有以下三个相互联结、相互支撑的价值立场和要素。

(一)坚守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群众是真正英雄的人民史观

从哲学历史观的高度审视,如何对待人民,如何评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是一个根本哲学立场问题。是否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一个根本区别。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中,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中国共产党人都是唯物史观人民创造历史这一根本立场最忠实的坚守者和实践者,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治国安邦永恒的中心和依靠。从本质上说,坚守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英雄的立场,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一种人民历史观,是在人民问题上最根本的哲学立场,也是在人民问题上最高层次的历史定位、理论定位、逻辑定位。离开这一根本哲学立场,中国共产党在人民问题上的其他主张就失去了基础和依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这一根本立场,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作出了新的阐释和发展。首先,坚守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反复重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早在2013年习近平就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的力量源泉。”[2]97习近平还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 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 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3]139这些论述言简意赅,思想深邃,是对唯物史观人民创造历史立场的精神宣言。尤其要强调的是,习近平提出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著名论断,他说:“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4]“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5]可以说,这一论断是习近平关于人民立场重要论述中最鲜亮、最具有独创性的一个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史观的新创造和新发展,是习近平在人民史观上的一个重大贡献。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民心”“人民的心”“人心向背”对于历史发展、对于共产党执政的极端重要性,把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史观推进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高度。按照这一论断,人民不仅仅在创造历史,人民就是历史,历史就是人民,离开人民就没有历史,离开人民就没有社稷国家。从哲学历史观的高度分析,习近平关于江山与人民、关于守住“人民的心”的论断,事实上也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共产党执政兴国需要人民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人民支持和参与;推而广之,人类历史上一切社稷存亡、政权更迭,都与“民心向背”密切相关。这是一个历史真理,是一条历史规律。守住“人民的心”,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成就之本;坚守共产党人的人民立场,首先就要遵从这一历史规律。其次,高度肯定人民群众对共产党执政兴国的基础作用和支撑作用。习近平反复强调,人民群众不仅是人类历史发展变革的决定力量,也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他说:“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6]习近平强调,党和国家发展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归功于人民。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抑或是任何一项重大工作和变革,人民群众都是共产党依靠的主要力量,也是共产党不断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保证。不仅如此,习近平在阐释抗美援朝、改革开放、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脱贫攻坚等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变革时,都具体指明了人民群众在其中的伟大历史作用。以上这些论述表明,人民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一切成就的根本力量,只要我们紧紧依靠人民,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就没有成就不了的人间奇迹。这是人民史观的重要表现,是更具有实践性和现实性的表现,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史经验的总结。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关于“人民至上”历史经验指出的:“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

(二)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和党的初心使命

在人民史观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至上立场,集中体现在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以及奋斗目标上。这可以称为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宗旨观或奋斗目标观。纵观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地坚守着自己的立党宗旨和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坚持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党的“七大”就已经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进了党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立党宗旨,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特点丰富和深化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时代内涵。习近平关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宗旨的新概括和新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关于党的初心和使命的新概括。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3]1这是首次概括党的初心和使命。习近平说:“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5]习近平对党的初心和使命的概括,实质上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根本宗旨和奋斗目标的概括,初心和使命的实质集中体现和凝聚了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它们在本质上都是同一个东西。习近平也指出:“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激励着我们党永远坚守,砥砺着我们党坚毅前行。”[7]但从本质上说,“初心”“使命”的概括是一个新的概括、新的凝练、新的理论,是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如何坚守党的初心和使命,习近平也作了一系列深刻论述,同时在全党还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需要思考的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这是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习近平深刻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8]32他还特别警示:“我们千万不能在一片喝彩声、赞扬声中丧失革命精神和斗志,逐渐陷入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贪图享乐的状态,而是要牢记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作为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3]531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坚守党的初心和使命,其最终目的就是要记住自己是共产党人,要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斗志,不忘过去,不忘历史,不断朝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目标努力奋斗。这是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终身课题”,要永远以“赶考”的紧迫心态严肃对待这一问题。

其次,关于党和国家奋斗目标的新表述、新凝练。纵观党的百年历史,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党都会确定自身的具体奋斗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转折中,中国共产党的具体奋斗目标也会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呈现不同于以往时代的新特点。这也具有客观的历史必然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鲜明地提出了党在新时代的奋斗目标,这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4这一论断可以说是新时代最具有标志性和引领性的一个论断,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宗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最清晰、最鲜活的体现和表达,也成为新时代的政治宣言。其核心就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围绕这一奋斗目标,习近平从多方面、多层次进行了深刻阐述。如他说:“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2]101习近平还指出,“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9]。为什么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 为什么让人民生活幸福成为“国之大者”? 其实道理很简单明确,这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和党的初心使命的内在要求,是根本宗旨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如果说在过去尤其是革命战争年代,“让人民生活幸福”还是一种未来的理想或奢望的话,那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让人民生活幸福”,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就已经不仅成为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而且也成为一种现实的可能了。不努力实现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目标,就背离了党的根本宗旨和初心使命。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只有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这是一种具有目的性、目标性、战略性、全局性、终极性的发展理念。同时也要看到,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的目标会在更高程度、更高水平上得以实现。为了坚守党的初心和使命,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目标,习近平还对从中央政治局到地方的各级领导干部和全体共产党员提出了要求。这些要求都是坚守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和立党宗旨的时代宣言。

(三)确立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可以说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一个新创造、新发展,构成习近平人民观最鲜亮的特色,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最具有标志性和创新性的理论成果之一。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所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可以看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实质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理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惊人成就的力量源泉和密码所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要、政党领袖和知名学者都明确地指出,中国共产党成功的根源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发展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就是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的重要体现,是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发展观。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或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发展观内涵十分丰富,概言之有两个主要方面:首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首先要解决“发展为了谁”这一根本目的问题,由党的宗旨和奋斗目标决定,发展的根本目的毫无疑问就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习近平说:“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3]35他还说:“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10]这两段论述可以说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纲领性宣示,揭示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精神实质,抓住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根”和“魂”。但仅仅有目标宣示还远远不够,还必须要有实际举措和行动,要让高远目标落地生根。所以习近平还特别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上,要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归根到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要立足于解决群众生活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困难,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喊口号容易,落到实处难,这也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自身的“难事”。除发展目的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还要解决“发展依靠谁”这一根本动力问题,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不是靠少数人完成的,更不是靠少数人恩赐的,而是在党的领导下由广大人民群众自己推动、自己完成的。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一切成就的根本动力和主要依靠力量,这也是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历史主体性、创造性的体现。习近平强调,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3]183。概括地说,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也是其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

其次,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逐步缩小收入差距和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果,消除了绝对贫困,我国已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和迫切任务,而且是更为艰巨的任务。对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毫不避讳,客观面对,着力解决。习近平在多次讲话中都直面存在的问题,他指出的问题主要有:分配不公问题比较突出,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无论是实际情况还是制度设计,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等。针对这些问题,习近平坚定地指出,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决不允许出现两极分化,他说:“我们决不能允许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决不能在富的人和穷的人之间出现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10]

如何解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重大问题,如何解决分配不公问题,如何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如何更好地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如何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如何防止贫富两极分化? 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问题,也是习近平反复阐释和强调的问题。习近平说:“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做超越阶段的事情,但也不是说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就无所作为,而是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8]214-215习近平还多次强调“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11]。可见,在改革发展的不同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点是不尽相同的,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为此就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分配不公问题,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着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这就是改革发展新阶段的新课题,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立场的新课题和新要求。

三、人民至上立场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伦理价值和伦理精神

以上论述表明,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立场是由人民历史观、人民宗旨观和人民发展观所构成的一个完整思想体系和价值体系,其中不同价值立场和思想要素的具体地位和作用是不尽相同的。人民史观确定人民在历史变革中的地位,确定人民在强党兴国中的作用;人民宗旨观和初心使命确定共产党人的立党宗旨和奋斗目标;“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则着力于如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广大人民群众走向共同富裕。如果说人民史观、人民宗旨观和初心使命属于基本理论前提和根据,那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则更多体现实践要求,是解决如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在这里,历史与现实、逻辑和实践达到了高度统一。

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至上立场不仅体现为人民史观、人民宗旨观、人民发展观,从伦理学的高度审视,人民至上立场也是一种根本伦理价值观和伦理精神,体现为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人民伦理观。从实质上说,对人民至上的伦理学论证主要就是论证其社会伦理价值和道德价值。而所谓伦理价值和道德价值,其实质就是对一种政策、制度、行为、品质之道德正义性、正当性、合理性、应当性的论证。道德价值是各种社会价值中最深刻、最深沉、最基本的价值,道德价值的论证触及关于社会本质、人的本质,触及人性、人的生命、人的价值、人的尊严等深层次问题,道德价值更具有恒久性的意义。

为什么人民至上立场是一种根本伦理价值观和伦理精神? 为什么人民至上立场体现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人民伦理观? 其实前文对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立场的哲学历史观分析、宗旨性质观分析、实践追求分析等已经给出了答案。首先,人民史观、人民宗旨观、人民发展观、人民伦理观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它们遵循同一个标准。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虽然是抗击新冠疫情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核心理念,但人民至上立场绝不仅仅限于在抗击疫情中的作用,人民至上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史观、人民宗旨观、人民发展观的内在统一,更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核心理念,是衡量党和国家一切制度、政策、改革、发展、行动的根本标准。这是人民至上立场在当今中国发展中的地位和坐标,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核心的一个内容。把握了这一点就会明确,人民至上也必然成为社会主义社会评判人们一切行为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是评价人们一切道德行为的根本标准,因而也必然成为社会主义道德所遵循和追求的核心价值。在这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人民史观、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宗旨观、“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发展观、党和国家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核心理念等,与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价值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伦理观在根本上达到了高度一致。人民至上立场代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伦理价值、伦理方向和伦理精神,是社会主义社会道德的最高标准。事实上,考察人类社会的道德发展史就可以明确,一个社会的核心道德标准绝对不能与一个国家的根本制度要求相抵触,绝对不能与一个国家的根本发展目标相背离。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发展目标,就是这个国家核心道德价值生成、发展并发挥作用的根本依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党和国家的根本发展目标,就是社会主义道德核心价值的根本依据,这一点不应当有任何疑义。其次,人民至上伦理观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观的一个鲜明标志,以此与其他社会形态的核心伦理观区别开来。根据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的基本观点,不同社会占主导地位的道德价值观是由该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并反映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利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道德就是该社会的统治道德。在当今中国,由于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社会和国家的主人,由此所决定的核心道德价值观就必然是人民至上的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观。这是我国社会主义伦理道德观的鲜明标志,也是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价值观的主要特征。如中国封建社会由于君权占主导地位,社会的核心伦理观就必然是强调“忠君”“孝父”的尊卑贵贱的等级道德观。在这种伦理观中,帝王至尊,帝王就是社稷,社稷就是帝王,普通民众没有应有的权利和地位。在典型的欧美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的各种理论名义上强调个体价值,强调天赋人权,强调自由、平等、民主等,似乎是在维护广大民众的利益,但其政权的本质往往是为少数利益集团、权势集团和资本集团服务的,是一种“资本为本”或“资本至尊”的伦理价值观,普通民众事实上也没有多少权利和地位。由此可见,人民至上的伦理观与封建社会帝王至上的伦理观、资本主义社会资本至上的伦理观是根本不同的。

把握人民至上伦理观的价值内涵,还要正确理解作为伦理价值观和伦理精神的人民至上伦理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具体德目的关系。本文认为,人民至上伦理观不是一个具体道德要求,而是一种价值立场、伦理立场、伦理方向、伦理价值、伦理精神,是居于统率地位和主导地位的伦理价值观,决定其他伦理价值和道德要求的根本方向,是其他一切道德要求的价值根据。具体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价值体系有很多具体道德要求和道德德目,如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五爱”规范,同时还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一系列具体道德要求;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如公平正义、人的全面发展等道德价值的地位也愈益突显等。这些道德要求都要以人民至上伦理观为基础和依据,不能背离人民至上伦理观的要求。换句话说,人民至上伦理观并不仅仅是一个道德要求,而是一个根本道德价值和伦理精神,是一个根本道德评判尺度,是其他一切道德要求能够存在并发挥作用的合理性根据。习近平非常重视“在我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价值”,他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民族、一个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价值。如果我们的人民不能坚持在我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价值,而不加区分、盲目地成为西方道德价值的应声虫,那就真正要提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会不会失去自己的精神独立性的问题了。”[12]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至上的伦理价值观就是“在我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价值”的核心要求。人民至上具有正义性、合理性、正当性,是具有崇高伦理意义的道德价值,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本质要求。

四、生命至上拓展社会主义道德价值的新内涵

人民至上在不同条件下针对不同问题有不同要求,如在扶贫攻坚、乡村振兴中体现为脱贫致富、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而在抗疫中则集中表现为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在整个抗击新冠疫情斗争中,党和政府始终坚持的立场就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习近平在总结伟大抗疫精神时,把“生命至上”作为伟大抗疫精神的首要内涵和头号价值,他说:在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1]。在这里,“生命至上”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价值高度,生命至上和人民至上一起,成为抗疫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核心价值。

为什么在抗疫斗争中党和政府如此重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为什么党和政府能够做到“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 这一问题看似复杂,实际上答案十分简明。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这首先是人民至上执政理念的必然要求和表现。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党的奋斗目标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等,就决定了在疫情防控中必须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在严峻的新冠疫情面前,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面临严重威胁,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就必然成为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和核心利益的第一位要求。在这个大灾难面前,人民至上和生命至上是高度一致的,坚持生命至上就是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集中体现和要求。对此习近平说:“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不会再来。在保护人民生命安全面前,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我们也能够做到不惜一切代价,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1]习近平还特别强调,“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任务”[13];生命至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最好诠释”[1]。

需要讨论的问题是,生命至上的抗疫理念和抗疫精神具有什么样的道德意义? 生命至上理念在社会主义道德价值体系中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 对此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把握。

首先,人的生命本身就具有崇高的伦理价值。人首先是有生命的存在,在人所具有的一切所有物和价值物中,生命具有最高的、最珍贵的价值。换句话说,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只有一次,人最难以割舍和放弃的是生命。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基本事实是,每一个精神健全的人都懂得珍视自己的生命。不管年龄大小,无论贫富贵贱,爱护生命、保护生命几乎是人的一种本能,主动放弃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生活中最艰难、最痛苦的选择,而且为数也极少。既然生命是如此受人珍视的东西,因而生命也具有崇高的伦理价值和道德价值,值得社会给予足够重视。正因如此,人、人的生命、人的价值、人的尊严等历来就是哲学家、伦理学家、社会科学家关注和思考的重要对象,从而形成了千姿百态的生命哲学体系;关爱生命、保护生命历来也是社会伦理道德认可和倡导的基本道德价值。

其次,党和政府历来重视人的生命价值,重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党的性质和国家性质决定了关心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职责和一贯政策。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人的生命价值,通过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高医疗水平,保障人民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延长人的寿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中国人人均寿命的提高,医疗保障的覆盖面不断扩大等,都是证明。此外,在生产活动中强调保障人的生命安全,在抗洪、抗震、救火、抗疫等重大社会救灾活动中始终强调把救治人民群众的生命放在第一位,任何时候都把救人作为第一要求。尤其是在2019年底以来抗击新冠疫情斗争中,鲜明地提出了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核心理念,从而铸就了以“生命至上”为首要价值的伟大抗疫精神。需要明确指出的是,与以往的防灾救灾活动比较,此次抗击新冠疫情斗争的特殊性在于,首次提出了“生命至上”的抗疫理念和抗疫精神。因此,伟大抗疫精神中的“生命至上”价值,是一个新的价值理念,此前没有提出和概括过。这里的“生命至上”具有特殊的内涵:它并不是指普通意义上的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保护,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对民生问题的关注,而是在新冠肺炎病毒汹涌而至,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面临严重威胁之际,不惜一切代价救治人民群众生命的重大抉择和价值选择。所以我们说它是首次提出来的,十分珍贵和重要。

再次,生命至上理念拓展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新内涵,构成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本价值。与人民至上立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伦理价值观和伦理精神相一致,生命至上理念也构成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价值和基本价值。这里存在的历史逻辑是一致的:既然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既然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既然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是以人民至上为核心的道德价值观,那么,尊重生命、生命至上就理应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一个基本要求和基本价值。从实质上说,生命至上理念是人民至上立场在抗疫斗争中的集中表现。在这里,党的宗旨、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等,本质上都是一体的,它们都是从同一个根源中生发出来的,可以说同根同源。

生命至上作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本价值,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生命至上理念拓展了社会主义道德价值的新内涵,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新元素、新要求、新概括。更加凸显人的生命价值,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无论在道德上还是在伦理学理论上都是一个重大进步。在党的文献中,“生命至上”原则是首次提出来的,是对伟大抗疫精神的新概括;生命至上是关注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理念的升华,体现新的执政理念和道德追求。客观地说,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中,过去对“生命至上”理念的研究和阐释是不够的,至少没有将其作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一个重要原则和重要价值加以阐扬,尊重生命、呵护生命的原则没有被放置在道德体系应有的重要位置。从一定意义上说,在抗击新冠疫情斗争中铸就的伟大抗疫精神,丰富了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内涵,是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个重大推进。另一方面,伟大抗疫斗争中所产生的“生命至上”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深厚的仁爱传统”,“是中华民族人命关天的道德观念的最好体现”,“也是中国人民敬仰生命的人文精神的最好印证”[1],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价值。按照这一要求,对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保护也不仅仅是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和各级党组织、各级政府的责任,而是全体公民的神圣道德责任。社会主义道德要大力弘扬人的生命价值,尊重生命价值,呵护生命价值,任何时候都要把尊重人的生命、人的价值、人的尊严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只有这样,社会主义道德才能显示出关爱人、关爱人的生命的无比威力和无限魅力。

猜你喜欢

立场中国共产党道德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设计立场和手工生产关系的辩证认识
武术研究的立场
扬 善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