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阅读链接”栏目拓展学生阅读
2021-12-31王亚飞
王亚飞
摘 要:“阅读链接”是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特有的学习栏目,它以教材中的某篇课文为出发点进行辐射,引导学生阅读课外材料中相关联的语段或语篇,挖掘其他文本中与课文的相似点,使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连接起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阅读链接”栏目的出现,成为学生开展广泛课外阅读的一座桥梁。课堂上学习“阅读链接”栏目时,通过拓展阅读、比较阅读、检索阅读等有效策略,可以开阔阅读视野、汲取丰富营养、积累语文知识、提高阅读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链接;拓展;阅读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31-0021-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年级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万字”,由此,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安排了“阅读链接”栏目,提供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语段或语篇,旨在以此为纽带将课文学习延伸开去,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拓展阅读。“閱读链接”栏目的开设不但丰富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而且活跃了学生的阅读思维。下面就以四年级下册教材中的阅读链接内容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利用“阅读链接”栏目开展相应的阅读活动来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的策略。
一、拓展阅读,丰富阅读感受
清代孙洙在《唐诗三百首》序言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意思是通过反复朗读、背诵,体会作者的内在思想感情,在不知不觉中就能吸收古人的智慧。小学生正是学习吸纳知识的黄金时期,如果经常阅读名家名篇,也就有了丰富的积累,思维方式就会逐渐向阅读内容靠拢,表达之情就会油然而升,对阅读的感受也就更加深刻。
艾青笔下的《绿》用极富感染力的文字描绘了一幅春回大地、万物充满了勃勃生机的画面,整首诗虽然没有描写具体的意象,但是引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绿色的树林、绿色的田野、绿色的草地、绿色浸染的天空、阳光、风、雨等,作者以虚写实,写出了自己对绿的独特感受。那么在别的作家眼里,绿又是给人带来怎样的感受呢?课文后面的“阅读链接”栏目出示了宗璞的《西湖漫笔》中的一个片段。课堂上,学生仔细阅读这个片段以后,就会发现作家宗璞的写作方法和艾青的写作手法截然不同。艾青采用诗歌的形式,用了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大自然中的关于绿的各种景象,诗句灵动、活泼、跳跃;而宗璞则是采用散文的形式,用写实手法写出了去灵隐寺路上看到的道旁参天的古木、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布满小径的青苔,从这些具体意象的描述中,让人感受到多姿多彩的绿、生机勃勃的绿、富有生命力的绿。由此,教师还出示了朱自清的《梅雨潭的绿》中的片段,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领会大自然中的绿呈现出来的美,产生出发自肺腑的赞叹。
虽然“阅读链接”栏目中出现的语段字数不多,但是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角,学生通过阅读其他材料,发现了和课文相同主题的文章可以用不同的体裁进行描写,可以用不同的表达形式表现出来,从而丰富了自己的阅读感受。
二、比较阅读,发展阅读思维
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对于怎样读懂一篇课文有了一定的经验,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寻找描写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感知文章的表达特色,有助于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促进阅读思维的发展。
在《琥珀》一课后安排的“阅读链接”内容是王文利的《琥珀物语》,课后习题还提出了要求:找出课文中的相关段落,体会它们在表达上的不同。在教学时,可以先用多媒体出示这个片段,让学生快速浏览,说说你读懂了哪些信息。学生阅读以后,了解了琥珀形成的三个阶段:树脂→硬树脂→琥珀,再找一找课文中描写琥珀形成过程的段落主要在第2至12自然段,作者柏吉尔对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运用有关的科学知识展开了合理的想象。用多媒体将课文中的相关段落与“阅读链接”中的句子放在一起用课件展示出来让学生进行横向比较,学生就发现了两者之间的相同点:都介绍了琥珀的形成过程,不同点是:课文在写作的形式上是采用讲故事来介绍琥珀的形成过程,文字浅显易懂,读起来生动有趣,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而阅读链接中的文章语言简洁,讲述清楚明白,这样的文章显得科学、严谨、可信度高,适合查找资料时使用。两者虽然写法不同,但在介绍琥珀的形成过程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就会发现在介绍一个事物的时候,可以针对不同的阅读对象采用不同的表达方法,这样就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学会了这种阅读方法以后,学生就会养成从多个角度去阅读思考的好习惯。
三、检索阅读,培养阅读兴趣
“阅读链接”提供的都是与本篇课文相关联的内容,实际上为学生指出了课外阅读的方向,根据“阅读链接”提供的线索进行检索,生成阅读链,能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更多的阅读兴趣。
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才构成了大自然美好的生活,因此许多小动物都成为作家描述的对象。老舍笔下的猫性格多变,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其他作家又是如何描写猫的呢?《猫》课文后面的“阅读链接”出示了夏丏尊的《猫》和周而复的《猫》,细读这两个片段,发现夏丏尊是通过一家人对猫的态度上,让人感受到他对猫的喜爱,周而复是通过观察矛盾外形动作来表达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根据“阅读链接”的启示,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上网打开百度,输入“关于猫的文章”以后进行检索,网页上显示的第一条就是“有哪些有名的作家写过关于猫的文章”,点开网页以后,就能看到陈子善是一位爱猫养猫人,专门编辑出版了一本专著——《猫啊,猫》;胡适曾经养过一只名叫“狮子”的猫,发表了一首诗悼念挚友,名字就叫《狮子》,通过写猫来表达胡适对好朋友徐志摩的怀念;鲁迅先生写过小说《兔与猫》,还写了一篇《狗、猫、鼠》,把这几种动物的关系作了一番梳理,强调自己就是不喜欢猫……多媒体打开的网页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一个引子,布置家作的时候,教师就让学生上网去阅读作家笔下的猫,学生都欣然同意。
利用“阅读链接”的编排思路进行定向检索,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这样就有目的地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衔接起来,使课内阅读成为课外学习的基础,课外搜集资料成为学生积累知识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阅读链接”栏目的开设已经成为统编教材的编排特色,在中段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一定要用好这个特色栏目,落实教材的编排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将阅读视野引向更为广阔的课外,让学生在延伸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积淀知识,在阅读实践活动中真正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廖雪琴.巧用“阅读链接”的策略[J].课外语文·下,2017,(08):132.
[2]朱旭光.统编教材“阅读链接”的教学价值及实施策略[J].语文建设,2019,(24):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