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视阈下西部高等教育优势学科建设的思考
——以贵州省高等教育优势学科为例

2021-12-31陈自强高飞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优势

陈自强高飞

(1.2.贵州民族大学 社会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继2015年国务院明确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双一流” 战略以来,2017年9月教育部正式公布“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这对于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优势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有学者指出“双一流”建设方案在导向上将终结“985”“211”高校的等级观念,引导高校结合自身和区域特色发展,形成高校间良性竞争,创新发展理念和提升办学水平[1]。所谓优势学科,有学者将其理解为,相比较而言,在某领域内处于领先地位且排名比较靠前,通常是第一或第二名的学科,具有核心竞争力和明显研究特色的学科,不过划分标准则有校级、省内、国内和国际之分[2]。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优势学科起步较晚,面对“双一流”建设战略,对其建设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受到的制约因素进行梳理与总结,以寻求解决对策是十分有意义的。

一、高等教育优势学科建设的兴起与发展

按照组织文化的观点,高等教育系统是由生产知识的群体构成的学术组织,学科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单元,有关学科或学科制度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方面,并且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建设高等教育优势学科的探索取得了重要进展。

从国外情况看,优势学科建设主要体现在学科理论研究、学科标准划分和学科(群)发展趋势等三个方面。

国内有关优势学科建设的研究,主要围绕学科建设展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学科制度的研究,如《科学的历程》(吴国盛)、《识读大学》(阎光才)、《控制与分等》(万力维)、《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史》(李均)、《当前社会学学科制度建设的问题》(郑杭生)等,它们分别从不同侧面探讨大学学科制度的权力基础、改革路径等问题。

二是学科专业结构布局与调整的研究,如《北京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研究报告》(北京市教科院,2007)、《上海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研究报告》(谢仁业,2002)等,分别在深入调研学科专业布局现状的基础上,对加强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创新学科专业评价体系,加快发展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复合交叉学科和新学科等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三是提高学科建设水平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认为,优势学科或学科群是大学竞争力的核心,这种竞争力主要包括学科研究方面、学科带头人与骨干、学科关键实验室、学科运行机制等。

我国学术界关于优势学科建设问题的讨论是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经济学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问题的关注。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从地方普通高校建设和地方职业技术学校建设与地方或区域发展两个方面来展开。研究的内容有以高校建设为主的,有以地方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主的,也有以高校与社会互动为主的。如,程晓强和陆晓武在《地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科学发展》(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1)一文中,阐释了高等教育在新时代的定位问题,论述了区域经济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指出了二者在一个大环境下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关系。并且他们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个案做了实证分析,针对当地目前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战略性思考。又如,张应强、彭红玉在《地方高校发展与高等教育政策调整》(高等教育研究,2008/09)一文中,研究了近年来我国地方高校在规模迅猛扩张的同时,普遍存在多重发展困境:教育规模的迅猛扩张与教育资源积累严重滞后之间的矛盾;单一的办学模式与多样化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高等教育大众化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与地方政府和地方高校管理水平之间的矛盾。并且指出了高等教育走出困境的政策取向:确保地方高校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的相关利益;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引导地方高校主动、开放式发展;通过法律规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管理高等教育的责任与权限;大力宣传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和人才消费观,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地方高校分类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高等教育的作用也越来越显得重要,高等教育培养了大量适用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高新技术支持,地方发展也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如广东省部学研结合模式,上海“三区联动”模式,浙江大学模式,武汉—中国光谷模式等。在这些研究中,既有对各省进行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探讨的,这主要涉及到广东、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福建、青海、四川、陕西、山西、河南、海南、香港、江西、湖南、浙江、新疆等国内大部分省份,如付金凤的《黑龙江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研究》(教育探索,2009/05)、张莉敏的《重庆市高等教育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分析》(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6)等,也有个别县市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这主要涉及唐山、温州、铜陵、福州等,还有对具体大学在地方发展中的作用进行探讨的,这主要涉及浙江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其他的有从中西部区域比较角度进行研究的,这些研究提出了较多深刻的见解。

学界虽然对高等教育优势学科自身建设问题,利用优势学科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优势学科与地方创新能力,优势学科拓展为经济社会服务空间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但是缺乏系统而深入的论述。此外,也有从定量分析、人力资本、教育结构、民族高等教育等角度对该问题进行研究的。

二、“双一流”背景下西部高等教育优势学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建设资金相对不足,“双一流”背景中优势学科建设缺乏创新活力

在优势学科的建设中,一是资金总量供给不足,制约了优势学科的发展。“双一流”建设中资金的投入倾斜,会缓解优势学科的发展需求,但总的来说,学科的全面发展仍显得捉襟见肘,特别是对于设备需求和大型器材的理工科而言,更显得局促。二是文科优势学科比理科优势学科对资金的需求难以缓解,由于学科传统的特点,文科的优势学科发展通常被认为是耗费不多,所以,资金的投入偏好上,文科优势学科的资金保障长期得不到足够的重视,难以满足其学科发展需要。三是分年拨付的资金使用机制,促使总量可观却局部受限的情况比较严重,学科建设经费仍缺乏自我产生和自我投入机制。

(二)资金投入取向有待明确,“双一流”背景中优势学科建设缺乏区域特色

优势学科的建设经费使用过程中,仍然陷入设备采购和硬件完善的传统模式,然而优势学科的发展更多地与软件建设,特别是人才的建设密切相关,而部分优势学科却存在梯队不尽合理,对学科队伍建设不够重视,主要将建设经费投入到购买硬件设备上,对人才储备、人才培养投入不足,有些学科由于出现人才断层,使学科水平大大滑坡。因此,学科建设经费的投向亟待进一步明确。

(三)高水平顶尖学科带头人缺乏,“双一流”背景中优势学科建设缺乏领袖力量

优势学科的示范性力量离不开一流水平和一流造诣的学科带头人所塑造的学术高地和学术重阵,所以,优势学科的建设关键就在于发挥出高端学科人才的领袖作用和示范效益。然而,这对于贵州而言,则是显著缺乏和难以短期缓解的难题。尤其是,在两院院士、长江学者这些具有较大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学科带头人中,贵州优势学科领军人才是十分匮乏的。为了实现贵州优势学科的跨越式发展,贵州需解决在全国范围内招揽有关键性影响力的顶尖水平的学科带头人的问题,从本土有潜力和原创力的后备学术人才和科研骨干中,重点发掘有冲击力的学科领袖人才是较为可行的路径,同时,也需要从后发优势的学科增长点中,遴选有学科价值的学科带头人也较为实际。

(四)学科发展横向联系较弱,“双一流”背景中优势学科建设缺乏保障支持

一方面,学科学术水平、承担科研项目的层次、数量偏低,高层次创新平台建设数量不足;另一方面,学科的建设以纵向的发展和纵向课题为主,而横向科研项目少,与社会联系紧密度严重不够,没有较好地体现服务地方发展的宗旨。应该看到,这种优势学科服务地方发展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方面这些学科多数限于那些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另一方面则是这种联系的程度和深度均有待加强,优势学科建设在自身教育系统内部的运转要远远大于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

(五)科研原创能力薄弱,“双一流”背景中优势学科建设缺乏比较优势

目前,属于贵州原创性的先进成果较少,甚至还没有学科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有关重大奖项。贵州在一些关键技术上缺乏自主创新,缺乏原创性的技术专利,许多产品和技术的推广都需要为此而付出较多的费用。贵州严重匮乏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许多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

三、“双一流”关照下西部高等教育优势学科建设的制约因素

(一)高等教育优势学科建设理念方面的制约因素

总的来看,贵州高等教育优势学科建设中教育理念的陈旧性和滞后性特征较为明显。一是缺乏学科建设的理性、科学规划理念。一方面,在学科规划上表现出对学科建设的前瞻性认识不足,只重视短期现实利益,不重视长远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缺乏长远规划;另一方面,在学科规划上没有进行理性筹划,对时代所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和功能定位把握得不够到位。二是缺乏前沿竞争力理念。所谓前沿竞争力也就是核心竞争力,一般是指被一个组织或团体所垄断或拥有的关键性能力或专长,在该领域内能够发挥出独特的竞争优势,该能力资源是在长时期的磨合运行和组织技能的有机组合,是在长期的生态环境中所塑造出来的集技术、知识和管理于一体的竞争合力[3]在优势学科建设中,前沿竞争力不仅体现出优势学科的引领性,同时也展现出优势学科核心竞争力的整体面貌,它是西部高等教育优势学科难以力争上游的症结所在。三是缺乏优势学科群建设理念。高等教育是以学科为基石的学术体系,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加快建设一批优势学科群,意义尤其重要。贵州高等教育整体办学水平不高,既无“高原”,也无“高峰”,许多重点建设高校,包括属于一流学科建设大学的贵州大学都尚缺乏优势群理念,竞争力还不强。

(二)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方面的制约因素

在贵州的各高校,受传统办学体制的束缚,教学资源和专业布局设置不合理,相当部分专业属于低水平重复建设,院系运行机制不十分顺畅,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均处于较低水平,难以满足优势学科建设要求,这些问题均对优势学科建设产生了负面影响。同时,在学校管理机制上,教育行政化现象较为普遍,高等学校的自主性还难以得到保障,优势学科的建设较难摆脱行政意志的羁绊,面向学科自身发展规律和面向社会实际的优势学科难以获得自主性保障,优势学科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均困难重重。并且目前的办学体制中也没有形成优势学科与社会发展的有效沟通机制,没有实现在优势学科与社会间构建起多元互动平台,优势学科建设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明显缺乏生机与活力。优势学科缺乏面向社会和服务地方的自我发展权力,使得优势学科难以发挥其所长,难以把特色和优势发挥出来。

(三)地方政府方面的制约因素

地方政府缺乏推动高校优势学科横向发展的机制和动力。究其原因,固然与地方政府和高校优势学科间的信息不对称有关,地方政府对大学的学科设置,尤其是优势学科的设置、运行、评价等信息缺乏了解,也对大学优势学科所培养出的人才和产生的科研成果也缺乏认识,地方政府在制定长远发展规划的过程中也没有有效地吸纳高校优势学科的智力资源和科研成果,但更多的是地方政府没有构建起有效的平台来促使地方政府——高校——社会三者的互动机制,也没有利益因素的整合。

(四)地方财力方面的制约因素

受贵州地方经济发展滞后的影响,优势学科能从社会获得的资金有限,严重束缚其持续发展。从各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工作报告材料看,资金数额总量相对于学科建设需求来说还比较低,而资金来源也较为单一,并且各学科间资金构成比例也极不平衡,是学科建设和服务地方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同时,地方财政体制不顺也会制约某些优势学科的发展。对此,有研究者指出,现有的地方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模式弊端在于:一是管理体制不健全和管理混乱,高校和学科建设单位难以对专项资金数额、管理方式有预计和把握;二是专项资金资源使用不契合学科建设规划,重点学科建设规划的内容得不到专项资金配置的支持;三是专项资金预算审批过程缺乏专业性和规范性;四是专项资金预算申报数额的依据不充分;五是年度预算和学科建设周期以及学年不同步,上半年可能无钱可花,下半年则突击花钱[4]。这种情况在贵州省地州类高校的优势学科建设资金问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四、“双一流”战略中西部高等教育优势学科建设的思考

(一)以人为本,创建一流学科团队

“双一流”建设方针中,一流的学科建设离不开一流的学科团队作为支撑,这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根本要件。一是要引入和重点培育优势学科的带头人。学科带头人的地位举足轻重,是衡量一个学科发展水平和未来建设方向的重要指标。因此,需要通过引进与孵化双管齐下的方式,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名师工程建设,既要引进在学界有一定影响力的领军人物,也要促进团队成员往名师和学科带头人方向成长。二是通过优势学科激励机制设置,打造一支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学科团队。该团队不仅在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上具有优势性,而且在教学水平和科研创造上,均保持一流水准,还在组织管理和内部运作上,体现先进地位,实现学科的可持续长远发展。三是保持学科团队的可持续发展。这要求学科团队要成为一支业务水平较高、教学经验比较丰富、学历层次较高、学术继承性较好、人才梯度适当、比较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高素质学科团队。

(二)凸显特色,注重学科方向凝聚

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是“双一流”战略方针下,优势学科建设的必由之路。通过学科方向的凝聚,高校学科建设才能彰显出学科蕴含的优势所在,也在能引领学科建设的发展方向,是各高校树立领先地位和引领学科发展潮流的利器。就其学科方向凝聚而言,一是要体现为学科建设的前瞻性,二是要体现学科建设的潜力性,三是要体现学科建设的效益性,四是要体现学科建设的特色性,五是要体现学科建设的持续性。

(三)内涵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在“双一流”建设战略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学科建设的主旨所在。一是注重教学方法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就要求不断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学科团队为基石,打造出一流课程群和教学团队,建立起责任分担机制,依托学校数字化教学综合服务平台,实现课程教学资源网络共享。二是强化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转,围绕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优化学科建设资源的配置,通过人才质量监控体系的实施,跟踪社会人才需求趋势,切实提高教育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水准。三是加强优势学科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建设。这不仅要求建立和完善教学实践基地,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学科团队的力量,继续扩大和完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组织,完善实践实训设施,为培养高技能动手能力强的人才而提供物质保障和支持条件。

(四)因势利导,改善教学科研条件

随着“双一流”建设战略的组织实施,高校优势学科不仅面临这资金和设备保障较为充分的机遇期,也面临这更加灵活的政策环境氛围,这要求各高校要因势利导,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努力为优势学科建设改善更好的教学科研条件。一是强化优势学科的系统化建设,确保各项制度得以落实。优势学科的建设离不开学校、院系、学科负责人等多方力量的配合,也需要得到制度建设的保障,因而有必要成立相应的学科建设小组来协同推进和共同实施。二是实行富有弹性的内在激励措施。力争通过各种激励措施,鼓励优势学科团队的成员多出成果,特别是鼓励青年教师多出成果。加大科研支持力度,启动学科标志性科研成果建设工程,对代表性和标志性成果进行重点奖励的力度。三是注重资源建设与网络平台建设。学科团队将逐步加大对资源建设的力度,实现课程资源、实践教学资源、学习资源等与网络平台的对接,促进各种资源间的共享力度,建立起支撑优势学科发展的网络平台和资源库。

(五)强化互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首先,搭建校地互动交流平台。地方联席对话平台既可以搭建在市(地)级政府、基层地方政府,也可以搭建在地方企业。联席对话的时间可以选择“两会”期间,也可以选择地方发展规划制定以及重大项目的设计与论证阶段。其次,拓展学科应用模式。原有的优势学科规划和建设模式,缺少了一项关键内容,即在“建设”与“评估”之间缺少了“成果转化”这个关键阶段,这就需要建立“规划—审批—建设—转化—评估”的五阶段模式,使其从一个封闭的模式转化成一个开放的模式,才能凸显优势学科建设服务地方发展。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优势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矮的优势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画与话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
第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