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

2021-12-31任长幸龙正凤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抗疫中华民族新冠

任长幸龙正凤

(1.2.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都匀 558000)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通过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由中国人民书写的伟大的抗疫精神,产生于病毒肆虐的当下,具有记录历史和启迪未来的独特力量。抗“疫”过程中,中华民族表现出来的不畏艰险、不屈不挠、迎难而上的精神品质,特别值得及时总结和分享经验、开展国家间的互助与合作,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必将以前所未有的高度、深度与温度镌刻进历史,化为人类的集体记忆。

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当前,中国人民在抗“疫”斗争中催生的抗疫精神,无疑成为这个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最靓丽标签。抗疫精神根源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时代精神,具有穿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弘扬好、传承好抗疫精神,将抗疫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之中,思政课教师,责无旁贷。

一、抗疫精神解读

2020年初,新冠疫情在武汉暴发。2020年2月23日,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强调,这次疫情发生后,我们怎么应对、取得效果如何,将关乎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和中国形象,都将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和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科学研判,果断施策,抗“疫”斗争稳步推进。从2020年1月23日10时起,拥有1300万人口的武汉三镇,全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停运,机场、火车站等离汉通道暂时关闭。在全国人民鼎力支持下,英勇的武汉人民团结奋斗,众志成城,到4月8日零时起,武汉市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措施。历经76天封城,1814个小时,因疫情重灾区而举世瞩目的城市终于打开城门,武汉保卫战宣告胜利,也标志着中国战“疫”取得阶段性的重大胜利,这是属于英勇的武汉人民的抗“疫”记忆。

在这次抗疫斗争中,全国一盘棋,从城市到农村,从一线到后方,基层党组织和全党9000多万名党员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构筑起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19个省区市344支医疗队驰援,对口支援湖北省新冠肺炎防治工作;奋战在抗疫一线的42000多名医护人员,与时间赛跑、同病魔较量,展现出救死扶伤、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1月25日接到命令、1月26日完成施工图纸到最终验收移交,仅用十余天就建成一座拥有1500张床位的火神山医院。还有社会各界人士、爱心企业和海外华侨,纷纷慷慨解囊、捐款捐物,一笔笔捐款、一份份爱心物资,汇聚成一股股抗击疫情的暖流。这些都让世界真切地感受到了“硬核”的中国力量,充分体现了国家的快速反应能力,党和政府强大的动员能力、以及手足相亲、血浓于水的共同体意识,也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守望相助精神,见证了各族人民心手相连、同舟共济的强大凝聚力。

从“疫情加快蔓延的严重形势”到“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不断巩固和拓展”,中国在这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中展现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彰显的负责任大国形象,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环视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伟大的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这种自信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来源于奋斗的历史,来源于现实实践,来源于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抗“疫”斗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再一次有力地证明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伟大的战“疫”孕育生成了伟大的抗疫精神,伟大的抗疫精神支撑、激励、引领伟大的战“疫”最终取得胜利。

面对突发的疫情,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和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各行各业的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中表现出来的出实招、求实效,把雷厉风行和久久为功有机结合起来,守望相助,迎难而上,勇于攻坚克难,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防疫工作,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取得了抗“疫”斗争的决定性胜利。产生于抗“疫”过程中的抗疫精神为我们坚定道路自信提供了勇气、坚定理论自信提供了底气、坚定制度自信提供了胆气、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豪气。具体而言,其内涵包括忠于祖国、勇于担当的爱国主义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主义精神,严于律己、奉公职守的职业主义精神,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仁者爱人、兼济天下的国际主义精神等五个方面。

二、抗疫精神与思想政治课融入途径

抗疫精神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精神力量,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添了新的注脚,必须大力弘扬使之成为新时代的时髦词流行语新风尚。利用好弘扬好传承好抗疫精神,把抗疫精神遗传进化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优质基因,助力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科学化。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处在日新月异高歌猛进的新时代,如何结合实际加强政治理论教育、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全面做好立德树人工作,将抗疫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当好学生引路人,把青年学生培养成为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无疑是摆在每一个思政课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忠于祖国、勇于担当的爱国主义精神

疫情面前,时间就是生命。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党中央科学决策,统一部署,全面加强对疫情防控的集中统一领导。2019年12月27日湖北上报可疑疫情,29日武汉开始流行病学调查,30日武汉卫健委发布《关于做好不明原因肺炎救治工作的紧急通知》,31日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抵达武汉正式介入调查。2020年1月2日,国家卫健委成立疫情应对处置领导小组,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获得新冠病毒全基因组序列。1月3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在重大突发传染病防控工作中加强生物样本资源及相关科研活动管理工作的通知》。1月4日,国家疾控中心研制出高特异性的PCR检测试剂。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对疫情防控工作提出要求,国家疾控中心成功分离首株新冠病毒毒株。1月8日,国家卫健委专家组确认新冠病毒为疫情病源。1月11日,武汉卫健委首次将“不明原因的肺炎”更名为“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国争分夺秒地跟时间赛跑、与病毒作战,仅仅用了一周多时间就将病原判定为新型冠状病毒。此后,国家迅速将新冠肺炎纳入法定传染病,1月23日,武汉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1号通告“上午10点,武汉封城”。战“疫”时间表,决策科学,施措精准,有条不紊,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中国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充分反映了中国政府执政体系和执政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凭借着快速反应与全民动员,中国在疫情防控方面展现出了极高的效率,取得了圆满的效果。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抗“疫”期间,无数义无反顾的“逆行者”“坚守者”,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戮力同心,汇聚起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坚不可摧的力量,用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用决心展现了人民的主体作用。一个个感人的瞬间尽显震撼之力,将被历史所铭记。护目镜下坚毅专注的眼神,口罩勒出深深压痕的美丽脸庞,社区内外奔波忙碌的身影,城市中昼夜穿行的志愿者……这些当代最可爱的中国人,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用无数个点滴的瞬间汇聚成了感人至深的抗疫精神。中华民族在经受考验时迸发出的强大爱国主义精神,展现了中国人的面貌,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强化了中国人民的坚韧意志和奉献精神,激励着中国,也鼓舞着世界。同时,抗“疫”斗争也从感性层面唤起了人民的爱国情感,从理性层面提升了全民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认知和认同感,疫情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体现了国家快速的反应能力,党和政府强大的动员能力、管控能力和调度能力,有力地增强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使民众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了空前的理性升华。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强调的,爱国主义,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既是本分,更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对新时代中国青年而言,爱国主义更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只要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就能在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拼搏中迸发出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1]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第三章第一节第二标题《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时,通过抗“疫”事例,使学生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精神贯穿于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积蕴于近现代中华民族复兴历程,特别是在中国的快速崛起中迸发出来的具有很强的民族集聚、动员与感召效应的精神和气象,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显示。在讲授《思修》第三章第二节《爱国主义及其时代要求》第二标题《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和第四标题《做忠诚的爱国者》时,通过列举抗“疫”过程中感人的事例,可以使学生对爱国主义的历史性和具体性有更深刻的认识。使大学生认识到,“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1]认识到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赋予了爱国主义不同的内涵和特点,对爱国主义有着不同的要求。

(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主义精神

此次疫情来势汹汹,而且发生在我国春节人员大范围密集流动期和消费旺盛期。面对高难度的防控任务,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英勇的中华儿女,饱含革命主义热情,迎难而上战疫情,特别是援助武汉一线的“最美医护人员”、一双双被消毒液腐蚀得布满裂痕的手和一张张留下口罩清晰勒痕的脸、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充分运用大数据、智能软件扫码系统等技术手段破解防控难题及众多企业积极复工复产,都昭示了他们逆行出征、不惧危险、迎难而上的亮剑精神和拼搏意志。此次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恰似试金石,淬炼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火花,检验了中华民族革命主义精神的强大,见证了中国精神的伟大,疫情下的全民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的革命主义精神——一往无前,勇当先锋,战斗到底。

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不屈不挠的伟大民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华民族是最具有革命主义精神的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伟大的精神往往诞生于磨难时刻。“增强驾驭风险本领,健全各方面风险防控机制,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矛盾,勇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2]苦难磨炼了中华民族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坚强意志,激发出中华民族的创造智慧,增强了中华民族抵御风险的本领。抗“疫”斗争还给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抗“疫”所激发、人民心底所迸发的一股强大的革命主义精神。抗“疫”斗争使全民在身体上经受住了病毒的考验,在心理上受到了革命主义的淬炼,在精神上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洗礼。

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史纲》)第四章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和《思修》第六章第四节第一标题《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时,通过讲述抗“疫”期间的事例,可以使大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不畏险阻,勇于担当的政党,是最具有革命主义精神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从此便深刻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也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与命运,而且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因此,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战胜一切困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保障。再如《史纲》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通过讲授抗“疫”过程中,全党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9000多万名党员发扬革命主义精神,迎难而上冲锋在前,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的事例。使学生深刻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科学结论的由来。从建党之初,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人民共和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和改革开放等一系列伟大的胜利,做到了从胜利走向胜利。经过艰苦努力,目前疫情防控形势呈现积极向好的态势,是对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初心的又一生动注脚。

(三)严于律己、奉公职守的职业主义精神

严于律己、奉公职守是所有抗“疫”工作者应该具有的品格。战“疫”需要全国各行各业劳动者的辛勤付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随着党中央一声令下,医药研发、医疗支援、医院建设、物资配送等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纷纷行动起来。国家各级机关奉公行事,一心为公,合理行使物资调配、出入管理、接受捐赠等“公权”;医护人员冲锋在前,无计报酬,不畏生死,服从抗“疫”大局需要;众多的志愿者,自发组织起来,完成抗“疫”任务不打折扣。广大普通劳动者在防控物资生产、水气电保障、物资运输、废物处理和垃圾清扫等领域表现出来的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职业精神值得人们尊敬。

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刻,全国人民特别是武汉人民自觉按照要求,做好防控措施,“宅于家中”,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预防,主动约束和摒弃不理智、不健康、不文明的行为,为控制传染源、切断病毒传播途径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广大新闻记者不顾个人安危,身临险境,用笔和摄像机记录下抗“疫”的点点滴滴,收集了丰富多元的视听资料,记录了一个个中国特色的战“疫”故事。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介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迅速传送大量的文字、图片和影像,彰显着中华民族对抗病毒的物质力与精神力。这些资料不仅为高层决策提供了依据,而且持续动态地建构起人们的集体记忆,促使人们对生与死,制度与效率,道德与良知以及人性与命运进行哲学层面的思考,记录当下,追思过往并指引未来。为我们同舟共济、众志成城战胜疫情传递了力量和希望,也为世界各国共同抗“疫”注入了强大信心与精神动力。

道德情操、职业主义和担当精神,一脉相承。疫情期间,各行各业认真履行职责所呈现出的职业主义精神,充分证明,“时代呼唤担当,民族振兴是青年的责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迫切需要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1]在讲授《思修》第五章第二节《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第一标题《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时,可以和学生对中华传统礼仪——拱手礼进行探讨,以此响应国家发布的行拱手礼的号召,保持1.5~2米的安全社交距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3]一个有职业主义的人,首先一定是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行使职业主义之前,必须有良好的道德情操,要有独善其身的道德修为。“人无德不立,品德是为人之本。止于至善,是中华民族始终不变的人格追求。”[1]使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民族要继续前进,就必须适应时代要求,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讲授第五标题《个人品德》时,可以通过介绍新冠病毒的病理知识,提醒大家遵守公共秩序,其中便包括公共卫生秩序。每个人都做好个人卫生、家庭卫生、宿舍卫生,整个社会的卫生秩序乃至环境都会变得洁净美丽,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工作,就会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从而认识到,卫生习惯的改善,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四)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集体主义精神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对严峻形势,党中央科学判断,英明决策,一声令下,包括医药研发、医疗支援、医院建设、运送物资等各条战线纷纷行动起来,展现了中国人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守望相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各级党员干部和全体民众勠力同心,充分发挥制度的优势,采取了科学、严格、高效的防控举措。“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舍小家顾大家的医护人员、夜以继日科研攻关的科技人员、甘于无私奉献的志愿者、慷慨解囊的各界捐赠者等团结一致,各司其责,各尽所能,齐心构筑起了一张同心互帮互助、同力联防联控的“抗疫网”。让世界感受到中国强大的动员能力的同时,也深深地为14亿中国人民汇聚起的无往而不胜的磅礴力量而折服。

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原理》(以下简称《原理》)第三章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时,可以用奋战在抗疫一线的白衣战士、坚守在基层一线的公安民警、基层干部、社区工作者、广大志愿者、快递小哥及社会各界人士,团结一致,迅速凝聚起排山倒海、共克时艰的磅礴之力的事例,来佐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毛概》)第十章第三节第二个标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五节第二个标题《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和《史纲》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的关键词是和谐。和谐是团结的前提,团结是和谐的是终目的。使同学们理解正如抗“疫”取得胜利是全民积极参与、戮力同心的结果,中国革命的发生、发展和最终取得胜利,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各界人士、各民主党派、爱国知识分子和华侨等的广泛支持和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同样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正是14亿中国人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集体主义精神汇聚成的磅礴之力,才书写了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这次新冠疫情虽然来势汹汹,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举国上下团结一致,防疫工作稳步开展,扎实推进,每个人都通过不同方式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自己的贡献。这些充分体现了手足相亲、命运相连的共同体意识,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守望相助的集体主义精神,体现了各族人民心手相连、同舟共济的强大凝聚力。

(五)仁者爱人、兼济天下的国际主义精神

自2019年12月27日湖北上报可疑疫情,2020年1月12日,国家卫健委便与世卫组织分享新冠病毒基因序列信息。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世卫组织派遣专家团队赴中国了解疫情。1月31日,世卫组织将新冠病毒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月3日,中国向美方通报疫情信息和防御措施。2月11日,世卫组织将新冠肺炎命名为“COVID-19”。2月29日,中国-世卫组织联合发布考察报告称新冠系动物源性病毒。3月1日,中国宣布将分批次向日本捐赠5000套防护服和10万只口罩。通过中国与世界就新冠病毒密切合作的时间表可以看出,武汉疫情暴发伊始,在全力防控疫情同时,中国便以负责任大国的姿态,迅速及时地披露数据和相关信息,及时主动同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国家分享有关病毒基因序列。当海外疫情开始蔓延,中国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对世界多国进行了援助,助力多国抗“疫”,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2月24日,中国-世卫联合专家组外方组长称:“中国措施‘庞大且灵活’,有力防控避免了全球数十万病例暴发”。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也表示:“中国值得我们感激和尊重。”当前,全球累计确诊已突破一亿大关,随着一批又一批中国新冠疫苗日夜兼程、跨越山海运抵全球多个国家,中国疫苗已经成为全球协同抗疫的强大物质力量和精神动力。多国政要亲自到机场接机,并带头接种疫苗。智利总统皮涅拉在主持疫苗接收仪式时讲到:“这个疫苗安全、有效,将帮助我们战胜疫情,这个疫苗是我们生活恢复正常的希望。”对中国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投下信任票。

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战胜关乎各国人民安危的新冠疫情,只有世界各国携起手来,共同战胜疫情,人类才能安全,因此,团结合作是最有力的武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决维护中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也坚决维护世界各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努力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作出贡献。多国研究人员发表在美国权威学术刊物《科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称,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中国政府“封锁”武汉的措施延迟了病毒的传播并可能由此防止了至少70万例确诊病例的出现。这也意味着,武汉“封城”不仅成为中国遏制疫情进一步蔓延的关键之举,也为世界抗击疫情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仁者爱人、兼济天下、大爱无疆的国际主义精神不仅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最高道德理想,而且已与时俱进内化为国人的道德准则。中国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更是这一理念的坚定实践者推动者引领者。在讲授《原理》第一章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时,通过对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现状的分析,使同学们掌握唯物辩证法观点,认识到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和过程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环节或阶段;孤立的、不与其它事物和过程相联系的事物和过程是不存在的。病毒感染没有国界,疫情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面对疫情,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可以是“孤岛”,也没有一个地方可以是“安全岛”。

在讲授《思修》第四章第二节第三个标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义力量》时,通过介绍为了帮助国外的中国和他国公民抗击疫情,中国政府力所能及地进行物资援助,并提供即时疫情资讯和全面在线科学防疫知识,“云服务”广大海外同胞和公民。从而使同学们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早已跨越国界,具有泽被万方的普世价值。讲授《毛概》第十三章第二节第三个标题《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引导同学透过此次中国竭尽所能地对世界多国进行了无私援助,分享中国经验,传递中国温度,彰显了中国携手各国抗击疫情、共克时艰、尽职尽责的大国担当,以实际行动为世界抗“疫”斗争贡献了中国力量,增进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理性认识,因此才有了在罗马街头响起中国国歌,西班牙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发起“感谢中国”,以及塞尔维亚总统亲吻中国国旗等感人画面,进而加深对习近平所作的“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论断的认识,增加同学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抗疫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深刻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抗疫精神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形成和发展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的伟大实践,将中国精神打上了新时代的烙印,赋予了新时代的内涵。把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着深远的意义。首先,有助于确立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3]抗疫精神中所蕴涵的爱国主义、革命主义、职业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具有特殊的育人功能,而这一功能恰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其次,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素材。抗“疫”期间,众多义无反顾的逆行者,志愿者奔波忙碌的身影,全民的积极参与与配合,……这些当代最平凡的中国人,用无数个平凡的事例汇聚成了感人至深的抗疫精神。身边的事例,鲜活的案例,典型的事迹,会让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更丰富,更具活力,更接地气,因此更能为大学生接受,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大学生受到时代精神的熏陶和影响,达到育人目的。最后,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标。抗疫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有机融合,不断增强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情感认同和理论认知,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强化他们的政治信仰,使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逐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抗疫精神成为新时代大学生优良品质和健康人格的重要文化标识。

抗疫精神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政课,提供了鲜活的事例和丰富的素材。“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2]把抗疫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毫不畏惧面对一切艰难险阻,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用青春和汗水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1]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大学生,使他们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自觉地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之中。

四、结论

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然要求一代又一代信念坚定、政治过硬、品德高尚的有为青年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这也是新时代赋予政治教师的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古人说:“师者,人之模范也。”在学生眼里,老师是“吐辞为经、举足为法”。教师,特别是思政课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以极大影响。政治教师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把以抗疫精神为代表的时代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把青年一代教育好、培养好,使他们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思政课教师要更好地担当起指导和引领新时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传承好弘扬好以“爱国主义、革命主义、职业主义、集体主义、国际主义”为内容的抗疫精神,帮助广大青年学生解决好理想信念问题,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在抗疫精神的激励下,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征程中,广大青年要以坚定的政治信念、过硬的知识本领、卓越的创新思维,勇敢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

猜你喜欢

抗疫中华民族新冠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新冠疫苗怎么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聚焦新冠肺炎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