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21-12-31金钰珍
金钰珍
(福建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福建 福州 350117)
2020年3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同年11月,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发表讲话,强调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当前我国对于开展劳动教育愈发重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新时代的教育诉求。我国对劳动教育的关注与探索可追溯至近代,以陶行知为代表的教育家们通过长期的教育研究与实践,形成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与劳动教育密切相关的思想体系与实践经验,对我国当下开展劳动教育、构建科学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颇具现实指导意义。本文拟通过对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与实践的探析,为新时代劳动教育如何开展提供些许助益与借鉴。
一、劳动教育的目的:“手脑相长”与提高“生活力”
1932年12月,陶行知在《涛声》周刊上刊登启事,表示要通过卖字、卖文及卖讲来筹措山海工学团的运营经费。在他“卖艺”的第一天,在上海中社演讲时,他提到头脑帮手生长、手帮头脑生长的观点。(1)徐莹晖,王文岭:《陶行知论生活教育》,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137页。在他看来,“中国有两种病。一种是‘软手软脚病’,一种是‘笨头笨脑病’”。害“软手软脚病”的人,单单依靠头脑是靠不住的,容易变成书呆子;害“笨头笨脑病”的人,不爱动脑,大多是粗手粗脚,容易变成工呆子。(2)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自述》,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178页。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陶行知通过劳动教育给出了答案。在《减少校工以实现劳动教育案》中,陶行知说道:“劳动教育的目的,在谋手脑相长,以增进自立之能力,获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劳动者之甘苦。”(3)陶行知:《减少校工以实现劳动教育案》,载《陶行知全集》第二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15页。他认为:“最有贡献的人只有一种,就是头脑能指挥手指行动的人。中国都是用头脑的人不用手,用手的人不用头脑。”(4)陶行知:《手脑相长》,载《陶行知全集》第二卷,第604页。陶行知提出手脑并用,一方面是要解放双手,实行“脑化手”;另一方面是教农工要有思想,实行“手化脑”。他认为知识来源于此,他通过一首诗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这种观点:“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方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5)陶行知:《手脑相长》,第606页。这个“大好佬”并非难做,只需动手和动脑,劳动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此。只有将大脑与双手联合,手到心到才算是人到,才算是活生生的教育。当劳心者有了实践,当劳力者有了思考,手与脑协同发展,“软手软脚病”才能祛除,“笨头笨脑病”才可摆脱,手脑互用,血脉相连,才能不断涌现知识的力量。
如果说“手脑相长”是陶行知劳动教育的直接目的,那么提高“生活力”当属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何谓生活力?陶行知认为生活力是在日常劳作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可以改造社会的力量。(6)宋俊骥主编:《全球视野下的陶行知研究》(第六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08页。陶行知将发展和提升乡村生活力视作教育的中心任务。他指出,评价一所学校办得如何,不是看学校的“校居如何,设备如何”,而是“学生的生活力丰富不丰富”(7)储朝晖:《多维陶行知》,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27页。。在《我们的信条》中,他说道:“我们深信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长。”(8)陶行知:《我们的信条》,载《陶行知全集》第一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651页。“学校必须给学生一种生活力,使他们可以单独或共同征服自然,改造社会。”(9)陶行知:《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载《陶行知全集》第一卷,第641页。他主张培植“最有生活力的农民”,选择以农民所处的自然及社会环境为背景进行劳动教育,使学校劳动教育指向乡村生活。他说,乡村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农人和农人的小孩子”,他关注的是农人及其孩子的成长,而不是使乡村人简单地转化为城里人。他反对使乡村越来越贫困的“分利”而不能“生利”的教育,主张乡村教育要让“荒山成林,叫瘠地长出五谷”(10)黄仁贤,涂怀京:《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力量体系与当代价值》,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2页。。换言之,他主张通过提升农民的生活力,以增强乡村建设的“造血”功能,通过实际办学证明劳动教育培养的不是那些不事生产、纸上谈兵的书呆子,而是通过活的环境、活的教育、活的教师培养出的具有征服自然、改造社会力量的活学生。
二、劳动教育的载体:师范下乡与创办学校
陶行知认为,中国过去的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11)陶行知:《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载《陶行知全集》第一卷,第653页。,因此,在他的教育改革中,尤为重视将劳动教育融入学校日常教学。针对农村儿童教育问题,陶行知提出“师范教育下乡”的口号,明确“乡村师范之主旨在造就有农夫身手、科学头脑、改造社会精神的教师。这种教师必能用最少的金钱,办最好的学校,培植最有生活力的农民”(12)陶行知:《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载《陶行知全集》第一卷,第646页。。为了培植生活力,陶行知要求教师与学生共教、共学、共做、共生活,他将劳动教育放在与智育同等重要的地位,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重视传授有关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注重躬身实践,要学生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心、手、脑皆受锻炼。师范下乡为乡村劳动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但单单师范下乡远远不够,如何使劳动教育更为系统科学地开展,如何有效进行劳动教育课程的体系建设与形式探索,需要一个合适的实践基地加以承载。晓庄乡村师范学校便应运而生。
在建校之前,同为乡村运动先驱之一的晏阳初认为,中国乡村运动应集中发展乡村人的潜力,而不是改造乡村的组织。他认为农民本身具有理智与智慧,只需要通过教育开发便可有效改造农村生活性质。这一点,得到官府的赞成和支持,但陶行知却不以为然。陶行知认为,“中国农民和妇女的头脑已经真空了几千年”,保守、迷信、无知充斥着农村,他希望通过晓庄师范学校,让师范生深入农村改造农民(13)于洋主编:《全球视野下的陶行知研究》(第七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22-276页。。在招生广告上,他明确指出:“考试科目:(一)农务或土木工操作一日;(二)智慧测验;(三)学识测验;(四)作文一篇;(五)五分钟演说。本校准备:(一)田园二百亩供学生耕种;(二)荒山十里供学生造林;(三)最少数经费供学生自造茅屋住;(四)中心学校数处供学生实地教学做;(五)指导员数人指导学生教学做。投考资格:初中高中大学末一年程度学生,有农事或土木工之经验;及在职教师有相当程度;并愿与农民同甘苦,有志增进农民生产力,发展农民自治力者,皆得投考。”(14)朱泽甫:《陶行知年谱》,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04页。除此之外,在陶行知其他的办学活动中,依旧将劳动教育贯彻到底,如在山海工学团,陶行知事事亲力亲为,与学生、农民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他提出“六大训练”,其中之一便是“普遍的科学训练,使人人能在劳力上劳心”。在育才学校,陶行知提倡的校园集体生活之一便是劳动生活,要求学生通过劳动实践收获劳动成果,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15)乔安洁,刘京京:《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中国农村教育》2020年第8期,第29-32页。陶行知将农村生活放进学校教育,使劳动教育源于生活,贴近生活,通过师范下乡与创办学校,实现“从活的教师产生活的学生,活的国民”(16)陶行知:《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第653页。。
三、劳动教育的内容:劳动理论与劳动实践并重
陶行知批判中国教育有五旧者,分别是依赖天工、沿袭陈法、率任己意、仪型他国和偶尔尝试,认为全国学者如果可以摒弃五旧者,“以试验为主,则施之教育而教育新,施之万物则万物新”(17)陶行知:《试验主义与新教育》,载《陶行知全集》第一卷,第93-94页。。陶行知所提出的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教育思维与方式,强调的是要让学生亲历知识的产生与运用,这一点在“做”上尤为体现。劳动教育的内容便是要以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为立足点,以培养学生练就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为出发点,而实施的一系列有关劳动知识技能的教学做课程。
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大致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传授劳动技能知识,通过教授劳动理论知识,使学生懂得如何“攀爬”,如何“采摘”。劳动教育需要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活知识,教学做合一,但这并不意味着劳动教育不需要书本,不需要理论知识的学习。陶行知强调教育是教人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在劳动教育上,他依旧重视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不同的是他更为强调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他曾通过“点石成金”的例子告诫学生“点金术”比“金子”更为重要,强调教师要教学生学,使学生通过学习知识取得“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18)陶行知:《育才二周年前夜》,载《陶行知全集》第三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444-445页。达到活学、会学。
教学生学停留在理论层面还是不够的,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做相统一,才能成就真知识。陶行知说:“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体部分。”劳动教育的关键便是“思想与行为结合”(19)陶行知:《“伪知识”阶段》,载《陶行知全集》第二卷,第87页。,为此,劳动教育内容的第二部分是分任务教学做。他要求每一位学生必须参与学院庶务、烧饭、种菜等劳动事务,全校只有一名校工负责挑水,其余一切劳作皆是正课,由学生躬亲从事。(20)陶行知:《实验乡村师范学校答客问》,载《陶行知全集》第一卷,第667页。这样的教育内容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劳动理论的兴趣,还能帮助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手脑双挥,进一步培植生活力,提高生活生产技能。
通过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校劳作活动的操练,学生逐步练就农夫的身手和科学的头脑,但这样的劳动教育,陶行知并不满足于此。活的教育必须有一个大规模的联合。(21)虞伟庚:《陶行知教育理论思想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83页。他说,“我们要从乡村实际生活产生活的中心学校,从活的中心学校产生活的乡村师范”(22)陶行知:《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第653页。,于是,陶行知劳动教育内容的第三个部分是联合乡村、经济生活需要而劳动,建设学校、修筑宿舍、成立棉花工学团、菜园工学团等皆是依据这一部分而展开。这样的课程设置,使“马路、弄堂、乡村、工厂、店铺、监牢、战场,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我们教育自己的场所”(23)陶行知:《生活教育之特质》,载《陶行知全集》第三卷,第27页。,如此一来,“校门打开,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活生生的社会、人、事物成为了学校劳动教育的丰富资源,同时,“动员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进步”(24)陶行知:《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载《陶行知全集》第三卷,第545页。,逐步改造社会,征服自然。
四、劳动教育的方法:“教学做合一”与“在劳力上劳心”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办学最主要的方法,也是劳动教育的基本方法。在陶行知创立晓庄师范学校时,蔡元培亲自担任该校董事,曾说道:“教学做合一是至理,也是合乎规律的。比如小猫要学捕鼠,大猫一定要做好捕鼠的样子给小猫看。老燕要教雏燕飞,雏燕要一面看,一面要模仿着飞,才能学会。在这种很小的事情上也可以看出教学做是应当合一的。”(25)蔡元培:《在晓庄师范学校演说词》,载《蔡元培全集》第五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54-156页。对于“教学做”为什么合一,陶行知曾作过解释:“因为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比如种田这件事是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游水也是如此,游水是在水里做的事,便须在水里学,在水里教。”(26)陶行知:《教学做合一》,载《陶行知全集》第二卷,第42-43页。“教学做合一”强调的是“教”与“学”围绕“做”而展开,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育才学校,科学生产、劳动技术知识皆是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面对年龄小的学子,虽不能建屋造房,但也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在教学做的过程中发明盖“黄金世界”厕所的最简便方法——埋下四根柱子,上面加一个顶,四周围起来便大功告成。(27)黄仁贤,涂怀京:《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力量体系与当代价值》,第130-131页。此外,他还为学生制定了包括会烧饭菜、会洗补衣服、会种园等劳作在内的《育才二十三常能》,要求学生要掌握相关劳动知识技能,并与文艺、体育等活动相结合,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与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教学做合一”是教育的方法也是生活的方法,为了不盲目地教、学、做,就需要“在劳力上劳心”,以期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陶行知说这世上有四种人,“一种是劳心的人;一种是劳力的人;一种是劳心兼劳力的人;一种是在劳力上劳心的人”(28)陶行知:《在劳力上劳心》,载《陶行知全集》第二卷,第44页。,单单劳心会成为书呆子,单单劳力会成为田呆子,劳心与劳力并重会破坏知识与行动的关系,在劳力上劳心才是真正之做。他指出,中国教育只有两条路走得通——教劳心者劳力,教劳力者劳心(29)陶行知:《目前中国教育的两条路线——教劳心者劳力,教劳力者劳心》,载《陶行知全集》第二卷,第597-598页。。既要使头脑科学化,懂得为自己创造,为社会创造,为国家和民族创造;又要解放双手,为自己生利,为社会生利,为国家和民族生利。陶行知说,我们要能够学,学从生活中学,只知学而不知做,就不是真的学(30)陶行知:《创造的教育》,载《陶行知全集》第二卷,第619页。,思想浮于虚空,不能用于实践,这是劳心不劳力;只知道闷声做事,无所用心,专门在苦力上讨生活,这是劳力不劳心,二者都不是可取的做法。他强调,唯有“把人间的劳心者、劳力者、劳心兼劳力者一齐化为在劳力上劳心的人,然后万物之真理都可一一探获”。这就需要教师挑担子,他说:“唯独贯彻在劳力上劳心的教育,才能造就在劳力上劳心的人类;也唯独在劳力上劳心的人类,才能征服自然势力,创造大同社会。”(31)陶行知:《在劳力上劳心》,第45页。因此,在晓庄师范,陶行知极力要求教师和学生一起躬亲实践,“从野人生活出发”,锻炼手脑,强健体魄,使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五、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与实践的当代价值
任何有价值的思想主张总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批判继承而来。陶行知立足于本国国情,吸收古今中外劳动教育思想的菁华,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提炼、总结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思想。他提出的劳动教育观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和劳动教育的方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心、脑、手并用”:培养知情意行合一的劳动者
从陶行知劳动教育的目的及内容来看,劳动教育不是简单地灌输劳动理论知识,而是将劳动教育视作整体完整的教育,正如陶行知在《全民教育》中所言,全面教育要“心、手、脑并用”(32)陶行知:《全民教育》,载《陶行知全集》第三卷,第554页。,劳动教育便是在心、手、脑并用的过程中,修炼学生劳动心性,坚定劳动意志,培养劳动精神,养成劳动习惯。以学校为例,劳动教育需深入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之中,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学校需要认识到“知情意的教育是整个的,统一的”(33)陶行知:《育才学校教育纲要草案》,载《陶行知全集》第三卷,第367页。,要让学生更为真切地通过实际操练从中感受劳动的意义,激发学生对劳动应有的情感,将学到的劳动概念知识外化为劳动实践,心、手、脑并用,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抽象知识的学习与理解。进言之,学校要营造良好的劳动氛围,创设富有劳动生活气息的校园文化,宣扬劳动精神之可贵,教师要以身作则,与学生共甘苦,在教育教学的实际过程中身体力行,发挥榜样作用。要给学生适当且充分的劳动自由,这里的自由包含自主、自决、自动以及自得种种意义。从要求学生做好个人卫生逐渐引导到分担班级、年级、学校的卫生任务,与他人合作劳动,参加校内外其他劳动实践等,使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实现自立立人、自助助人,通过劳动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感知劳作不易,体悟劳动真谛,塑造良好的劳动价值观。
(二)“在劳力上劳心”:成为劳动教育新形式与新载体的创造者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陶行知曾说过,“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运用双手和大脑去做新文明的创造者”等,强调了行动与创造的重要性。陶行知认为“教育要有创造精神”,创造性的教师是这种精神的集中体现,他希望每一位教师都应以创造的精神、创造的热忱、创造性的劳动,创造出“我们的神”——“真善美的活人”(34)吕德雄:《陶行知师德理论及其当代价值》,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63页。。在晓庄师范、育才学校,他鼓励学生搭灶做饭,吃住在帐篷,让农夫、村妇、渔民、樵夫做生活指导等,探索了一系列具有创造性的劳动教育方法与途径,极大地丰富了劳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借鉴陶行知的“二十三常能”,当代学校应积极探索劳动教育新形式,利用地域优势、校本特色、社会支持等资源,多渠道开拓劳动教育的途径与载体,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在劳力上劳心”还应从学生自身情况与学校办学条件等方面充分考虑,科学设计,不能一味追求“标新立异”。学校要加强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结合,利用线上、线下搭建师生劳动平台,让劳动理论与劳动实践更好融合,协同发展。例如,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落实“教学做合一”,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将日常生活劳动、生产性劳动、服务型劳动与主题式、项目式、体验式课堂相结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劳动动机,锻炼学生劳动技能,增强学生劳动素养。
(三)“社会即学校”:做构建劳动教育共同体的联合者
正如前文所述,陶行知的劳动教育主张与乡村实际生活有个大联合,他扩大了劳动教育的范围,把整个社会当作学校,让师生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他说:“在社会的伟大学校里,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先生,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同学,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学生。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35)徐莹晖,王文岭:《陶行知论生活教育》,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8-9页。他打破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界限,推翻了学校与社会的围墙,使学校从“鸟笼”中解放出来,与整个农村、整个城市、整个国家、整个世界相连,他充分运用社会的力量,以社会的需求为出发点来办教育。我们必须认识到,只有学校与社会相连,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完整的生活世界,才能帮助学生在活的环境里,运用活的材料,接受活的教育,成长为具有生命活力的新一代的社会需要的人才。为此,当代劳动教育应拆除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藩篱,学校要主动向社会开放,选择性、针对性、灵活性地接收社会、家庭的有益资源。家庭、学校、社会应共同合作,构建劳动教育共同体,合力促使劳动教育发挥最大效力。例如,家长要营造热爱劳动的优良家风,发挥榜样示范作用,鼓励孩子积极劳动,在家庭生活中给予孩子足够的劳动锻炼,通过生活小事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社会应创造形式丰富多样的劳动实践机会,如组织公益性劳动项目、提供劳动锻炼的岗位等;学校要积极联合家庭、社会,开展校内、校外劳动活动,可以适当增加良性评比,以此激发学生提升劳动技能,形成热爱劳动的新风尚。
六、结语
虽然当代对于劳动教育的要求日益提高,需求不断丰富,但劳动教育的初衷依旧是希望通过劳动课程让学生不囿于“静态”的理论学习,而是在“教学做”的“动态”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双手、大脑,磨练意志品格,激发思维创造,提高生活技能。我们需将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整理吸收,进一步推陈出新,合理建构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色彩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帮助学生在锻炼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中更为全面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