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近十年中学生自杀意念研究综述

2021-12-31唐慧琳王思怡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意念调节初中生

唐慧琳,王思怡,李 梅

(1.南京晓庄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1;2.西南大学 心理学部,重庆 400715)

近年来,我国人口的自杀率总体逐步下降,但中学生的自杀率却呈上升趋势,这已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统计显示:自杀是我国10—20岁年龄组意外伤害死亡中的第三死因。(1)任梦飞,李海燕,侯雅楠等:《基于分类树模型的潍坊市中学生自杀意念危险因素分析》,《现代预防医学》2019年第23期,第4332-4336页。自杀意念是自杀未遂与自杀死亡者的早期心理活动。尽管它并不意味着一定采取实际行动,但它却可以有效预测自杀行为的发生。(2)宫火良,李思雨:《基于易感—应激模型的青少年自杀意念研究述评》,《心理研究》2012年第1期,第56-61页。因此,预防自杀行为最有力的措施就是针对有自杀意念的人群进行及时干预,防患于未然。本文对国内近十年来有关中学生自杀意念的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在分析中学生自杀意念现状的基础上,归纳其影响因素,并探明今后的研究方向。

一、自杀意念的界定

多年前,国内少数学者曾经尝试对自杀意念进行界定,如何兆雄认为自杀意念是个体偶然体验到的自杀行为动机,胡思乱想但没有采取实际行动;张志群等认为自杀意念是指个体产生自杀念头,而没有做出实现此目的的外显行动;蔡军等认为自杀意念是指个体有寻死的愿望,但没有采取任何实际行动。(3)冉媛,李光友,李佩珍:《青少年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中国校医》2014年第9期,第715-718页。这些定义并未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可。近些年国内学者关于自杀意念的研究要么没有对其进行界定,要么采用的是国外学者的观点,这其中又以Reynold的定义居多,即自杀意念是指思想或意念中出现了关于死亡、自杀和严重自我伤害行为的内容,包括对自杀行为的计划、步骤和结果的想法。(4)宫火良,王学志:《自杀意念高中生的社会信息编码特征》,《心理学报》2012年第3期,第304-313页。(5)吴志敏:《高中生自杀意念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校园心理》2016年第5期,第308-311页。(6)徐凯:《自尊在中学生性别角色冲突与自杀意念间的中介效应》,《中国学校卫生》2016年第10期,第1562-1565页。

二、自杀意念的测量工具

国内研究者主要采用三种量表测量中学生自杀意念,分别是:(1)夏朝云等编制的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2)Beck编制、李献云等修订的贝克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BSI-CV);(3)Osman编制、王学志等修订的青少年自杀意念量表(PANSI)。虽然这三个量表在项目数量、维度、计分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都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因而得到了广泛应用。不过,相较于前两个量表而言,PANSI的不足之处在于只能测量自杀意念的强烈程度,无法报告自杀意念的检出率。此外,还有个别学者采用Reynolds编制、Abela修订的青少年自杀意念量表(SIQ)、自杀行为问卷(SBQ-R-RC)进行测量。至于少数学者采用没有信效度报告的自编问卷,或选取某些心理自评量表中的一、两道题目(如“我想到过自杀”、“我故意伤害自己或企图自杀”)就来衡量被试是否有自杀意念,这些方法明显不科学严谨或过于粗糙,其研究结果不能让人信服,故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列。

三、中学生自杀意念的检出率

国内一些研究报告了中学生自杀意念的检出率,结果在6.3%~24.7%之间(7)吴志敏:《高中生自杀意念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第308-311页。(8)任梦飞,李海燕,侯雅楠等:《基于分类树模型的潍坊市中学生自杀意念危险因素分析》,第4332-4336页。(9)张冬冬,刘金同,史高岩等:《初中生自杀意念与生活事件及家庭环境的关系》,《精神医学杂志》2011年第1期,第25-27页。(10)李永占:《压力性生活事件对高中生自杀意念的影响:有中介的调节模型》,《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年第1期,第129-133页。(11)常向东,石军红,黄璐等:《初中生自杀意念与抑郁的相关性》,《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年第2期,第255-257页。(12)高正亮,童辉杰:《高中生自杀意念的保护性因素:积极心理(乐观)的中介作用》,《社会心理科学》2011年第3期,第343-348页。(13)黎润新,陈建梅:《初中生应对方式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年第9期,第1402-1406页。(14)刘金同,张文新,王旸等:《初中生自杀意念个体易感因素的路径分析》,《精神医学杂志》2013年第2期,第111-114页。(15)陈洁,刘金同,王旸等:《高中生人格特征抑郁焦虑与自杀意念关系结构模型》,《中国学校卫生》2013年第3期,第291-294页。,明显可以看出数据波动范围较大。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一是如前所述测量工具不一样,评定标准有区别;二是取样不同。测查的中学生主要分布于河南、山东、江苏、广东、广西、上海等省市。这些地区由于经济状况、教育水平、思想观念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可能造成学生的心理压力不同,进而影响自杀意念的产生。

四、中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

近些年来国内对于中学生自杀意念的研究主要还是聚焦于影响因素。通过梳理文献发现,研究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究:

(一)人口学变量

1.性别

大部分研究发现中学生自杀意念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16)陈洁,刘金同,王旸等:《高中生人格特征抑郁焦虑与自杀意念关系结构模型》,第291-294页。(17)徐凯:《自尊在中学生性别角色冲突与自杀意念间的中介效应》,第1562-1565页。(18)徐明津,杨新国:《大五人格对中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心理韧性的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教育测量与评价》2019年第3期,第57-64页。,但也有一些研究得到了不一样的结果。例如,刘小群、史滋福、任梦飞等(19)刘小群,陈贵,杨新华等:《社会支持在初中生受欺负与自杀意念间的调节作用》,《中国学校卫生》2015年第9期,第1410-1412页。(20)史滋福,谢云天:《问题性网络使用对初中生自杀意念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心理发展与教育》2019年第5期,第581-588页。(21)任梦飞,李海燕,侯雅楠等:《基于分类树模型的潍坊市中学生自杀意念危险因素分析》,第4332-4336页。发现女生的自杀意念情况比男生更严重,而李永占、吴志敏(22)李永占:《压力性生活事件对高中生自杀意念的影响:有中介的调节模型》,第129-133页。(23)吴志敏:《高中生自杀意念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第308-311页。则发现男生的自杀意念检出率明显高于女生。

2.年级

大多数研究发现中学生自杀意念存在明显的年级差异,总体来看随着年级的上升,自杀意念的检出率或得分逐渐提高。(24)李永占:《压力性生活事件对高中生自杀意念的影响:有中介的调节模型》,第129-133页。(25)张冬冬,刘金同,史高岩等:《初中生自杀意念与生活事件及家庭环境的关系》,第25-27页。(26)任梦飞,李海燕,侯雅楠等:《基于分类树模型的潍坊市中学生自杀意念危险因素分析》,第4332-4336页。(27)徐明津,杨新国:《大五人格对中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心理韧性的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第57-64页。但也有少数研究结果存在一些出入。例如,陈洁等(28)陈洁,刘金同,王旸等:《高中生人格特征抑郁焦虑与自杀意念关系结构模型》,第291-294页。发现高一学生自杀意念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高二学生,吴志敏(29)吴志敏:《高中生自杀意念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第308-311页。发现高一、高二学生自杀意念得分显著高于高三学生,徐凯(30)徐凯:《自尊在中学生性别角色冲突与自杀意念间的中介效应》,第1562-1565页。发现初中生的自杀意念得分明显高于高中生。此外,还有一些研究结果显示中学生自杀意念并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31)徐明津,万鹏宇,杨新国:《留守儿童压力性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及负性认知情绪调节的中介作用研究》,《中国全科医学》2017年第4期,第482-486页。(32)刘小群,卢大力,周丽华等:《初中生欺负、受欺负行为与抑郁、自杀意念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年第1期,第85-87页。

3.居住地

一些研究发现不同居住地(城市、农村)中学生自杀意念不存在明显差异,(33)张冬冬,刘金同,史高岩等:《初中生自杀意念与生活事件及家庭环境的关系》,第25-27页。但仍有个别研究结果显示有差异。例如,徐凯(34)徐凯:《自尊在中学生性别角色冲突与自杀意念间的中介效应》,第1562-1565页。发现城市中学生消极自杀意念得分与自杀意念总分均显著高于农村学生,而徐明津等(35)徐明津,杨新国:《大五人格对中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心理韧性的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第57-64页。的研究得到了相反的结果,城镇学生自杀意念得分显著低于农村学生。

4.独生子女

大多数研究表明是否独生子女对中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不明显,(36)高正亮,童辉杰:《高中生自杀意念的保护性因素:积极心理(乐观)的中介作用》,第343-348页。(37)吴志敏:《高中生自杀意念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第308-311页。但也有例外,徐凯(38)徐凯:《自尊在中学生性别角色冲突与自杀意念间的中介效应》,第1562-1565页。的研究发现独生子女自杀意念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

(二)环境因素

1.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是否影响中学生的自杀意念,这方面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徐明津等(39)徐明津,万鹏宇,杨新国:《留守儿童压力性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及负性认知情绪调节的中介作用研究》,第482-486页。发现父母外出务工不同情况(母亲外出、父亲外出、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儿童其自杀意念不存在显著差异。但邓朝霞等(40)邓朝霞,李光友:《贵州省≤14岁留守儿童自杀意念与父母外出打工类型关系》,《中国公共卫生》2014年第9期,第1154-1156页。的研究结果不同,她们发现留守儿童自杀意念检出率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且母亲外出、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儿童自杀意念检出率明显高于父亲外出和非留守儿童,显示完整的家庭结构在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家庭环境

研究表明来自不良家庭环境的中学生更有可能产生自杀意念。吴志敏、高正亮等(41)吴志敏:《高中生自杀意念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第308-311页。(42)高正亮,童辉杰:《高中生自杀意念的保护性因素:积极心理(乐观)的中介作用》,第343-348页。采用费立鹏等修订的“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FACESII─CV),从亲密度与适应性两个维度评估高中生的家庭环境,结果发现这两个维度对自杀意念均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张冬冬等(43)张冬冬,刘金同,史高岩等:《初中生自杀意念与生活事件及家庭环境的关系》,第25-27页。则采用Moss编制、费立鹏等修订的“家庭环境量表”(FES—CV),从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等十个维度评估中学生的家庭环境,结果表明除了控制性之外,有自杀意念组与无自杀意念组在其他九个维度上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回归分析发现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矛盾性、独立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都是影响中学生自杀意念的重要因素。另外,游雅媛等(44)游雅媛,叶宝娟,唐日新等:《家庭功能对中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年第6期,第1101-1103页。采用徐洁等修订的“家庭功能问卷”了解中学生的家庭环境,结果显示家庭功能不仅会直接影响自杀意念,而且会通过抑郁间接影响自杀意念。

3.父母情感虐待

情感虐待是指父母或看护人经常对孩子进行指责、恐吓、侮辱、孤立或忽视孩子的情感需要等行为。(45)向秀英,邓云龙:《国外儿童心理虐待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年第1期,第43-45页。王堃炎等(46)王堃炎,林冰冰,马建平等:《儿童期情感虐待与青少年自杀意念: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0年第4期,第683-687页。选用赵幸福等修订的“儿童期虐待问卷”中的情感虐待、情感忽视2个分量表作为情感虐待量表(EM),结果发现儿童期遭遇父母情感虐待不仅会对中学生自杀意念产生直接影响,而且还会通过绝望间接影响自杀意念。余思等(47)余思,刘勤学:《父母忽视对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影响:自尊和希望的中介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2020年第3期,第350-358页。选取邓云龙等编制的“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中的忽视分量表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父母忽视对初中生的自杀意念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且自尊和希望在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4.社会支持

当个体身处困境时,来自周遭的社会支持会给他们带来勇气与力量。刘小群、史滋福等(48)刘小群,陈贵,杨新华等:《社会支持在初中生受欺负与自杀意念间的调节作用》,第1410-1412页。(49)史滋福,谢云天:《问题性网络使用对初中生自杀意念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第581-588页。采用Zimet等编制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来测定个体领悟到的来自家庭、朋友等方面的支持程度。结果显示社会支持可以有效调节受欺负与自杀意念、孤独感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学生体验到的社会支持越多,受欺负或孤独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可能越少。刘致宏等(50)刘致宏,张珊珊,吴家钰:《农村留守初中生情绪智力与自杀意念的关系研究》,《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第112-114页。也采用PSSS对农村留守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领悟社会支持在情绪智力与自杀意念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宫火良等(51)宫火良,申苗苗:《社会支持、自我同情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保定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第105-109页。则采用肖水源等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RSS),从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三个维度评定高中生的社会支持程度。结果显示社会支持不仅能直接降低自杀意念,还能通过提高自我同情水平来减少自杀意念的发生。

(三)生活经历

1.负性或压力性生活事件

研究者普遍认为负性或压力性生活事件是产生自杀意念的一大危险性因素。他们主要采用刘贤臣等编制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分为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及其他六个因子)来评估中学生遭遇负性或压力性生活事件的频率与应激程度。张冬冬等(52)张冬冬,刘金同,史高岩等:《初中生自杀意念与生活事件及家庭环境的关系》,第25-27页。研究表明有自杀意念组其六个因子得分、负性生活事件总应激量及发生的频率均明显高于无自杀意念组,回归分析发现负性生活事件中的学习压力、受惩罚及其他因子是影响自杀意念的因素。此外,研究者发现负性或压力性生活事件还会通过其他因素(如抑郁、负性认知情绪调节、心理韧性)间接对自杀意念产生影响。(53)李永占:《压力性生活事件对高中生自杀意念的影响:有中介的调节模型》,第129-133页。(54)徐明津,万鹏宇,杨新国:《留守儿童压力性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及负性认知情绪调节的中介作用研究》,第482-486页。(55)徐明津:《少数民族中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心理韧性与自杀意念的关系研究》,《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第90-95页。刘世宏等(56)刘世宏,许晓璠,章益磊:《同伴压力知觉与青少年自杀意念:侵入性反刍和回避应对的链式中介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年第2期,第321-325页。进一步指出,中学生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很多时候与同伴交往有关。他们选用郑全全等编制的“中学生应激源量表”中的同伴压力因子了解中学生的同伴压力知觉,结果发现同伴压力知觉不仅会直接影响中学生自杀意念,而且会以侵入性反刍、回避应对方式为中介对自杀意念产生间接影响。张野等(57)张野,苑波,王凯等:《冲动性特质对高中生自杀意念的影响:校园排斥与生命意义感的作用》,《心理与行为研究》2021年第1期,第89-95页。的研究也发现,校园排斥在高中生冲动性人格特质与自杀意念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2.卷入欺负行为

欺负行为无疑会对中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刘小群、史高岩(58)刘小群,卢大力,周丽华等:《初中生欺负、受欺负行为与抑郁、自杀意念的关系》,第85-87页。(59)史高岩:《卷入欺负行为初中生的自杀意念与个性特征的关系》,《精神医学杂志》2014年第6期,第430-433页。采用Olweus编制、张文新等修订的“儿童欺负问卷”(OBVQ)初中版来了解初中生的欺负、受欺负状况,根据得分将欺负行为分成欺负者、受欺负者、欺负—受欺负者、未卷入者四种类型(前三种类型合称为欺负卷入者)。结果发现三种类型欺负卷入者的自杀意念检出率、总分均明显高于未卷入者,但与人们日常看法不同的是,自杀意念情况最为严重的并不是受欺负者,而是欺负—受欺负者。赵占锋等(60)赵占锋,张大均,张丽华:《毕节试验区初中生欺凌受害心理素质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21年第1期,第83-91页。采用“儿童欺负问卷”中的“受欺凌问卷”对初中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随着受欺凌程度的加深,初中生的自杀意念逐渐增强。近些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互联网传播的网络欺负行为日益增多。胡兴蕾等(61)胡兴蕾,余思,刘勤学:《青少年网络被欺负与自杀意念的关系:自尊和情绪应对方式的链式中介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2019年第3期,第368-375页。采用自编量表调查高中生网络被欺负状况,结果表明网络被欺负不仅会对高中生自杀意念产生直接影响,而且会以自尊、情绪应对方式为中介对自杀意念产生间接影响。刘致宏等(62)刘致宏,张珊珊:《日常暴力暴露对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影响》,《心理月刊》2020年第19期,第30-32页。采用张野等编制的“中学生网络欺凌问卷”对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网络欺凌在暴力暴露与自杀意念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四)个体因素

1.人格特质

研究发现中学生的人格特质是影响自杀意念的重要因素。陈洁、刘金同(63)陈洁,刘金同,王旸等:《高中生人格特征抑郁焦虑与自杀意念关系结构模型》,第291-294页。(64)刘金同,张文新,王旸等:《初中生自杀意念个体易感因素的路径分析》,第111-114页。等运用龚耀先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问卷”对中学生的人格进行测量(外倾性、神经质、精神质),结果表明神经质、精神质与自杀意念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外倾性与自杀意念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路径分析进而发现神经质、精神质对自杀意念具有直接效应。徐明津等(65)徐明津,杨新国:《大五人格对中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心理韧性的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第57-64页。则采用“青少年人格五因素问卷”(外倾性、宜人性、谨慎性、开放性与情绪性五个维度)评定中学生的人格,结果显示五个维度均可预测中学生的自杀意念水平,其中情绪性与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其余四个维度与自杀意念呈显著负相关。陈君等(66)陈君,杨娟,朱熊兆等:《高中生自杀意念的素质——应激模型:多时段追踪研究》,《心理科学》2011年第3期,第733-737页。从Costa等编制的“大五人格问卷”中抽取出神经质分量表进行测量,结果发现神经质人格与负性生活事件的相互作用可以有效预测自杀意念,相较于低神经质中学生而言,高神经质中学生的自杀意念更容易受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高正亮等(67)高正亮,童辉杰:《高中生自杀意念的保护性因素:积极心理(乐观)的中介作用》,第343-348页。采用袁立新等编制的“乐观主义—悲观主义量表”(O—PS)来评定中学生的乐观特质,结果发现乐观在应对效能、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即高应对效能和良好的家庭环境可能促使个体更加乐观,从而减少自杀意念的产生。

2.认知因素

有研究者探讨了自杀态度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刘金同、张媛等(68)刘金同,张文新,王旸等:《初中生自杀意念个体易感因素的路径分析》,第111-114页。(69)张媛,胡小兵,程欣等:《高中生自杀态度的特征及其与自杀意念》,《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年第2期,第258-260页。采用肖水源等编制的“自杀态度调查问卷”(QSA)了解中学生对自杀的态度(得分越高态度越消极),问卷包括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对自杀者的态度、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和对安乐死的态度共4个维度。结果发现前三个维度与自杀意念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即对于自杀的态度越认可、肯定、宽容和理解,往往越容易产生自杀意念。但是对于安乐死的态度与自杀意念呈正相关,即对安乐死越否定、反对、歧视和排斥,越容易产生自杀意念。另外,张野等(70)张野,苑波,王凯等:《冲动性特质对高中生自杀意念的影响:校园排斥与生命意义感的作用》,第89-95页。运用王鑫强修订的“生命意义感量表”中文版(包括寻求意义感、拥有意义感两个维度)对高中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生命意义感在校园排斥与自杀意念间起调节作用,当高中生生命意义感水平较高时,校园排斥对自杀意念的影响有所削弱。

还有一部分研究者探讨认知情绪调节对自杀意念的影响。李雨思等(71)李思雨,程欣,宫火良:《高中生认知情绪调节的特征及其与自杀意念的关系研究》,《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第21-24页。采用Garnefski等编制、朱熊兆等修订的“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ERQ-C)来评估高中生在遭遇负性生活事件后使用的情绪调节认知策略。问卷包括9个维度,可分为积极认知情绪调节(接受、积极重新关注、重新关注计划、积极重新评价、理性分析)和消极认知情绪调节(自责、沉思、灾难化、责怪他人)。结果发现沉思、理性分析、灾难化、责怪他人与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重新关注计划、积极重新评价与自杀意念呈显著负相关。进一步回归分析显示,灾难化、沉思、理性分析可正向预测自杀意念,而积极重新评价可负向预测自杀意念。徐明津等(72)徐明津,万鹏宇,杨新国:《留守儿童压力性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及负性认知情绪调节的中介作用研究》,第482-486页。抽取CERQ中的消极认知情绪调节对留守儿童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消极认知情绪调节在压力性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间具有完全中介效应,即压力性事件并不会直接导致个体出现自杀问题,但是对事件的消极认知、评价会诱发个体产生自杀意念。

3.消极情绪

国内许多研究发现导致中学生产生自杀意念的一大危险性因素是情绪抑郁。李永占、陈洁等(73)李永占:《压力性生活事件对高中生自杀意念的影响:有中介的调节模型》,第129-133页。(74)陈洁,刘金同,王旸等:《高中生人格特征抑郁焦虑与自杀意念关系结构模型》,第291-294页。采用“Beck抑郁问卷”(BDI),刘金同、马泽威、游雅媛等(75)刘金同,张文新,王旸等:《初中生自杀意念个体易感因素的路径分析》,第111-114页。(76)马泽威,金鹏:《抑郁在青少年核心自我评价与自杀意念间的中介作用:基于Bootstrap法和MCMC法的实证研究》,《心理科学》2015年第2期,第379-382页。(77)游雅媛,叶宝娟,唐日新等:《家庭功能对中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第1101-1103页。采用Zung编制、王春芳等修订的“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研究,结果都表明抑郁与自杀意念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且在一些因素(如压力性事件、人格特质、核心自我评价、家庭功能等)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陈洁、刘金同等(78)陈洁,刘金同,王旸等:《高中生人格特征抑郁焦虑与自杀意念关系结构模型》,第291-294页。(79)刘金同,张文新,王旸等:《初中生自杀意念个体易感因素的路径分析》,第111-114页。还发现,焦虑并没有对自杀意念产生直接影响,而是通过抑郁间接影响自杀意念。另外,史滋福(80)史滋福,谢云天:《问题性网络使用对初中生自杀意念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第581-588页。等研究表明,孤独感在初中生问题性网络使用与自杀意念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4.心理韧性

徐明津等(81)徐明津,杨新国:《大五人格对中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心理韧性的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第57-64页。(82)徐明津:《神经质人格特质对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影响:有中介的调节模型》,《教育测量与评价》2021年第4期,第57-64页。运用自编的“中学生心理韧性问卷”(RQHSS,分为目标控制、问题解决、自我效能感、社会交往与乐观五个维度)评定中学生的心理韧性,结果发现心理韧性在大五人格与自杀意念之间均具有完全中介效应(在情绪性与自杀意念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心理韧性还能调节大五人格(除了宜人性)、抑郁与自杀意念之间关系的强弱。游雅媛等(83)游雅媛,叶宝娟,唐日新等:《家庭功能对中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第1101-1103页。则采用胡月琴等编制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包含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五个因子)进行测查,结果表明心理韧性增强了家庭功能对中学生抑郁和自杀意念的影响。

5.应对方式

黎润新等(84)黎润新,陈建梅:《初中生应对方式与自杀意念的关系》,第1402-1406页。采用陈树林等编制的“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了解中学生面对各种压力情境所采取的策略。量表分为两个维度:指向问题应对(包括问题解决、寻求支持、积极合理化3个因子)和指向情绪应对(包括忍耐、逃避、发泄情绪、幻想否认4个因子)。结果发现有自杀意念的中学生更多地采用指向情绪的应对方式,而较少采用指向问题的应对方式。

五、研究展望

近十年国内众多研究者围绕中学生自杀意念的研究已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1)中学生自杀意念的检出率波动范围较大,且在人口学变量上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甚至有些方面出现结果截然相反的情况。这可能与测量工具不一致有关。今后要进一步完善自杀意念量表或问卷,并扩大调查区域。(2)自杀意念的形成是生理—心理—社会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然而从目前已有文献来看,国内研究者主要是从心理、社会这两方面展开研究,对于生理方面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经常产生或自杀意念强烈的个体其遗传基因、神经机制、体内激素是否异于常人,这些都有待今后的研究进一步探索。(3)除了人口学变量之外,其它影响因素大致可分为两类:危险性因素与保护性因素。以往的研究比较偏重对危险性因素的研究,如不良家庭环境、压力性生活事件、高神经质、抑郁等。然而众多事实表明,尽管很多青少年身处不良环境,或经历了重大压力性生活事件,但仍然适应良好,并没有表现出自杀行为,这说明有一些社会或心理等方面的因素发挥了重要的缓冲或调节作用。因此,近年来已经有一些研究者开始关注保护性因素对个体自杀意念的影响。然而,目前国内领域相关研究刚刚起步,且绝大多数研究对象都是大学生,针对中学生的研究相当少,这应该成为今后研究的方向。(4)专门针对留守中学生、工读生等特殊群体的研究较少。这些学生要么长期缺少父母的陪伴与关爱,要么身处比较特殊的学校环境,他们较之普通中学生更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引起广大研究者更多的关注。

猜你喜欢

意念调节初中生
基于代谢调节的抗血管衰老新策略
菜市场离我只有一百步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唤起人工触觉 实现“意念控制”的假肢
2016年奔驰E260L主驾驶座椅不能调节
追求原始冲动和意念的自由释放
谈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
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初中生学练太极拳四步走
汽油机质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