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清民间“洋泾浜英语”教学管窥:以杂字为例

2021-12-31顾月琴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中西百姓交流

顾月琴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 科技处,江苏 太仓 215411)

中国洋泾浜英语是指约在1720年至1950年,汉语与外语接触过程中形成的以汉语和英语为主要来源成分的有限混合口语,别称别琴、番语等,英文一般称之为Chinese Pidgin English(CPE)。其既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又是一种社会语言现象。(1)谢蓉蓉:《宁波晚清洋泾浜文本英话注解语言文化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16页。它是中国近代中英语言交流中所产生的特殊现象,是流行于晚清民间的通俗英语。最初产生于18世纪初的广州,随着对外贸易中心逐渐北移,上海取代广州成为风水宝地,西方列国纷纷在上海设立租界开办商行,上海“洋泾浜英语”也就随之产生,成为外国传教士、商人与中国的底层百姓为了贸易交流而使用的一种中西杂烩语言。可以将“洋泾浜英语”理解为中英两种不同文化及语言碰撞时,双方为了交流方便而特意创造出来的语言变体,这种语言变体将中英语言进行融合和杂交,不注重语法及发音等细节,以理解和方便交流为主要目的。洋泾浜英语主要在通商口岸流行,具有不同的方言特色,主要是那些下层劳动者使用,他们文化程度低并且无法接受正规系统的英语教育,但迫于生计需要使用英语交流。这种民间“洋泾浜英语”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同时其教学方式和教材也有着独特之处。

一、晚清民间英语教学兴起的背景

晚清时期,西方列强通过武力打开了天朝的国门,随之涌入的不但有各国商人和传教士,西方的文化也开始从广州及上海等沿海城市传播到中国内陆。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得以改变,民间与洋人的贸易活动日益增多。在广州、香港、上海等重要通商口岸,英语作为通商公共语言使用频繁,让人们对外语重要性有了新的认知,促进了商务英语学习风潮的兴起。(2)孔凯:《晚清商务英语教学发展轨迹研究》,《滁州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第133页。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官办的正式英语教学还是民间非正式的英语教学,都具有一定的需求群体,尤其是那些需要与洋人接洽生意买卖货物的商贩或以靠语言翻译为业的“舌人”,他们迫切需要掌握一定的英语交流能力以谋求生存。由于英语在日益开放的晚清社会不断具有商业价值,便成为人们追求“高尚”职业的敲门砖。晚清各类英语教学机构数量有限,没法满足人们对外交往的不同需要,无法进入各类教学机构而欲学英语的人们只好借助民间其他办学形式学习英语。(3)顾卫星:《晚清英语教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38页。

(一)开放的社会风气与思想观念

明清之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传统的本末观、义利观遭到了质疑,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转变,就如余英时先生所指出的“从十六世纪以来,中国商人阶层的社会功能在实质上日益重要。与此相随而来的是他们在社会价值体系中所占的位置显然上升,甚至他们的法律身份也有改善的迹象”(4)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8页。。商品经济的繁荣,商人地位的上升,使传统价值观念得以改变,社会风气也越来越开放,他们接受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也不断加强。尤其是晚清时期,随着通商口岸的不断增多与对外贸易的不断加强,英语成为当时社会普遍的交际用语。“任何语言都发生于现实生活,它在诞生之前,有两个条件:言语交流的需要和对某一语言模式的趋近。”(5)马伟林:《中国皮钦英语的历史地位》,《学术界》2005年第2期,第190-195页。

清朝政府中的开明之士如张之洞就意识到了精通外语的重要性,认为外语是“一切西学之阶梯”的基础,在其所创办的“自强学堂”中竭力强调外语学习。还有些抱有忧国忧民的社会精英,面对西方各国的强大,他们亟须通过掌握英语来学习西方文明的先进技术,以求富国强民赶上西方发展步伐。而那些经常与外国人接触的经商小百姓,更是将学习英语作为生存技能之一。他们通过勉强掌握的简单英文,加上各种手势动作,就可以跟洋人直接进行货物买卖和交易。就如有学者指出,一部分中国人对英语学习的热情源自现实的利益需要。他们认为一旦掌握了英语,就有了与外国人经商的资本,如买办、通事之流,或那些出身贫寒之人,也巴望着凭借一两句半生不熟的洋文,在开放口岸寻觅到一份糊口的生计。(6)孙广平:《晚清英语教科书发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3页。

(二)近现代运动的兴起与开展

1840年的鸦片战争,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各国瓜分战利品的羔羊。战争的惨败,不但挫伤了上层统治阶级的自信自尊,也唤醒了广大民众的自我意识。面对当时“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以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等人为首的官僚集团主张对封建专制制度作些改革以适应发生巨变的新形势,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到90年代,举办了一系列“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其中洋务教育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当时没有精通英语之士,从西方引入的外文书籍无法翻译,尤其因缺乏翻译人才导致鸦片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而损失惨重,清政府亟需对外事务人员和翻译人员。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英国文书俱用英字书写”“自今以后,遇有文词辩论之处,总以英文为正文”。法国也采取英国的做法,以后配送的文书等也都用法文书写。(7)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102-105页。因此培养精通外语特别是英语的人才迫在眉睫。

(三)外国商人与驻华机构的增多

工业革命后,欧美一些国家的资本主义有了迅速的发展,英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它将目光投向了全球,特别是加强了对东南亚的侵略。而清朝政府也不可避免地被卷入这场狂潮之中,传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步瓦解。随着晚清各沿海通商口岸的被迫开放,来华的西方传教士和商人人数激增,并在中国不断开设工厂和洋行,这些机构得到了迅猛发展。19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侵略势力不断在通商口岸开办企业,到中日甲午战争,西方侵略势力在华“创办了103家外资企业”(10)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40页。。这些外资企业,迫切需要大量掌握日常英语的中国雇员,而能运用英语处理翻译、记账、谈判等工作的雇员则能获得丰厚的薪酬。

1877年和1879年《申报》分别刊载了两条招聘广告:“启者:某行今欲延请一中国司账之人,须谙别琴英话者,凡欲充此缺之人,请来上海英租界江西路B字第三十九号门牌内商议可也。”(11)《申报》,1877年6月27日。“本公司今欲延请一能写西字之中国人,笔画须极精工,薪俸银每月三十两。英国轮船公司告白。”(12)《申报》,1879年11月24日。从当时的招聘广告可知,是否掌握英语已经成为外资企业招聘人才的重要依据。而凭借粗通几句洋泾浜英语应聘成功,这些中国人在经济方面则能得到很大的提升,“华夷杂处,……以租界以为活者,……不下数百人;一公司之买办也,而岁得数千金;一洋商之西崽也,而月得数千金。得西文之浅者,已足以糊其口”(13)莫再树,陶秋羽:《前制度化教育语境下的晚清民间商务英语教学》,《中国外语研究》2016年第2期,第123页。。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多和商业往来的频繁,中外双方交流的语言障碍也日益明显,并且外资企业优厚的工资也激发了普通百姓自愿学习英语的热情,这也是晚清民间英语教学盛行的主要原因。

二、晚清民间杂字英语教学的特征

杂字是我国古代流传在民间的非正规识字教材,多为市井中人或无名塾师编写。但实际上发展到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普通劳动者包括农民和手工业者也有了识字记账的需求。此时,杂字的受众群体已突破了年龄和身份的限制,成为各行各业劳动者的百科全书。(14)顾月琴:《日常生活变迁中的教育:明清时期杂字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年版,第120-121页。晚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和中西交流的需要,中国社会底层人士也掀起了学习英语的热潮。而杂字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不但教授常用汉字,还附录英文字母与单词,成为民间自学英语的主要教材,培养了大量亟需使用英语交流的劳动者,促进了中外贸易的交流与发展。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和外资企业的增多,晚清民间英语教学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当时民间英语教学除了早期由洋人创办的培训班和夜校等各种班级授课机构外,还有一种是民间自由分散的教学,也即杂字中的英语教学,它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一)自由分散的教学方式

杂字是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因广大市井人士、农民及手工业者掌握识字记账技艺的需求而大量产生的,因此它不仅作为私塾教育的补充读物,更是学徒、农民、手工业者、商人业余学习的识字教材和职业教材。由于这些初学者年龄、身份和职业的特殊性,他们没有固定时间由老师监督教授学习,而往往是利用空闲请识字者教读或自学,因此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晚清至民国出现了大量附有英文字母和单词的日用杂字教材,这些杂字较多以绘图中西日用杂字命名,如光绪年间有石印本《绘图改良中西日用杂字》《绘图中西日用杂字》等。这些杂字教材除了教百姓识记汉字外,都在书后附有大小写的26个英文字母和常用的英语单词。它将英文、中文翻译和英文的汉语谐音编排在一起,不需当面集中教授,主要“阴天下雨,揭开念遍。常读熟记,上帐不难”。

初学者主要包括市井小商人和店铺学徒等,他们平时忙于打理生意,遇到下雨或店铺打烊后就请年长识字者教学,粗识之后就以自学为主,经常翻阅诵读熟记。这种教学方式周期比较短,主要是口头传授并以单词学习为主,完全没有语法规则可言,也没有系统的学习进度安排。一般就在汉字后面附有英文字母及大量的词汇,并用方言或汉语谐音标注的方式来识读英文。虽然这种洋泾浜英语教学缺乏正确的读音,但它能够让百姓在空闲之余随手翻阅并记诵英文单词,在初步掌握一定的英语词汇量后就可以按照汉语语言习惯加上手势动作与洋人直接交流。这种非正规的口耳相传的教学方法,适应了当时贩夫走卒的生活和工作特征,同时,可以借助逗留在店铺或其他场所的外国人随时进行操练,因而受到普通百姓的欢迎。

(二)简单实用的教学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以外的普通百姓也有了识字记账的需求,而且他们也有了与洋人直接交易的机会。而杂字“它的读者不限年龄,不拘身份,男女老幼都可以选择这条识字途径”(15)来新夏,高维国:《杂字》,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与传统蒙学教材脱离生活实际、注重儒家伦理道德教育不同,杂字内容包罗万象,贴近百姓生活,既有关系百姓生计的衣食住行,也有了解自然景观的天文地理,更有百工行业的经验知识。

晚清时期出现大量的《绘图中西日用杂字》,除了用汉语教授上述内容外,附有的英文词汇也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笔者所见《绘图改良中西日用杂字》中就列有“粗”(Coalse考挨司)、“细”(Fine法哀痕)、“白”(Wbite忽脱)、“青苔”(Mosses毛水史)等词。此外,这些中西日用绘图杂字还出现诸如“祖母”“祖父”“钦差”“将军”等各种称谓和“颈”“面”“耳”“目”“鼻”等五官,更有“钥匙”“尺”“水平尺”等各种日常家什用具,只为“字能尽识,用能举笔”(16)[清]佚名:《四言杂字》,广东陆河民间抄本,东坑彭先生供稿。,即学即用,主要解决底层百姓与外商贸易往来中的现实问题,具有很大的实用性。当然,洋泾浜英语主要在通商口岸城市流行,带有不同的方言特色,并且主要用于贸易交流。所以杂字中的这些英文词汇多有拼写错误之处,其标注的汉字谐音也大多与英文发音差距较大,并且无意识地运用汉语思维模式拼读英文,教学内容更是支离破碎,主要局限于货物名称和价格等用词,但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这种简单实用的教学内容可以扫除贸易往来中的语言障碍,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三)开放民主的教育理念

“学而优则仕”几乎是古代中国所有读书人追求的理想,科举将这种学优则仕的理论制度化,发展到明清,读书人对科举的迷恋达到了狂热程度,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试题,重人文政务轻生产技艺,实行所谓的精英教育,政府通过科举考试将读书人困守在抽象的儒家道德说教之中。而杂字顺应社会经济发展,以百姓实际生活编写教材,内容包罗世间万象,体现了开放民主的教育理念。

晚清时期,随着西学东渐的发展,西方的数学、哲学、天文、地理、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思想和社会经济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杂字教材中除了出现大量的天文地理知识外,还出现了许多新名词,如步兵、委员、成员及法国、英国、俄罗斯等外国国名。这表明随着中西交流的日益加强,百姓的思想越加开放民主,他们积极接受新事物,将之融入英语学习之中,并慢慢地形成了公民意识和科学意识。学习杂字英语的百姓是通商口岸城市思想发生变化较早的群体,主要以店主、买办、杂役等社会下层人士为主,为了商业交往需要,他们模仿洋人以谈话为主的英语口语。他们能够敏锐地捕捉社会发展潮流的风向标,并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影响周围群体的观念。虽然杂字英语教学受到历史和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它将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有机地联系起来,从实践中探索学习,成为颇具特色的“双语教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开放民主的教育理念。

三、晚清民间杂字英语教学的意义

(一)加强了中西方之间的贸易和交流

明朝时期由于倭寇对沿海的不断骚扰和掠夺,明政府曾下令禁止民间的海上贸易,后来虽然在隆庆时期解除了海禁,调整了海外贸易政策,出现了比较开放的局面,但民间海外活动依然受到政府的诸多管理和限制。清政府延续了明朝的对外政策,严格限制海外贸易。由于担心中外贸易频繁和人民反清起义的发生,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外商在华只能雇用翻译和买办进行交流贸易。闭关锁国政策虽然一定程度上打击和限制了海上走私,有利于沿海地区的稳定,但也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与外国的经济文化交流。鸦片战争后,随着晚清各沿海港口的陆续开放,外资企业越来越多。随着中西贸易往来的增多,掌握英语交流的人才日益走俏,首当其冲的便是买办和通事。

由于当时民众排外心理严重,而外商对中国商业又不熟悉,这些买办和通事就成为沟通中西贸易的中间人。他们通过学习掌握简单的英语,就能跟外国人进行直接交流。而买办和通事丰厚的薪酬进一步刺激了百姓学习运用英语的热情。通过初识英语破除了语言障碍,上海很多普通百姓就可以直接与外商交涉买卖,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贸易与交流。“中西经济与贸易的交往,不可避免地带来中西语言文化的接触与交流、碰撞与融汇。在中西语言文化交流中,弱势的一方要向强势的一方学习,只有掌握了强势语言,才有可能去与强势语言文化的种族进行对话。”(17)谢蓉蓉:《宁波晚清洋泾浜文本英话注解语言文化研究》,第133页。在这些民间《绘图中西日用杂字》教材中,出现了“报税”“红单”“免税单”“漏税”“下货单”“罚款”“报货单”等商业用语,仍然采用上中下三行标注的方式,如上行为汉字“税”,中间为英文“Duty”,下行为汉字注音“度的”。虽然这种不中不西的“洋泾浜英语”读法缺乏一定的准确性,但作为中西交往的媒介,它解决了中外交往的语言障碍,成为促进中西贸易交流的前提之一。

(二)激发了百姓的民主和文化意识

由于受封建传统观念影响,中国人潜意识里有着保守和逆来顺受的陈旧观念,他们认为皇权是至高无上的象征,自己作为臣民应该顺从朝廷的一切安排。而清政府为了控制百姓思想和杜绝外国进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和经济等方面的交流。这一政策的长期推行,使中国百姓思想固守僵化,即使是那些官僚统治阶级也不例外,这就使中国不能吸收学习国外先进文化与科学技术,也就无法及时跟上世界其他国家发展的步伐。晚清由于社会形势的巨变,中国社会对西学产生了兴趣,不仅那些经常和西学打交道的士大夫改变了对西方文化的敌视,底层百姓由于自身利益的驱使更是改变了对西学的看法。而民间杂字英语教学,就是对西方文化的不断接受和融合。通过传授西方文化与科学,使底层百姓能了解和接触新的事物,认识到世界上还有许多其他国家,改变了人们狭隘的思想观念,激发了百姓的文化和民主意识。

史学家熊月之指出,对待英语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人们对西方文化态度的晴雨表。在与洋人接触过程中,人们尤其是上海百姓的意识和世界观念发生了从传统向近代的根本性转变,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的妇孺老少称外国人为“外国人”“洋人”,称上海的租界为“沪北”和“十里洋场”,用“瀛寰”“万国”“政府”“公民”等非常活跃的近代字眼,来代替“天下”“王土”“朝廷”“臣民”等封建字眼。(18)张仲礼:《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7页。《绘图中西日用杂字》中出现了世界地图,标明了“澳大利亚洲”“南阿美利加洲”“北阿美利加洲”“亚细亚洲”“欧罗巴洲”“阿非利加洲”等,并出现了许多外国英文国名,分上中下三行,分别是中文、英文和读音,包括英国、法国、荷兰、意大利、挪威、俄罗斯、瑞典、土耳其、西班牙等,如上行为汉字“法国”,中行为英文“France”,下行为汉字注音“弗兰西”。这些都表明了中国百姓思想的不断变化,他们能够主动接纳西学知识,并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激发了百姓民主和文化意识的觉醒和形成。

(三)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传播和发展

在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于科学技术生产力的限制,百姓对整个世界和宇宙的认知属于唯心的,他们认为整个宇宙都是由气构成,“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由于缺乏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他们对外界的理解囿于中国传统儒家道德为主的范畴,远远没有达到科学认识的程度。尤其是清朝的妄自尊大和对西方科技文化的抵制,使得当时中国没有及时跟上西方科技发展的脚步。鸦片战争促使一些有识之士寻求自强道路,洋务运动秉承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在学习中国传统儒家学说的同时引进西方的天文、设计等近代自然科学的书籍,并设置制造的课程,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绘画、航行理论等课程。随着这些近代自然科学知识的输入与传播,百姓的视野扩大了,对事物的认识也深化了,他们意识到自然万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如天、地、日、月等,都有自身变化发展的规律。

而民间杂字教材中也出现了许多近代自然界及近代生活特征的英文单词。如《绘图中西日用杂字》中就出现了“天”“日”“星”“雷”等单词,每个单词列三行,上行为汉字“天”,中行为英文“sky”,下行为汉字注音“司格哀”。另一版本的《绘图中西日用杂字》中也有类似带有“自鸣钟”“玻璃镜”“千里镜”等具有西方生活气息的词汇,上行为汉字“自鸣钟”,中行为英文“Clock”,下行为汉字注音“刻老克”。虽然这种英语教学很粗糙零散,并且此时的百姓由于知识和视野的局限对科学的认知还比较肤浅零散,但它在促成百姓认识学习西方自然科学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正是底层百姓对自然界和人类认知的改变,才打破了自然界的神秘性,使科学知识得以普及,从而提高了百姓的文化素质,比较容易摆脱封建社会愚昧思想的束缚,使他们更愿意接受新事物和新概念,减少早期中外交流的语言文化障碍,进而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传播和发展。

四、结语

面对当时世界形势的变化和发展,清朝政府夜郎自大不思改革,曾愚昧地认为百姓学习英语,不但丧失国格有损天朝形象,而且还会与海外蛮夷勾结威胁天朝安全。直至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才意识到培养英语人才的紧迫感,并自上而下开始了英语教学的推广。但事实上,在中英两国最早进行贸易往来之时,民间就已开始洋泾浜英语的学习,杂字就是百姓使用的教材之一。虽然晚清杂字这种民间洋泾浜英语教学缺乏系统性,其英文拼写及发音也缺乏准确性,但它清除了中西交流过程中重要的语言障碍,体现了百姓思想上对西学的接受和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晚清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指向标。在官办学堂和教会学校无法满足更多普通百姓学习英语的情况下,杂字这种灵活的非正规教学方式,突破了官办学校教育的局限,让普通百姓都有接受英语学习的机会,提高了他们掌握和运用英语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西方语言减少了与外商交流的障碍,促进了通商口岸的发展和繁荣,推动了中西方之间的贸易发展,同时也改变了普通百姓的思想意识,对促进中国近代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作用。

猜你喜欢

中西百姓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不让百姓撇嘴骂
百姓记着你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影響中西的波希戰爭
百姓看家“风”
“味其道”与“理其道”(一)——中西诗与思比较谈片
中西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50例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