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外传播的机制与路径

2021-12-31杨瑞清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陶行知跨文化思想

杨 冰,杨瑞清

(1.南京晓庄学院 陶行知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17;2.南京浦口行知教育集团,江苏 南京 2118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的中国教育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道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推动中国教育走向世界,为世界教育的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85页。。陶行知教育思想是中国先进教育文化的代表,经历了本土传播和跨文化传播的不同传播语境,钩沉出一部壮美、生动的中国文化传播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教育史话。可以说,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传播与流动、增值与创造、动态流动与互动传播,凸显了陶行知教育思想在跨文化传播中迥异的运行轨迹和内在机制。

南京市浦口区行知教育集团扎根中国乡村40年,从一个村办小学起步,走上一条努力探索中国乡村教育发展之路,历经中国教育一个个飞跃式的历史进程,绘制出一个乡村教育的美丽童话。从1981年“行知实验班”开启以来,行知教育集团开展行知教育实验40年,是起步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涉及内容最全面、对外交流规模和影响最大的行知教育探索基地。行知教育集团,扎根中国,融通中外,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以及中国教育文化“走出去”的教育战略,积累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和开放性的行知教育跨文化传播的成功经验,为新时代陶行知教育理念以及中国优秀教育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传播语境的文化博弈:坚持文化自信与教育自信的统一

文化是传播的语境,没有文化的传播和没有传播的文化都是不存在的。新时代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传播语境,必然经历迥异的文化差异、文化疏离,甚至文化冲突,不过任何文化都会在彼此的交流与对话中,走向融通。行知教育集团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跨文化传播中,始终坚持“文化自信”和“教育自信”的辩证统一,以突破文化的壁垒和困境。

以“文化自信”应对文化的多样性。行知教育集团始终认为,“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蕴含着实现中国梦的中国精神”(2)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第88页。。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认可和总体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自豪感和坚定信念,是对自身文化发展进程自信、价值取向自信、创新能力自信、冲突解决能力自信和国际比较自信。(3)戴锐,徐菲:《文化自信的构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社会生成》,《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第1页。应以文化自信应对文化多样、价值多元等迥异的多元文化环境。

以“教育自信”赢得教育的话语权。行知教育集团重视中国教育的实践与发展的独特价值,深信中国教育可以为世界教育贡献智慧,始终坚持行知教育理念,在行知教育集团看来,“行知教育”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共享概念。“共享行知教育,共建世界学校,共育时代新人”,以中国教育自信来赢得教育的话语权,以坚定的乡村教育立场变革中国乡村教育,并且掷地有声地指出:“乡村教育并不是落后的代名词,反而是良好教育生态的一块阵地。好的教育一定是会在乡村教育的土壤里长出来的。”

总之,陶行知教育思想作为中国先进教育文化的代表,在对外传播中,历经不同文化的冲突与交融,获得了海外教育领域的瞩目与关注。新时代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传播语境的文化自信与教育自信,既是中国传统优秀教育文化的自信,亦是中国乡土教育文化的自信。

二、传播主体的赢效因素:“行知人”的人格感召、情感共鸣和实践引领

传播主体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传播者,是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外传播活动的发起者,是行知哲学、行知教育和行知精神的坚定追随者。传播主体的人格、情感和行为影响着传播的效果,因此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对外传播中要注重传播主体赢效因素和传播能力的提升。40年来,行知教育集团在行知精神和思想的传承上,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强烈的“使命感”,满怀真挚的“情感”、坚定的“信仰”,脚踏实地,一以贯之,走出了一批“行知路上后来人”,走出了“陶行知式的乡村教育家”。在这里,传承行知教育精神和思想,不只是说出来、写出来,也不只是做出来,而是“活”出来,因此具有实际的感召力和显著的“示范性”。

(一)诉诸人格:扎根中国乡村办教育的“行知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办好中国的教育,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新时代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跨文化传播需要“诉诸人格”——一群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师者群的人格感召。“诉诸人格”指借助传播者本人受人尊重和信赖的特征去影响受众,提升对其话语的接受程度。(4)王飞,费爱华:《当代中国价值观跨文化传播的路径:道理、情感与人格》,《新闻知识》2020年第12期,第13页。行知教育集团扎根中国乡村办新型的农村教育,这种新型的乡村学校是“上千农家子弟健康成长的现代校园,上万社区农民终身学习的精神家园,众多城市学生尽情体验的乡村田园,无数有识之士热情共建的文化乐园”(5)杨瑞清:《走在行知路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01页。。这群扎根中国乡村的“行知人”的教育初心很朴素:“到最偏僻、最艰苦的地方去办学;征集一批志同道合的志愿兵;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大胆改革创新,探索农村教育新路子。”“要为农民、为国家办一所真正的好学校,为乡村儿童、为农村最普通的老百姓奉献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智慧。”(6)杨瑞清:《走在行知路上》,第146页。“行知人”的人格感召是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外传播中传播主体赢效因素的重要体现,传播主体的人格魅力、立场态度、权威性、亲和力都影响传播的效果,要注重传播者人格魅力的感召,以促进受众对陶行知教育思想和教育文化的吸收、接纳和认同。

(二)诉诸情感:以陶为师、学陶师陶的“真心良师”

新时代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传播需要“诉诸情感”——一群被陶行知伟大的人格魅力所感染,为他“爱满天下”的情怀所打动,为陶行知崇高的师德品格所折服,也为陶行知的教育实践奔波而心怀恭敬,无不以陶为师、学陶师陶的“真心良师”的情感共鸣。“诉诸情感则是借助感性的力量来增强传播者的影响力和说服力。传播者建立一个使受众容易产生情感共鸣的传播情境,以赢得受众的支持和认同。”(7)王飞,费爱华:《当代中国价值观跨文化传播的路径:道理、情感与人格》,第12页。行知教育集团总校长杨瑞清指出,在弘扬行知精神上,一个杨瑞清做不了多少,一个行知教育集团也做不了多少,教师、家长、学生携起手来,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携起手来,中国学者和外国学者携起手来,共同走在行知路上,共同弘扬行知精神,为教育的振兴、为人类的发展,作出自己积极的贡献。行知教育集团与马来西亚华文学校的“爱心学校”计划,就是学习陶行知办学精神、办学理念,发展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典范,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马来西亚传播中,传播者和受传者找到共鸣,形成了精神上和学术上的互助。对外传播陶行知教育思想,需要弘扬行知精神的“真心良师”,需要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和精神认同。

(三)诉诸实践:坚定走在行知路上的师者群

新时代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传播需要“诉诸实践”——一群坚守乡村、践行行知教育的师者群,他们构成了行知路上的“生命成长共同体”。诉诸实践是借助传播者的行为和实践,是带动和引领受传者行为变化的行动纲领。行知教育集团的师者群在传承、弘扬行知精神上,始终坚持“实践第一”,始终站在乡村教育的立场上,回到生活,走进现场,把根基深深地扎进泥土里,通过行动来表现陶行知先生的精神理念,把鲜活的教育思想融入到办学之中,融入到行知育人的实践体系中去。行知教育集团经历40年的时间锻造,对陶行知教育思想“整体传承”“系统设计”“融合育人”,最终落实了“以德为先、整体育人”的行知教育育人体系。这里缔造了一个乡村教育的童话;这里守住一块让行知思想扎根的地方;这里走出一群让“农民孩子也能享受最好教育”的乡村教师群体;这里让老百姓感觉到学校是文明的地方,是公正的地方,是美丽的地方,是有知识的地方,是讲道德的地方;这里让老百姓通过学校看到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让学校成为一面文化的旗帜,在绿色的乡间高高飘扬,在老百姓的心中高高飘扬!(8)杨瑞清:《走在行知路上》,第202页。

三、传播客体的流动价值: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继往开来和革故鼎新

“没有需要传递的信息,就无所谓传播。传播内容是每一个具体传播过程差异化的核心,是分析每一个传播行为的重要资料。”(9)谭昆智,林炜双,杨丹丹,马璟熙:《传播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69页。传播内容作为传播客体就在传播的流动中完成着复写和传承、创造和革新等价值创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传承过去、造就现在、开创未来,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新时代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传播需要对陶行知教育思想进行继往开来和革故鼎新的发扬和创造,以适应新时代的时代特征和价值诉求。

(一)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复写与传承

陶行知教育思想传播活动是传播者、传播受众、传播内容共同构成的信息流动的过程。(10)吕杰,张波,袁浩川:《传播学导论》,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8页。在传播过程中呈现的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流动价值之一就是传播内容的复写与传承,即陶行知教育思想在被接收、被传承的过程中,基本保持了其教育思想的原始状态。陶行知教育思想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是中国现代教育思想中最具时代性、革命性、人民性与科学化、本土化鲜明特征的教育思想体系,也是新中国教育学的重要源泉之一”(朱小蔓语)。因此,厘清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本质与真谛,归纳出陶行知教育思想本身的指导理念、思想体系和理论特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之所以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前瞻性,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和历久弥新的生命价值,并使之得以持续传播的内在机制。

(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创造与革新

传播活动中,从信息的采集、鉴别、选择到加工、传递,无不闪耀着人类的创造性火花,无不渗透着人类的创造性睿智。(11)陈力丹:《传播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页。“传播不是纯粹的思想获知,交流和共享信息、知识时,可能会形成、创造出新的思想。”这就是说,传播内容在传播过程中完成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创造和革新。实际上陶行知教育思想一直是具有创造性价值的教育思想体系,陶行知本人也是一位具有创造性的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特质决定了其在传播和实践中,接收者的适当改造和革新。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对外传播实际上是一种重新建构陶行知教育思想内容的过程,需要对陶行知教育思想进行与时俱进、继往开来的创新改造,需要对陶行知教育思想赋予新的时代价值和新的时代特征。

新时代的陶行知教育思想历经与时俱进、继往开来的时代锻造,是吸纳和融合二十世纪以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为代表人物和传播主体的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本质与真谛,凝练出弘扬行知精神、践行行知思想、回归教育本质的教育,蕴含着“关怀生命、关注生长、关心生态、关切生机”的真谛,关爱每一个生命,为生命的幸福成长创造良好的文化生态、提供精美的精神营养,让生命保持生机勃勃、生机盎然的美好状态的行知教育新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构建与提出也是扎根中国乡村40年的行知教育集团的经验总结和发展创新。

四、传播路径

(一)以行知精神为切入点寻求文化共鸣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对外传播要以行知精神为切入点寻求文化的共鸣和认同。行知精神继承了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同时也吸收了世界先进的文化理念,它符合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需要。行知教育集团将行知精神总结为:立志做大国良师,创造崇高的生命价值;学会联合,小学校也能办大教育,推行村校联合、城乡联合以及国际联合;学会赏识,修炼花苞心态,努力促进每个学生自信舒展、幸福成长。行知教育集团始终坚持陶行知教育思想这一先进思想来引领学校发展,坚信学校师生的生命生长需要先进的行知精神来滋养和润泽。集团要始终站在先进文化的视角上弘扬行知精神,借鉴和弘扬陶行知教育思想、哲学理念、人格风范,包括思维方式、语言特色,以及对古今中外先进思想理论的学习与创新。集团提倡联合起来弘扬行知精神,以行知精神为切入点,寻求不同的文化语境,特别是“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对于陶行知教育理念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共鸣。行知教育集团2005年成立行知苑对外交流中心,以融入行知文化的中华文化浸润活动课程体系满足海外华裔青少年学习中国文化的需要。集团举办新加坡、马来西亚行知教育研修班,实施桂馨(弘慧)行知教育实验项目,发起“曙光行知教育共同体”,编印《行知教育实验手册》,累计为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地近2000名境外教师举办了行知教育研修班。

(二)实现从泛众传播到精准传播的尝试

“所谓精准传播,既要求传播内容更加细分,又要求精准切分受众需求,改变整齐划一的‘一刀切’和‘一视同仁’的传播方式,变粗放式为精准化。”(12)孟建:《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建构跨文化分层传播体系的思考》,《中国编辑》2020年第11期,第34页。行知教育集团瞄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海外华侨华人对于中华文化的迫切需求,扎根乡村,放眼世界,实现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海外精准传播,以提升陶行知教育思想跨文化传播的精准度和有效性。行知教育集团大力协助马来西亚华文学校推行陶行知教育思想,实施“爱心学校”计划,并成为马来西亚133所“爱心学校”的“母亲校”,为近万名马来西亚华人教育工作者送上了行知教育课程。集团进行“世界学校”共建实验,与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友好学校交流合作,举办“一带一路”华文学校行知论坛。一系列举措使行知教育获得海外众多关注,使行知教育为世界教育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行知教育以“共享行知文化、共建世界学校、共育时代新人”的昂扬之姿,闪耀在世界教育的舞台。

(三)推出“适应”的新媒体视听手段

“随着移动传播时代的到来,媒体传播从线性向非线性演变,从平面化向立体化演变,从静态向动态演变,视听媒体尤其是视听新媒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3)张洪伟,万力闻:《和而不同:“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传播的策略》,《海河传媒》2020年第6期,第52页。所谓“适应”就是依据受众的不同、文化情境的不同而调整传播策略。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对外传播中,重视传播媒介在受众国的本土化,考虑受众国的风土人情、审美趣味和文化特质,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应本着“受众国”本土化的原则,特别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交流时,使用当地人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和传播形式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对外传播服务。行知教育集团加强与统战部门和各级侨联、汉办的联系,搭建平台,充分共享智慧,运用行知苑云播中心平台,设立中文、中餐、中医、书法等8个直播间,加强“一带一路”国家友好学校的线上线下的双向交流合作。新媒体的多层传播机制,促进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信息传播与信息增强。

五、结语

跨文化传播是中国教育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必由之路,关乎中国教育思想在异域文化的交流、理解和接纳。作为跨文化传播活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对外传播旨在弘扬中国优秀教育文化,引领中国教育智慧走向世界。行知教育集团通过借鉴现代跨文化传播理论,构建新时代陶行知教育思想跨文化传播的机制与路径,作出了可喜的尝试。陶行知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教育文化和教育智慧的精髓,我们理应担负起文化传播的重任和使命,为世界教育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略尽绵薄之力。

猜你喜欢

陶行知跨文化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陶行知教育名录
陶行知夜归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陶行知的另类教育法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