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生动诠释
——福建宁德脱贫致富的样板、经验与启示

2021-12-31叶志坚肖剑南

关键词:闽东宁德精准

叶志坚 肖剑南

从历史视角看,贫困是亘古至今人类最重大的社会问题,可谓人类社会的顽疾。反贫困始终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坚持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团结带领各族人民为创造美好生活而接续奋斗,在迎来百年华诞的重要时刻,取得了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 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 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 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1]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创造了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

福建宁德,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策源地和练兵场”,[2]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形成的‘试验田’与‘策源地’,它孕育了习近平同志精准扶贫思想”。[3]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特别强调弱鸟先飞意识、大力倡导滴水穿石精神,拉开了摆脱贫困攻坚战的序幕。功夫不负有心人,“闽东脱离贫困线”[4]在习近平调离宁德时初步实现,此后,宁德干部群众矢志如初,续写脱贫致富的恢弘篇章。2019 年8 月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乡亲的回信中,祝贺他们实现脱贫,鼓励他们继续发扬滴水穿石精神,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回顾宁德脱贫致富的实践探索,总结其中经验启示,对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顺势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之路,具有特殊而深刻的指导意义。

一、宁德脱贫致富的实践样板

1988 年5 月至1990 年5 月,肩负中共福建省委的重托,习近平同志到宁德担任地委书记。理论水平是优秀领导的标配,而理论来自对实践的思考。习近平赴宁德上任才2 个来月就走遍了闽东九个县开展系列调查研究,随后写下《弱鸟如何先飞》(1988 年9 月)的调查随想。后来,他又从耳闻目睹的情况,写下《滴水穿石的启示》(1990 年3 月)。他深刻认识到,“扶贫先要扶志”;[5]从其《我们应怎样办好教育》(1990年2 月)说“农民有脱贫致富的决心,却伴有缺乏文化知识、科学技术的苦衷”,引用古语“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6]其《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1989 年2 月)“强调科技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7]显然说明,习近平在宁德时就“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8]。概而言之,习近平在宁德倡导“弱鸟先飞”意识、强调“滴水穿石”精神、建立“四下基层”[9]制度、把“加快发展、摆脱贫困”作为工作主线。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宁德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从摆脱贫困到精准扶贫再到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开拓出富有特色的多条路径,成效显著,样板喜人。

(一)下党——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样板

宁德寿宁县下党乡,1988 年1 月挂牌成立时,还无公路、无电话、无通电、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是福建当时唯一的“五无乡镇”。下党乡,曾被戏称为寿宁的“西伯利亚”,经济发展严重滞缓,是1989年至2002 年习近平在闽工作期间挂点联系的特困乡。作为下党乡政府驻地,下党村有习近平三进下党、身体力行、践行群众路线、推动领导干部“四下基层”的宝贵精神财富,彰显着党和政府对偏远贫困地区扶贫的重视。曾亲炙于习近平的下党干部群众,发扬滴水穿石精神,埋头苦干,久久为功,以干得助,实现了脱贫,旧貌换新颜——天堑变通途,全乡公路网络四通八达,已开通5 条进乡公路、10 条通村公路,基础设施大为改观,依托绿水青山和古建民居,重点发展茶产业和旅游业,实现了量与质的跨越式发展。2020 年下党村集体经济收入58.45 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39 元,接近福建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880 元,社会生产总值5714 万元。下党村口的“滴水穿石”雕塑,就是下党30 余年间发生巨变的最好注脚。

(二)赤溪——弱鸟先飞自强不息的样板

宁德福鼎磻溪镇赤溪村的扶贫之路,从1984 年6 月一封写给《人民日报》反映情况的信开始。起初进山扶贫是送钱送粮送畜种送树苗送水果苗送药材种子等,但这种救济式、“输血式”扶贫,并没有让村民摆脱贫困。鉴于赤溪村400 多户近2000 人散居在14 个自然村中,生产生活条件很差,1994 年,赤溪启动“整体搬迁”计划,整体搬迁让扶贫方式实现从“输血”到“换血”的重大转变,但如何让这些从山上下来的村民“稳得住”“能致富”?1988 年8 月,习近平就福鼎考察情况说:“抓山也能致富,把山管住,坚持10年、15 年、20 年,我们的山上就是‘银行’了。”[10]赤溪的发展刚好验证了如此预言。随着赤溪连接外部道路日益通畅便捷,其山水资源渐渐彰显出旅游价值,于是因地制宜培育旅游特色优势产业,走上“旅游富村、农业强村、文化立村、生态美村”的致富小康路,2020 年村集体收入215.18 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127 元,社会生产总值4597 万元。2015 年1 月2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民委《民族工作简报》第六期上作重要批示,肯定赤溪畲族干部群众“把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建成了小康村”。2016 年2 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网演播室,通过视频肯定赤溪作为“中国扶贫第一村”的评价。

(三)溪邳——造福工程惠及百姓的样板

宁德福安溪邳村地处沿海的盐田港畔,包括7 个自然村600 多户2700 多人,是福安连家船民聚居地。建国前,溪邳渔民被严重歧视,不许陆居,不许上学,一家几口祖孙三代只能居住在一条长不到7 米、宽不到2 米的小船里,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一切都在船上,故被形象地称为“连家船民”。1989 年,溪邳村启动连家船民整体上岸工程。20 世纪90 年中期以来,福建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造福工程”,连家船民上岸定居得到强力推进。1998 年12 月,在福安召开的“福建省造福工程暨连家船民上岸定居现场会”上,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强调,连家船民上岸定居是事关全局的工作,非做好不可。上岸定居只是连家船民摆脱贫困的开始,让其“上得来、住得下”之后,就是怎么“稳得住、富起来”。在党和政府的带领和支持下,溪邳村从过去的“破船加破网”进行小海捕捞和滩涂劳作单一型小渔业经济开始进行产业转型,逐步迈向“轮船加网箱”“五业并举”(大力发展海上养殖业、扩大海上运输业、提升水产品加工业、引资创办新企业、富余劳力广就业)的海洋经济发展理念。为了实现产业转型,有关部门鼎力支持技术培训,重视发展教育,把扶贫与扶智、扶志紧紧结合起来。溪邳村享有“国家级最美渔村”“全国文明村镇”“改革开放40周年‘福建影响力’民生工程类优秀案例”等荣誉称号,2020 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50 万元。

(四)柏洋——做强产业奔向小康的样板

宁德福鼎市硖门畲族乡柏洋村,曾辖25 个自然村,90%的村民分散居住在25 个贫瘠的小山头上,生活困顿。1994 年,党和政府改变以往单纯修路送粮的做法,采用整村搬迁的扶贫开发方式,积极劝导偏远山区村民搬迁下山,易地脱贫;柏洋村“两委”班子适时提出“集中土地、山海并进”的发展思路,经过6 年的奋斗,到2000 年,随着村产业开始兴旺,柏洋终于摆脱了贫穷。此后,柏洋抓住福宁高速公路建设机遇,实施两项计划:一是新村建设,将水电路“三不通”的自然村陆续搬迁到山下高速公路沿线的一处平地,集中统一建设,全村3500 亩山地包给一家公司统一经营生态农业,突破旧村散落发展的瓶颈,实现规模化发展;二是以地招企,成立闽东首个村级工业区,建造一片标准厂房,供前来投资办企的客商使用,陆续引进9 家企业,创造了1300 个就业岗位,全村有500 多人在家门口实现转岗就业。2010 年9 月,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来到柏洋村调研,他要求当地干部群众围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找对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路子,继续努力,加快发展。2011 年以来,柏洋村实施“拓展空间、共同富裕”的可持续发展新战略,形成工业、种植业和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2020 年村集体经济收入725 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500 元。如今的柏洋,“家家小洋楼,户户领工资,门对小公园,村像大花园”,堪称中国农村扶贫、脱贫的一个成功典范。

宁德属于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曾是全国18 个集中连片贫困区之一,全区9 个县中有6 个是贫困县。经过长期不懈努力,贫困地区面貌发生根本变化,数个昔日典型贫困村变成了小康村,上述下党、赤溪、溪邳、柏洋四个代表性生动样板,就是习近平指引宁德脱贫致富实践的缩影。宁德从摆脱贫困到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正是遵照习近平在宁德所倡导的弱鸟先飞意识、滴水穿石精神,印证了扶贫工作要因地制宜、精准发力的方针。

二、宁德脱贫致富的经验总结

30 余年来,宁德累计脱贫77 万多人,包括畲民下山、连家船民上岸的“造福工程”搬迁近40 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万分之一以下。2015 年12 月7 日,在宁德召开的东部地区扶贫工作座谈会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充分肯定宁德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效,指出‘宁德模式’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成功实践,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典范,值得认真总结学习”。[11]

宁德脱贫致富实践的经验,主要如下:

(一)自强不息,坚持久久为功。面对闽东干部群众强烈的脱贫致富愿望,习近平当年就清醒地说,“寄希望于上重大项目,一下子抱个‘金娃娃’,想法不切合实际”。[12]他认为,闽东这只“弱鸟”既要有“‘先飞’意识”,[13]又要有“滴水穿石”持之以恒“寻求一点一滴的进取”[14]的姿态。赤溪村近30 多年来,先后经历“输血”式就地扶贫、“换血”式易地扶贫搬迁、“造血”式旅游产业扶贫,习近平总书记对此的肯定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滴水穿石、久久为功,把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建成了小康村”。[15]同贫困作斗争,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没有愚公移山的精神,是改变不了贫穷落后的面貌的。赤溪村的变迁,是宁德乃至全国扶贫开发事业的一个缩影。

(二)因地制宜,发挥在地优势。当年在谈论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时,习近平把寻找适合闽东经济发展道路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归结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注重效益”。[16]赤溪村在扶贫开发进程中,从整村搬迁到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的扶贫方式、发挥好在地优势。柏洋村则充分发挥紧邻宁德核电和福鼎文渡项目区的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找对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子。

(三)培育产业,壮大经济实力。不论是扶贫开发还是乡村振兴,培育发展产业是根本。习近平在宁德工作时指出:“闽东发展的动力在于工业。”福鼎柏洋村一方面大力实施“工业强村”战略,同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现代种植养殖业进一步促进了村民增产增收。习近平论及福安后洋村通过种植巨峰葡萄摘掉贫困的帽子,认为具体到贫困农村来说,脱贫手段“无论是种植、养殖还是加工业,都要推广‘一村一品’(即每个村都要抓一种有特色的产品)”,[17]培育好特色产业。

(四)发展教育,提升文化水平。习近平在宁德工作期间指出:“教育发达——科技进步——经济振兴是一个相辅相成、循序递进的统一过程,其基础在于教育。”[18]“扶贫先要扶志”[19],有志源于有智,摆脱贫困需要智慧、志气、技能。教育是拔穷根,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福安溪邳村在发展教育,提升文化水准方面引人注目,溪邳人深刻认识到,智慧财富是“连家船民”身份改变和地位提升的文化保障。

(五)党建引领,强化组织力量。习近平同志在1990 年1 月指出:“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过得硬的农村党支部,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就不能在农村得到具体落实,就不能把农村党员团结在自己周围,从而就谈不上带领群众壮大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力,向贫困和落后作战。”[20]下党、柏洋、溪邳、赤溪等乡村的发展事实证明,基层党组织是扶贫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党建工作的长效性、坚定性、创新性,就成为群众信任的组织力量,具有强大的公信力与信任度。

三、宁德脱贫致富的启示意义

宁德脱贫致富实践的启示意义,主要如下:

(一)在战略制定上,既紧盯现实需要,又适当超前谋划。习近平在《摆脱贫困》指出,“经济发展需要长期目标和近期规划的相互结合”,值得警惕的是,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更易出现急于求成的倾向,如果只把眼睛盯在一些近期不具备条件的事情上而不顾时机、步骤,那就等于丢弃了远、中、近所有目标;他认为,需要研究未来的发展战略,“但它的科学性应建立在对区情、省情乃至国情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并以此来确定‘宏图大略’”,工作的着眼点只能放在切实可行的基础上,远期目标只能脚踏实地地逐步实现,所以“既要避免把近期难以实施的远期目标超前化,又要防止把近期规划简单化”。[21]像柏洋,在认识发展机遇和区位优势的基础上,实施整村搬迁,紧盯现实需要,解决水电路“三不通”问题,服务于高速公路建设,又适当超前谋划,适时建造一片标准厂房,“筑巢引凤”——招商引企;2010 年,习近平到柏洋调研并指导工作后,柏洋提出发展高科技、发展第三产业实现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的构想,如今正在经济转型升级之路上砥砺前行、行稳致远。

(二)在路径选择上,既立足就地脱贫,又开拓易地模式。实施“造福工程”整体搬迁扶贫,是“宁德模式”的一大特色和亮点;溪邳“连家船民”上岸定居、赤溪畲民下山定居,均受益于福建省大力实施的“造福工程”。对于居住在缺乏基本生存发展条件的深山区群众,采取一定的扶持激励政策帮助其搬迁到社会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进行就业、生产、就学、生活,从根本上改善其生存发展条件,便于达到逐步脱贫致富的目的。然而,更多情况下是在原地谋求改善生存发展条件,如加强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挖掘当地资源潜力,立足于就地脱贫。下党村的扶贫就是从基础设施破题的,“要致富,先修路”,传统建筑“修旧如旧”,生活设施接轨现代,自然人文环境良好,村庄整治好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了,发展乡村旅游就成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乃至乡村振兴的引擎。

(三)在资源要素上,既强调普惠公平,又突出帮扶重点。就闽东扶贫工作,习近平强调“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注意增强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认为“集体经济是农民共同致富的根基,是农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物质保障”。[22]显然,在扶贫资源要素分配上,他既强调普惠公平,又突出帮扶重点。福安溪邳紧盯精准突出分类施策,对有劳动能力愿意发展产业的,通过产业扶贫政策给予帮扶;对家庭负担重致贫的,通过多方资助的方式给予扶持;对因病致贫的,通过医疗救助给予其帮助;对于没有劳动能力的低保、五保、残疾户,主要通过政府兜底的方式给予保障。而屏南县推行“人人都是艺术家”油画公益教学,让一些本来只能由政府兜底保障的残障者、病弱者投身文创而自强自信、成功脱贫,这样瞄准了特殊贫困人口精准帮扶,开辟了一条堪称奇迹的精准扶贫脱贫之路。

(四)在产业发展上,既注重因地制宜,又兼顾协调统筹。习近平在闽东工作期间,针对实际,就经济发展道路提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注重效益”[23]的指导思想。目前柏洋正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和服务产业,协调统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做大做强工业企业和第三产业,打造生态宜居、体现文化内涵、更加富裕的美丽柏洋。溪邳人临海而居,自然还是得靠海吃海,不过“吃法”发生了改变,从过去的“破船加破网”进行小海捕捞和滩涂劳作单一型小渔业经济进行产业转型,逐步迈向“轮船加网箱”“五业并举”的海洋经济发展理念,既有品牌产业特色,又有多种产业协调,统筹发展就是加速高质量发展。

(五)在方法手段上,既加大外力支持,又激发内生动力。1990 年1 月,在谈论闽东文化建设时,习近平要求“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可以使更多人,包括外地区甚至海外的朋友“向往闽东,热爱闽东,把心血汗水浇灌在闽东”,[24]显然,他期望闽东的脱贫致富有更多的外力支持帮助。发达地区帮扶贫困地区,结对帮扶贫困群众,确实是一个好办法好机制,外力帮扶力度越大,自然脱贫进展就越快。不过,他认为“弱鸟先飞”之“‘先飞’意识的第一要义”是必须摆正位置,即“要把事事求诸人转为事事先求诸己”。[25]他当年就强调,“扶贫先要扶志”,[26]“科技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27]他在宁德时就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注重激活个体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他极为激赏“‘不耻落后,意气奋发,放胆开拓,争先创优’的闽东风格”。[28]柏洋、溪邳、赤溪、下党等村的发展就是外力内力双管齐下结出的硕果。

(六)在工作合力上,既坚持党政主抓,又引导社会参与。习近平赴宁德任职才三四个月,就明确“提倡‘经济大合唱’”,认为“‘经济大合唱’,得有总指挥。地方的总指挥就是这个地方的党委、政府”,也要“讲协调,讲配合”,“需要调动各个部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29]1990 年1 月,习近平在《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指出:“在发挥好党组织核心领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好村委会、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团支部、妇代会、民兵组织各自的作用。从不同的角度密切配合,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30]这也就是说,扶贫开发既要坚持党政主抓,又要引导和鼓励社会各方参与。柏洋村党员干部探索创造出坚持“五心”(办事有公心、工作有信心、发展有恒心、为民有爱心、团结有诚心)创建“五好”党组织的扶贫开发、乡村振兴工作机制。近年来,屏南县实践探索出以党委政府为主导、艺术家为引领、传统村落为平台、村民为主体、互联网为手段的“党委政府+艺术家+农村人+古村落+互联网+城里人”的发展模式,也是精准扶贫脱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样板模式。

四、宁德脱贫致富的壮举蕴含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习近平担任宁德地委书记之初,宁德地区“交通闭塞,信息短缺,是小农经济的一统天下。商品经济的发展较其他贫困地区,显得更为步履艰难。人们说起闽东,便是五个字:‘老、少、边、岛、贫。’”[31]面对这样的贫困现状,作为主政宁德的共产党领导干部,习近平萌生出怎样的理想抱负,又坚持着怎样的政治立场?

1992 年,习近平将在闽东工作时的讲话、文章以《摆脱贫困》为书名结集出版。从习近平在闽东实践、思考的记录,可见他要把发展生产力、搞好经济建设当作最大的政治,带领宁德人民脱贫致富,无疑,这就是当时他在政治上的理想抱负。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马克思反贫困理论的研究、形成和发展以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的贫困实际为基础,指明了消除贫困的路径,那就是通过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消除贫困的根源。近代以来,由于封建统治的腐朽和西方列强的入侵,社会生产力低下,中华大地民不聊生、哀鸿遍野,贫困一直是重大的社会问题。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中国贫困问题的格局有所改变,但生产力尚不发达,长期实行城乡分割二元体制带来农村贫困的严重问题,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的贫困状况有所好转,但还存在相当数量人口的贫困。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中仍然存在贫困,因此,丰富发展马克思反贫困理论成为重大的时代课题。

“扶贫”,是习近平从政道路上的一个关键词。2015 年10 月1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的主旨演讲中说:“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他还说:“25 年前,我在中国福建省宁德地区工作,我记住了中国古人的一句话:‘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至今,这句话依然在我心中。”[32]由此可见,扶贫在习近平工作中有着多大的分量,百姓在习近平心目中有着多大的牵挂。中国共产党人接续了古时民本思想的传统,并进而提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民立场与群众路线。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就说,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调离宁德后,习近平关于扶贫的论述不断丰富发展。2012 年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要提高对做好扶贫开发工作重要性的认识”,[33]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从此拉开。2013 年11 月3 日,习近平在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概念,此后多次在考察和一些重要的会议上阐发精准扶贫思想的丰富内涵。与此同时谋划加强顶层设计,把精准扶贫事业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把握减贫规律,创新扶贫工作机制,提出了扶贫开发重要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又一重大实践。2017 年10 月,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把精准脱贫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进行全面部署,在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时,还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 年3 月“两会”期间,习近平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把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34]十八大以来的8 年时间,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带领全国人民打赢了一场气壮山河的精准脱贫攻坚战,走好了中国特色减贫之路,没有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2020 年10 月,习近平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包括“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从某种意义上说,宁德是习近平新时代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形成的热土,这里孕育了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绚丽的理论之花,已结出丰硕的实践之果。到2019 年底,福建省现行标准下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201 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退出,23 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摘帽,也就是在十九大提出的2020 年打赢脱贫攻坚战时间表之前就实现全部脱贫。福建脱贫攻坚提前取得决定性成就,无疑得益于习近平在福建工作近18 年所形成的并不断丰富的科学理念、重要部署、宝贵经验和优良作风。

习近平强调:“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35]从指引和带领宁德人民摆脱贫困,到指引和领导全国人民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系列政策举措的变化背后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守着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责任感。而支撑着初心和责任的,是其一以贯之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是其高山仰止的人民情怀。

综上所述,在习近平的带领和指引下,福建宁德脱贫致富的壮举至少有四个样板、五条经验、六项启示,如此恢弘篇章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印证着这么一个道理,那就是中国共产党真能行。

注释:

[1]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 年2 月26 日。

[2]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习近平在宁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0 年,第329 页。

[3][15]叶志坚:《精准扶贫的宁德模式》,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 年,第9-10、75 页。

[4][5][6][7][9][12][13][14][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年,第2、7、173、99、209、69、1、57、90-91、7-8、173、7、91-92、159、191,193,196、90-91、25、2、7、99、204、10-11、162、1-2 页。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第48 页。

[10]王绍据:《赤溪——“中国扶贫第一村”纪实》,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6 年,第57 页。

[11]http://fj.people.com.cn/n/2015/1208/c234952-27265875.html.

[32]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1017/c1024-27708352.html.

[33][34]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年,第155、159 页。

[3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第1 页。

猜你喜欢

闽东宁德精准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宁德市妇联举办“传承好家风·建设新宁德”主题活动
闽东才女潘玉珂往事
宁德:撑起脱贫攻坚“半边天”
传统木帆船闽东“复活”
宁德核电站火灾事故的情景构建
精准的打铁
上汽与宁德时代合作回收动力电池
闽东古法制糖“老树发新芽”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