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福建文人生卒年丛考
2021-12-31吴可文
吴可文
清代康熙年间,江苏著名文人尤侗指出:“七闽为人文渊薮,载籍之富,几汗牛马”。[1]清代众多福建文人中,有相当一部分生平情况未详。这种“未详”存在两类情形:一类是世易时移,文献散佚,确实无可考证;另一类是由于“载籍之富”,学人们未能尽览,本可以考证却尚未考出。后者正是有志于知人论世的学人应该为之努力的。林鼎复、陈定国、郑方坤、王溱、林廷禧都是清代福建有一定影响力的文人,其生卒年有的未经考证,有的众说纷纭。本文题为生卒年考,实际上务求精确。能考出季节者,不满足于年份;能考出月份者,不满足于季节;能考出日期者,不满足于月份。兹按年辈顺序考证如下:
一、林鼎复:生于明崇祯五年壬申(1632),卒于清康熙二十五年丙寅(1686)
林鼎复,字天友,一字道及,又作道极,福建长乐人。少负异质,读书过目成诵。以荐举入仕,长期担任常州府督粮通判,曾兼摄宜兴、长洲、吴江等县,居官精干清廉。建议运粮改由漕运,获准实行后官民两便,因权宜行事落职,于无锡县行馆赍志以殁。其人笃于友谊,工吟咏,兼擅书法。
林鼎复长期在苏、锡、常一带为官活动,与当地文人酬酢往还甚多。举其要者,如长洲文人尤侗《看云草堂集》卷八收录《林天友明府招同诸子集虎丘雨中送春限韵》;宜兴文人陈维崧《迦陵词全集》卷十三收录《满庭芳·丁巳元夕后三日谒别驾林天友于长洲官署赋赠》《满庭芳·花朝后一日林天友邀同云臣为南岳之游词以纪事》,《迦陵词全集》卷十四收录《水调歌头·平远堂雨中即事林天友使君席上同曹顾庵丁药园胡存人吴香为园次六益余澹心尤悔庵宋既庭钱宫声顾云美伊人天石赵旦兮毛行九分赋共享烟字》;无锡文人顾贞观在福州作《榕城春社林天友道山亭携酒招诸同人讌集》,收录在《征纬堂诗》卷下;康熙十五年(1676)林鼎复曾为太仓文人顾湄的《重修虎丘山志》作序。[2]这样一位被陈维崧誉为“诗篇宦迹,双斗早梅清”的文人,所有传记资料均未记载其生卒年。[3]
明末清初福州文人黄晋良的《林天友别驾哀词》为考证林鼎复生平提供了关键线索,现择要迻录如下:
常州通判林天友先生罢官旅居于无锡,病殁而讣不及于乡党。有至亲周君伯举来告云:六月二十二日也。晋闻之,惨淡终日,曰:郁郁哉!其死也。君于晋最厚。及兹死而不能叙述其平生,与其郁郁不可告人之志,以宣于远近,于君则不瞑,于晋为忘交。
未几逢国难,兄弟共逊荒野。事定稍出,以大将军范达礼荐,及兄芃并授通判,君得常州。在官满九载,数兼视县篆,显才能。
晋老矣!君之俪,吾母之同堂兄弟也。君年则少于晋十有七岁。其交则许以辈行。是以痛之深,而辞之尤戚戚也。忘其节焉。[4]
上引哀词提供了两条重要信息:林鼎复的忌日是六月二十二日,林鼎复比黄晋良小十七岁。只要能确定黄晋良的生年,林鼎复的生年自然迎刃而解。郑梁所撰《黄君晋良墓志铭》记载黄晋良“生明万历乙卯十一月某日”;[5]黄晋良《赠陈白岩六十九生日》题下注:“白岩与余同乙卯,差长一月”。[6]均可证明黄晋良生于万历乙卯(1615),往后顺推十七年,林鼎复生于崇祯五年(1632)。
康熙二十年(1681),顾贞观离开闽中,拟先期到达京城,在京城等待秋冬之际由宁古塔返回的吴兆骞。当年清明日既是林鼎复的生日,又是闽中友人们集体为顾贞观送别的日子,祝寿和送行两个仪式便一并举行了。黄晋良为此作《清明日同集不弃陶缾为林天友别驾诞辰兼与顾梁汾中翰叙别即事有作》。[7]康熙二十年清明日乃二月十六日,这自然就是林鼎复的生日。
黄晋良另有《寄吴门高澹游》题下注“丙寅十月一日”:“天友别驾逝后,吴门游子关切者少。而弟则以老惫简交,与居僻巷,即有行者,非至亲极暱不能追溯故耳。顷周丈回闽,稍悉足下动静”。[8]“顷”字说明“周丈回闽”就发生在近期,则周丈便是上引《林天友别驾哀词》中的“至亲周君伯举”,因此林鼎复卒于丙寅年(1686)六月二十二日。
综上所考,林鼎复生于明崇祯五年壬申(1632)二月十六日,卒于清康熙二十五年丙寅(1686)六月二十二日,享年五十五岁。
二、陈定国:生于明崇祯十三年庚辰(1640),卒于清康熙三十三年甲戌(1694)
陈定国,字昌乂,号紫巖,又号荔园,福建长乐人。出自长乐江田诗人世家,乃宋末民族英雄陈公荣的后裔。乃康熙十一年(1672)举人,然未有出仕的记载,其主要贡献是编撰《江田诗系》。此书由陈肇曾先为纂辑,曹学佺、钱谦益作序,嗣后陈骝、陈定国复加编次,尤侗作序。黄晋良认为:“《江田诗系》将来续编,当以紫巖为珠髻”。[9]对陈定国诗艺评价颇高。但其诗集失传,生卒年也至今失考。
黄晋良《和敬堂全集》卷二十四编年排列,《己巳元旦书怀》的后一首诗是《赠陈紫巖孝廉五十初度》[10],接着是《早春闻莺和陈亦夫》。据上引《黄君晋良墓志铭》,黄晋良“卒今康熙己巳四月某日,春秋七十有五”,可见这是黄晋良生命中的最后一年。则陈定国五十岁当年肯定是己巳年(1689),逆推其生于崇祯十三年(1640)元月。
苏州文人徐釚于康熙三十年(1691)第一次入闽,即与陈定国过从甚密。徐釚《南州草堂集》卷十四收录《蓝公漪招同杜湘草彭石锺陈紫巖君浩小饮中原草堂即事》《陈紫巖招同人集高寻书屋用今古倡和诗原韵》《同紫巖公漪登鼓山绝顶》《临沧亭听泉小饮和紫巖韵》《别涌泉寺至下院山亭与紫巖公漪匆匆小饮即去》等均可为证。此卷收录的《荔水庄宴集赠林同人》乍看与陈定国无关,细玩诗意便会发现,虽然当时荔水庄主人是林侗(字同人),但召集此次宴会的是陈定国和蓝涟(字公漪)。[11]此后徐釚再次入闽,恰逢陈定国去世,徐釚想起陈定国前次的殷勤款待及其一生怀才不遇,写下了哀挽之作。相关作品收录在《南州草堂集》卷十六,编年排列,卷首注明“起癸酉正月,至乙亥十二月止”。[12]不难看出,从《癸酉元旦》到《冬日同竹垞稼堂夜宿平望僧舍》乃癸酉年所作。从《元夜砚庄小集同樵水友汪》到《闰五月十七夜翁岸甫招同王露湑携酒登高台望月》乃甲戌年元月至闰五月所作,《挽陈紫巖孝廉》就在其中:“重过西园路,斯人竟邈然。酒垆藏夜壑,竹户冷荒烟。游屐从谁借?遗编绝可怜。应知摇落意,空负孝廉船”。[13]则陈定国卒于甲戌年(1694)上半年。
综上所考,陈定国生于明崇祯十三年庚辰(1640)元月,卒于清康熙三十三年甲戌(1694)上半年,享年五十五岁。
三、郑方坤:生于康熙三十二年癸酉(1693),卒于乾隆二十年乙亥(1755 或1756)
郑方坤,字则厚,号荔乡,福建建安(今建瓯)人,历任邯郸知县、景州知州、河间府同知、登州知府、武定知府、兖州知府等。《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四和《清史列传》卷七十一收录了郑方坤的传记,可见郑方坤不仅是福建重要文人,在全国也有较大影响。郑氏著述颇丰,有《经稗》《五代诗话》《全闽诗话》《国朝名家诗钞小传》《诗话醍醐》《岭海文编》《岭海丛编》《蔗尾诗集》《蔗尾文集》《却扫斋唱和集》等。
《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以下简称《年表》)依据《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的记载,将郑方坤的生年定为康熙三十二年(1693),《清代诗文集汇编》《全清词·雍干卷》《全闽词》的郑方坤小传和郑永《郑方坤研究》所附《郑方坤年表》也持相同观点。郑方坤的卒年向无确考,上述文献均未考出其卒年,《清代诗文集汇编》指出其乾隆十九年(1754)尚在世。
《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载:“郑方坤,福建人,年四十六岁。由进士雍正五年十一月内补授直隶邯郸县知县,九年四月内用景州知州,乾隆三年十二月内补授河间府同州(“同州”应为“同知”之误)”。[14]乾隆三年(1738)四十六岁,逆推其生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必须指出的是,官员履历和登科录之类的官方档案,大多出自传主个人之手,有时会出于某些原因刻意隐瞒或篡改真实年龄。官方对此心知肚明,似乎也不为已甚。郑方坤的同乡好友陈治滋在觐见乾隆帝时留下了这样的记载:“乾隆五年十月,臣奉命来沈请训,上问:‘汝实在年纪?’臣奏:‘现年五十八岁。’”[15]陈治滋是进士,当时担任奉天府学官,官方不可能没有他的履历,足见连乾隆帝都知道官员履历并不是非常靠谱,故而当面向陈治滋询问。江庆柏先生在《年表》的前言中就明确了该书的处理原则:“凡有其他传记资料记录生年的,则一般不取履历”。[16]这是实事求是的经验之谈。因此,我们并不满足于此,力图找到更可靠的文献来确认郑方坤的出生年月。
郑方城《寄寿荔乡三弟》有“圉且之月元黓岁,悬弧佳日思吾弟。广川华署日正高,遥想邦人争相诣”,“景州百姓亦朴淳”和“四十强仕载礼经”的诗句,[17]乃为郑方坤四十岁生日所作。诗中的“元”是避讳字,“元黓”即“玄黓”,也就是壬年。壬年四十岁,说明郑方坤生于癸年。诗中的“广川”即指景州,根据前引郑方坤的仕宦履历,在景州的壬年肯定是雍正壬子年(1732),亦可逆推其生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由此可证,郑方坤官员履历中的年龄记载是可靠的。另外,由诗中的“圉且之月”可知郑方坤生于六月。
游绍安《口号哭林苍岩正青丙子年》自注:“自去冬迄今,哭荔乡、德泉、苍岩三友矣”。[18]德泉是陈治滋的号。由自注不难推定,郑方坤、陈德泉早于林正青离世,郑方坤又早于陈德泉。换言之,郑方坤去世不早于乙亥年十月,不晚于陈德泉的去世时间。游绍安《奉天府府丞陈德泉墓志铭》载陈德泉“卒于乾隆乙亥年十二月十三日酉时”。[19]则郑方坤卒于乾隆乙亥年冬季,时间上限是十月一日,下限是十二月十二日,这个时间段跨了两个公历年份。此外,游绍安《公祭兖州守郑荔乡文》记载了郑方坤离世前的情形:“迨去岁闻公病告,帝谕公返里。始幸公疾非膏肓,殆勿药有喜也。讵料抵家而喉已闭,视同辈微颔。甫半月无一言,而永隔幽明也”。[20]
综上所考,郑方坤生于康熙三十二年癸酉(1693)六月,卒于乾隆二十年乙亥冬季(1755 或1756),享年六十三岁。
四、王溱:生于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卒于咸丰四年甲寅(1854)
王溱,字成旟,一字利杰,福建长乐人。嘉庆十八年(1813)拔贡,二十四年(1819)举人。道光六年(1826)大挑发河工,谢病归。大绅巨室争迎之,以课子弟。改补福鼎训导,遇士困乏,辄周恤之,自忘其贫,晚年以目疾引退。少工诗,精楷法,通音韵。林昌彝指出其“精反切之学,诗亦清丽”[21]。莫友棠认为其“字宗二王,诗近高岑”;[22]魏秀仁评其诗“和平蕴藉”。[23]著有《四书笔记》《韵学指南》《文选音韵》《经典释文校证》《足雨宧诗钞》等。
目前所见工具书对王溱生卒年所持观点大相径庭,且无一正确:《清人别集总目》 定为1786—1849年;《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 认为其生于1796—1800 年之间,卒年未详;《福建清代科举人名录》 定为1780—1863 年。魏秀仁《陔南山馆诗话》:“王成旟先生……精反切之学。时刘奂为孝廉家镇将修韵书,延主其事,惜乎草创未成也。后改补福鼎教谕,未几,以目疾罢。岁甲寅卒”。[23]据此,王溱卒于甲寅年(1854)。《民国长乐县志·文苑传》:“王溱……年六十四卒”。[24]逆推其生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
余潜士《王成旟<足雨宧诗稿>序》:“《足雨宧诗稿》者,长乐王君成旟之所撰著,取其燕居室名,以自署其集也。昔嘉庆辛未,予在鳌峰,始识君于书院中。时方逾冠,才华秀出,诗文名即腾达焉”。[25]嘉庆辛未(1811)“方逾冠”是一则重要信息,既可逆推其生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从而证明《陔南山馆诗话》和《民国长乐县志》相关记载是可信的,同时也说明上述几部工具书关于王溱生平的记载是站不住脚的。
综上所考,王溱生于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卒于咸丰四年甲寅(1854),享年六十四岁。
五、林廷禧:生于嘉庆二十一年丙子(1816),卒于咸丰六年丙辰(1856)
林廷禧,字孝源,号范亭,福建侯官(今福州市区)人,清代福建首位状元林鸿年堂弟,李彦章婿。道光十一年(1831)举人,十三年(1833)成进士,是该科最年青的进士。翁婿皆少年进士,洵为士林佳话。历任户部湖广司主事、贵州司员外郎、云南司郎中、顺天府道员,其间两次京察一等。在云南迤西兵备道任上,因匪乱而遇害。追赠按察使,承袭骑都尉。著《范亭诗初草》等,入祀福州西湖宛在堂诗龛。
林廷禧的去世年月没有争议,但具体日期和情状有不同记载。《民国云南通志》:“咸丰六年……八月壬辰,大理匪首杜万荣、蓝金喜等据城叛,遣逆党穆洪犯道署,廷禧具衣冠升堂谕贼,中枪死之。一妾一女并骂贼遇害”。[26]据此,廷禧卒于咸丰六年(1856)八月八日。《闽侯县志》(民国):“丙辰……七月,土匪窜至云南县,即会同提督文祥协力剿办,正在连获胜仗,而匪徒勾连大理府城内、城外回人,藉端械斗。知大理府唐惇培禀请廷禧回署。廷禧乘夜回,于八月十二日出城弹压,竟遇害”。[27]据此,廷禧卒于丙辰年(1856)八月十二日。沈瑜庆《述忆》诗前小序:“(廷禧)简放云南迤西道。值回变,衣冠坐堂上,贼以矛陷之,立殒。一妾殉焉”。[28]综合以上三则文献,廷禧遇害于八月,情状应以《云南通志》为近,日期则难以遽断。
林廷禧的生年则众说纷纭,笔者所见便有四种结论,甚至同一作者的同一个文献出现不同的结论。现按所见记载的作者年辈胪列(林廷禧本人的记载除外):1.彭蕴章《题林范亭观察廷禧诗钞》(作于廷禧生前,咸丰四年):“君年十七成进士,迄今已阅十二科,年尚未四十。”“问年还似《醉翁亭》。欧阳公作《醉翁亭记》时年才三十九”。[29]据“年十七成进士”,林廷禧生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据咸丰四年“年才三十九”,林廷禧生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此诗自相矛盾了。2.魏秀仁《陔南山馆诗话》:“林范亭观察廷禧少与兄涑亭廷祺皆有神童之目,范亭年十八登许眉榜”。[30]据此,林廷禧生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3.李家瑞《停云阁诗话》:“林范亭观察廷禧为家兰卿都转快婿,年十一岁进郡庠,十六岁登乡榜,十八岁捷南宫”。[31]据此,林廷禧生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4.吴仰贤《小匏庵诗话》:“登科最早者,道光间侯官林范亭观察廷禧,年十七成进士”。[32]据此,林廷禧生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5.王之春《椒生随笔》:“国朝侯官林廷禧于道光辛卯登贤书,癸巳捷南宫,年才十六”。[33]据此,林廷禧生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6.沈瑜庆《述忆》诗前小序:“吾乡林范亭先生,名廷禧,闽县人。九岁有神童之目,应童子试《童子不衣裘裳赋》,援笔立就。起语有‘十年曰幼,五尺称童’句,一时传诵,遂冠其军。弱冠成进士,观政郎署,京察一等”。[28]据此,林廷禧生于嘉庆十九年(1814)。7.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廷禧生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卒于咸丰六年(1856)。字范亭,福建侯官人。年十八登道光十三年进士”。[34]8.朱则杰根据上引彭蕴章和吴仰贤的记载,认为林廷禧生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35]
柯、朱两位先生是今人,自然要依据前人的记载进行推断。我们针对前六则记载的可靠性略作分析:1.彭蕴章是林廷禧的前辈,该诗为林氏诗集题辞,且当时林廷禧健在。2.魏秀仁、李家瑞是林廷禧的同乡同辈。3.吴仰贤是林廷禧异乡同辈,生前无明显交集。4.王之春是林廷禧异乡晚辈,无交集。5.沈瑜庆是林廷禧同乡晚辈,生于林氏身后。不难看出,彭蕴章、魏秀仁、李家瑞的记载在理论上较为可靠。彭蕴章诗中的自注虽然自相矛盾,但仔细分析该诗的语境:林廷禧中进士已经过去二十余年,而其三十九岁却是当年的岁数,因此后者在理论上较为可靠。这样一来,彭蕴章和魏秀仁、李家瑞的记载便一致了。
上引文献探讨林廷禧生年时,都忽略了一个“王牌”证据,那就是林廷禧本人的记载。本文不可能深入探讨五花八门的履历文献及其各自的“可靠指数”。单就生年而言,本人别集中的记载无疑是最可靠、最具权威性的。林廷禧《壬辰九月将赴春闱随外舅李兰卿先生彦章北上次舟中见示韵赋呈》自注:“公十五岁举于乡,予去年乡举时十六岁”。[36]则壬辰年(1832)林廷禧十七岁,逆推其生于丙子年(1816)。《寄刘芑川家谋》自注:“乙酉冬同应县试,君十二岁,予十岁”。[37]乙酉年(1825)林廷禧十岁,也可逆推其生于丙子年(1816)。
综上所考,林廷禧生于嘉庆二十一年丙子(1816),卒于咸丰六年丙辰(1856)八月,享年四十一岁。
六、结语
关于这五位文人的生卒年和享年,此前只有郑方坤的生年、王溱的享年和林廷禧的卒年出现过确切可靠的结论。前者载于官员履历,后二者载于官修方志,自然可以信手拈来。林鼎复和陈定国的别集很可能已经散佚,郑方坤和王溱的别集未明确记载相关信息,林廷禧的别集存世较少且未经影印整理,故而相关问题一直悬而未决。这几位文人的例子雄辩地说明:进行文人生平研究,绝不能只满足于使用正史、方志、官员履历、登科录、年齿录等官方资料或家谱、工具书、数据库,还应该广泛细致地阅读本人及其亲友师生同僚的别集、诗话、笔记、日记等文献,后者常常会给有心人带来惊喜和收获。
【注释】
[1]尤侗著、杨旭辉点校:《尤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年,第1137 页。
[2]顾湄:《重修虎丘山志》,康熙刻本,卷首。
[3]陈维崧著、陈振鹏标点、李学颖校补:《陈维崧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年,第1234 页。
[4][6][7][8][9][10]黄晋良:《和敬堂全集》,《清代诗文集汇编》第54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年,第182、395、295、194、416、415 页。
[5]钱仪吉等:《清代碑传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年,第695 页。
[11][12][13]徐釚:《南州草堂集》,《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41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年,第359、367、371 页。
[14]秦国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年,第133 页。
[15]陈治滋:《留都诗草》,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清刻本,上册叶十七。
[16]江庆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前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年,第10 页。
[17]郑方城:《绿痕书屋诗稿》,《清代诗文集汇编》第241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年,第498 页。
[18][19][20]游绍安:《涵有堂稿》,《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73 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年,第436、580、597 页。
[21]林昌彝著,王镇远、林虞生标点:《射鹰楼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第284 页。
[22][32]张寅彭主编:《清诗话三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年,第4929、6558 页。
[23][30]魏秀仁著、陈庆元主编:《魏秀仁杂著钞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年,第36、112 页。
[24]李驹主纂、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长乐县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 年,第961 页。
[25]余潜士著、陈名实点校:《余潜士全集》,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年,第103 页。
[26]陈世镕:《福州西湖宛在堂诗龛征录》,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年,第838 页。
[27]欧阳英修、陈衍纂、闽侯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闽侯县志》,自印本,1995 年,第528 页。
[28]沈瑜庆著、福建省文史研究馆整理:《涛园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年,第4 页。
[29]彭蕴章:《松风阁诗钞》,《清代诗文集汇编》第577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年,第509 页。
[31]李家瑞:《停云阁诗话》,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递刻本,咸丰五年(1855)初刻,卷十五叶十一。
[33]王之春著、喻岳衡点校:《椒生随笔》,长沙:岳麓书社,1983 年,第78 页。
[34]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 年,第1534 页。
[35]朱则杰:《<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订补——以李瑞和等八位福建籍作家为中心》,《闽江学院学报》2017 年第4 期。
[36][37]林廷禧:《范亭诗初草》,福建省图书馆藏清刻本,卷一叶一、卷一叶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