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域下鄱阳湖景区旅游外宣文本翻译研究
2021-12-31熊婧
熊 婧
(南昌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 330099)
旅游业已经上升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不断推进的全球化进程也给旅游业带来了更大的机遇。各国为了加快旅游发展,大力进行旅游外宣活动,吸引国际游客的到来。作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旅游资源丰富,湖区名胜古迹众多。每到入冬时节,这里还是候鸟理想的越冬栖息地。鄱阳湖以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赣鄱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所以鄱阳湖旅游外宣翻译显得尤为重要。
一、旅游外宣文本
旅游外宣文本是以宣传景点的相关信息为主,同时刺激读者的参观兴趣和动机,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活动。根据Reiss[1]的文本分类,文本可以分为信息功能文本、表情功能文本和操作功能文本,旅游文本属于第三种类型,强调的是文本的感染性以达到“引发听者某种行动”的作用。所以旅游外宣文本担任着向外国游客宣传旅游资源,开拓旅游市场的重要任务,肩负着文化传播和吸引国外游客的双重目的。旅游外宣文本主要包括多语种的景点牌示解说、旅游景点宣传手册、旅游官方网站介绍等等。这些旅游外宣文本的翻译质量直接影响国外来华旅游者的阅读体验,继而影响对该景点的综合旅游体验,可以说旅游外宣翻译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旅游宣传的效果和旅游业的发展。
二、旅游翻译的传播学视角
传播学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包括对传播行为、传播过程和传播规律的研究。语言也是符号的一种,所以翻译即符号之间的转换,不仅如此,翻译行为的最终目的也正是为了使信息得到传播,这么说来翻译学和传播学这两门学科紧密联系,这种跨学科的研究为翻译研究,尤其是为译文效果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1948年,美国学者Harold Lasswell[2]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要素,即后来人们称的“5W”:Who(谁);Says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5W模式清晰地阐述了传播的过程,在这五个“W”中,最后一个“W”(With What Effect)尤为重要,“效果”指的是受众在认知情感、行为等层面发生的反应,即对信息的接受情况,是检验传播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量尺。[3]因此,从传播学角度来看,传播效果对于旅游外宣文本翻译来说至关重要。
三、传播学视角下鄱阳湖景区翻译的传播分析
(一)传播环境
在全球一体化的形势下,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日益紧密,政治和经贸联系日益频繁,然而中国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仍然处于文化逆差地位,这跟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不相符。此外,韦努蒂在《译者的隐身》中描绘的西方民族中心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仍然存在。[4]翻译作为连接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之间的桥梁在文化传播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是纵观中国译介发展,不难看出中国文化译介传播存在着种种障碍,主要表现在:(1)中国文化的译入数量和译出数量比例严重失衡,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种文学作品形式的译出数量呈现出了上升的趋势,但是相比西方国家被译入的数量来比还是处于劣势。(2)中国文化的译介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在翻译过程中,有些译者受到利益的驱使,为了迎合目的国读者的口味,对中国文化和文学作品的内容进行随意删减,擅自改动原作内容,因而无法忠实传达原作的精神。在这种文化霸权和译介障碍累累的环境下,鄱阳湖景区的旅游文本翻译要突破壁垒,成为搭建中外旅游互通的桥梁显得更为重要。
(二)传播目的
为了传播具有强大号召力和影响力的中国优秀文化,我国在21世纪之初提出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文化建设方针。党的十八大也提出了推动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任务。所以我们需要通过“文化译介”,助推中华文化走出去。
文化和旅游密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要实现文化“走出去”和旅游“引进来”必然要通过翻译。中国是个旅游大国,拥有许多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自然风光旖旎秀美,历史文化博大精深。鄱阳湖作为中国的第一大淡水湖,蕴藏着丰厚的文化积淀。中国悠久的诗词文化中有很多煌煌大著都是诞生于风姿绰约的鄱阳湖,比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白居易的《琵琶行》等等。除此之外,鄱阳湖的旅游景点众多,包括雄峙于鄱阳湖畔的庐山,屹立于鄱阳湖出口长江南岸的石钟山,还有位于鄱阳湖和赣江交汇点的吴城遗址等等。鄱阳湖正在打响“中国水岸,名湖之都”的旅游品牌,吸引更多的国外游客来此参观,这需要我们以翻译为媒介,做好鄱阳湖景区旅游外宣翻译工作,以便更好地讲好中国旅游文化故事,让中国文化走出去。
(三)传播主体
传播主体,这里指翻译主体,从广义上讲,指除了译者之外的所有直接参与翻译活动的个人和组织,从狭义上讲,即译者。[5]因此从广义来讲,鄱阳湖景区旅游外宣文本的翻译主体是省旅游文化部门、高等院校及科研部门、新闻媒体部门以及各大民间翻译组织等等。这些部门有的为翻译行为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是翻译的赞助者。有的部门充当翻译活动的监督者和推广者。这些组织和机构只有互相协调合作,才能保证整个翻译活动的顺利进行。从狭义来看,鄱阳湖景区旅游外宣文本的翻译主体是译者本身。旅游翻译作为一种对外工作,需要译者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严谨的态度。除此之外还需要扎实的双语功底、娴熟的翻译技巧以及渊博的文化知识。
(四)传播内容
传播内容指的是在鄱阳湖景区旅游外宣翻译中涉及的所有面向国外读者的文本,形式和内容多样化,主要包括多语种的景点牌示解说、旅游景点宣传手册、旅游官方网站介绍,旅游宣传片等等。鄱阳湖周边旅游资源丰富,主要包括地文景观类(庐山、石钟山等)、古建筑类(滕王阁、浔阳楼)、古书院类(白鹿洞书院)、旅游度假区(庐山温泉度假区、明月山度假区)、生物景观类(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古寺庙类(东林寺)、遗址遗迹类(吴城遗址、海昏侯墓)等等。这些旅游景点的介绍以及相关的民俗文化和美食文化都是鄱阳湖景区外宣文本的传播内容。
(五)传播对象
传播对象在这里指的是翻译受众,受众是传播活动的对象或目标,即译文所指的接受者。20世纪80年代由德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弗米尔(Hans J.Vermeer)和赖斯(Katherina Reiss)创立的目的论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受众。[6]例如在翻译幼儿绘本时,翻译主体需要考虑到目标受众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使用充满童趣的语言,避免晦涩难懂的词句。鄱阳湖景区旅游外宣文本的受众是广大外国游客或读者,在翻译过程中也需要有明确的受众意识。
(六)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对景区旅游外宣文本至关重要,这要求译者对中西方的思维差异和文化差异有所了解,站在西方读者的立场上去审视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但是这不意味着唯目标语读者马首是瞻,对他们百般迁就,我们要兼顾“文化自信”和“受众意识”,将中国的优秀文化更好地传播出去,这样才能对受众产生预期影响,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
四、传播语境下旅游外宣文本翻译方法
(一)直译加注释
直译加注释主要用于当直译时,目的语读者出现理解困难时,通过加注释手段进行弥补。
例1:唐代诗人王勃登阁赋诗,留下了千古传颂的《滕王阁序》,滕王阁也因此名满天下,位列江南三大名楼之首。
Wang Bo,the poet of Tang Dynasty(AD608-907),walked to the pavilion and inscribed a poemA Preface to Tengwang Pavilion,which has been read through all ages.Tengwang Pavilion has been ranked first among the three famous pavilions in the south of Yangtze Rivers(the other two are Yueyang Tower in Hunan and Huanghe Tower in Hubei)
在介绍鄱阳湖及周边景点历史的导游词中,经常会出现各种朝代,西方读者对这些朝代并不太了解,所以该句译文添加了对于“唐代”的注释——(AD608-907),采用这种直译加注释的方法进行翻译,可以使传播的内容更清晰化。同时译者还增补了江南三大名楼的信息,不仅能让读者更清楚地理解原文信息,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宣扬中国丰富的旅游资源。
(二)类比翻译
类比翻译是采用外国游客熟悉和易于理解的、能够唤起相似的情感或反应相关的信息进行翻译,[8]以便让译语读者尽可能产生与原语读者一样的感受。
例2:匡庐奇秀甲天下。
East or West,Lushan Mountain Landscape is Best.
“East or West,Home is Best”这句谚语在西方家喻户晓,译文巧妙地运用了这一表达方式,使得译文读起来不仅朗朗上口,而且还能够让西方读者在其文化背景中找到和其匹配的概念,便于他们对传播内容的迅速理解,并激发他们对该景点的参观兴趣。
(三)重构
英语是句号为主导的语言,汉语则是逗号为主导的语言。[9]汉语多用逗号将若干小分句联系在一起,结构紧凑,读起来充满节奏感。在旅游汉英翻译中,译者需要化零为整,适当的时候借助语言手段实现语义连接。
例3: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位于江西省北部,湖中岛屿近50个,沿岸有众多山峰。
Located in the north of Jiangxi Province,Poyang Lake is the largest freshwater lake of China,with near 50 islets and various hills around it.
先确定主句为“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然后将另外两个分句译成过去分词短语和介词短语,位于主句两侧,使句式保持平衡。这样处理之后的译文没有拘泥于原文的结构,主次分明,读者可以一目了然。
例4:景区地貌独特,植被茂密,气候适宜,林木葱翠,层峦叠嶂,曲径逶迤,古观藏趣。
Endowed with special geological landforms and a mild climate,the mountains in Poyang Lake area enjoy exuberant vegetations and forests through which the paths wind and the ancient temples disperse in ranges of mountains.
原文中由7个并列部分组成,除了“层峦叠嶂”属于联合短语外,其他都是“话题+评述”的结构,但是如果将这些结构全用“and”连接,将显得十分啰嗦,所以译文将原文中的一部分作为主干,其他变为从属的短语或从句,因为英语句子更偏重从属结构。因此译文考虑到了中英文句法的差异,使得读者的阅读障碍最小化,以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
(四)省译
汉语对景点的介绍更倾向于运用一些华丽辞藻,同时善于用多种修辞手法,而英语旅游文本关注的是传达主要信息。正如张光明等[10]指出:“中文文本大量使用四字结构,以增强语气与语势,加大语言的感染力,而英文文本往往用词浅显,以实现明白晓畅地传递景点信息与服务信息的目的。”所以在进行汉英翻译时应当化虚为实,必要的时候可以省译。
例5:境内怪峰林立,溶洞群布,古木参天,珍禽竞翅,山泉潺潺,云雾缭绕。
Inside are strange peaks,limestone caves,rare birds and towering trees,together with spring babbling on the way and mists weathering the mountain tops.
上例中原文运用了排比、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对仗工整,辞藻华丽,相比之下译文显得简洁易懂。如果译文再现出这些修辞手法(如译出“as high as sky”“like mists floating above you”),就会适得其反,显得冗长繁琐,让外国游客费解。
五、结语
随着全球化和“一带一路”进程的不断推进,世界各国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中国旅游业也不例外。近年来,国外来华旅游人数不断攀升,更加提高了对旅游外宣文本译文的质量要求。从传播学的视角探讨旅游外宣翻译不仅可以打破传统译论的限制,还可以为翻译工作者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模式。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译者不止担任翻译任务,还肩负着传播者的重任,向他们传递有效的信息和中国文化,吸引更多潜在游客前来观光。这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灵活使用各种翻译技巧,保证译文的专业性和可读性,使旅游外宣文本尽可能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