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日本学者的中国六朝诗学研究述论
2021-12-31胡建次
胡建次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六朝诗学历来是日本学者中国古典诗学研究中仅次于唐代诗学的一大重镇。新世纪以来,其研究仍然保持着一定的优势地位,取得了不菲的成绩。这当然是当代世界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互鉴的必然结果。日本学者的六朝诗学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诗歌综论与诗歌史研究、诗人诗作个案研究、诗学传播与接受研究以及诗学理论批评研究等领域。本文对新世纪以来日本学者的中国六朝诗学研究成就予以扼要述论。
一、诗歌综论与诗歌史研究
在这一研究地块,所出现论文主要如:今场正美《玄言诗在文学史上的意义》,森田浩一《六朝时期吟咏夫妇的诗歌》,斋藤希史《“风景”——从六朝到盛唐》,后藤秋正《咏写北邙的诗歌——从汉代至南北朝末期》,松家裕子《梁代乐府与北方》,近藤泉《六朝后期诗的功绩及佛教对其的影响(1)》《六朝后期诗的功绩及佛教对其的影响(2)》,橘英范《刘宋时期的唱和集》《齐梁时期的唱和集》,大上正美《从阮籍、嵇康到陶渊明》《阮籍·嵇康的文学》《言志的文学》,朴美子《中国文学中所见“菊”的样态——以陶渊明为中心》,佐藤大志《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雪”——以东晋、刘宋时期为中心》《乐府文学与声律论的形成》《乐府文学的展开与声律论》,兴膳宏、钱鸥《五言八句诗的成长和永明诗人》,兴膳宏、蒋寅《枯木上开放的诗——诗歌意象谱系一考》,樋口泰裕《关于南朝与北朝的从军诗》,清宫刚《魏晋六朝文学中老庄思想流行的原因》《玄言诗与道家思想》《正始文学的背景——兼及社会风潮与玄学的现实命题》《田园诗与道家思想——以陶渊明为中心》《南朝文学的特质与谢灵运的生涯——山水诗研究序说》,佐伯雅宣《关于简文帝萧纲的文学集团——以晋安王时期为中心》《关于梁代的“侍宴诗”》《梁代的“行旅诗”——以风景描写为中心》,柳川顺子《六朝文学的有趣之处》,长谷川滋成《从游览诗到山水诗》《关于东晋的诗》,狩野雄《西晋宫廷相和歌辞的一个侧面》,瑞庆山敦子《六朝时期对月的表现的变化与诗的效果——以鲍照与汤惠休为中心》,森野繁夫《关于齐梁诗的咏物》,后藤秋正《“归葬诗”札记——从汉代至南北朝末期》《唐代以前的“哭人诗”》,福井佳夫《游戏文学论(6):汉末魏初的游戏文学》《游戏文学论(8):六朝修辞主义文学的游戏性(上)》《游戏文学论(9):六朝修辞主义文学的游戏性(下)》《游戏文学论(11):西晋的游戏文学(上)》《游戏文学论(14):西晋的游戏文学(下)》《游戏文学论(15):六朝的游戏文学(上)》《关于六朝即兴创作的相关考察》《游戏文学论(16):六朝的游戏文学(下)》,冈村繁《“庄老告退,山水方滋”考——淝水之战的文化史意义》,松浦崇《南朝梁代文坛对“斜”之美的发现》,中尾健一郎《六朝初唐的咏松诗——王勃与刘希夷所表现“涧底之松”的源流》,柳川顺子《关于魏朝“相和”与“清商三调”的不同》,市川桃子《〈采莲曲〉的发展》《乐府〈采莲曲〉的飞跃》,吉田文子《关于民间乐府的表现形式及功能——以对偶表现为中心》《关于民间乐府的表现形式及功能——以顶真格为中心》,山口为广《“诗”与“乐府”》,森田浩一《关于杂诗——以〈文选〉为中心》,福山泰男《东汉末年建安文学的形成与女性》,松原朗《边塞诗的出现——以梁陈边塞乐府为中心》,矢岛美都子《望乡诗主题的展开——从“客从远方来”到“君自故乡来”》,矢田博士《关于曹魏时期五言诗流行的要因》,高桥庸一郎《乐府诗的特征与乐府的废止》,和田英信《关于建安文学》,住谷孝之《六朝时期“古意”诗的形成与变容》,樱田芳树《隐逸的传统》,沼口胜《寓意的文学》,安藤信广《东晋的风景》,龟山朗《汉魏诗的人物描写——以思妇形象为中心》,等等。
在对六朝诗歌的综合性论说方面,日本学者的研究出现成果不多。这与他们的传统研究注重考察深狭细小的命题有很大的关系。他们的研究取向习惯于小中见大,注重开掘的精细深入,而并不太在宏观把握的层面加以着意用力。在对六朝诗歌史的考察方面,日本学者的研究同样从宏观角度所出的成果并不太多,主要是从分体诗歌史、特定时段诗歌史及分体与特定时段相结合诗歌史的角度加以论析。
如,兴膳宏、钱鸥《五言八句诗的成长和永明诗人》一文认为,《梁书·文学传》(庚肩吾传)记载,在梁简文帝为晋安王到皇太子期间,形成了以他为中心的文人集团。这个文人集团成为当时推动文学新潮流的动力所在。梁简文帝在藩时期,已网罗了庚肩吾、徐摛、刘遵、陆杲、刘孝仪、刘孝威等人;东宫时期,又新增加了庚肩吾之子庚倌、徐摛之子徐陵以及傅弘、张长公、鲍至等人。这些人的诗歌创作,对于促进五言诗的成长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P233-248)
在这一研究地块,勒成专著与论文集的主要有:伊藤正文《建安诗人及其传统》(创文社,2002年),佐竹保子《西晋文学论——玄学之影与形似之光》(汲古书院,2002年),长谷川滋成《东晋的诗文》(溪水社,2002年),冈村繁《汉魏六朝思想与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文选之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佐藤大志《六朝乐府文学史研究》(溪水社,2003年),今场正美《隐逸与文学——以陶渊明与沈约为中心》(朋友书店,2003年),斯波六郎《六朝文学的思索》(创文社,2004年),佐藤利行《西晋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福井佳夫《六朝的游戏文学》(汲古书院,2007年),等等。
二、诗人诗作个案研究
在这一研究地块,所出论文甚多。其中,以对陶渊明的研究最为热闹与持续。其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六朝诗人诗作史实的考论;二是对六朝诗人个案的考察;三是对六朝诗作个案的论析;四是六朝诗歌中字词运用的分析阐释,在此不述论。
在对六朝诗人诗作史实的考论方面,所出论文如:矢田博士《西晋“五言赠答诗”创作时期考》《曹操〈短歌行(周西伯昌篇)〉考——兼及其正当性的主张与自戒性》,土屋聪《鲍照〈学刘公干体五首〉考——兼及六朝时宋的五言八句诗》,向岛成美《鲍照山水诗考》《宋本〈鲍照集〉考——特别以其与〈文选〉的关系而论》,中尾健一郎《六朝咏桐诗考——从沈约至庾信的“龙门之桐”》,松原朗、李寅生《苏武李陵诗考》,安藤信广《陶渊明〈杂诗十二首〉考——从死生相克的视点来看》,福山泰男《〈悲愤诗〉小考——研究史及问题点》《曹植〈白马篇〉考——“游侠儿”的诞生》,关清孝《咏郭璞墓诗小考》,三枝秀子《陶渊明〈游斜川并序〉考》,佐伯雅宣《乐府“钓竿”考》,沼口胜《陶渊明〈拟古〉诗考》,阿部顺子《关于阮籍诗文的文本》,福原启郎《关于贾谧“二十四友”的成员》,武井满干《关于〈靖节先生集〉》,等等。
如,松原朗、李寅生《苏武李陵诗考》一文认为,苏武李陵诗,是有人假托苏武、李陵之名创作或辑编而成的一组诗。有关这些诗的创作背景与意义及对它们的评价,历来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作者认为,《苏武李陵诗》,是从梁代的《李陵诗》中派生出来的,《李陵诗》并非后人伪作,而是汉末时期交州避难难民所作。苏武、李陵诗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离别诗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2](P18-22)
在对诗人个案的考察方面,所出论文如:矢田博士《诗人曹操作品的世界》《傅咸与挚虞——以交游为中心》《关于傅咸的四言赠答诗》,大平桂一《作为养生型文人原型的嵇康》,成田静香《闲居之歌——嵇康、潘岳、陶潜》,鹰桥明久《关于阮籍咏怀诗形成的考察——兼及晋代“咏怀诗”的受容》《阮籍“咏怀诗”中的对比思考》《关于阮籍〈咏怀诗〉(4)》《阮籍〈咏怀诗〉的比喻表现》《阮籍与山涛》《青少年时期的阮籍》,栋方德《论陶渊明的挽歌诗》,森野繁夫《庾信的诗》(5-17)《陶渊明的隐栖》《谢灵运的“顿悟”说与山水诗》《谢灵运与“自然之理”》《谢朓与谢灵运——谢朓所表现的谢灵运的存在》《谢朓的诗歌语言(1)》《六朝的文人——江淹与任昉》《谢灵运与山水》《谢朓诗的自然表现》《东晋末年的谢灵运》《谢灵运的“理”与陶渊明的“真”》《六朝的文人——梁代吴均》《谢灵运的诗歌语言》(1-2)《谢灵运诗的自然表现》《谢灵运诗与陶渊明》《谢灵运的山水描写与“自然之理”》《六朝的文人——南齐谢朓》《关于庾信〈拟咏怀诗〉(3)》《谢灵运与颜延之》《谢灵运的山水表现——光辉、生气、清新》《南朝宋的谢灵运》《西魏时的庾信——“三年囚于别馆”时期》《徐陵与庾信》,森野繁夫、山田小百合《谢朓诗札记——“风”与“光”的表现》,森野繁夫、李国栋《谢朓的景物描写》,三枝秀子《关于在陶渊明诗文中看到的“快乐”表现——围绕“欢”与“乐”》《陶渊明诗文中的“快乐”表现——关于“乐天”》《陶渊明诗文里的“快乐”表现——关于“称心”》,猪井敏也《陶渊明的酒与李白的酒——饮酒忘忧及其他》,斋藤希史《谢灵运的山居——“居”的文学(2)》,桥田佳纯《何逊诗所表现的江边风景》,林田慎之助《竹林七贤——愤世嫉俗的七位贤人》,兴膳宏《六朝诗人及其传记》,佐伯雅宣《刘孝绰与何逊》《刘孝绰研究——以与湘东王的关系为中心》《刘孝绰与梁代文学集团——以其与湘东王集团的关系为中心》《刘孝绰的生涯》,笹冈惠美子《吴均与周兴嗣》,道坂昭广《庾信的文学与“梁”人》《关于六朝的谢启》,安藤信广《北周赵王的文学》,清宫刚《曹丕、曹植与道家思想》《阮籍与道家思想》《嵇康与道家思想》《谢灵运山水诗的特质——与老、庄、佛的关联》,佐藤利行《关于陆机兄弟》《西晋文人关系论——陆云与严隐》《西晋文人关系论——陆机与其胞姐》《陆机的诗语(3)》,佐藤利行、佐伯雅宣《刘孝绰的乐府诗》,长谷部刚《关于陆机拟古乐府及拟古诗》《从乐府文学史看陶渊明的“怨诗楚调”》,佐竹保子《张华乐府的新味》,森博行《陶渊明与谢灵运——关于生与死》,衣川贤次《陶渊明与谢灵运——洒脱与山水》,坂口三树《关于陶渊明诗歌用语的考察》,外村中《梁代沈约的郊居》,上田武、李寅生《从赠答诗的世界看陶渊明与青年友人的关系》《渊明和束皙》,今场正美《任职东阳太守时期的沈约》《关于沈约的短句咏物诗》,黑田真美子《江淹诗的写景表现——以色彩表现为中心》,沼口胜《从有寓意作用的〈易经〉的用法看陶渊明与谢灵运》,渡边由美子《曹操死后的曹丕与曹植——“不仲说”的检证》,上野裕人《曹丕的文学——关于〈典论·论文〉与〈短歌行〉》《关于曹植诗中“风”的表现》《关于曹植的诗——热情如火的诗》《关于曹植的诗——以〈弃妇篇〉、〈种葛篇〉为中心》,渡边义浩《呻吟之魂——阮籍》,大上正美《“言志”的文学——阮籍与嵇康》《政治权力与隐者——隐者与阮籍、嵇康》,松浦友久《“不羁”的诗人——陶渊明形象的又一侧面》,大地武雄《陶渊明的自我客观化》《陶渊明的分身化》《陶渊明的二重性(2)》,今桥清《谢灵运论》,伊藤直哉、王淑沅《〈“快乐”的陶渊明〉前言》,住谷孝之《关于南朝梁代沈约、萧子云的燕射歌辞——兼及用典之例的比较》,原田直枝《思念故国的诗人——庾信的生涯与作品》,塚本宏《〈世说新语〉中的阮籍》,佐竹保子《陆机的天人对——先秦至西晋时期对偶的一种形式》,石川忠久《作为名士的陶渊明》,田部井文雄《诱发乡愁的诗人——陶渊明回归的世界》,大木康《文人的梦——陶渊明》,市川清史《郎士元与谢灵运》,外村中《关于西晋潘岳的闲居与山水论》,土屋聪《鲍照的文学及其立场——以行旅诗为中心》,安藤信广《北周赵王的文学与庾信的影响——基于圣武天皇宸翰〈杂集〉所收〈周赵王集〉而论》《陶渊明的虚构与写景》《庾信“拟连珠”的表现与理论》,原田直枝《〈隋书·文学传〉中的人——由南朝入隋的文人》,增野弘幸《关于陶渊明所表现的家的意味》,镰田崇嗣《梁简文帝的“放荡”与美》,久保卓哉《陈后主的七夕诗与六朝的侍宴七夕诗》,后藤秋正、李寅生《略论王褒的送葬诗》,小松建男《陈宫与曹操》,山口为广《关于曹植的乐府》,宫泽正顺《中国佛教史上的陶渊明与谢灵运》,向岛成美《作为士人的陶渊明》,堀池信夫《陶渊明的言与意》,稀代麻也子《陶渊明的人生与时代》,那须智子《谢灵运何故爱山水?——与东晋诗的比较》,佐藤正光《元嘉时期的谢庄》,堂园淑子《关于“石室”之诗——谢灵运与鲍照山水诗的比较》,福山泰男《曹植的“少年”》,井上雅隆《陆机拟古诗的表现特征》,林田慎之助《酒的诗人陶渊明(1):陶渊明与曹操》《酒的诗人陶渊明(2):陶渊明与竹林七贤》《酒的诗人陶渊明(3):陶渊明与扬雄》《酒的诗人陶渊明(4):陶渊明与陆机》《酒的诗人陶渊明(5):陶渊明与应璩》,林田慎之助、曹旭《郭璞作为诗人的命运》《占据魏晋南朝文学坐标的张华》,薄井俊二《庐山慧远与文学——自然·文学·思想》,等等。
如,森野繁夫、李国栋《谢朓的景物描写》一文认为,谢朓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诗人,其诗歌在景物描写等方面开唐诗之先河。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评“谢眺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评:“世目玄晖为唐调之始,以精工流丽故。”谢朓的创作确已超越了他的时代。文章从景物描写角度对谢朓诗作进行了具体细致的探究。[3](P283-292)又如,林田慎之助、曹旭《嵇康的飞翔诗篇》一文认为,魏末正始年间,嵇康留存至今的七十多首诗中,歌唱飞鸟的诗不仅在数量上引人注目,而且在形象创构的丰富性、完整性方面,与他以前的同类诗歌相比也有“质”的提升。嵇康在飞翔诗中歌唱的飞鸟,大都是鸾、凤、焦朋等具有超越时空、飞翔如神的灵鸟与大鸟。这些灵鸟具有蓬勃强劲的生命力。这不仅体现了嵇康对庄子飞翔哲学的形象化表现,也反映了他从老庄思想中获得了与自然之道一体化与毫无拘束的自足精神。嵇康将这种精神内化为自身赖以生存的方式与创作的指导思想,显示出独特的文学史意义。[4](P1-8)
在对诗作个案的论析方面,所出现论文如:副岛一郎《孟姜女故事与陈琳〈饮马长城窟行〉及长城诗》,长谷川滋成《郭璞〈游仙诗七首〉详解(下)》,沼口胜《陶渊明〈拟古〉九首(其三)诗的寓意》《关于曹植〈野田黄雀行〉》《关于〈拟古〉(其三)诗的寓意——探讨与吴歌西曲及〈易〉的关联性》,沼口胜、李寅生《从归鸟意象与〈易经〉之关系释陶渊明〈饮酒〉(其五)诗》《略论陶渊明〈饮酒〉诗题的典故及其寓意》,上野裕人《关于曹丕的文学——以对〈善哉行〉、〈寡妇〉诗的考察为中心》《关于曹丕的文学——以〈燕歌行〉(一、二)为中心》《关于曹植的诗——以〈弃妇篇〉、〈种葛篇〉为中心》,鹰桥明久《关于阮籍〈咏怀诗〉(5)》,柳川顺子《陆机“拟古诗”的创作动机》,长谷部刚《关于陆机拟古乐府及拟古诗》,狩野雄《关于石崇的乐府诗〈吟叹三曲〉——“史”的特征及其背景》,大平幸代《郭璞〈游仙诗〉的独特之处》,橘英范《关于〈庐山唱和诗〉(上)》,佐藤大志《关于何承天〈鼓吹铙歌〉——兼及其在六朝乐府文学史上的地位》,森野繁夫《庾信〈拟咏怀诗〉(1-2)》《关于谢朓〈奉和随王殿下〉》《庾信的诗——〈道士步虚词十首〉》,小岛明纪子《关于潘岳〈悼亡诗〉、〈悼亡赋〉、〈哀永逝文〉——论潘岳诗文的不同风格及表现手法》,橘英范《关于〈庐山唱和诗〉(中)》,稀代麻也子《对〈宋书〉中所见谢灵运〈临终诗〉的解释》,井口博文《关于鲍照〈河清颂〉,佐藤正光《关于谢朓〈奉和随王殿下〉诗十六首——永明文学中新语的创造》,松冈荣志《凝视的眼与移动的身体——围绕陶渊明与谢灵运诗中的“风”》,增野弘幸《论陶渊明诗中“庭”的表现》,林香奈《白骨蔽平原——王粲〈七哀诗〉》,铃木敏雄《〈拟明月何皎皎〉诗中所见拟作的“演绎”性》,佐竹保子《陆机〈演连珠〉结构上的特点》《关于陆机〈演连珠〉五十种——兼及其多元性与抒情性》,道家春代《曹操“游仙诗”解释试论》,矢田博士《关于傅咸〈七经诗〉》,上田武《陶渊明〈劝农〉诗与农家思想》,兴膳宏《孩子描写母亲的肖像——关于〈金楼子·后妃〉篇》,久保卓哉《陈后主的钩韵与沈约的赋韵及陈后主逸诗〈宣猷堂宴集五言〉》,大村和人《“兄弟”的归宅与私宴——关于乐府〈相逢行〉、〈长安有狭邪行〉中的“三子”》,安藤信广《庾信“拟连珠”的表现与理论》,伊藤直哉《论〈饮酒〉诗的特色》、《陶渊明〈赠羊长史〉试论》,井上一之《关于陶渊明〈咏三良诗〉——忠与济民》,等等。
在这一研究地块,勒成的专著与论文集主要有:兴膳宏主编《六朝诗人传》(大修馆书店,2000年),兴膳宏《生于乱世的诗人——六朝诗人论》(研文社,2001年)、《异域之眼——兴膳宏中国古典论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大上正美《阮籍、嵇康的文学》(创文社,2000年),和田武司《陶渊明传论——田园诗人的忧郁》(朝日新闻社,2000年),高桥彻《归去来的思想——陶渊明札记》(国文社,2000年),井波律子《中国的隐者》(文艺春秋社,2001年),伊藤直哉《“快乐”的陶渊明》(五月书房,2001年),沼口胜《解读〈桃花源记〉——寓意诗人陶渊明》(日本放送出版协会,2001年),小尾郊一《沉思与翰藻——〈文选〉之研究》(研文社,2001年),田部井文雄《陶渊明的语言》(明德出版社,2004年),釜谷武志《陶渊明》(角川书店,2004年),松浦友久《陶渊明与白居易论——抒情与说理》(研文社,2004年),加藤国安《北迁后的庾信——其轨迹与诗的表象》(研文社,2004年),三枝秀子《吟咏乐趣的陶渊明》(汲古书院,2005年),安藤信广、大上正美、堀池信夫编《陶渊明——诗与酒与田园》(东方书店,2006年),森野繁夫《谢灵运论集》(白帝社,2007年),一海知义《陶渊明·陆放翁·河上肇》(中华书局,2008年),等等。
三、诗学传播与接受研究
在这一研究地块,所出现论文主要如:武井满干《日本的陶渊明研究(四)——关于其受容、影响与评价》,土屋聪《鲍照〈代东门行〉与古辞〈东门行〉——兼及“代”作意图的考察》,加藤国安《山尾三省的农业诗与陶渊明》,稀代麻也子《〈宋书·隐逸传〉中的陶渊明》,森野繁夫《谢灵运的“顿悟”说与山水诗》,沼口胜《陶渊明〈拟古〉(其三)诗的寓意——特别以其与〈易〉及南朝民歌的关联为中心》《陶渊明〈杂诗〉与南朝民歌》,上野裕人《曹丕的文学——关于〈典论·论文〉与〈短歌行〉》,鸟羽田重直《夏目漱石与陶渊明》,上田武《鲍照及其时代对陶渊明的受容》《悠然见南山——〈饮酒二十首·其五〉与日本人》,兴膳宏《〈文选〉的形成与流传》,太田亨《日本中世禅林对陶渊明的受容——初期的状况》《日本中世禅林对陶渊明的受容(2)——与初期对杜甫受容的比较》《日本中世禅林对谢灵运的受容——初期的状况》,福山泰男《〈悲愤诗〉与〈胡笳十八拍〉——蔡琰文本的变容》,高木由佳《关于〈挽歌诗〉与〈自祭文〉的变迁——以陶渊明为中心》,一海知义《〈草枕〉中的汉诗(1):陶渊明“悠然见南山”》,林田慎之助《广濑淡窗与陶渊明》,古泽惇子《关于六朝陶诗受容之一端》,池间里代子《吴歌的继承——以〈四季歌〉为中心》,住谷孝之《六朝时期“古意”诗的形成与变容》,等等。
其研究路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扣住六朝的某一特定时期,对诗人诗作的传播或接受予以论析;二是对后世诗人对六朝诗家的传播接受及影响予以考察;三是对日、中两国关于六朝诗人诗作的传播或接受予以探究。
在这一研究地块,勒成的专著与论文集主要有:伊藤正文《建安诗人及其传统》(创文社,2002年),芳贺纪雄《〈万叶集〉对中国文学的受容》(塙书房,2003年),佐藤美知子《〈万叶集〉与中国文学受容的世界》(塙书房,2002年),上田武《陶渊明形象的形成——传记是如何写成的》(笠间书院,2007年),等等。
四、诗学理论批评研究
在这一研究地块,所出现论文主要如:佐伯雅宣《关于简文帝萧纲〈与刘孝绰书〉》,绵本诚《关于“风骨”的考察——以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为中心》,清水凯夫《再论〈文选〉与〈文心雕龙〉的影响关系》,安东谅《〈文心雕龙〉杂说(4)》、《〈文心雕龙·神思〉中的“神”、“物”散论》《〈文心雕龙〉杂说(5):神思》《〈文心雕龙〉杂说(6):神思》《〈文心雕龙〉杂说:序志》,兴膳宏《梁元帝萧绎的生涯与〈金楼子〉》《人物评论与文学评论中的“清”字》,稀代麻也子《沈约〈宋书〉的“带叙法”与鲍照传》,井上雅隆《陆机〈文赋〉的“文质”论——兼及其特异性》,竹泽英辉《关于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文笔”概念》,佐藤大志《乐府文学的展开与声律论》,音成彩《关于梁元帝〈金楼子〉》,住谷孝之《〈诗品〉评陶渊明中“世叹其质直”的解释》,安藤信广《庾信“拟连珠”的表现与理论》,林田慎之助、曹旭《〈文选〉和〈玉台新咏〉编纂的文学思想》《〈宋书·谢灵运传论〉和文学史的自觉》《〈文心雕龙〉文学原理论的诸问题》,林田慎之助、独孤婵觉《钟嵘的文学理念》,渡边由美子《南北朝时期对曹丕、曹植的评价》,矢田博士《关于挚虞“四言正统说”》,大上正美、吴正岚《萧统与萧纲——支撑〈文选〉与〈玉台新咏〉之编纂的文学认识》,森野繁夫、独孤婵觉《简文帝的文章观——以〈与湘东王书〉为中心》,等等。
其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六朝时期某一诗学著作与篇什予以探讨;二是对六朝时期某一诗论家的理论批评观念予以阐析;三是对六朝时期不同诗学著作包括文学选本等予以比较考察。
在第一个方面,如,森野繁夫、独孤婵觉《简文帝的文章观——以〈与湘东王书〉为中心》一文认为,载于《梁书》及《南史·庾肩吾传》中的梁简文帝的《与湘东王书》,是至今得以窥见其文章观念的甚少材料之一。在大多数情况下,此材料都被用来证明其“是今非古”的文章学观念。但作者认为,此篇什体现的乃是相反的文章批评观念。梁简文帝倡导对古代诗歌精神的复归,而对其当代的文章写作则基本予以否定。他主张在“习古”中“开今”。作者以《与湘东王书》文本为立足点,对梁简文帝的文章观念作出了细致深入的探究。[5](P124-134)
在第二个方面,如,林田慎之助、曹旭《〈宋书·谢灵运传论〉和文学史的自觉》一文认为,与以曹魏建安时期作为文学理想时代的刘勰、钟嵘有异,沈约以西晋太康时期为诗歌创作的理想时代。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他论述了东晋以降至刘宋时期的诗史之论,认为前人所论给予了刘勰、钟嵘、裴子野、萧子显等人的诗史论以决定性影响。沈约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开始确立了文学史的自觉意识,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在西晋太康时期潘岳、陆机等人文学作品的辞采与音调中,发现了与至今还保留“古风”的建安文学不同的特点。他们翻开了六朝文学新的一页。[6](P11-18)
在第三个方面,又如,林田慎之助、曹旭《〈文选〉和〈玉台新咏〉编纂的文学思想》一文认为,《文选》与《玉台新咏》,是六朝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诗文总集。前者的编纂者是昭明太子萧统,后者的编纂指使者则是萧统的弟弟萧纲。虽然两本总集编纂的对象有些部分相同,但它们编纂的思想主张与艺术眼光迥然有异。如果说,萧统的《文选》代表了传统思想或古典主义的文学理想,那么,萧纲的《玉台新咏》则代表了当时革新与流行的文学主张。这同时反映在一个大家庭的两兄弟之间,确是很有意味的。比较两者的不同,揭示其中所寓含的深层次批评内涵,对于更好地理解与把握齐梁文学的发展轨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7](P25-32)
在这一研究地块,所勒成专著的主要有:门胁广文《〈文心雕龙〉研究》(创文社,2005年),甲斐胜二《听涛馆〈文心雕龙〉释名》(中国书店,2006年),等等。
总结新世纪以来日本学者的中国六朝诗学研究,可以看出,其成绩主要体现在诗歌综论与诗歌史研究、诗人诗作个案研究、诗学传播与接受研究以及诗学理论批评研究等领域。它们从不同地块呈示出了日本学者对六朝诗学研究的整体推进与学术贡献,有力地夯实了东亚古典诗学的学科建构。此外,日本学者的六朝诗学研究成绩,还体现在日、中比较诗学研究领域。其所出现论文主要如:金文京《大津皇子〈临终一绝〉与陈后主〈临行诗〉》,宇野直人《关于阮籍“咏怀诗”中景物的象征性——汉诗解释的日中比较》,伊藤直哉《桃源乡与乌托邦》,川合康三《建安文学与平成文学》,石井公成《连系无常、忠君与恋爱之物——曹植的汉诗与〈万叶集〉的长歌》,林田慎之助《广濑淡窗与陶渊明》,矢田博士《关于曹植〈七哀〉与吾乐所奏〈怨诗行〉》,等等。当然,新世纪以来日本学者的六朝诗学研究,在关注点上仍然存在着不够平衡的特点,如在对六朝诗的宏观性研究、家族诗学研究、地域诗学研究领域便缺乏一定的成果出现。未来的日本学者六朝诗学研究,可在考察领域的拓展与深化上进一步彰显其广阔深厚的学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