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浙地区某部队官兵中暑预降温现状调查分析

2021-12-30刘学妮王肇进刘佳佳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习服结果显示降温

邱 晨,刘学妮,王肇进,刘佳佳

中暑是指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和(或)剧烈运动一定时间后,吸热-产热-散热构成的热平衡被破坏,机体局部或全身热蓄积超过体温调节代偿限度时发生的急症[1-2]。中暑可表现为从轻到重的连续过程,热射病(Heat Stroke,HS)为严重致命性疾病。其中,劳力性热射病(Exertional Heat Stroke,EHS)素有“夏季训练杀手”之称[3],是高强度运动中猝死的主要原因[4-5],是军事训练比武、抢险救灾中常见的可预防性、高发高危性疾病,其严重程度已引起全球关注。目前我军有关中暑预测评估及预防措施极为匮乏,仅局限于饮食及药物消暑、热习服训练、伴随保障等方面。预降温(Pre-cooling)是在训练前或者训练中,通过实施人为降温措施对机体进行局部或全身的冷刺激,降低机体的核心温度和体表温度,是提高高温环境下身体机能和耐力速度的一种强力手段[6]。因此,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全面了解某部队官兵中暑预降温现状,旨在针对性制定一套科学实用可行的预降温策略,对提高训练成绩与效果,降低中暑发生率与危害性具有重要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19-07在江浙地区某部集训的官兵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现役军人;(2)身心健康;(3)能够正常参与单位日常训练;(4)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1)因执行任务或抽调等原因离岗6个月以上者;(2)病休1月以上者;(3)在后勤等非基层一线岗位服役者。

1.2 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现状回顾以及专家评议法等科学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包含一般资料调查(性别、年龄、军龄、军衔、学历等)和现状调查两部分。其中,现状调查部分包括中暑发生背景、训练降温现状与影响因素及预降温需求三方面,涉及单选、多选、填空等题型,共15题。研究者现场统一发放并解释填写注意事项,要求研究对象匿名、如实填答,当场收回。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Excel 2019,双人单独完成数据录入并核对。对于采用Likert 5级标准“非常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非常不同意”的条目,每个条目从“非常同意”至“非常不同意”分别赋值5~1分。一般情况及问卷结果选择率、均值、标准差等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 果

2.1 一般资料结果 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81份,回收80份,剔除填写不完整、有明显规律等不合格问卷4份,有效问卷76份,问卷有回收率93.83%。研究对象均为男性,年龄18~31岁(23.09±3.61岁);军龄1~14年(3.53±3.19年);士兵为主(n=70,92.11%),军官6名(7.89%);大专以上学历44名(57.89%),其余一般情况详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n=76)

2.2 预降温现状调查结果

2.2.1 中暑发生背景 关于训练强度与频次的调查结果显示,有61.84%的被调查者至少隔天一次3 km训练,30.26%的被调查者表示每日常规3 km训练。对于中暑发生率的调查结果显示,29人(38.16%)选择“单位有80%左右的人发生过中暑”,选择“从未发生过中暑”的占18.42%(n=14)。详见表2。

2.2.1 训练降温现状与影响因素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中暑预防措施中,绝大多数部队采取发放绿豆汤等降暑饮品(n=70,92.11%)、宣传教育(n=51,67.11%)、科学训练[避开高温时段(n=52,68.42%)、控制训练强度(n=51,67.11%)、缩短训练时长(n=35,46.05%)]、增加营养供给(n=43,56.58%)等,除此,预降温(n=17,22.37%)与热习服(n=8,10.53%)占比较少,还有1人表示从未采取任何降温措施。

对于预降温可以预防中暑这一认知,一般了解及以上的有66人(86.84%),7人(9.21%)了解很少,3人(3.95%)完全不了解。60人(86.84%)认为预降温可以预防中暑,有15人(19.74%)认为不确定预降温可以预防中暑,有1人(1.32%)认为预降温无效。

降温时机结果显示56.58%的单位会组织在训练前和训练中同时采取降温措施。对于预降温措施的调查显示,有67人表示单位曾采取预降温措施,主要包括喝冰镇饮料/西瓜等(n=49,64.47%)、提前口服人丹等降暑药(n=45,59.21%)、提前使用冰袋预降温(n=10,13.16%)、安置低温房(n=6,7.89%)、运动前冲凉水澡(n=1,1.32%),另外,尚未有选择穿降温夹克的研究对象。除此,调查结果显示有26人(34.21%)表示不会主动采取降温措施保护自己。

关于单位实施预降温措施的影响因素,认知问题(n=19,25.00%)、意识问题(n=12,15.79%)、经费问题(n=17,22.37%)均是现实障碍,31.58%(n=24)无人专职负责,实施难以持续,5.26%(n=4)表示没考虑过。其余结果详见表2。

表2 中暑发生背景与预降温现状调研结果(n=76)

2.3 预降温需求现状调查结果 预降温需求结果显示各条目均介于非常同意与同意之间。其中74人(97.37%)同意及非常同意预降温的必要性,2人持中立观点;有73人希望在训练前进行降温,3人持中立观点;有70人希望在训练中增加降温,6人持中立观点。详见表3。

表3 预降温认知需求调研结果(n=76)

3 讨 论

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7]中提到,中暑的发病率和危害性可能远超预期。中暑属于可预防性疾病,其预防的意义远远大于治疗。提高中暑预防比例,从源头上减少中暑甚至热射病的发生,对保护部队战斗力、减少非战斗性损失至关重要。

中暑具有十分鲜明的季节性发病特点,主要发生于炎热的夏季,有研究显示年轻官兵发生EHS绝大部分归因于外界气候环境的特殊性[8]。本次调研选择在7月份的江浙地区某集训部队,正值湿热气候,具备中暑高发的环境条件。加之,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3 km强度体能训练,有61.84%的单位至少隔天一次,30.26%的单位1次/d,1个单位2次/d。面对环境因素和体力因素均具备的中暑高易感人群,调查结果同样显示绝大多数人都发生过中暑,38.16%的调查对象评价单位中暑官兵覆盖率超过80%,更有5人所在的单位出现过致命性热射病,足以说明中暑是部队官兵的常见高发疾病。然而,调查显示目前部队开展的中暑预防措施,绝大多数仍集中在发放绿豆汤等降暑饮品(n=70,92.11%)、宣传教育(n=51,67.11%)、科学训练等传统方法,而热习服(n=8,10.53%)占比最少。有研究显示缺乏热适应能力是导致EHS的另一个主要原因[9],如以色列步兵中,有超过一半的EHS发生在刚服役的前6个月[8],因此尽早做好热习服是降低中暑发生率的关键,尤其针对于新调、新兵、新训人员。然而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热习服率仅为10.53%,考虑可能与热习服效果不直观、习服持续周期长、渐进性热适用等原因有关。

相对于热习服等其他预防中暑措施,预降温具有操作更简单、使用更便捷、效果更突出等优点,它可以增加初始核心温度与影响运动能力的温度之间差距,提高热储存能力。在2015年北京世界锦标赛前进行的调查问卷中,大约52%的运动员认可预降温(运动前)技术的有效性[10],然而本研究结果显示仅有22.37%的人员表示单位采取预降温措施预防中暑,通常在训练前和训练中同时进行降温处理,主要措施是喝冰镇饮料、西瓜等、提前口服人丹等降暑药、提前使用冰袋预降温、安置低温房、运动前冲凉水澡等。其中提前服用降暑药的科学性尚存有争议,而作为最有效的降温措施——冰袋降温的使用率仅超过10%;另外,研究显示尚未使用过降温夹克进行预降温,这可能与全军未统一配发、物资来源途径有限、经费管控等有关。然而,美军早已配发渗透降温背心,并可通过传感数据预测中暑,效果满意[11]。面对我军中暑预防措施普遍匮乏落后的现象,分析影响单位开展预降温措施的因素,结果显示主要是无人专职负责,其次是认知问题、意识问题、经费问题等,19.74%不确定预降温防暑的有效性,1.32%认为预降温无效,34.21%表示不会主动采取降温措施保护自己。由此可见,预降温甚至是中暑降温目前尚未引起官兵足够重视,部分人员尚且存在认识不到位、存有认知盲区等现状,但是本研究中官兵也提出了对预降温的需求与需要,也希望能够尽早在基层部队普及,降低中暑发生率。

除此,大量循证结果显示,运动预降温不仅可以减缓体温升高的速度,降低中暑风险;还可以改善高温下的耐力、速度等体能表现,提高作战成绩;可以减缓疲劳程度,保护战斗力与竞争力[12-14]。2001-2010年六届国际田径联合会金牌标准道马拉松比赛的数据[15]显示,环境温度每增加1℃就会出现0.03%的持续减速,高于最佳温度时,耐力下降12.4~17.7%。对于高温、高湿环境下执行军事任务时,大多情况是即便在极易发生中暑的天气下也要完成作战训练任务,此时预降温措施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亟需探索一套科学可行的预降温策略,提高训练成绩与效果,降低中暑发生率与危害性,这也是我们下一步研究重点。

猜你喜欢

习服结果显示降温
模拟条件下热习服训练的必要性、方法和效果评估
动物降温有妙招
耳鸣掩蔽和习服治疗在主观性耳鸣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最严象牙禁售令
七招给心脑“消署降温”
耳鸣习服疗法对耳鸣的治疗作用研究
页岩气开发降温
新闻眼
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野生大熊猫保护取得新成效
计算机类专业课程的教学评价问卷调查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