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指标对急性STEMI患者急诊PCI术中慢/无复流现象预测的研究
2021-12-30李丽,周彤
李 丽,周 彤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是由于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破裂,糜烂基础上血栓形成,故而冠脉血管闭塞,导致急性心肌缺血性坏死[1]。中国胸痛中心数据显示我国STEMI发病率、致残率及致死率持续增高,并呈年轻化趋势,急诊PCI是STEMI最重要的再灌注治疗方法之一[2]。但是,PCI术中患者发生无复流/慢血流是急诊手术医师碰到的棘手问题,该现象的出现不仅影响患者的预后,有的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根据各国及各地区文献报道的发生率在5%~50%之间[3-5],但发生机制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血常规指标对STEMI患者急诊PCI术中慢/无复流现象发生的预测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连续选取2018-01至2020-12在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符合STEMI诊断标准的且接受急诊PCI的患者457例为研究对象,年龄在36~82岁之间,其中男性患者355名,女性患者102名。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1.1 入选标准 (1)符合2016年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中诊断及治疗标准的STEMI行急诊PCI的患者;(2)心梗后未溶栓,直接行急诊PCI术的患者;(3)临床资料完整。
1.1.2 排除标准 (1)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肿瘤疾患、血液系统相关疾病、自身免疫病等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2)冠脉造影术后无支架植入的患者;(3)发热患者,急性或慢性感染的患者。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由2名经验丰富的医师判断其在为患者实行急诊PCI术中是否出现慢/无复流现象[6]。按急诊PCI术中TIMI血流分级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无复流组TIMI≤2级)62例,B组(正常血流组TIMI 3级)395例。所有入选患者记录其基本信息,入院时血压、心率,既往史(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首次医疗接触时间至血管开通时间;记录患者术前的生化指标、血常规指标、术中TIMI分级、急性心梗罪犯血管等结果,对两组间相关指标进行比较。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找出术前血常规结果中STEMI患者急诊PCI术中发生慢/无复流现象的危险因素[7]。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统计学处理数据使用SPSS 22.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确定急诊PCI患者术中慢/无复流可能的影响因素。
2 结 果
2.1 两组研究对象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年龄、性别)、入院时临床资料(血压、心率、高血压、糖尿病、首次医疗接触时间至血管开通时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研究对象一般临床资料比较(±s)
表1 两组研究对象一般临床资料比较(±s)
A组 B组 P值年龄(岁) 60.23±11.31 64.89± 9.79 0.562性别(男/女) 306/89 49/13 0.063收缩压(mmHg) 127.85±21.99 124.19±21.11 0.071舒张压(mmHg) 76.72±15.52 73.99±11.79 0.926心率(次/分) 73.78±12.56 81.45±11.62 0.484吸烟史[n(%)]225(56.96) 38(61.29) 0.054高血压史[n(%)]246(62.27) 39(62.90) 0.746糖尿病史[n(%)]124(31.39) 19(30.64) 0.622首次医疗接触时间至血管开通时间(min)79.12±10.56 88.39±11.11 0.834
2.2 两组研究对象试验数据比较 A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B组。A组淋巴细胞绝对值低于B组。两组研究对象在肾功能、血脂、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研究对象实验数据比较
2.3 两组研究对象急诊PCI术中TIMI血流分级及心梗罪犯血管比较 B组62例,其中TIMI 0级5例,TIMI 1级8例,TIMI 2级49例,无复流患者例数占入院研究对象13.56%;两组研究对象心梗罪犯血管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研究对象急诊PCI术中TIMI血流分级及心梗罪犯血管比较
2.4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本研究将术前血常规结果纳入了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以此来发现急诊PCI术中慢/无复流现象的危险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比值比=0.28,95%可信区间:0.87-1.26,P=0.004)、淋巴细胞绝对值(比值比=0.35,95% 可信区间:0.14-0.76,P=0.021)、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百分比(比值比=1.17,95%可信区间:1.05-1.31,P=0.038)是STEMI患者急诊PCI术中发生慢/无复流现象的相关因素。
3 讨 论
近些年来,随着急性心梗医学常识的不断普及,PCI技术日益成熟,各地胸痛中心纷纷成立,使得越来越多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开始接受急诊PCI治疗,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急诊PCI术已成为STEMI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8],但急诊PCI术中发生无复流现象增加了术者的手术难度、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8]。根据各国及各地区文献报道的急诊PCI术中无复流/慢血流发生率在5%~50%之间[3-5]。本研究共入选45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有62例患者在急诊PCI术中发生了无复流现象,本研究中慢血流/无复流现象的发生率为13.56%,与既往的报道中的比例相符合。
目前的研究报道对于慢血流/无复流的发生机制无明确的说法,其可能的发生机制:(1)由于急诊PCI术中器械所致冠脉中破裂的斑块或碎屑脱落,血液冲刷至血管末端导致微循环血栓[9]。(2)患者因个体差异,自身冠脉存在微循环障碍[10]。(3)手术器械的扩张和牵拉导致冠脉痉挛[11]。(4)急诊PCI术中血管再通,缺血区域有可能会出现再灌注损伤[12];(5)冠状动脉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激发了血管内的炎症因子(白细胞被激活、中性粒细胞聚集、炎症介质产生)[13-14]。
众所周知冠脉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术前血常规结果中血小板计数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机体血栓的情况,有研究结果表明急诊PCI术中应用替罗非班,可以预防或改善术中无复流的情况,故而术前血小板计数有可能预测急诊PCI术中慢血流/无复流现象的发生[15]。有研究发现急性心梗后,白细胞可以进一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减少微循环灌注,加剧心肌缺血[16],故而与急诊PCI术前白细胞计数可能与术中慢血流/无复流现象的发生有关。但是本研究中两组研究对象相比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这可能是由于我院新成立胸痛中心,谈话医师更多的选取了低危、中危及少量高危的急性STEMI患者行急诊PCI术,较少的选择极高危的或者高龄急性STEMI患者行急诊PCI术,故同意行急诊PCI的患者可能有所偏倚,加之可能样本量较小。
炎症介质与术中慢血流/无复流现象有关,淋巴细胞则代表非活跃的控制炎症过程,大量科学研究发现淋巴细胞计数与体内炎症介质数呈负相关[17]。故术前检测血常规中的淋巴细胞绝对值可以预测PCI术中无/慢复流现象的发生。本研究结果发现A组淋巴细胞绝对值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出现在急性心梗破裂的斑块中,全程参与了其发生,发展及恶化的过程[18]。动物实验表明,中性粒细胞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抑制剂和抗中性粒细胞CD18黏附分子的单克隆抗体显著降低氧自由基水平以及减少无复流现象[19]。也有临床研究发现术前中性粒细胞计数是急性PCI术患者微循环障碍的独立预测因子[20]。综上,急诊PCI术前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可能与急诊PCI术中发生慢/无复流相关。本研究提示B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是新兴的炎症指标,能较好的反应两者之间的平衡关系,从而反映出机体的炎症过程[21]。已有多个研究发现它们与心血管不良事件密切相关,有可能评估无复流现象是否发生[22-23]。本研究发现B组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急诊PCI术中出现慢/无复流的情况是手术医师术中碰到的棘手情况,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患者死亡。故有效预测STEMI患者急诊PCI术中的复流情况对临床指导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急诊PCI术前血常规具有简单、容易获得、经济有效的特点。本研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得出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百分比均是PCI术后慢/无复流现象发生的危险因素。综上所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百分比对STEMI患者急诊PCI术中慢/无复流现象的发生有预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