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概念的项目式教学设计
——以“戏剧节项目式学习”为例
2021-12-30孙阳菊
孙阳菊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是有关中外经典戏剧的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要求:“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1]17戏剧教学应充分利用戏剧文本的美学价值与创造魅力,促进学生对戏剧文化的传承和理解,提升学科核心素养。“新课标”还指出:“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1]4强调了大概念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重要作用。
基于此,笔者以“戏剧节项目式学习”设计为例,对大概念教学设计进行了分析。“戏剧节项目式学习”教学设计基于“戏剧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反映深刻的社会意义,传达艺术见解与价值观念”的特点,其目标是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和“审美鉴赏与创造”两大语文核心素养。
一、大概念的提取策略与目标制定
精准提取大概念,将其细化为概念群,进行基于大概念的学习目标制定,是成功设计项目式教学的基础。
(一)大概念的提取策略
何谓大概念?基于对相关文献的研读与解析,“大概念”是一种高度形式化、兼具认识论与方法论意义、普适性极强的概念,是最能反映一定范围内事物最本质属性与特点的理论性表达。[2]大概念教学有助于知识的结构化和教学设计的整体性:一方面,大概念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整合成一个完整的过程;另一方面,它克服了课时与课时之间的割裂,使每一个课时都联结在一起为大概念的理解提供支持。
大概念的提取主要是以教材为基础,依据课标规定的准则,分三个步骤制定:一是深度理解课标的要求,明确单元目标与教学意义;二是结合教材,逐步抽象概括出单元核心知识框架;三是结合单元目标,深度理解核心知识框架,挖掘其价值和意义,最终确定大概念。在“戏剧节项目式学习”中,笔者首先立足“新课标”中对戏剧教学的要求与指导,围绕“戏剧价值”“艺术形象”,明确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和“审美鉴赏与创造”两大语文核心素养;其次,结合教材中关汉卿的《窦娥冤》、曹禺的《雷雨》、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三部戏剧经典选段及单元教学提示,以戏剧为核心,总结概括课文之间的共性与差异,建构“戏剧”的知识框架;最后,对戏剧进行深度理解,剖析戏剧的源起、戏剧的本质、戏剧与其它体裁文学作品的区别、戏剧的作用与价值、戏剧的表达形式等,不断完善“戏剧”的知识框架,并将大概念定为“戏剧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反映深刻的社会意义,传达艺术见解与价值观念”。
(二)形成以大概念为核心的子概念群
大概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和间接性,既不利于学生直接理解,也不便于直接对教学进行组织,其在整个教学设计中起“总舵手”与“总设计师”的作用。因此,需要一些较为下位、外围、形象的“核心概念”作为设计的“桥梁”和“下手”。这些核心概念与大概念之间的关系即核心与分支、整体与部分、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如果“核心概念”过于抽象,则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操作,因此就需要将“核心概念”进一步下位化与具体化,将其分解成子概念群。这些子概念群与核心概念的关系类似核心概念与大概念之间的关系。
在“戏剧节项目式学习”中,大概念是“戏剧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反映深刻的社会意义,传达艺术见解与价值观念”。为此,我们首先将其分解为两个核心概念——核心概念1“典型艺术形象的鉴赏”和核心概念2“典型艺术形象的创造”。其次,将“典型艺术形象的鉴赏”分解为人物台词、舞台说明、戏剧冲突、英雄形象、戏剧主题等几个子概念。因为它们是戏剧鉴赏的基础,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深度鉴赏戏剧,理解戏剧的思想内涵;将“典型艺术形象的创造”分解为经典配音、改编剧本、写微剧本、戏剧表演、剧本评价等几个子概念(见图1),以此设计学习活动,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学会创造。
图1 “戏剧节项目式学习”中以大概念为核心的子概念群
(三)基于大概念的学习目标制定
从教学目标上来看,学科大概念与学科核心素养密切相关,对学科大概念的探寻就意味着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围绕“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两大语文核心素养,以及大概念“戏剧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反映深刻的社会意义,传达艺术见解与价值观念”,我们把单元目标可细化如下。
文化传承与理解:(1)理解戏剧基本常识、社会功能,通过戏剧学习传承优秀文化、涵养人格;(2)做一个戏剧鉴赏者和创造者;(3)做一个能够理解并努力践行英雄精神的人。
审美鉴赏与创造:(1)掌握戏剧鉴赏技巧——以鉴赏人物形象为核心,揣摩人物语言、研究舞台说明、把握戏剧冲突,领悟主题;(2)理解戏剧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特定时代戏剧主题的多样性;(3)能够为经典戏剧配音、改编课本剧,为英雄人物撰写微剧本,进行戏剧表演。
二、基于大概念的项目式教学过程设计
格兰特·威金斯(Grant Wiggins)和杰伊·麦克泰格(Jay McTighe)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3]以及林恩·埃里克森(H.Lynn Erickson)和洛伊斯·兰宁(Lois A.Lanning)在《以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4]中,都强调对大概念的理解是一个持续不断、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过程,其以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过程,通过对“小概念”的逐级理解最终达到对大概念的建构。
(一)以大概念为导向设计教学活动框架
基于大概念的教学过程设计的关键是用大概念代替项目来推动整个学习,将大概念的渐进发展过程融入项目的制作过程。在过程中运用投入学习理论,激励学习者全身心投入,并强调学习者之间的协作、基于项目的学习任务设计和真实的关注投入三种方式。[5]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其实现机制是情境诱发和问题驱动,即以问题解决为路径,使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解决蕴含子概念的系列子问题,将“学知”“做事”“做人”联结起来。[6]包括设计实践活动、设计脚手架、提供学习资源、认知策略设计、项目作品等。其中的脚手架即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工具,如问题清单、调查问卷、访谈问卷等;学习资源即教师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学习资料才能帮助学生获得理解,比如某篇文本材料等;认知策略,即在此次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可能用到哪些认知策略,如分析、评价、创造、记忆、领会、应用等;项目作品,即学生的学习成果。因此,在“戏剧节项目式学习”中,以概念为导向,我们以“如何通过戏剧表达对英雄的礼赞”为驱动事项,设计了基于概念的核心问题及与其对应的项目活动、脚手架项目作品。例如,在核心概念1“典型艺术形象的鉴赏”中的一系列审美体验与评价活动——以鉴赏人物形象为核心,揣摩人物语言、研究舞台说明、把握戏剧冲突、领悟主题,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提升其审美情趣的目的。在核心概念2“典型艺术形象的创作”中的一系列活动——为经典配音、改编课本剧、写微剧本、表演戏剧,教师引导学生内化英雄人格、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提升审美品位,帮助学生树立昂扬向上的价值观,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涵养家国情怀。
(二)以落实核心概念为目标实施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断提升自身对教材的二次开发能力[7],让教材为己所用、为学创造性地使用。例如,核心概念1 的教学设计在运用教材的基础上补充相关的学习资源;核心概念2的教学设计在教材的基础上开发丰富的学习资源。
核心概念1:典型艺术形象的鉴赏
问题1:《窦娥冤》通过窦娥面临的哪些矛盾冲突塑造窦娥形象?窦娥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主题是什么?
活动1:梳理《窦娥冤》中的主要矛盾冲突,品鉴曲词,分析窦娥形象,理解剧本主题。
脚手架:戏曲常识、元杂剧鉴赏知识清单;学习资源有《窦娥冤》戏剧表演视频片段、《窦娥冤》课件、《做一粒响当当的铜豌豆》、《关汉卿:一身正气数风流》;认知策略有复述策略、生成性学习策略;项目作品有《窦娥,怎一个“冤”字了得?》《窦娥悲剧溯源》等小论文。
问题2:《雷雨》选段中周朴园是否仍然爱鲁侍萍?为什么?以“雷雨”为题有何寓意?
活动2:分析人物个性化语言、丰富的潜台词、动作语言变化,探究周朴园、鲁侍萍的情感;分析题目寓意,理解主题多义性。
脚手架:《雷雨》知识竞赛测试题、《雷雨》改编的电影;学习资源有《从人物关系解读〈雷雨〉》、《对〈雷雨·序〉的一次接受学细读》、《雷雨》课件、整本书电子读本;认知策略为激发内在动机策略;项目作品有《周朴园、鲁侍萍爱恨情仇浅探》《人性的挣扎与毁灭——论<雷雨>的思想主题》等小论文。
问题3:《哈姆雷特》从哈姆雷特经历的一系列变故中读出了他是什么样的王子?悲剧结局能否避免?为什么?
活动3:梳理曲折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哈姆雷特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脚手架:《哈姆雷特》前置学习单、知识竞赛试题;学习资源有《从〈哈姆雷特〉的内心独白看莎翁的语言风格》、《悲剧中之悲剧——基于〈哈姆雷特〉的悲剧命运》、《哈姆雷特》课件、整本书电子读本;认知策略为画思维导图策略;项目作品有《莎士比亚悲剧浅探》《哈姆雷特性格浅析》等小论文。
问题4:运用所学鉴赏方法,从三部作品中选择你心目中的两个英雄人物,比较有何异同?
活动4 :拓展阅读三部作品,开展为英雄形象撰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人物鉴赏小论文竞赛活动,学习英雄优秀品格。
脚手架:戏剧鉴赏问题清单;学习资源有《漫谈戏剧文学的特点与鉴赏技巧》《论戏剧文学的鉴赏技巧》;认知策略是比较鉴赏策略;项目作品有《悲苦境遇中的不朽灵魂——窦娥与哈姆雷特比较鉴赏》《黑暗中闪耀的高尚灵魂——窦娥与鲁侍萍比较鉴赏》《比鬼神更可怕的是人心——窦娥与哈姆雷特比较鉴赏》等小论文。
核心概念2:典型艺术形象的创造
问题1:如何为经典戏剧配音?
活动1:看视频学方法,开展经典戏剧配音竞赛。
脚手架:钉钉APP 视频会议、配音方法访谈;学习资源有网络配音方法小视频、《哈姆雷特》和《雷雨》经典片段配音范例;认知策略为利用信息技术工具策略;项目作品有《哈姆雷特》中关于生与死的思考、复仇前的独白,《雷雨》中繁漪与周萍对白、鲁大海与周朴园对白等片段配音。
问题2:如何改编课本剧?
活动2:观看影片《哈姆雷特》,直观感受戏剧特点、英雄人格。分组开展课本剧改编活动。
脚手架:戏剧改编问题调查、观看影片《哈姆雷特》;学习资源有《课本剧的改编》课件与视频、罗贯中的《失街亭》原文片段、课本剧改编案例;认知策略是组织策略;项目作品有《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官渡之役之乌巢奇袭》等改编的片段。
问题3:如何为英雄撰写微剧本?
活动3:看剧本写作视频,搜集素材,开展撰写微剧本竞赛。
脚手架:看微剧本写作视频、了解微剧本写作特点与方法;学习资源有微剧本写作方法视频、微剧本范例《警察的故事》,提供素材《感染的志愿者:一对互相隐瞒病情的母女》《陶勇医生受伤后首发声:我看过太多悲惨的命运,更能承受打击》《危城勇士——武汉医疗抗疫一线实录》;认知策略为创造策略;项目作品有《战役》《钢铁的生命》《献给平凡的英雄》等微剧本。
问题4:观看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如何表演戏剧?
活动4:学习戏剧表演与评价技巧,观看微剧本电影,开展戏剧表演赛。
脚手架:戏剧表演问题梳理,观看张艺谋导演的《英雄》,讨论表演技巧;学习资源有微剧本电影《不负青春》、上一届学生表演的《智取威虎山》、《满江红》片段;认知策略为评判策略;项目作品有小组录播《最美的“英雄”》《与子偕行》《眼医》《感染的志愿者:一对互相隐瞒病情的母女》《破茧重生》《秋天的怀念》等戏剧表演视频。
三、基于大概念的项目式教学评价
评价是促进项目式教学设计高效的动力器、改进教学设计的矫正器。通过评价,达到以下目标:一是既要关注学习过程,又要重视学习结果,以评价促发展;二是在实践活动中以评价促进活动深度开展,保证教学活动高效;三是实施以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评价为主体的多元评价方式,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参与热情,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大概念项目式教学设计要求评价以对核心概念的理解为基础,对项目式学习展开全过程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对大概念的学习过程采用过程性评价,项目活动以竞赛方式开展,每一个项目结束后评单项奖,通过钉钉群等展播优秀作品,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深层学习动机。对大概念的实现结果采用终结性评价方式,为此,笔者设计了“成都市田家炳中学‘戏剧节项目式学习’评价表”,采用赋分制,总分100分,规划了作品质量(28 分)、作品展示(16 分)、学习过程(24分)、素养发展(32分)四个维度。又将作品质量分为内容与形式;作品展示分为表达力、创造力;学习过程分为问题意识、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素养发展分为知道、理解、能够做出、希望成为等多个方面。每个方面分为四个层级,围绕鉴赏与创造环节,对学生的参与质量、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进行量化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反思与成长。
(二)聚焦教学实践活动进行评价
教学实践活动评价应以学生为本,注重参与、注重过程体验、注重发展、注重激励。基于大概念的“戏剧节项目式学习”教学设计,以活动为主体,开展个人配音、小组戏剧改编、个人英雄人物对比鉴赏、微剧本写作、戏剧表演等竞赛活动。每项活动设计单项评价标准,在赋分之后,采用优秀作品展播的方式,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每项活动主要从内容、形式、效果、创新性等方面进行评价设计。例如,《成都市田家炳中学高中2018 级戏剧表演竞赛评价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剧本主题与人物性格冲突总计30 分。剧本主题鲜明15 分、人物性格冲突激烈15 分;二是演员表演水平40 分。舞台表现力及感染力强、语言流利、富有个性15 分,人物表情逼真、动作符合个性15 分,团队协作10 分;三是舞台效果10 分。服装及道具恰当,营造出剧情气氛;四是原创或创新性改编或创新性表演20 分。每项活动的优秀作品都会在钉钉群、懿学平台、QQ群展播,并颁发奖状进行鼓励,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绽放精彩。
(三)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基于大概念的项目式教学设计,我们采用学生自评、组内互评、师生共评等多元评价主体方式,充分调动每个参与主体的热情。学生自评,在戏剧鉴赏与创造活动中,让学生对照评分标准,看看自己的核心素养是否有了提高,人文底蕴是否越来越丰厚,还有哪些进步的空间;组内互评,在课本剧改编与戏剧表演环节,让学生互相评价,通过评价,学习他人长处,改进自身不足;师生共评,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代表参与,比如在课本剧改编与戏剧表演环节,自荐与推选相结合,各选出6位同学代表担任评委,参与评价。这种多元评价方式能够促进项目式教学的高效开展。
四、基于大概念项目式教学设计的反思
大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与价值,对整个项目式学习具有核心的统摄作用。以大概念为逻辑线索,将教学组织成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生成核心素养。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一)关注起点差异,突出分层设计
就整个大概念的学习来说,学生的差异一直存在,尤其在对“典型艺术形象的创造”这一核心概念的建构过程中,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对学习的影响尤为突出。特别是对“表演技能”有所欠缺的学生,他们很难顺利地完成整个“创作”任务。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该进行分层设计,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难度不同的学习任务,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既要考虑学生共性,也要观照学生的个性和学习起点,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强烈的成功体验。如举办影视配音大赛活动,可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那些诵读功底好、信息技术能力强的同学,采用影视原作画面,嵌入式配音,其他同学则可采用录音式配音,也可与同伴合作完成任务。
(二)关注过程差异,突出语文教学的活动性
“新课标”规定:“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应着力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1]3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厚其文化底蕴。基于大概念的项目式教学应以活动为主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多样的活动方式,由师生共动逐渐到学生独立活动,注重小组合作活动与个人活动相结合。如在“戏剧节项目式学习”教学设计中,在典型艺术形象的鉴赏环节,以学生为主体,由教师引导开展鉴赏活动;在典型艺术形象的创造环节,设计学生独立活动的经典配音、人物对比鉴赏、写微剧本、小组活动的课本剧改编、戏剧表演等内容,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学会鉴赏与创造。
(三)关注结果差异,突出全面评价
全面评价不仅是指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也要求将自评与他评、个体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更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与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项目式学习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最关注的是学生小组的表现,特别是对小组的最终作品的评价,这虽能掌握小组成员整体对大概念的建构成效,但却容易忽视学生个体建构大概念的过程,从而导致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边缘化,弱化大概念与项目式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因此,通过设计一些关于戏剧鉴赏与创作的测试和个人任务评价,可帮助每位学生自觉融入到学习过程中,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此外,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自我反思,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
总之,基于大概念的“戏剧节项目式学习”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大概念教学能够围绕学科核心知识的深度理解与建构,使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真正落地。因此,教师应充分理解大概念的内涵与作用,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聚合学科知识,统筹项目教师团队力量,让大概念教学设计富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