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施预防急诊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效果评价
2021-12-30万秋瑞
万秋瑞
(武威市凉州医院,甘肃 武威 733000)
0 引言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常见的救治措施,急诊科是院内较为特殊的科室,部分患儿在急诊输液时需要保证输液通畅,预防渗漏。若是液体渗漏到静脉周边组织内,轻度导致患儿疼痛难忍,严重会导致患儿治疗效果下降,甚至是病发其他疾病。并且,患儿由于年龄较小,身体发育不完全,其机体血管较细,耐受力低,在进行输液时,配合度较差,输液渗漏的发生率较高[1]。预见性护理是临床上新兴出现的护理干预措施,其主要是针对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针对极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开展预防性干预,从而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小儿静脉输液预防性护理的应用不仅提升了临床输液效果,同时改善了患儿的输液依从性,保证了临床配合度,从而提升了患儿的康复效率,促进整体护理水平上升。所以,为了避免患儿急诊救治时出现输液渗漏,本文以88 例患儿进行探究,进一步分析预见性护理措施预防急诊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数据
本院选入资料为2018 年12 月-2020 年12 月底就诊的病人,样本含有88 例,通过随机法分成两组,各组选入44 例。研究组病人中选入男21 例,女23 例,年龄选入标准为3~6 岁,平均(4.5±0.96)岁。参照组病人中选入男20 例,男24 例,年龄选入标准为2~4 岁,平均(3.4±0.19)岁。针对上述探究对象的所有资料进行分析对照,数据无显著差异,统计学意义不存在(P >0.05)。
选入标准: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家属明晰具体研究内容;签订同意书;资料完整;多为常见儿科疾病;输液药物多于1 种;输液时间均在2h 以上。
排除标准:无法沟通的患儿;发育异常的患儿;家族含有精神病史。
1.2 方法
参照组患儿采取基础护理干预,给予患儿及家属常规的健康教育,告知其输液配合的重要性,并向家属阐述静脉输液的具体流程、注意事项等;适当地给予患儿心理疏导,依据患儿的实际性格特征和年龄采取对症护理。
研究组样本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内容详情:①多数患儿对于点滴的针刺较为敏感,尤其到院后的陌生环境严重影响了患儿的情绪状态,使其处于不安、焦躁的情况下,无法配合临床医师穿刺。穿刺开始前,医护人员应当和患儿家属交流,安抚患儿的状态,缓解患儿的情绪,采取患儿感兴趣方式转移注意力,如引导患儿观看动画片、动画卡片、有趣视频、聆听儿童音乐等,从而改善患儿的不安感;家属的情绪对于患儿状态存在一定影响,医护人员需要注意采取和蔼可亲的态度进行护理,引导家属配合护理,告知家属不可过于紧张或是焦躁,采取语言引导告知患儿输液的重要性,护理人员需指导家属如何配合医师进行穿刺,避免对患儿造成较大的心理创伤。指导家属采取正确的方式环抱患儿,避免患儿哭闹或是在穿刺过程中乱动;②静脉穿刺时,医护人员需要重视药物的使用顺序,密切注意患儿的症状和药物相关信息,坚持三查七对的原则,避免出现不良事件;并将注意事项告知家属,指导家属了解药物的作用效果及不良反应;药物若是刺激性较强,应当在穿刺时选择合适的血管,有利于药物稀释,从而减少穿刺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穿刺时必须远离韧带以及神经等静脉位置;③护理人员需依据患儿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穿刺方式,若患儿的疾病严重需反复穿刺,药物输注时间较久可给予留置针输液,医护人员需要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正确利用留置针输液,从而避免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不适感,或是由于长期滴注药物导致药物渗漏;④由于患儿年龄较小,多会在穿刺后活动,极易影响输液效果,导致液体渗漏;穿刺完成后,护理人员需要正确固定穿刺位置,使用夹板或是胶带将患儿的踝关节以及腕关节固定,告知家属注意患儿的活动幅度,避免对穿刺位置造成影响;于滴注开始后,医护人员需要定期巡逻查看患儿的输液情况,观察输液治疗的患儿是否在用药期间出现不良反应,或是部分患儿活动幅度达导致药物渗漏等情况;⑤出现渗漏时,家属需要及时向医护人员寻求帮助,不可自主拔出针管,避免对患儿血管壁造成损伤;⑥输液结束后,医护人员撕掉胶布,以温柔的手法在短时间内拔针,利用棉签压住针孔,直到不出血为止,按压时间在4min 左右;⑦患儿出现渗漏后,医护人员需要马上拔针,按压4min,选取其他部位穿刺输液。评估患儿的渗漏情况,并采取对症干预措施,若是渗漏位置较小,可以选择热敷缓解症状,并告知患儿家属稳定患儿情绪,避免患儿发生哭闹;若患儿出现用药刺激产生的水肿时,医护人员需要进行冷敷护理,或是使用新鲜的马铃薯片进行敷贴,且指导患儿家属回家后注意针孔避免感染,积极给予消肿处理。出现渗漏后,医护人员应当予以患儿心理疏导,舒缓患儿的紧张情绪;并告知家属渗漏出现的原因,使家属配合护理。
1.3 观察指标
针对所有患儿的输液渗漏情况进行分析,以百分比展示;并对护理效果进行总结,以自评量表作为评估依据,其中不满意≤3 分,一般≤6 分,满意≤10 分。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PS 19.0 软件对数据结果进行核验,其中通过计量数据显示的为数据中的(均数±标准差),随后进行t检测;通过百分比显示的数据予以卡方检测;总结所有结果,若P <0.05,则统计学意义存在。
2 结果
2.1 输液渗漏率
数据概括以表为主,两组对比,研究组病人的临床效果数据较好,且参照组病人输液渗漏率为27.3%,两组数据对比后差距明显,统计学有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的相关指标(n,%)
2.2 护理效果
该研究中的样本资料相关指标经观察后,参照组病人的数据结果较差,研究组病人的数据结果较好,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存在(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的相关指标()
表2 两组患儿的相关指标()
3 讨论
静脉输液渗漏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问题,出现渗漏后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若是处理不及时则会出现医患纠纷。急诊小儿静脉输液发生渗漏的原因通常为:小儿体质柔弱,血管细小,导致穿刺困难,容易穿透血管;患儿自控能力差,总是动来动去,家长看护不好,没注意到针头松脱;导致输液过程中出现渗漏的情况较多,极易导致血管周边组织受损,威胁患儿的生命健康[2]。所以,予以急诊患儿预见性护理可以减少静脉输液渗漏情况的出现,进一步提升临床治疗安全性,保证疾病的治疗效果,维护患儿的健康安全。并且,预见性护理的应用有效降低了护患纠纷的发生率[3]。在进行小儿静脉输液时,医护人员应当依据患儿的药物、体质、年龄、性别等选择合适的静脉进行穿刺。相关报告指出,医护人员应当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患儿出现的各种问题可以及时解决,不可急躁。由此,各医疗机构需要积极组织护理人员的培训,进一步强化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保证穿刺效果,降低失误率[4]。本文选入我院收入的患儿进行分析,研究组患儿的输液渗漏率较低,显著低于参照组患儿的静脉输液渗漏率27.3%,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存在(P <0.05);由此可见,相较于基础护理干预,预见性护理措施的应用有效提升了静脉输液的安全性,减少了输液渗漏事件的发生,进一步缓解患儿的不适感,提升急诊科患儿的救治效率。总结患儿经护理后家属的评估数据,研究组患儿家属的评估分数为(8.14±1.3),显著优于参照组患儿家属的评估分数(6.12±1.5),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存在(P <0.05);由此可见,预见性护理措施的应用有效提升了护理质量,促进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上升,保证了患儿家属的信任度,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静脉输液作为临床上常见且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其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渗漏会导致患儿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由于输液穿刺位置以及用药的差异,静脉输液可分为高营养输液以及中心静脉输液,这就需要医护人员具备高水平的穿刺方式,若是技术较差或是输液速度调控异常、给药过量极易导致患儿出现其他疾病,严重者会导致死亡。由此,预见性护理是极其重要的,预见性护理从患儿及家属两方面进行干预,针对患儿穿刺前、输液时以及输液结束后进行护理,稳定患儿的输液情绪,转移患儿的注意力,避免患儿多动抗拒输液,保证临床护理效果[5]。针对家属需要使患儿家属理解护理方式并积极配合,引导家属予以患儿关心爱护,并告知患儿家属输液过程中会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提升患儿家属的认知水平,避免患儿家属出现较大的心理落差,影响整个治疗流程[6]。并且,对急诊进行输液治疗患儿及家属开展心理疏导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有效缓解了患儿的紧张情绪,平复患儿的心理状态,降低患儿家属的心理压力,防止输液过程中出现任何不良事件。
此外,有研究指出,预防性护理干预在临床输液患儿中的应用能有效提升家属及患儿的输液配合度,保证了临床输液质量,减少了药物渗漏等不良事件的发生,促进患儿的输液效果上升。预见性护理需要护理人员以和蔼、温和的态度与家属和患儿沟通,不仅消除了患儿的不良情绪,同时稳定了家属的不良状态,引导家属采取正确的态度对待患儿,从而避免患儿的输液应激反应。并且,预见性护理的应用充分改善了临床护理满意度,缓解了紧张的护患关系,促进整体护理水平上升,保证了临床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预见性护理措施预防急诊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效果显著,有效提升了患儿的输液安全性,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促进临床治疗效果上升,保证患儿的输液成功率,提升临床护理质量和护理效果,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引导各临床医护人员积极重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