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斜仰卧位截石位一体联合经皮肾镜取石术在上尿路结石治疗中的价值研究

2021-12-30王国庆杨志华李康彭溪

智慧健康 2021年30期
关键词:石术肾镜尿路

王国庆,杨志华,李康,彭溪

(广东省连州市人民医院 泌尿外科,广东 连州 513400)

0 引言

在临床上,上尿路结石是一种常见病症,属于泌尿系统疾病。患有此类疾病的患者,通常病情比较复杂,且结石的体积较大,很难自行排除,如果不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且会影响其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治疗上尿路结石通常采用手术的方式,如经皮肾镜取石术、输尿管镜取石术、腹腔镜输尿管取石术、开放式手术治疗等。其中,经皮肾镜取石术,由于损伤小、患者痛苦小等优势,深受患者的欢迎。经皮肾镜是一项微创手术,指的是在患者腰部建立一条通向取石部位的通道,向通道中插入肾镜,利用激光、超声等工具,击碎碎石,并利用氯化钠注射液取出碎石。经皮肾镜取石术可以直视结石,让手术过程更加的精准。在传统的经皮肾镜取石术中,通常采用俯卧位的方式进行取石,但这种方式的清石率不够理想,且患者肉眼尿血时间较长,发热症状的发生率较高。在本研究中,将对此类手术患者采用斜仰卧位截石位联合经皮肾镜的治疗效果进行探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1]。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广东省连州市人民医院2019 年6 月-2020 年10 月收治的76 例上尿路结石患者,年龄28~55 岁,男48 例,女28 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8 例,一组作为对照组,采用俯卧位经皮肾镜治疗,一组作为观察组,采用斜仰卧位截石位,经皮肾镜治疗。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以及结石发生部位,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经B 超、泌尿系统CT确诊为上尿路结石,且结石直径在15cm 以上,梗阻较为严重,必须进行手术取石。同时,所有患者均排除此次手术禁忌证。此外,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所有患者对此次研究过程均知情且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俯卧位输尿管镜治疗。具体方法如下:术前,患者按手术常规规定禁食禁水。在术前30min,按医嘱服用抗菌药物。手术过程中,患者取截石位,输尿管镜直视下,采用后俯卧方式置入输尿管,用B 超穿刺患者腰背部,建立经皮肾通道,并注入人工肾积水。借助经皮肾镜,查找结石,并利用超声技术将其击碎,再用0.9%的氯化钠冲出碎石。术后,在患者体内留置双J 管。术后1 个月,患者复诊,确认康复,取出双J 管[2]。

观察组:采用斜仰卧位截石位一体,经皮肾镜治疗。具体方法如下:术前禁食禁水规定、服用抗菌药物方法同对照组。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连续硬膜外麻醉,或者插管全麻。在患者患侧的腰部垫软垫,使其向健侧倾斜30°~45°。采用可伸缩脚架,取斜仰卧位截石位,并使患者下肢向外伸展。然后,对患者腰部、会阴部消毒,采用常规方法铺上毛巾。在输尿管镜直视下,置入输尿管,将输尿管上端结石推至肾盂内,并利用输尿管镜形成人工肾积水。然后,利用超声进行定位,确定穿刺位置,通常位于患者第12 肋下、第11 肋下之间。检查患者肾积水情况,如有必要,可以注入人工肾积水。随后,确定穿刺角度,并让患者保持原有体位,在穿刺点用尖刀切开一个1cm 的切口,利用18G 穿刺针进行穿刺。穿刺后继续进行肾盏穿刺。如果有尿液流出,代表穿刺成功,否则需要重新穿刺。然后,置入斑马导丝,并利用输尿管镜观察斑马导丝。如果观察到穿刺点位于盏穹窿部,可以利用异物钳,将导丝引出尿道口,并退出造瘘管。并利用筋膜扩张器,建立经皮肾通道。然后,在肾镜直视下,碎石。然后,注入0.9%的氯化钠,冲出碎石。术后,在患者体内留置双J 管。术后,继续观察患者体内碎石情况,若确定无碎石,48h 后,去除瘘管。双J 管取出方法同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采用不同体位的并发症发生率,对心血管、神经中枢系统的影响,及患者安全舒适指标的影响。

1.4 统计学分析

收集、整理本次研究相关数据,利用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为本研究结果的讨论提供依据。计量资料采用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以χ2检验,P <0.05 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分析表1 可以得出,观察组患者的清石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伤口漏尿、发热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采用斜仰卧位截石位一体,联合经皮肾镜治疗上尿路结石,可以有效减少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且与采用俯卧位经皮肾镜治疗相比,效果更为理想。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2.2 两组患者体位安置对心血管、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分析表2 可以得出,观察组进行体位安置5min 后,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与体位安置前没有明显差异,且血氧饱和度(SPO2)基本保持在正常水平。而对照组患者在进行体位安置5min 后,患者的SBP、DBP 值,与体位安置前相比,有明显的下降,且SPO2低于正常水平。此外,观察组患者在安置体位后,发生头晕、晕厥的患者只有1 例,而对照组有11 例。

表2 两组患者体位安置对心血管、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2.3 两组患者体位安置后患者安全舒适指标对比

分析表3 可以得知,观察组在体位安置后,出现不耐受体位、皮肤或肢体受损、6h 随访疼痛达到2 级或2级以上的患者,分别为1 例、0 例、1 例。而对照组在体位安置后,分别为15 例、9 例、17 例。由此可见,采用斜仰卧位截石位联合经皮肾镜治疗上尿路结石,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各项安全舒适指标,减轻患者痛苦[3]。

表3 两组患者体位安置后患者安全舒适指标对比

3 讨论

上尿路结石,也叫肾和输尿管结石,患者通常会表现为肋脊腹部等阵发性、持续性钝痛或绞痛,甚至肾绞痛,也可能在疼痛后出现血尿、恶心呕吐。这种疾病主要是因为尿中形成结石晶体的盐类呈超饱和状态引起的,且与年龄、职业、饮食、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饮食中的动物蛋白、精制糖增多,纤维素减少,是引发此类疾病的主要因素[4-6]。大量饮水,可以使尿液稀释,减少尿中晶体的形成。结合实践调查可以发现,这种疾病在男性人群中的发病年龄高峰为35 岁,在女性人群中的发病年龄高峰为30 岁、55 岁。相关研究表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这种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因此,临床上应加强此类疾病的治疗,尽可能解除患者痛苦。

目前,临床上治疗上尿路结石的方法,主要是手术治疗,如经皮肾镜手术。传统的经皮肾镜手术,通常采用俯卧体位行经皮肾镜碎石,然后再将碎石排出体外。这种治疗方法,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心肺功能都有很大影响,同时也会增加全麻管理的风险,导致一些肥胖、合并高血压患者术后恢复不良,部分患者甚至还会出现眼球压迫的症状[7]。此外,在采用这种方法治疗此类疾病时,如果患者的结石情况比较复杂,还有可能因为梗阻嵌顿输尿管黏膜,产生刺激,导致患者发生炎症、息肉增生,增加患者痛苦。或者由于输尿管扩张、扭曲,部分盏颈结石因导丝无法达到肾盂,导致手术失败[8]。因此,在本研究中,主要对上尿路结石患者接受经皮肾镜手术的体位进行探讨,并通过对比俯卧体位与斜仰卧体位的治疗效果,分析斜仰卧经皮肾镜取石术在上尿路结石治疗中的价值。

临床实践表明,在对上尿路结石患者实施经皮肾镜取石术时采用斜仰卧截石位,更加的安全、舒适,且不会对患者的心血管、呼吸系统造成不良影响,同时还可以为手术过程的麻醉监测提供方便。采用斜仰卧截石位,还可使患者的肾下盏、肾盂输尿管连接部位均高于皮肤切口,有利于碎石、引流液的流出,简化手术流程。此外,采用斜仰卧位,还可以使手术医师持镜接近水平位,减少患者胸膜的损伤,提高整体手术效果。

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斜仰卧位截石位联合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的观察组,伤口漏尿、发热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采用俯卧位经皮肾镜治疗的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者体位安置前后,收缩压、舒张压、血氧饱和度基本稳定,体位安置后只有1 例患者出现头晕。而对照组患者在体位安置后,收缩压、舒张压、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且有11 例患者发生头晕、晕厥的现象。此外,观察组患者进行体位安置后,不能耐受体位、皮肤或肢体受损、6h 随访疼痛达到2级或2 级以上的患者数量,分别为1 例、0 例、1 例,均明显少于对照组,这也说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安全舒适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4]。由此可见,采用斜仰卧位截石位联合经皮肾镜治疗上尿路结石,整体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俯卧位经皮肾镜治疗方法,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的身体损伤,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手术过程中的安全性、舒适性。

综上所述,对于上尿路结石患者来说,采取斜仰卧位截石位联合经皮肾镜取石术进行治疗,不仅可以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还可以提高手术过程的安全性、舒适性,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手术体位和手术方法[9-11]。

猜你喜欢

石术肾镜尿路
肾镜联合电切镜外鞘治疗膀胱结石临床效果分析
斜仰卧-截石位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效果及手术护理
不同通道经皮肾镜治疗上尿路结石的研究进展
经皮肾镜碎石治疗肾结石对患者血清NGAL水平的影响
上尿路结石微创术后合并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留置输尿管导管在部分无管化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中的应用
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治疗肾结石的护理干预方法与效果分析
鹧鸪天·扶贫路上
腔内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治疗肾结石42例临床观察
中医药治疗上尿路结石的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